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经验交流材料 >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1 07:15:43 | 移动端:产业扶贫工作经验

篇一:发达国家资源产业扶贫的模式及经验启示

内容摘要:消除贫困、不断改善民生、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快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重点归纳总结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资源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及政策制度安排,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资源产业 扶贫 资源配置

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都曾在开发落后地区上取得过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国家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针对性的资源产业扶贫政策、调整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和改善资源产业配置,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美国的资源产业扶贫模式及政策

美国认为家庭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即为贫困,贫困线(联邦贫困指导线)也会随经济的发展而调整。各州还会根据家庭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不同,调整确定各州的贫困标准线。

(一)成立落后地区产业扶贫开发的专门机构

1933年,罗斯福总统选择田纳西河流域进行扶贫开发,依照《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法》,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领导和组织田纳西河和密西西比河中下游一带的水利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此后,在开发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了经济开发署,进一步加强了对困难地区的经济开发支持。1998年,通过《联邦受控区和受援区法案》,开始实施定点援助活动,旨在培育受援助地区的资源开发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创造就业机会、兴建公共设施、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保障住房、重视环保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实施援助项目。

(二) 财政和金融政策的产业开发支持

1.军事工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战后,为加快南方各州工业发展,美国把发展军事工业同促进落后地区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联邦财政的军事拨款更多地向南部和西部地区倾斜,通过建立一系列拥有高端技术的国防工业基地,加大对大型军事、国防及宇航方面的投资和研究,加快高科技的军工技术转为民用。通过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促进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新兴工业的发展,这些地区迅速成为美国原子能、电子和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军事工业在当地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的提升,对当地可持续发展、增加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2.增加转移支付,出台信贷优惠政策。联邦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专项补助、分类补助和一般目的补助三种形式。专项补助资金是由联邦政府指定用途、规定金额、期限和要求,地方政府不得挪用。专项补助是根据人口、人均收入或者财政收入等衡量,70%左右的合格者将自动获得补助。分类补助只规定某一类支出项目的补助总额,不规定具体用途和要求,由州和地方政府自行决定具体使用项目,这项补助在联邦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较小,约为10%左右。与此同时,联邦政府还对在落后地区投资的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给予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其中固定资本的直接贷款额可达该项资本总额的65%)的优惠,这类措施促进南部的佐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外资直接投资增长率高达390%和426%,也对于这两个地区资源产业的扶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联邦政府还加大教育投资,85%的州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教育。

3.教育培训带动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一是加大劳动力投资。加大对低收入成年人提供包括支援、相关需求帮助、就业与培训等服务,为青年(年龄上限为24岁)创造暑期工作机会。二是资助对老年美国人提供社区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以增加就业。三是提供州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对连接失业与雇佣、培训机会与再就业方面的服务机构提供资助。四是残疾人教育。主要是资助12年特殊教育的教学区和学前特殊教育,援助残疾婴儿和家长(年龄从出生到两岁)。五是职业恢复补助金。六是无家可归儿童和青年教育。安排资金拨给各州用于帮助校区为无家可归儿童和青年人服务,包括食物、交通和支持服务。七是针对低收入大学生的佩尔助学金。安排资金用于佩尔助学金的最高限额增加500美元,即在2009至2010年,从4360

美元增加到4860美元。

(三) 通过项目支持实现农村发展援助

美国实施农村发展项目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机会。加大对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贷款、贷款担保、或直接提供资金援助。一是实施能源项目,即对高能耗社区(即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5%的社区)提供资助,高能耗的农户也得到资助。主要是支持这些社区的节能改造项目、置换耗能高的设备。此外,使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的项目也获得资助。二是实施重点商业项目。主要目标是帮助当地改善发展条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享受该项优惠政策的对象范围是不超过5万人的城镇及周边地区的居民。主要做法:对工商业项目提供贷款担保。联邦政府提供贷款总额90%的担保;对农村小型商业企业资助。主要是对刚起步的农村小型商业企业提供援助,包括提供贷款和贷款担保;农村商业机会的资助。主要是资助农村商业团体领导人的教育、培训,咨询等。三是实施社区项目。包括资助水净化和垃圾处理项目、科研资助、社区设施建设资助、宽带下乡资助。水净化和垃圾处理项目的资助对象是公共机构、印第安人保留地的社区组织。该政策受益区域对象是,人口不超过3万人的乡镇,主要是提供贷款或直接的资金援助。科研资助项目主要是对人口在2.5万人以下的社区提供水净化和垃圾处理技术研究方面的资助。社区设施建设资助主要是对人口2万人以下的社区提供文化、体育、教育、消防等公共设施建设资助,包括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宽带下乡资助主要是对人口不超过2万人的社区在远程教育、宽带进农家等提供资助。四是住房资助项目。这类项目主要针对赤贫人群(收入为当地平均收入50%的人群)、低收入人群(收入为当地平均收入50%-80%的人群)、刚跨过中等收入的人群(低收入水平加5500美元)、残障人员,资助的主要方式是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

