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南京市党代会报告

南京市党代会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7 22:32:20 | 移动端:南京市党代会报告

篇一:南京建邺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抢抓青奥机遇 创新驱动发展 为打造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和城市新中心而努力奋斗建邺区委书记冯亚军作区委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 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新要求,全面回顾总结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工作,研究部署 今后五年建邺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选举产生中共南京市建邺区第十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 会,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抢抓青奥机遇,创新驱动发展,为全面打造现代化新南京 标志区和城市新中心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中共南京市建邺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过去七年的工作回顾 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七年, 是建邺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七年。 在省、 市委的正确领导下, 我们面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金融危机的新考验和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的新挑战, 团结带领全 区党员和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圆满完成了区第九次党代 会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先后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区”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 区” 、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全国“文化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综合经济实力迈入“第一方阵” 。强化项目建设和功能园区带动,着力打造全省最 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冶华天、烽火通信、天泽星网和首都银行中国总部、万达广场等 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建邺,新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以金融、保险集聚为导向,突出高端 商务功能,基本建成有区域影响的河西中央商务区。坚持研发、总部发展方向,全新构筑以 创新型经济为特征、国内一流的新城科技园。坚持老城改造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突出商贸商 务、休闲旅游功能,全面拉开江东中央活动区建设框架,市级商业新中心初具雏形。南京投 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新加坡· 南京生态科技岛落户建邺, 按照 “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 的标准,全力推进项目实质性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税源,加强税收征管和预算外资金 管理,税收持续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通过七年的努力,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 台阶,2010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7 亿元,财政总收入 36.2 亿元,一般预算收入 22.9 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175.9 亿元,分别是 2004 年的 3.9 倍、3.6 倍、6.8 倍、4.2 倍,实际利用外资 累计达 12.67 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 5 年位居全市主城区前列。 ——城市建设品质和环境面貌显著提升。 “十运会”前,我们初步拉开河西新城的整体 框架,圆满完成了保障

“十运会”的各项建设任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进入“十一 五”时期,我们创新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同步推进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提升,城市环境面 貌发生巨大变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依法推进拆迁拆违和安置工作,七年来,累计征地 2.5 万亩,拆迁 623 万平方米,拆除违章 215 万平方米,建成拆迁安置房 1 万多套。加快完善河 西中部地区基础设施, 先后投入 20 多亿元建成主次干道 60 余条。 加大北部整合区改造和环 境提升力度,对江东南路、水西门大街、集庆门大街等主次干道进行街面出新和亮化提升, 实施 57 个老旧小区出新改造、1070 幢楼宇“平改坡”和立面出新,南湖片区改造工程荣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强化土地运作, 。 累计挂牌出让土地 2600 亩。落实“大城管”机制, 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城管效能明显提升。推进“数字建邺”技术应用,建立 城市模块化管理系统,荣获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 ——社会建设和管理模式国内试点推广。确立“大社区”工作理念,实施社区管理体制 改革,构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 (社区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综治办)为特征的社 区管理新架构,初步实现“资源向下、民主向前、民心向上”的改革目标,基层社会管理创 新的建邺经验成为全国典型。深入推进社会事业配套建设,新城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投 入近 15 亿元,新建 40 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与南师附中、金陵中学、中华中学等名 校合作办学,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优化整合卫生服务 资源,新建区级医疗服务中心、区公共卫生大楼和区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 100%,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开展民意调查,持续推进“民生十件实事” ,一批民生 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着力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七年来,累计实现再就业 2.6 万人次。深入开展“春风行动” ,发放各类财政专项救助资金 2.6 亿元。统筹推进人口和 计划生育、体育等各项工作,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 、 单位”等称号。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展“长江国 际旅游节”“葡萄节”“邻里节”等节庆文化活动,新城文化内涵显著提升,荣获“中国会 、 、 展杰出贡献奖”“新世纪十年全国优秀节庆城区”称号。深入开展“文明城区”创建,连续 、 3 年在全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考核中名列前茅。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区工作,积 极开展“五五

