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三国志读书报告2000字

三国志读书报告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8 11:27:06 | 移动端:三国志读书报告2000字

篇一:品三国读书笔记2000字

[品三国读书笔记2000字]

品三国读书笔记2000字

匆匆又匆匆,终于读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上册,品三国读书笔记2000字。很喜欢易的叙述品评笔调,可以说,除了生活和带孩子的必须时间外,其它事情都让我扔在了一边,读此书,实在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朋友说,读后感应看完书后马上写,所以又将一大堆必做的正经事扔下,先记录一些读书的感受。如果时间允许,本应该再翻一遍做些信息的筛选,现在只好就这样敲出些文字宽慰一下自己。因此怕是难免有胡言乱语之处。

读此书,感觉易先生实在是严谨、认真而又博学,但感触最深的是他的可爱,这种可爱包含了很多内容,这所有的内容就形成了他的个性魅力。因为只是匆匆阅读,因为本人解读文本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只能略说一二,而且还极有可能是胡说。

我想说的是易先生的好恶,对象当然是三国中的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三国的英雄中,感觉先生更喜欢曹操和孙策,而对刘备则不太以为然,虽也有赞美之词,但还是有些言不由衷,那些肯定之词好像仅仅是学者的一种态度,而曹操和孙策却似乎是真欣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下面我摘录一些文字加以说明。

一、曹操

曹操究竟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品三国主要想弄清这样一个事实。

品三国第一集真假曹操。在这一集中,先生尽量科学地引用历史上的各种评论来讲述曹操其人。开篇他就引用了鲁迅的评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引导,接下来还是引述鲁迅先生的话,鲁迅是想为曹操翻案的,他的言论自然对曹操有利。所以接下来先生说:坏话说多了,就成了成见。成见一代代传下去,就积重难返。具体到曹操,事情更麻烦。后面先生说到了众多涉及曹操的书籍,包括《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还就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话引经据典展开了评论。看毛批: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之后作者说:毛宗岗父子是不喜欢曹操的。他们都说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那就应该是过人之处了。而后,作者又引述曹操临终时的细节及诸多故事论证了曹操的真诚、儿女情长和宽宏大量。最后作者说: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最后作者的论断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品三国读书笔记2000字

接下来先生用了11集来品这个可爱的奸雄。在第二集中先生用了外很大篇幅论述曹操的可爱,他说:曹操最可爱也最遭人嫉恨之处是他说真话。在12集天下归心中,先生用了八句话来概括曹操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之后先生又说: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

就是八个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曹操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而他做人的成功,又是知人的成功,读书笔记大全《品三国读书笔记2000字》。先生还说: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已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也很难得。但更为可圈可点的是,&&他做得是那样坦然、实在、大气、自然。这就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了。此外,先生还说到了他的性格,他的人情味,幽默感,他爱才的真诚,他的大气和深沉。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曹操确实是可爱的奸雄,关键词还在于可爱二字。普天之下,如曹操者又有几人呢?

二、刘备

我认为,先生并不喜欢刘备其人。

在品曹操的章节当中,先生就有这样的话:刘备溜得比兔子还快。后文还有同样的话:又溜得比兔子还快。在十三集前言部分有这样的话:刘备出道的时候,一无所有,一文不名,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注意词语:反复无常。但先生还是想尽量客观地评价刘备的,他引经据典地评说了刘备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但贬斥之意总还是不自然地从文字中流出。就十三集中,有这样的话: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校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哪里像个英雄?在说到刘备的身份时,先生还多次用到一个词:注水猪肉。在十九集中,作者又这样评说:这是一个猫头鹰式的人物,体面的说法是天下枭雄。注意,猫头鹰并不可爱,枭雄也不如可爱的奸雄。第二十集兵临城下’中,论及刘表托国刘备拒绝一事,先生说:这事裴松之认为不实,我也认为靠不住。分析之后又说:所以,把刘表的‘托国’和刘备的‘谦让’看作‘高风亮节’,不过腐儒之见。再论及刘备逃跑时坚持与百姓同走的‘以人为本’之说时,先生又有这样的话: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要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和道德不道德、仁慈不仁慈没有关系。说到曹操追上刘备。两军相遇后刘的表现时,先生引用了〈三国志〉中的记载,并这样评论:可怜的刘豫州,这时不但再也讲不得‘以人为本’,就连老婆孩子也顾不上了。