法国的资源产业扶贫模式及政策

(一)政府建立专门机构协调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20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先后成立了国土整治和区域行动评议会及国土整治全国委员会等常设机构,负责协调地区整治行动。此后,各地区相继成立地区计划委员会。各级政府一方面直接拨款到欠发达地区,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扶贫开发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设立了地区开发基金、工业自应性特别基金,对往落后地区迁厂、建厂的企业主,提供低息贷款、免税优待和现代化设备和科技人员,提高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

(二)实施国土资源开发整治计划

国土开发整治与我国的整村推进扶贫模式较为相似。法国的国土开发整治开始于1950年,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包括国土整治城市发展政策、农村改革政策、山区开发政策、滨海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和老工业区结构调整政策等在内一套比较完整的计划。在这些计划实施过程中,贫困地区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生态脆弱性得以缓解,人民脱贫致富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实施多层次的资源产业扶贫转移支付制度

法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规模较大,中央预算的转移支付占地方总收入的比例达1/4左右。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有一般性补助、专项补助、特定补助和替代性转移支付四种。一般性补助政府对这类补助不规定用途,主要用于帮助地方平衡预算。按地方人口数量和地方政府征税完成情况来分配的,往往人口越多或征税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补助越多;专项的转移支付是中央给予地方的专项工程如交通、基础设施和学校等项目的补助。法国政府还通过退税方式对特定地区和特定产业的补助,对于那些无纳税能力的企业或自然人中央财政代替其向地方财政缴税来实现的转移支付。

借鉴与启示

(一)加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

缺乏规模经济是落后地区经济造血功能弱的重要原因。在适当的规模条件下,市场经济

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膨胀的内生性。而落后地区要实现规模经济,达到良性循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城市化。从国外发展的经验表明,中心城市是城市化的重要环节,这些城市具有综合实力强、经济外向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经济产出密度高、人口密集的特点,作为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尤为必要。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可以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落后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市场需求,突破产业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在重要节点城市的选择、产业链的组合与延展、农民市民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二)发展地区资源优势产业

(三)积极引导民间投资

各国政府在落后地区开发中普遍采用扩大财政支出的方法,如意大利政府采购的35%规定必须用于落后地区,美国政府国防预算资金的30%以上也投入了西部地区,但与系统性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相比,政府投资仍难以满足贫困地区的长期需求。因此,政府通过制定激励性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筑巢引凤,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的打造,启动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美国政府便有计划地进行市场调控,保证落后地区投产的企业拥有合理的稳定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刺激这些地区扩大投资和生产的规模,加快改善南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改善。为南部地区建立政府采购为基础,私人投资为主,自身积累的良好投资格局准备了条件。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等政府补贴方式,也是一种更为直接的引导民间资金的措施。一般情况下,政府补贴的对象和比例必须合理,保证公平公正,这样也能在短时间内起到资金引导的效果。引导外资流入落后地区也同样具有较大的本地资源开发价值。一般情况下,民间资金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会导致严重的资金挤出效应,可能导致发达地区投资下降、失业率上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必须同样重视外资开发落后地区的问题。

(四)系统制订扶贫规划

落后地区的开发,关键在于改善这些地区的落后的经济环境,这里涉及到多个要素,包括交通、通讯等;还有生态、投资环境。前者所需的改善时间较短,后者则需要较长时间,特别是劳动力素质提高,普遍的技术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等问题,更需要两代人甚至更多人的努力。因此,对贫困地区资源产业开发必须有长期的规划,有效措施积极扎实地落实规划。不管是美国开发西部,还是日本开发北海道获得的成功,都是分阶段、有计划、按步骤地改善经济环境的结果。