”普法教育,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检两院依法履行职责,重视统一战 线、人民武装、老干部、党校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工、青、妇和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 组织作用,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化“平安建邺”“法治建邺”建设,完善社会矛盾 、 纠纷“大调解”机制,有效化解了影响区域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质量 和价格监管以及安全生产等工作,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抓基层打基础,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精心组织保持共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 新“三会一站”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和“区委委员社区活动日”“党代表社区行”等制度,组 、 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基层、服务群众。新成立明基医院、华润集团、首都银行等 36 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雨润集团开创非公企业党建新模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 革和人才工作,把功能园区、街道社区和拆迁、信访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加大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 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 大力实施人才 “十 百千”计划,建成河西新城人才市场,荣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区”称号。强化反腐倡廉建设, 创立廉情质询制度,深化权力阳光运行,加大对拆迁、工程建设和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的监察 力度, 全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形成, 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纪律 保障。 回顾七年来走过的历程,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班子和所 有老领导、老同志们打下的工作基础,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得 益于各民主党派、 各界人士和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 在此, 我代表中共建邺区第九届委员会, 向所有为建邺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 向所有关心支持新城建设发展的朋友们, 表示衷心的 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积极探索符合建邺 实际的发展路径,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更新发展理念, 创新体制机制, 形成推动建邺发展的强大动力; 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优先, 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 境;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发挥区委领导核心作用,带动全区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 在推进建邺的发展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共同奋

斗。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区 域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新城内生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公共配套和综合服务功能还 不够完善;维护区域社会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重点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仍有发生,监管力 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今后五年,对建邺来说,是一个孕育着新的重大变 化的五年,是抢抓青奥机遇,助推新城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毫无疑问,也 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并牢牢抓住的、 属于建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展望建邺未来五年的发展, 既面临着难得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我们立足新城实际,准确把握未来的发 展趋势,明确建邺发展阶段、发展定位,再创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一是从新城发展规律看, 建邺正处于从要素聚集向爆发增长的过渡阶段。 按照城市发展 理论,新城发展一般要经历规划建设、要素聚集、爆发增长和协调发展四个阶段。建邺从市 委作出“一城三区”发展战略部署,全面融入河西开发以来,经历了 8 年多的建设期,目前 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产业内涵较为丰富、公共配套相对完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呈现出要 素快速聚集的态势, 即将跨上新的发展平台。 但与经历过了 10 年以上发展的上海浦东新区、 广州珠江新城、杭州钱江新城等相比,在经济规模、产业基础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浦东新区、珠江新城、钱江新城 GDP 总量分别占各自城市 GDP 总量的 27%、17%、 6.2%,而我区仅占 1.9%;浦东新区、珠江新城、钱江新城分别有世界 500 强企业 164 家、 18 家、12 家,而我区只有 5 家;浦东新区形成了生物医药、科技信息、集成电路等 12 个国 家级产业基地;珠江新城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软件业、数字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钱江新城形成了国内民营经济 100 强总部集群, 而我区尚未形成有特色、 上规模的主导产业, 新城发展的内生动力显得尤为不足。因此,未来五年,我们要立足从要素聚集向爆发增长的 过渡阶段特征,顺势而为,以创新驱动助推要素聚集,把引进和培育革命性的、在国内外具 有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高端产业作为新城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是从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看,建邺要牢牢把握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和城市新中心的定 位。市委提出要聚焦“四个第一” ,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明确 要求实现城市空间调整与

