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心得体会范文 > 针灸治疗心得

针灸治疗心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02 | 移动端:针灸治疗心得

篇一:针灸科见习心得

针灸科见习心得

提前上班时间20分钟,我已经蓄势待发,等在见习的科室——针灸科的门口。虽说针灸科属于中医,中西医上有很多的差别,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会,学习到了很多。

刚开始的时候,对中医没有任何的了解,不过经过这几周在针灸科实习还是慢慢的适应了实习的工作,也慢慢的能帮助主治医生进行温针、拔罐等工作。 总结了一下我这段时间的见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 理论知识

作为一个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点都不了解的我只能临阵磨枪。虽说什么都不了解,但是实践果然是最好的老师。来针灸科治疗的患者很多都是由于某些部位如手、足、腰疼痛不已或中风偏瘫,而这些类似的患者要进行针灸的穴位是类似的。每一次遇见一个患者便记忆一次,这样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师傅领进门,才会发现中医知识博大精深,我所了解到的根本是凤毛麟角,如果有机会,我想深入了解针灸这一学科。

二 动手能力

针灸这门学科,在古代所谓是口口相传,眼到、心到,最重要的还是手到。实践出真知,一切的理论知识是为实践做铺垫,因而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望闻问切这些,光靠口述难以言明,亲身体会才能有更多感悟。第一天因苦于自身毫无理论知识不敢动手,但主治医生点明了我,不去做永远都不会有第一步。从最简单的点针,到安灸,再到安电针,再到拔罐,由小到大,由浅至深,慢慢的我懂得了更多的东西,更加锻炼了动手能力。

三 与医生的关系

专家医生,我都亲切地称他老师,是一个和颜悦色的好老师。他总是耐心的提点我,告诉我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我和他相处的还是非常愉快的。他严格要求我,让我能做的更好。感谢我的老师,我才能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体会这么深刻。我觉得只有用认真主动好学的态度才能令医生满意,才能改变他对你的态度。

四 个人点评

我认为我非常的积极主动,会一直认真的为病人服务,大胆的去尝试一些未接触的事物,如扎针、拔罐等。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学习了不少专业词汇和一些急救方法,感受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一次的见习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我未来的工作可能性有了更多的发散。这一段经历,令人印象深刻。

篇二: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心得

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心得

关键词:针灸、辩证选穴、针刺手法

本人经过近20年的临床工作,对中医针灸治疗疾病进行了认真观察,并对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进行研究,偶有心得,现介绍如下:

1、辩证选穴,合理配伍。

本人重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强调穴位的选取,针刺手法的选择,都要以辩证诊治为基础。如以临床多见的腰痛为例,循经取穴、以痛为腧的方法比较常见,则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及体征,把腰痛分为寒湿腰痛、风寒腰痛、湿热腰痛、痰湿腰痛、淤血腰痛、肾虚腰痛6个证型。在治疗时选穴配穴同中有异,刺激方法各有不同。如寒湿腰痛、风寒腰痛、肾虚腰痛都可用肾俞、命门,单寒湿腰痛配昆仑、太白,以补火助阳、健脾化湿;风寒腰痛配风池、跗阳,以去风定痛;肾虚腰痛配关元、悬钟,以补肾填髓、强腰壮骨。再如岔气腰痛,特点是腰部无明显的肿胀及压痛点,体位变动时疼痛,深呼吸。咳嗽亦可引起疼痛。证属络脉气血瘀滞,治以通络止痛。循经取选远端穴位如攒竹或人中用泄法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前后左右活动腰部;或在疼痛部位浅刺,在皮下或皮内,同时让患者活动,以达到行气通络止痛。

在临床过程中,有许多通过辨证论治而取得显效的病例,曾有一位患者,主要症状是双小腿恶风,总是感觉有风从皮肤进入,盛夏也要穿两条裤子,已有两年余,经中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明显改善。患者40刚过,仍在壮年,无明显其他不适感,舌脉无特殊,小腿也不发凉,辨证为局部卫气运行障碍,卫外功能失调。立法为调畅卫气,用局部多针浅刺法以加速卫气运行,结果得到满意的疗效;另有一患者有恶性淋巴瘤的女性患者,右侧后背疼痛,用吗啡、杜冷丁等亦不能止