篇二: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

政策推动 服务拉动

产业化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石泉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石泉县位于陕南中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总人口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2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省定贫困县。

2001年底,依据国家贫困标准调查统计,石泉县人均纯收入865元以下贫困人口有5.89万人,共规划扶贫开发重点村101个,需移民搬迁贫困人口1.69万人。近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扶贫开发工作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促进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中心,大力实施信贷扶贫和互助资金试点项目,统筹规划,规模开发,全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持续稳定地带动贫困农民脱贫增收,通过几年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得全县75个扶贫重点村和0.55万高寒山区、滑坡地带贫困人口得到了有效扶持。据统计,全县自2001年以来共减少贫困人口

2.445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底的676元增加到3620元,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实施产业化扶贫,以市场为依托,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着力点和工作任务,为此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因地制宜,做好规划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坚持把贫困村农民增收规划到户,让农民户户都明白增收目标、项目和途径。

我们按照“户调查、村统计、乡汇总、县分析”的办法,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深入到扶贫开发重点村、特困村、移民示范村等扶贫项目村贫困农户家中,逐村逐户面对面的分析、通过发调查表、交谈等多种形式,认真调查摸底,以户为基础、以组为单位,摸清了主导产业及农民收入情况,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农民增收台帐及产业发展资料、劳动力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全县扶贫项目村农民增收产业规划,确定重点项目,进一步明确了突破蚕桑、狠抓畜牧等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由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转变,由一产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增收思路,县上组织各乡镇根据不同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因村因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打造蚕桑、畜牧、桑枝食用菌等一村一品产业。

二、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近年来,石泉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出发,制定了产业兴县发展战略,把致富产业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发展蚕桑、畜牧、

桑枝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着力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产品流通向中介组织集中、生产加工向龙头企业集中,走“基地(农户)+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之路。蚕桑、生猪是我县的传统产业,过去一直是“千家万户养蚕,铺天盖地栽桑”的小农生产方式。近年来,我们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扶贫项目村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在蚕桑产业上集中实施了“四改”:一改千家万户为强村大户养蚕,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改三季养蚕为多批次养蚕,大力推广桑园套种,提高土地产出率;三改单一养蚕为综合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改传统养蚕为省力节本技术,提高蚕茧优质率。在扶贫项目村中重点规划和培育了25个蚕桑强村、2500户养蚕大户,今年蚕桑产业实现逆势而上,36个扶贫重点村中养蚕量突破1万张,桑园套种0.75万亩,发展桑枝食用菌350万袋,养蚕户户均增收1650元。在畜牧养殖产业上,县上在项目村中因村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确保扶持一户,成功一户,脱贫一户。今年在贫困村中已发展百头以上养殖大户24户,户均增加收入4.5万元。

三、整合资源,政策支持

为了加快贫困村产业发展,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县上建立激励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产业发展奖补政策,整合涉农部门资金,并将扶贫开发项目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贫困村产业开发力度和政策倾斜。一是县政府每年年初例行召开县长办公会议,为每个扶贫重点村、特困村和移民示范村落实不低于50万元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奖补,在用好用足国家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把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二是制定帮扶措施。全县上下总动员,齐抓共管抓发展。为了大力发展蚕桑、畜牧等主导产业,打造蚕桑、畜牧强县,我县创新机制,落实县级领导、县直部部及党员干部包联责任,每位县级领导包联一个乡镇,每个县直部门包抓一个产业强村,每位党员干部包抓一户产业大户,负责解决在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县上下产业发展齐抓共管的格局。三是加强贫困村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对蚕桑、畜牧和桑枝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县扶贫办及时与蚕桑、畜牧等部门衔接,组织技术人员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对产业强村派驻技术人员驻村蹲点进行技术指导,确保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扶贫到户小额贴息贷款项目为贫困户发展生产解忧。近年来石泉县共争取信贷扶贫资金5000余万元,主要为扶贫重点村、特困村、移民示范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使3200多户贫困户通过发展蚕桑、畜牧和桑枝食用菌等主导产业走上了致富道路。围绕蚕桑产业,我县引进了以天新、天成、凯莎绢纺为代表,从事缫丝、捻丝、织绸、家纺及桑椹醋饮加工等10余个企业,进行梯级开发,在我省率先生产出了从丝到绸、到衣等系列产品;围绕生猪产业,我县引进了双樟万头原种厂,扶持培育了宏鑫、云峰、鬼谷子腊肉等重点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为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基础。在大力发展两大主导产业的同时,我县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发展烤烟、茶叶、中药材以及设施农业、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避免单一产业带来的市场风险。五是扶贫互助资金试点项目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注入活力。2009年,省市下达我县10个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指标,我县按要求通过认真筛选,分别在城关镇上坝村等7个乡镇10个贫困村中启动实施,各级财政配套15万元,会员缴纳基准互助金81.76万元,资金总量达到231.76万元。截止2009年底,为贫困户发展蚕