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布局的有机平衡。在“十二五”期间,南京将继 续推进 “一城三区” 建设, 深入实施跨江发展战略。 以建邺为主体的河西新城区位优势明显、 基础条件良好。已建成两条地铁线和 50 多公里城市快速路网;商务商业载体面积 140 万平 方米,在建 500 万平方米,规模基本与新街口商圈持平。这些都充分证明建邺在未来南京城 市空间发展格局中,城市新中心的战略地位将更加巩固。但是从城市中心的核心特征分析, 在商务商业环境方面,五星级酒店、高端购物中心、甲级写字楼的拥有量还存在提升空间。 例如,浦东新区、珠江新城、钱江新城分别有五星级酒店 40 家、9 家、8 家,南京有 36 家, 我区仅有五星级标准酒店 1 家。为此,我们要立足打造城市新中心的目标,把发展聚焦到城 市空间形态的塑造、标志性区域的打造、核心产业的构建上来,增强商务商业、科技创新、 文体会展和休闲居住等核心功能,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震撼力的城市亮点和城市名片,努 力让建邺成为未来南京发展的旗帜和标杆。 三是从外部发展环境和机遇看, 建邺具有蓄势超越发展的现实支撑。 市委把握世界第四 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趋势, 提出南京正面临以创新型经济为特征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 即 将进入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期。对建邺而言,2014 年青奥会落户南京,建邺作为主 会场和青奥村所在地,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举办权就是发展权” ,新加坡借助举办第 一届青奥会,当年扭转经济发展负增长态势,实现 GDP18%的高速增长;广州亚运城所在 地番禺区借力亚运,开工项目 1100 多个,总投入超过 110 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井喷增长。 经验表明,重大国际赛事活动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集聚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等创新要 素,在城市功能整合、规划布局调整、城市形象提升等方面也能创造机遇,为区域发展提供 强大动力。与此同时,随着南京南站正式启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共融共生进程进一步加 快,资源、要素争夺将日趋激烈,接受辐射和上海互动发展的“屏障效应”与资源要素流动 的“倒虹吸效应”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建邺要借力青奥,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必须对自身 的比较优势有清醒的认识。相比兄弟城区,当前新城未开发区域面积约 30 平方公里,在建 载体面积超过 1000 万平方米,还有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青奥城、海峡城、金融城等 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这些是我们实现超越发展可以依赖的重要支撑, 关键是如何有效的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能。机遇

篇二:南京市党代会报告

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杨卫泽

(2011年10月1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是在南京“两个率先”继往开来、科学发展再铸辉煌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和中共南京市第十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而奋斗!

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辉煌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南京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锐意进取、务实苦干,圆满完成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胜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奋斗目标,成功赢得2013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和2014年青年奥林匹

克运动会承办权,“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取得辉煌成就。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成效。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加快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5000亿元和500亿元,均在2005年基础上翻了一番,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6.9%提高到50.7%。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由166亿元提高到1013亿元,成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9%,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38%提高到4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69倍和3.25倍。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分别下降21.8%和37.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17.2%和9.2%。

城乡统筹跨江发展实现新突破。出台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南京行动纲要,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郊县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市2.6个和7.1个百分点;郊县GDP占全市比重由34.3%提高到49.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由29.6%提高到49.6%,实现了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半壁江山”的跨越。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着力改善江北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建设用地计划和财政转移支付向江北倾斜。江北地区GDP占全市比重提高3.3个

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城市功能品质迈上新台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一城三区”、“五个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河西新城区中部地区基本建成,中央商务区初具规模,商务、文体、商业和滨江轴线布局拉开框架。实施城市品质、市容环境、人居环境三项提升行动,“一带三港”建设全面展开,下关滨江等一批重点功能区开发加快推进。完成铁路南京南站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加大“绿色南京”建设力度,建立重大工程“绿评”制度。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综合管理机制。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2010亿元,是前五年的1.6倍,建成区面积由513平方公里拓展到619平方公里,地铁通车里程由21.7公里提高到85公里,林木覆盖率由21.6%提高到26.4%,新增绿地606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1.9平方米提高到13.7平方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308公里提高到48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位。

民生改善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大力推进创业富民、保障安民和政策惠民。五年中,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2.3%,新增就业岗位10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内。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分别是前五年的3倍、2.8倍、2.9倍,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五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被征地人员社会

保障制度,3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约80万居民得到住房保障。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质量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国家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数量居省会城市之首,建邺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南京成为全国人口和计生工作综合改革示范市。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市委切实加强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领导,召开全市人大工作会议,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在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和代表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制保障。市委始终高度重视政协工作,召开全市政协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工作的意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政协就“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推进跨江发展战略实施等事关全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对策建议。深入实施“凝聚力工程”,全面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建设,完善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宗教、对台、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荣获双拥模范城“六连冠”。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民族工作,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三连冠”。深化法治南京、平安南京建设,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