痛,彻夜不眠,甚至大汗淋漓,以夜间为重,采取局部多针浅刺的方法,行针20分钟,当晚疼痛缓解即入睡。中医认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升降息则气力孤危”。疾病的本质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肺失肃降则呃逆,肝阳上亢则眩晕,脾气不升则泻泄,胃气不降则呕恶,心阳不能下温肾阳则肾水寒而浮肿,肾阴不能上济心阴则心火亢而不寐。针灸治疗的根本在于调气,调和经脉气血,调整气机升降。因此,作者本人非常重视气机升降,并善于用过腧穴配伍,应用适当刺激手法以加速气机升降,治疗多种病症。如用太渊透列缺、大陵透内关。太白透公孙,治疗气逆动隔的呃逆。用太白配足三里,表里经原合相配,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治疗脾胃失和所致的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腑脏穴相配,以调整脏腑气机,治疗头晕、失眠等症状。再如对中风的治疗,笔者认为,尽管见症多端,其病位以心、肝、肾为主,要把握其肾虚阳亢、下虚上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机。临床常见肝肾阴亏,心肝阳亢、风邪为病,或兼夹痰热瘀血,治疗宜清上补下、熄风降逆为法,以平肝熄风以清其上,壮水涵木以补其下。头部用百会、前顶、后顶、通天、风池熄风降逆、健脑安神;上肢取曲池、合谷清热祛风,支沟清热泻火、通利三焦、列缺补肾养阴、壮水填精;下肢用足三里:通降腑气、升清降浊;绝骨补肾益阳、填精补脑,太冲疏肝理气、养阴熄风。

2、进针深浅有度,运针手法独特

要善于用多针浅刺法,进针浅到针“挂”在皮肤上,或刚将穿透皮肤。浅刺法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皮肤表层广泛的感受器,来调理机体的机能。常用于以下

几种情况:第一、阿是穴多针浅刺以散风清热、以治疗风邪侵袭经络而致的疼痛、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初期的耳后疼痛、落枕等。因为风为阳邪,其初中人也浅,宜浅刺散之,深刺则徒伤气血,引邪深入。第二、局部多针浅刺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如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局部散刺治疗疮疖、皮肤不仁等。这是遵循《内经》病在皮刺之皮,刺无伤肉的原则。笔者多次用此法治疗麦粒肿,1~2次治疗后红肿多能消散。第三、局部多针浅刺,配合以百会、四神聪、本身、神庭以镇静安神、熄风止痉,治疗面肌痉挛,取得较好的疗效。第四、脏腑背腧穴浅刺,以调整脏腑功能,调和阴阳气血,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本人用此法治疗多例顽固性失眠、慢性头痛、眩晕等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人也经常运用深刺法。常用曲池深刺透曲泽和小海,以清理上焦心、肺之热,治疗外感热证和中风初期风阳上扰,或痰热内闭。杂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用4寸长针,从太阳透到颊车,治疗两支以上的三叉神经痛。此外,皮下透刺也是本人常用的方法,例如用大陵透内关,太渊透经渠,神门透通里治疗顽固性呃逆;公孙透太白治疗脾胃虚弱,脘胀嗳气等。

针刺是一种创作疗法,操作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可草率从事。进针时讲究“速而轻”,就是进针速度要快,手法要轻,尽量减少疼痛。但是也不可一概而论,疼痛本身是一种针感,也可说是在皮部的一种得气,在有些情况下是治疗所需要的。有四种进针法:连续押、角度押、捻押、空押中,前三种有轻微疼痛,是皮部得气的需要;只有空押没有疼痛,用于仅需要深部得气的情况。像上面说的多针浅刺法,就需要在皮部得气,因此,进针时手法要稍重,此时用捻押法以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灵〃柩五乱》有“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之说。运针时讲究“短小结快、快慢兼施”,就是提插时间要短,捻转

角度要小,提插捻转速度要快,同时向深层进针能得到悠扬的效果。这样既可减少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又可尽快激发经气。本人主张分层候气法,认为皮、脉、肉、筋、骨各层组织针感不同,不同的疾病需要在不同的层面得气。从病因来说,风热侵袭应浅刺以出阳邪,寒湿伤人应深刺以出阴邪。从局部病灶来说,要遵循《素问〃齐刺》的原则“刺骨者无伤筋骨,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骨”。从脏腑辨证来说,心肺病证浅刺,在表皮或皮下得气,脾胃病证在肌肉浅层得气,肝肾病灶在机头深层得气。