桑、畜牧等主导产业投放借款205.13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六是县上为贫困村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制定了蚕桑、畜牧发展以及土地流转奖补政策,每年财政挤出资金1500万元用于奖补农户,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为了确保农业发展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不断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强有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

一是各级领导齐抓共管。全县坚持核心工作核心抓,四大班子一齐上。县委书记担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县委专职副书记任责任组长。并按照工作项目化的要求,设立蚕桑、畜牧等7个项目工作组,各由一名县级领导担任组长,实行目标到小组、资金到项目、责任到领导,事由组长办、人由组长选、钱由组长批、组长负全责的工作机制,使每位县级领导都置身抓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战场。各帮扶部门、各乡镇将蚕桑、生猪等主导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尽其责,各负其职,切实拿出实招,抓出实效。同时进一步转变乡镇职能,切实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一人学一技”活动,努力提高乡镇干部引领和服务三农发展能力,着力提高贫困村村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全县上下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全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的良好格局。

二是创新目标责任考评体系。我县将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和县考核办合并为县督查考核办公室,对扶贫项目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小组内部督办、县督查考核办督办和纪检监察专项督办的“三线督办”。同时提高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在综合目标考核中的比重,实行一季度一督察,一季度一评比,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产业化扶贫工作得到落实。

三是强化服务三农职能。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根据农民的需要,在改善生产条件、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供应、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企业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确定保护价,逐步形成相对稳定、滚动发展、利益分享的经济联合体或者松散联合的合同农业、订单农业等多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化解市场风险,保障了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县上制定奖补政策,鼓励村上成立蚕桑、畜牧、食用菌等产业协会,并为每个协会奖补资金3万元用于协会硬件和软件建设,引导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养殖户更深入的同市场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同时,通过信贷、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和发展产业化这个大平台,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的企业精英和会技术农民致富领路人,壮大了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力量,充分提高了信贷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的扶贫质量和效益。

四是集合各方面力量,创新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我们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为实现有序发展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改进工作方式,把扶持办法和措施落到实处;强化部门协作,搞好宏观调控。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我们在产业扶贫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广大贫困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产业扶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石泉县底子较薄,贫困面广,农业产业化扶贫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今后我们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龙头、基地、科技、市场四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的整体步伐,努力实现由扶人、扶村到扶产业的转变;由给资金、上项目到出主意、给思路的转变;由定点扶到动态扶、整体扶的转变,发挥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作用和扶贫的综合效应,强化造血功能,推进石泉县贫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篇三:关于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精准扶贫到户林果产业富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及《甘肃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区域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必将对我县扶贫开发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2015年我县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会议,标志着清水县扶贫开发工作将步入发展快车道。我县精准扶贫战略工程的组织与实施,不仅给全县广大贫困对象带来了福音,也必将大大加快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为清水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这项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也需要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共同思考与探索,因为我县精准扶贫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与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认为,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林果业现状

按照县委、县政府对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以落实好“责、诺、评”绩效考核为统领,以“兴林、强果、富民”的发展思路,