文化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打造长江路等一批历史街区,实施南捕厅、朝天宫、梅园新村、颐和路公馆等文化片区保护与建设工程,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成为重要品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荣获中国文化产业创意城市示范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设立南京文艺奖、金陵文学奖,注重文化名人培养和文化精品创作,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数量居同类城市前列。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新成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实施科技体制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国企改制,深化金融体制、开发园区管理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加快。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改革实现新突破。促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上缴税收占全市比重分别提高6个和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到39%。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实际利用外资翻了一番,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从26.2%提高到46.8%,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江宁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金陵海关开关运作。外贸出口在总量扩张的同时质量显著提升。中欧领导人会晤、二十国集

篇三:罗志军在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罗志军在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而努力奋斗!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过去的五年,市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务实创新,艰苦奋斗,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十五”时期,成为南京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一、坚持又快又好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411亿元,财政收入达51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25倍和3.1倍。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综合带动作用,推进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速郊县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郊县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上升3个百分点和11.9个百分点,郊县后发优势开始显现,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善。经过全市人民不懈奋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项指标达到省全面小康目标值,实现程度提高到84%,南京在“两个率先”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城市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我们始终强调越是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坚持改革不停步。按照“坚持方向、规范操作、不断完善”的原则,破除思想障碍,打破体制瓶颈,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国有企业“三联动”改制基本完成,国资、城建、交通等投融资平台运转良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5年,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民营骨干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坚持把开放作为南京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实施全面、全城、全方位开放,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前超额完成了倍增目标,开放型经济相对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改革开放为南京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更加高涨。

三、坚持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始终突出规划的引导作用,抢抓承办十运会的重大机遇,及时实施江北区划调整,全面拉开“一城三区”建设框架,积极推进工业向开发区、建设向新区、高校向大学城集中,疏散老城人口,城市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五年来,建成了奥体中心、地铁一号线、长江二桥和三桥、新火车站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三城九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加大老城保护和改造力度,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整治秦淮河、中山陵和明城墙风光带,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称号。切实加强城市管理,不断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数字化、网格化等管理新方式,着力改善居住环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十运会承办工作取得圆满成功,赢得了广泛赞誉,为江苏和南京争得了荣誉。经过十运会的洗礼,南京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形象显著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进一步彰显,“满城绿色、生态良好”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四、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和谐南京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们始终把富民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快和谐南京建设步伐。五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25元,年均分别增长12.6%和8.9%。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3万个,就业再就业形势持续平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序推开,困难企业职工全部进入了医疗保险。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改进农村土地征用和城市房屋拆迁办法,加快经济适用住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快危旧房改造,有效解决了失房居民、失地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抗击“非典”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确保了城市和群众的安全。以建设全国最安全城市为目标,积极开展“平安南京”创建工作,健全维护稳定工作机制,加强社会管理,群众安全感处于全国大城市前列,平安稳定已经成为南京的重要品牌。

五、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城市综合优势进一步彰显

我们始终注重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优势,积极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建设,制定并落实年度政治文明工作目标,实施三个文明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人大代表工作和常委会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注重发挥人民政协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得到新的提高。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党的侨务、对台、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社科联和关工委等组织在南京的各项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化法治南京建设,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资源再现和文化精品生产成效显著,新闻舆论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新时期市民精神。不断深化评议机关活动,人民群众和投资者对机关作风的满意度逐年上升。坚持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医疗、保健和防病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高,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六、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谋划部署,着力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认真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涌现了一批李元龙式的先进典型。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成为南京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大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扎实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着力加强以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和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新成效。稳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区县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取得新进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工作有序展开。五年来,我们旗帜鲜明地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惩处腐败分子,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集中治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大源头预防腐败工作力度,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加快建立具有南京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志们,过去的五年,南京人民以高昂的热情、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打下良好基础以及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和团体、各界人士、省级机关、驻宁部队、部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海内外朋友共同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南京市委,向所有为南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奋斗,五年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坚持又快又好发展不动摇。五年来,我们高举发展的旗帜,不放过每一次发展机遇,在形势好的时候,争先进位,乘势而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就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南京发展新的跨越。