3、病例介绍

例1:李某,男,49岁,1997年2月27日初诊,胃腕胀满1年,初起伴疼痛、吞酸和胃部烧灼感,经服中药症状有所减轻。现胃腕胀痛,恶心呕吐,食少纳呆,两肋胀满不适,口干口黏,大便两日一行,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证属中焦湿阴,木土失和。治以清化中焦,疏调土木。处方:公孙、内关、期门、膻中、中脘、天枢、足三里,毫针泻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方中内关、公孙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中脘、天枢、足三里和胃畅通。降逆止呕;膻中、期门疏肝理气。治疗2次后,胀满明显减轻,扔有肋下不适,时感恶心。再治3次,症状全部消失。

例2:陈某,女53岁。1999年5月初诊。患者近3月来胁肋胀痛,大便秘结,每日食后发作更甚,曾自服舒肝丸之类成药,药后见效,停药则复发,舌边红、苔略厚,脉弦而略缓。经辨证,此胁肋肝胆气机之闭塞,由肠腑之阻滞不通日久而致,故通常利便乃治本之法。治疗:针天枢、气海、下脘、支沟、照海、上巨

虚、期门,留针20分钟。针3次后大便每日一行,随之胁肋胀痛亦减,复针3次,大便秘结、胁肋胀痛如失。

篇三:针灸治疗面瘫心得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

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

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风池仍点刺。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

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因疏密波是疏波与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它不易产生耐受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促进代谢,有益于气血运行,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所以我们不用其他波型。这时电针不但有治疗作用,而且可以根据应用电针后患者的皱眉肌、额肌、面肌等是否随着电针波型有规律地牵动,来判断治疗效果的好坏,病程的长短。如有牵动,则反映效果好、病程短;反之,则反映效果差、病程长。 在后遗症期,考虑到“久”赜叙”,故运用拔火罐、七星针、放血等,使直接作用于病灶周围以活血逐瘀。采用这些方法往往可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在整个治疗期间,患者应用当注意休息,调畅情志,忌用冷水漱口、洗脸,忌食生冷辛辣之物,避受风寒,常用热毛巾敷捂患处,并且常作些面部肌肉运动,如闭眼、收缩口角等,这些动作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恢复面神经功能。

杨光

有的人认为面瘫初期不宜做针灸治疗,主要是看到了部分患者针刺后病情加重的现象,因而主张面瘫进人了恢复期后再行针灸治疗;也有的针灸师看到面瘫初期患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怕过早治疗仍不能立即扭转这种加重的趋势,担心患者认为越针症状越重是由于医生的水平不行,因而主张干脆等面瘫进人恢复期后再行针灸治疗;还有一些人以为针灸只是一种康复方法,只适用于各种疾病恢复期的治疗。

对于第一种情况,只要患侧面部不刺或少刺、轻刺即可避免;对于第二种情况,只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即可;对于第三种情况,应让人知道针灸可激发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具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疾病的各个阶段。

实践证明 ,对于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越早疗程越短、后遗症越少。笔者的做法是,面瘫初期(7~10天)患侧面部仅用一针,地仓透颊车,刺人即可,不做任何手法,耳后较痛者,加用风池。远端穴主要用合谷、太冲,可以用较强刺激,有针感传导更好。宜配合中药汤剂,用牵正散加味,寒证加防风、白芷、羌活、桂枝之品,热证加银花、连翘、桑叶、菊花之属,有病毒感染加大蒲公英、地丁之类剂量。可用维生素B1、B12混合后做远端穴的穴位注射,效果要比肌肉注射好。激素的运用并非必要,输液治疗更是不必要。

面瘫初期的调养很重要:一是休息,即首先要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防止体劳、心劳、房劳。二是保暖,患部不能受凉,风寒天气外出要带口罩。三是饮食,不能食辛辣刺激之物,忌烟酒。这3点做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治疗,延长疗程。这3点注意要贯彻整个面瘫治疗期间,尤以初期更为重要。

患者面瘫症状开始好转,即是进人了恢复期。此时患侧面部可以针刺了,穴位应由少到多,刺激应由轻到重,笔者坚持以最少刺激、最少痛苦,获取最大疗效的原则。对于轻型面瘫,只用地仓、合谷、太冲3穴即可治愈患者。面瘫症状恢复较慢时,再逐步增加患侧面部的穴位,针刺不必深,针感不必强。当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时,再逐步减少用穴,最后只剩地仓、太阳、合谷,巩固治疗数次可收全功。用穴的特点是由少到多到少,这样可以较好地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并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皮肉之苦。恢复期的中药治疗,多用牵正散合桃红四物汤为主方,再根据辨证加减治疗。以上做法对中度的面瘫患者,一般在4~6周内治愈。