可以发现,先生在刘备身上用了许多贬义词语,语调常含讥讽之意,在这样的叙述中,对他英雄身份的认定就显得很乏力了。

三、孙策

感觉之中,除曹操外,先生最爱孙策。

写孙策的文字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十八集江东基业。一开始,先生就用帅哥一词称呼孙策,而后他说:其实在我看来,孙策比项羽更可爱。之后,先生引用〈三国志〉中的话来介绍孙的种种优点,后面又有这样的评论:这就真是英雄!不但大气,而且聪明。赞美起来毫不吝惜情感和笔墨。再看,孙策的大气和聪明使他英气逼人,充满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惺惺相惜,然后先生举证了太史慈的故事,并谈到了孙的自信,并说,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何况孙策还能以诚相待!然后,先生还说到了孙的军纪和政治,充分肯定赞美了孙的英雄之气。先生也谈到了他的缺点,但终究是瑕不掩瑜。最后先生还提到了孙是个孝子、佳偶、好兄长和好领导,并都一一举证。特别是好领导这一评说中,先生用了较多笔墨。并说:这也再次证明,孙策是有政治眼光和政治头脑的。

仅是一集就用了那么多的文字赞美孙策,可见先生对其喜爱之甚。品三国读书笔记2000字

篇二:三国演义 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征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广大读者。它所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典型,所描绘的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它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当然,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争先便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刻本,而且百年不衰,知道今天,我们知道的明代的刻本还有二十多种以及清代的七十多种。《三国》的版本如此之多,可以说是古代小说中无与伦比的。而在这么多版本中,若以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三国志演义》,其中以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这个小说,应该说它是按照历史和传说这两个方面来写的。有的学者认为它有七分是符合历史的,其中有三分是虚构的,就是说在整个大体上来讲,这个《三国演义》是有历史根据的。它反映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那一年,到了这个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这个大约10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在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所以出现大量的军事战争。因此《三国演义》很生动的反映了这百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从这一点来讲,它具有历史的价值。那么作者不是简单的像历史教科书一样去重复历史,而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以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说明的。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

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三国演义》不仅描绘了一幅恢宏的战争场景,同时也向我们塑造了三国时期的各国的正确的人才观。其实,三国中之所以会一直出现三足鼎立那么久,完全取决于这些雄主可以招贤纳士,有正确的人才观。刘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任用庞统,曹操在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广纳人才,用人唯才,使之成为了一方之霸主。吴国可以将全国的军权交给大都督周瑜,后来的孙权也可以将兵权全部交给陆逊,让他完全统一领到,最后才使得吴国没有在蜀国举国侵犯的时候被灭掉。

《三国演义》还充分体现了领袖人物的决策艺术,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艺术化的决策水平与能力。首先表现在曹操“机心似海,当机立断”的决策,如“挟天子令诸侯”,争取政治上主动这件事上。而诸葛亮小心翼翼,广泛性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面临曹军紧紧追击之时,他用了一着险棋,故作镇静,演出了一出“空成计”, 最后化险为夷。