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五年来,南京发展迈出的每一个步伐,城乡建设取得的每一点成就,人民群众得到的每一项实惠,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无一不是务实创新的结晶。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就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发展之路。

必须始终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五年来,我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千方百计让群众更多地在发展中受益,使各项决策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各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生动局面。

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五年来,我们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了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使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永葆党的先进性,就能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担负起领导“两个率先”、构建和谐南京的历史重任。

五年的成就是显著的,五年的经验是宝贵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资源和环境压力仍然较大;郊县工业化程度偏低的状况仍未完全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教、文化和人才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谐社会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城乡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还不浓厚,干部队伍思想解放程度和工作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党风廉政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还不完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志们!今后五年,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攻坚决战期,我们将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既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还要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坚持又快又好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重要。今后五年,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重要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南京面临着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后五年,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严峻挑战期,世界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对我市的影响将更加直接,国内城市间在更高层次上共同发展、争先进位的压力更大;南京自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工作十分艰巨。这些都对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提出了严峻考验。

在南京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实践表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体现了省委对南京的要求,体现了南京人民的愿望,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南京特色。在发展实践中,我们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深入推进并与时俱进地加以丰富和完善,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行了新的概括。五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南京已经朝着既定的目标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我们认为,南京应该坚持这一发展定位,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又快又好发展的主题,突出“富裕、和谐”的导向,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保证,认真贯彻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发展方针,在更高层次上深入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项战略,努力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南京特色的发展之路。

今后五年,全市主要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7年以全市为单位实现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在此基础上,继续巩固小康成果,到2010年,确保以区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大多数城乡居民家庭收入达到小康标准,全面达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的要求,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高水平小康社会,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奠定坚实基础。主要预期

指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8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000元和10000元以上,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前五年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以上。

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推进“跨江发展”,就是要把握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抓住“一城三区”战略深入实施,长江两岸联动发展时机日趋成熟的机遇,以规划为引导、产业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筑跨江发展的新机制、新平台、新载体,在跨江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在跨江建设中缩小南北差距,在跨江建设中推进富民工程,在跨江建设中提升城市功能,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使拥有200里江岸的南京成为长江流域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使拥有2400平方公里土地的江北成为南京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真正形成两岸融合、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跨江发展新格局。建设“五个中心”,就是要从增创城市优势特色、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贯彻省委指示精神,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具有聚集、辐射、示范、引领功能的“五个中心”:建成以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为重要特征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商务、金融、研发、流通、文化、休闲、房地产为主导功能的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以国际化、枢纽型、综合性为基本模式的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以创新型城市、教育名城、软件名城、人才集散高地为显著特点的全国重要科教中心,以生态环境优良、绿色产业发达、绿色科技领先、绿色文化浓厚为区域特色的东部城市绿色中心。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发展全局,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南京跨越发展。

要把提升国际影响力作为战略取向。自觉树立“让南京走向世界”的强烈发展意识,拓宽视野,在面向全球的开放系统中确立坐标,在发展变化的国际竞争中找准定位。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的发展理念和成功实践,用世界眼光谋划发展,用国际化标准推动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能力,为向国际性城市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把提升区域竞争力作为紧迫任务。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巩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艰巨性、紧迫性,牢牢把握城市发展竞争的最新态势,积极应对区域格局发展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学习先进找准差距,努力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立足做强南京都市圈发展平台,更紧密地融入日益加速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集聚区域发展要素,突破各类发展瓶颈,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在服务区域中实现自我提升,在自我提升中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奠定国家层级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

要把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基本方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巩固提升南京自然人文环境优越的独特优势,把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全市人民的共同目标和自觉追求。坚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美丽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得益彰、协调推进,一代接一代永续和谐发展,让南京的未来更加美好。


南京市党代会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52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