倪海厦伤寒心得

阳脉与阴脉:《伤寒论·卷一》中的“辩脉法”与“平脉法”给后人留下了“脉法真诀”。在“辩脉法第一”中,医圣提出了脉有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这段文字被冠于全卷乃至全书之首,那肯定是无比的重要。很需要把这阴阳共十种脉渐渐地弄清楚。这是脉法的总纲,所传递的是阴阳两个极端的脉象状态。

阴阳和平之脉:“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是对上一条作进一步清晰化,交代了位于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状态的脉象。对这一个大类的脉象,当平时当在自身多多反复体验。此属于“平时多烧香”的日常功课。

③“紧”脉的脉象,及其三部九候对应法:对于伤寒系列疾病,特别要充分注意“紧”脉的识别,因凡是受寒,肯定会出现“紧”脉,反之“紧”脉的出现与受寒直接关联。

大家都知道“热胀冷缩”这个道理,这个是自然界的通则。西方科学的物理学,曾给出过物质的热线胀系数。例如说一米长的钢材,温度在升高1℃之后的伸长部分,与原来长度(即一米)的比例,就叫做该种材料的热线胀系数。假如说钢材的热胀系数为3‰,就意味着当温度每升高1℃,钢材的长度(即沿着纵向)会增加3毫米。反之,当温度在降低之后,钢材必然会有相应的收缩度。虽然各种物质的热胀系数各有差异(定量分析),但是“热胀冷缩”的定性却永远不会改变。物理学之中,线胀系数指的是钢材随着温度的变化,其纵向尺寸的伸缩变化。

由此而推知,当人体受寒之后,其脉象也会出现相应地改变,即随着受寒,脉管将会出现了相应的收缩。但是这个收缩与物理学中间的收缩有所不同,不是指的在脉管的纵向,而是指的在脉管的环向会产生了一个收缩,即在脉管的圆周方向出现了收缩。这是一种把脉管从外面“箍紧”了的感觉。脉书上对“紧脉”的描述是“如转索”,就是像绳子被拧紧了的感觉。这就是“紧脉”所对应的那个“象”。

“浮紧”,就意味着寒在表。“沉紧”,意味着寒在里。

当“紧脉”出现在右关,就意味着寒气进入到了脾胃。进而,如果是“浮紧数”,就意味着寒气在胃部(腑)。如果是“沉紧迟”,就意味着寒气进入了脾脏,因为“迟”对应着“脏”。(详“辩脉法第一”)。

从“紧脉”与“三关九候”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察知寒气所侵犯的部位。

④紧脉与弦脉的鉴别:[5]这两种脉象往往令初学很感困惑,紧脉的脉象成因已如上述,下面进一步交代弦脉的脉象。前文已经交代过,是肝郁导致了非正常的弦脉的发生,而肝郁是一种内在的紧张状态,肝又与筋膜一类组织相关联(肝主筋膜),故而会在脉道上面引发相应的紧张,但是这种紧张状态是沿着脉道的纵向发生。

故只要将紧张状态从纵、横两个方向上面加以体察区分,即可很容易地区分出“紧脉”与“弦脉”的不同。至于更为细致的各种弦脉状态,读者可以参阅本页下的脚注,似可作为脉法之长期

进阶的目标。

到了玩家伤寒掌握了一定的脉法技能之后,又反复地玩味了《伤寒论》卷三、卷四,及卷六“少阴病脉证”的相关内容后,对于伤寒系列病证,不但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而且肯定能“横扫千军如卷席”!这是医圣仲景夫子告诉我们的,也是医圣为千秋万代的子孙们打下的一片江山。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玩家伤寒倒觉得是:“创业非易事,守业谈何易;倘若伤寒失,社稷怎安身?” 当然,也绝不应当过分地夸大《伤寒论》的应用范围,从《伤寒论》书名看,医圣已经将其定位于伤寒系列疾病,及伤寒所引发的疾病。若是说可以用《伤寒论》通治天下一切病,那也似有不妥。《伤寒论》是医圣向后代们展示的“六经系统”,而更为波澜壮阔的“阴阳五行系统”还有待于后人们去“淘宝”!