作为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小说,它的军事价值也不容小觑。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退敌,关羽,水淹七军,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周瑜,火烧赤壁王允,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等体现了作者的军事智慧。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巨著,不无道理。作者几乎收集了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以及人们在面对挑战、面对强敌、甚至在生死存亡边缘上,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描述得淋漓尽致。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它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很好的展示了东方人的政治、军事、管理方面的智慧,还启迪人们的思想,教人忠,义和做人。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它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已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篇三: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综述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年盗晋初的历史事件,东汉末年宦官乱政,黄巾起义,群雄割据,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掌握北方,南方孙权不断巩固江东势力,刘备投宿于刘表寻找安身之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决定先完全统一北方,刘备借机夺下荆州并且伺机进入成都,孙权被摆了一道,只好边巩固江东边南下与少数民族联系。关羽被孙权曹操联合算计,刘备失去荆州,国恨家仇,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最终失败,三国鼎立成为定局。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司马昭五道伐蜀,羊枯献计平孙吴,天下三分归一统。 故事来源

故事主要选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三国失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元末明初,社会动乱,战乱频繁,生活在底层的知识份子罗贯中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了解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无奈的他,痛恨战争,渴望一统由此创作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

主题探究

《三国演义》中,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里面,有三次非常重要的战役,三国演义中三次转折性战争,不仅代表了一场战斗,还说明当时历史发展的变化,社会阶层的斗争。

众所周知,三国中的三次重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决定北方一统局面;赤壁之战,决定南北分立局面;夷陵之战,决定三足鼎立局面成为定局。这三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少胜多,最终都是以发动战役者失败告终的战役。官渡之战,根据易中天的品三国中所说,是世族大家对寒门一族的战斗,根据历史发展潮流本应该是占据时代风向,权利最多的袁绍获胜,可是历史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局势居然是代表寒族一族的曹操获胜。而赤壁之战,是北方世族和南方豪强及汉室遗民的战斗,这一次占据主流的北方世族再次被击败。夷陵之战,即是江西大族和江东大族的决战,这次本来占据主动的江西大族再次被击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识,在这些共同点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由呢?

第一次战役,官渡之战,发起者为袁绍。当时的袁绍坐拥河北,甲士过万,家族号称四世三公,出身世家大族的他,很早就有独立思想,痛恨宦官专政,谋诛宦官,讨伐董卓,攻灭公孙,武有颜良文丑,文有田丰许攸。手下文武官员不可胜数。当时很多士族都以为袁绍会成为统一乱世的豪杰,结果缺败给寒族出身的曹操,而且是十倍兵力少于己方的曹军。当时就连曹操本人都打算投降了,在听取郭嘉十胜十敗论后,决定苦战到底,结果在官渡之地火硝乌巢,奠定统一北方局面。根据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的评价,这是一次寒族打败士族的战争,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奇葩,因为他逆转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什么?士族统一天下。司马家族就是众望所归的士族,所以最终完成一统三分。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奇妙地违反了历史潮流,让历史的进程不断改变,这很难从一次战役中可以看出皮毛。官渡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的第一步,而决定三国鼎立的雏形是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奠定了南北分立的局面,曹操再也无力大规模南下,被拘留在长江以北。但是此时不仅孙权本人,就连曹操本人也以为天下最终二分。结果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存在,让乱世的进程更加难让人猜测,他就是刘备。刘备汉室后裔,常自称汉室遗族,挂着名号去积福积德,在乱世获得不少人望,所以后来刘表收留刘备,刘璋请刘备入蜀。不是没有道理。刘备趁着孙权和曹操主力曹仁在荆州襄阳打的不可开交,然后将荆州绝大部分都攻打下来,事后孙权追求即是美其名曰借荆州,孙权恐惧曹操报复,为了维护脆弱的联盟点头答应,这留下了夷陵之战的祸根,三国鼎立雏形就此形成。赤壁之战,代表了曹魏阵营,其中大部分是北方士族,与孙刘联盟,其中大部分是江东豪强与汉室遗族的争斗。这次战斗,要是根据历史课本的熟语,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时代特征云云,这场战斗应该是曹魏获胜,因为这是一个士族天下的时代,而且必定由士族大家统一天下。作为三国经典的三大战役之一,以少胜多的经典例子,孙刘联盟击退了曹魏大军,这次曹操可惜的被当作袁绍那样,被说成十胜十败中败方。同时夷陵之战也是,刘备也被说成几胜几败中的败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夷陵之战,号称是刘备复仇之战,孙权撕裂盟约,和曹操联盟,偷袭关羽夺下荆州,刘备倾注全军实力攻打孙权。根据《三国志》记载,这次战役没有带上一流的武将,比如刘备马超,也没有带上诸葛亮本人,用《品三国》的话来说,完全是二线演员在上演话剧。原因没人知晓,只知道是在夷陵之地,刘备主动要求布下连营,因为没有一线的谋臣告诫,结果被陆逊火烧八百里,没有一线的将领带队,结果蜀军溃不成军,最终蜀国没落,刘备病死,从此三国鼎立形成,谁也无法单独消灭对方,因为无论曹操,还是孙权,刘备,他们都没法真正代表时代潮流发展的方向,代表时代潮流发展是什么意思?就是天下人都希望他统一全国,并且拥立和投靠他,谁是?袁绍,刘表,董卓都是,但是他们因为种种原因,给代表寒族的曹操,汉室遗族的刘备,江东豪强的孙吴所打败。其中三个国家都意识到时代发展的潮流,毕竟他们手下能人武士那么多,早有人发觉了。

