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节日大全 > 家乡的春节小练笔

家乡的春节小练笔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09 06:56 | 移动端:家乡的春节小练笔

篇一: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

在无待中数人的期待中,春节轰轰烈烈的来了。像年兽奔来一般,每家每户都十分热闹,吵吵嚷嚷的,但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幸福的笑容,在新年钟声的伴随下,迎来了2016的开始。

这个春节比以往更有年味,大人们没有拿起手机,而是与老人们愉快的交谈,小孩们没有围坐在电视旁,而是叽叽喳喳的讨论关于春节的闲闻趣事。

除夕夜的年夜饭是在外婆家吃的,我帮外婆洗菜、放调料。看着外婆忙碌的身影,我更加勤快的打起下手。几个十岁没出头的小毛头,不知在密谋些什么,向大人要了钱出去了。回来时手上拿着“仙女棒”,大人们劝他们不要放烟花,他们中最大的一个义正言辞的对大人说 :‘仙女棒’不算烟花,而且课文里写了,没有烟火的童年不是好回忆,所以是可以放的。大人们哭笑不得只得暗叹一句:人小鬼大。大人们帮孩子们点上了火,在“仙女棒”的火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外婆的“满汉全席”也做好了。不过不能吃,要让最年长的老人外太公发言、吃下第一口时,小辈们才能动筷。

外太公用夹杂着普通话的方言说:我们家是五代同堂,要记住这一天,也许明年就看不到我了。说完就夹起一根青菜吃了起来。我相信,外太公一定可以活得长久,陪我们今年、明年、后年······大年三十,我们要贴春联,而且旧的不能撕,要贴在旧的上面,预示着新年辞旧迎新、快快乐乐。今年的春联轮到我写了,我写的春

联是: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妈妈把春联正正地贴在旧春联上,不差一毫一里。

现在不让放鞭炮,怎么办呢?人民的智慧是伟大的,放鞭炮为得是什么?是声音和光呀!我们一群小破孩儿把气球吹起来,放在外面,人走过去,砰砰砰,几下把气球踩破,声音就有了。去街上买两根灯光棒,在绚烂的彩霞后、天黑完全下来后,用灯光棒摆成烟花状,伴随着气球的破裂声,烟花似的灯光棒,就成为了不逝的“烟花”。美丽、低碳、安全、健康。

我们孩子最开心不过两件事,一件是收红包,一件是看舞龙。我们家乡那边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收红包的时候必须要表演,这样这个红包才收得问心无愧。

舞龙的时候12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在龙穿过你家门口时,你可以找一个龙的身子接棒。别人向你要得时候,你不能拒绝。据说能跟龙走到最后的人在新的一年里能心想事成。龙最后来到的地方是县长电脑摇到的。举着龙的人们,可以冲进里面强红包,这是举龙的奖励,其他跟来的人只能站在外面,不过有时候这家主人会在外面发糖,小孩子们就可以捡糖吃。

老家的春节年味最浓,即使没有花炮、烟火,我们依然过得很开心,重要在心态,不要让科技的进步变成亲情的退步,多和亲戚唠唠家常,年味就在亲人的陪伴间;不要让国外的资源引进成为媚洋崇外的开始,多看看五千年的华夏沉淀,年味就在历史里。让我们笑迎新生活,共创新成绩吧!

篇二:《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是不容易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馍;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

1.课外:搜集我国其他民族春节的民风民俗,并做好记录,为本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准备。也可以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小练笔:家乡的春节

篇三:《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4课

《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鲁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运用通俗的风格和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这使有些学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难度。对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及其运用,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读和说的训练,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品读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北京的春节》前置自学提纲

一、搜集作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个词语说说)

2、文中写了哪些日子?详写了哪几天?

三、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从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注意

读、想、悟结合,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四、拓展升华:说说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出示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齐读童谣,导入课题——《北京的春节》

3.介绍作者资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旨在用春节的欢乐唤醒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内在需求,锻炼说话能力,引发阅读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个词语说说)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2.文中写了哪些日子?详写了哪几天?交流汇报,相机出示:

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解答疑问,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深入详写片段,品读体味,感受民俗,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从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注意读、想、悟结合,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

交流重点: 1.品读“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各种豆、米、干果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板书:忙碌

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2.品读“除夕”。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喜庆、团圆。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体会“守岁”的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拓展延伸“孝”,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

《百孝经》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4)指导朗读,体会“除夕真热闹”。


家乡的春节小练笔》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46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