⑤叫板西医,叫板科学:很希望西医能用最最现代的科学仪器,像X光、B超、CT,或者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给出寒气侵犯机体之后的部位、脏器等等的详细资料。笔者将拭目以待!当然,如果西医若能提交出弦脉方面的系统作业,则相信更能令人赏心悦目、心悦诚服。

设若不能,那笔者只能是不无遗憾地说,你西医那些坑蒙拐骗的玩意儿,还是到一边呆着去吧,骗得过初一,骗不过十五。彼等西医,还没能到达最低限度的中医的“小小儿科”的水平!何谈其他乎?

○以《伤寒论》作为切入中医“敲门砖”的理由最完整与最单一、最常见与最容易、最固定与最集中、最具中医特色的《伤寒论》。

①最完整与最单一:崇拜《伤寒论》的热情之所以将近两千年来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医圣张仲景建立起了一个绝对完整的伤寒病六经辨证体系。伤寒病的“证”相对比较单一,容易被规范与确诊。如太阳证,阳明证,小柴胡证,少阴证等等。这些已经被医圣张仲景规范性地列出,基本上都有章可循。而各种合证,在《伤寒论》之中,如太阳阳明合证等,也已经尽可能详尽地加以规范性描述。

②最常见与最容易:几乎每一个人一年都要感冒上几次,感冒频繁的人,就像是“每周一歌”那样地“每周一感冒”。更别说还有那种典型的“感冒坯子”,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感冒”。治感冒,说难也难,说容易也确实容易。笔者首次出手治疗的一个典型“天天感冒”类型患者,服药前,天天戴着帽子,围厚厚的围巾,走出三步“气喘如牛”,“汗下如雨”。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将近二十年。但是笔者按照《伤寒论》的一整套“攻略棋谱”运转下来,大约只服用了十多副汤药,到了闭关前的十一月份,就可以光着脑袋,只穿着单件毛衣在外面跑来跑去。

一位“每周一歌”类型,按照《伤寒论》“速战手册”速战速决后,完全可以达到半年之中远离一切感冒的长期战略目标。 ③最固定与最集中:伤寒证,每证所包括的症状相对比较固定、集中,被《伤寒论》规范性地描述之后,比较容易辨别出不同的证,或者进而再辨别出同一证之中的不同分型。如上述太阳证之中可以再细分成麻黄证与桂枝证两种。

④最多变与最灵活:伤寒证之变证,变化多端。如感受了太阳证如《伤寒论·卷三》的第一个方子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而太阳证典型证“麻黄证”反倒屈尊排在了第五个方子。观葛根汤全方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芍药、炙甘草各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共七味药。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重用葛根、麻黄,加重其发汗力度。其葛根为颈项之专药,特针对风寒实证,恶寒无汗,项背强痛所设。此时未见有头痛症状。从卷三的“排行榜”分析,仲景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故多为伤寒所中,葛根汤证,是针对脑后中风寒的情况。“神仙也怕脑后风”嘛。

其中的:“项背强几几”,证名。颈项、背部牵强不舒,俯仰不能自如。由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有表虚表实之分。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宜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伤寒明理论》卷上)。参见项背强、项脊强等条。笔者怀疑,现在所谓的颈椎病特别多,很有可能就是伤寒的葛根汤证当时没能解决,所遗留的后遗症。驱除该部位的风寒,加以适当地活血化瘀,可以很快地根治。(参考本文示例中的“圆空师”一例。)之后向下传变,传经多变莫测,是伤寒的长期进阶目标。

⑤最具中医特色:《伤寒论》虽然远不足以概括所有的疾病,但是《伤寒论》所提供的诊治方法、过程、手段,各种传变、并证的进退处理等等,集中地体现出正宗的中医特色,可以借鉴于诊治其它各类杂病。故曰:不治“伤寒”,不可谓中医。《伤寒论》是进阶中医的第一个台阶。

⑥导致各种各样复杂杂病之起因——抗菌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伤寒病的种种传变,到最后深入潜伏,往往是导致各种各样复杂杂病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例如,现在抗菌素与西药退烧药的大量广泛地使用,造成了人体本来具有的,依靠调动正气而发热来驱除外寒的机制被抑制,抗菌素虽然是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造成了患者痊愈的假象,其实引发外感的风寒并未被驱除,反而进一步向着机体的深层潜伏下来,并累次叠加。而寒气的作用是收敛性凝聚性的,会造成局部的气血循环障碍,多年寒气反复在体内叠加积淀之后,最终必将导致瘤块的形成。当医师熟知这一过程之后,在诊治过程当中,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即可明显地提高诊治效果。


针灸治疗心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89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