- 1 -

以打造天水市生态旅游后花园为目标,围绕“12368”总体工作思路,即围绕林果产业强县富民这1中心,抓住创建全省核桃大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县2个目标,新建白沙汤浴河流域、新城四合梁、秦亭李岘3处5000亩以上核桃示范基地,巩固提升西灵山、三湾梁、铁炉梁、水清梁、石沟河流域、响水河流域6个五万亩干鲜果示范基地建设成效,采取发展果品产业增收、发展林下经济增收、引导农民育苗增收、落实惠民政策增收和依托项目造林增成效、强化资源管护巩成效、建设绿色屏障显成效、狠抓后续管理提成效8大措施等方面的新跨越,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完成退耕还林26.18万亩; “三北”防护林四期、五期造林14.6万亩;天保工程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5.16万亩;德援造林11.8万亩,试点补贴造林2.4万亩,完成小泉峡造林绿化区域面积1.9万亩,庄天二级路栽植柳树18000株,柿子5300株,塔柏13500株,县乡公路绿化12条706公里,完成了产业路绿化220公里;完成邽山绿化工程6500亩,其中:建设2300亩的森林公园一处等国家林业重点项目。

二、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巩固脱贫成果十分不易。由于大量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足,虽然经过扶持可能脱贫,但是多数贫困对象抗病抗灾的能力都十分弱,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立即返贫,因此,巩固扶贫成果十分不易。

2、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

- 2 -

“三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基础依然薄弱,贫困乡村贫困对象行的路、喝的水、用的电、用的通讯信号、看病就医、上学读书、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条件与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贫困对象发展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发展的起点仍然较低。

3、贫困对象发展“三缺”(资金、技术、劳力)现象普遍。通过对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发现,绝大多数贫困农户发展都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问题。金融扶贫可以解决贫困户发展缺资金的问题,但是缺劳力、缺技术的问题确实一个很难马上解决的问题。

4、农民外出农村空壳导致发展难。发展为了人、发展需要人。扶贫开发为了贫困人口,但是扶贫开发同样需要依靠贫困人口。目前由于很多农民感到仅仅靠土地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靠外出务工维持生存,从而导致大量的劳力资源外流。农村留下来的人口大多数都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部分人的共性就是劳动能力不足,靠这部分人在农村发展产业难度太大。产业发展不起来,扶贫开发就难以持续。因此,这种劳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空壳是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留住这些外出的农民就地发展创业是扶贫开发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5、我县林果产业不容乐观。针对精准扶贫这一富民工程的要求与目标,一是因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群众在干鲜果基

- 3 -

地建设上有抵触情绪;二是果园管理比较粗放,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小,致使果品业的效益未能真正凸显,要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人均两亩园,收入过万元的目标在部分乡镇未能实现,有些群众积极性不高,不想管也不会管,远门乡单魏村、郭川乡的宋川村的苹果产业使农户走上了小康路,其它乡镇部分村的苹果产业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甚至只栽不管,效益低下;草川乡的黄崖村、陇东乡的安儿等村核桃产业管理艰难爬行,干鲜果产业的效益拉动力不强。三是在林果业建设中大部分群众重栽轻管现象还比较突出。四是退耕还林抚育管理不到位,除草、施肥、修冠等抚育措施落实不力,一些退耕还林地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一些补助年限到期和即将到期的退耕还林尚未形成稳定的后续产业,农民的林果收入没有明显的增加,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三、精准扶贫的几点对策

精准扶贫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工作。

(一)精准识别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

摸清底数是基础。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并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只有准确地确定贫困村、贫困人口,才可能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进而提高扶贫效果。我作为黄门乡精准扶贫的组长、下成村的第一书记、帮扶队员,既是穿帮引带者,又是决策者,更是以身作则者。因此我认

- 4 -

为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到五清:即“底数清”,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问题清”,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对策清”,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责任清”,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任务清”,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 “一对一”帮扶及“双节双促”情况、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等内容,这样为建立“一户一档”、“一户一策”的措施提供准确的数据档案。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二)精准措施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改“大水漫灌”为“滴灌”,提高扶持效果。对精准扶贫户,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提高精准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黄门乡下成、峡口等村精准扶贫工作措施方面,我们按照我县1+19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计划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对象数据库。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实行一户一档台账管理,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领导联系、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工作台帐等。二是整合资源,突出林果业发

- 5 -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60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