根据易中天的《品三国》分析,曹刘吴三国应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方案。曹魏最为强大,所以曹操决定逆流而上,希望建立一个唯才是举,不问出身门第的政权,这一超前意思直到唐代才真正实现,实现这一方案的是科举制度,真正选贤举能。然而他们生活在汉末,这一个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很难实现这一点,强如曹魏,才如曹操,最终也没有实现这一点。而他的儿子顺应民心,决定听从陈群等人意见,推行九品正中制,用建立士族政权来换取成为皇帝的资格。曹操逆流而上,刘蜀打算反而行之,用刘备话说,每事与曹反,必顺。所以刘备入蜀推行了一系列尊重士族的制度和规则,然而蜀国本身处于蜀地四川,蜀地因为历史问题拥有三股不同的势力,然而刘备入蜀了之后变成了四股,刘备尊重士族的政策,只是对本身和蜀地第二阶梯的人而言,第三阶梯和第四阶梯永远被挤压在最底层。所以刘备所作所为看起来顺流而上,其实未尝不是逆流而上,强如曹魏,逆流而上,最终不得不低头,蜀国本来就弱小了,还要逆流而上,最终率先被灭国。孙吴那边,推行本土策略,尊重和使用本地士族人才,江东四大家族也被很好的启用,但是江东士族毕竟是南方士族,在古代中国北方本身就强大过南方,这在宋朝以前一直是这个格局。因为孙吴很好的把自身转变成为士族,所以他是三国中最后灭亡的,但由于北方士族强于南方士族,所以孙吴最终难逃灭亡。 天下三分,分为奇怪的三大快。曹操是上市公司的集团,孙权是家族集团,刘备就像是黑社会集团。曹操讲究才能,孙权讲究感情,刘备讲究义气。三大集团都不是代表士族大家。但是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把其他有望成为士族的集团都消灭,最终三足鼎立。这简直就是违背历史,在历史课本上可谓是一个传奇的时代,正因为如此传奇,罗贯中才选定三国这一背景,书写处自己对所处的明初的愤恨。汉末的纷乱正如明初的纷乱,罗贯中身为底层知识份子,深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道理,所以他渴望乱世一统,这一愿望直到朱元璋掌

权,终于实现,而在三国演义中,则是直到司马家族的司马昭掌权,积极吸取全国士族,极力推行九品中正制度,真正的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士族大家出现,天下众望所归,司马炎建立晋国,北方士族实力远超南方士族,最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号称七分写实三分写虚,依实演义,包罗万千,不仅写出了宏伟的战争局面,也写出了细节的谋略,人们的勾心斗角。正确处理了民间感情和良史精神。小说对后世创作影响巨大。当然《三国演义》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引用鲁迅的话,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小说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观点,写人方面可能要写的人数过多,无法一一突出特点,这也是无法避免
三国志读书报告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67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