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总结得失扬长避短
总结得失扬长避短
——如何写课后记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二中学 陈连俊
摘要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失误和遗憾,但更多的是教后会发现有很多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稍纵即逝的得失加以总结分析并及时记录下来,将会为自己的“下一次做得更好”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从而真正起到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得 失 智 疑新
俗话说,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犯同样的错误。我常常在讲完课后,觉得还可以讲得更好。课后我及时将这节课的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回顾和小结,并在教案上记录下来,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的依据,使得课堂不断优化和成熟。因此,写课后记与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同样重要,怎样写课后记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以向广大同仁求教。
一、记“得”
即将每节课的成功之处(如形象的比喻、有韵味的口诀、易记的简语、巧妙的插入)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发展。 例如在“有丝分裂”的教学中,在讲解了有关染色体和DNA数目的方法后,学生觉得染色单体的结构太抽象了,难以判断。此时我利用“手势模拟法”:将两个上肢的肘关节相接触,并摆成“X”形状,表示连在同一着丝点上的两个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构成的一条染色体。若把肘关节靠在一起的两个上肢分开,相当于并列在一起的两个染色单体由于着丝点分裂而 分开,故此时每个上肢就各成为具有一个着丝点的一条染色体了。
二、记“失”
即将教学实施中的疏漏之处(如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当的教学内容、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分析和探究,便于在适当的时机弥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记得在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彩色小球可不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学生想到了不同颜色的纸片、纽扣、乒乓球、玻璃珠等。后来我用玻璃珠为实验材料请三位同学上台来 演示。一位同学负责从分别盛有20个玻璃珠的两个一次性碗中,每次个摸取一个珠子;另一同学负责辨认每次摸取珠子的颜色,并报给第三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次从两碗中各摸取的珠子的组合。由于我怕耽误时间,要求他们只重复进行50次,结果出现DD:Dd:dd=14:25:11。在重复进行到第40 次左右是,台下有的学生叫报数的同学要“快点凑数”,还有的叫摸珠子的同学“看着抓”。我发现了这一现象,便顺势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做法的正确性。有同学提出实验应该改进:两个小碗内的珠子数目不应一样多,因为自然界中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并不相等!我被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折服了。
三、记“智”
即将自己在教学中突然产生的灵感或智慧的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以启发自己的教学悟性。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言每一行,也不可能预见教学程序中师生互动、交流的全部情况。随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发展,随
时可能发生偶发事件,也会带给教师突如其来的灵感、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如不及时利用课后记去捕捉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
在文科班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孟德尔的简历,并要求读完相互讨论,最后很多学生谈了自己的读后的感受和体会。有学生说,从小喜爱自然科学的孟德尔在修道院仍然对动植物的杂交试验具有极大的兴趣,是其成功的动力。我突然想到“孟德尔对多种动植物杂交试验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之后,亲自种植多种植物,并持之以恒地进行杂交试验,才取得伟大的研究成果。何不利用这一现成材料对文科生进行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呢?即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并且孟德尔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之一是运用数学中的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试想孟德尔若没有数学知识作为基础,他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只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数据。可见文科生有必要学一些理科知识。课后我将上课时获得的“灵感”记在后记中。
四、记“疑”
即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讲课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措施,同时也为再教时确定学习难点、揣测学生的学习心态提供依据。这些问题有些是学生没听懂的,从而提醒教师讲课中可能存在漏洞;有些是学生思维中的一些误区,需要教师在以后的讲课中重点加以强调;有些则是学生对讲课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以后的讲课中适当拓宽加深。
五、记“新”
即记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
在学习个体发育的概念以后,有学生问克隆羊“多莉”的一生并不是从受精卵开始,但是,这也应算是个体发育。我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知识观点在进一步认识,并得到更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科技知识的发展新动态。同时在平时举行的交流课、公开课、比武课等教学活动中,听课的同行提出的新见解、新方法,作为开课老师,更应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将这些好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可以为以后再教补充一些新鲜血液。
总之,写课后记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认真总结优劣得失,不可千篇一律。但一般须记下每节课的成功点,它是课堂教学的优势,是在今后教学中继续应用的可取部分;另外须记下每节课的疏漏点,无论是课后自己察觉的还是经学生、同行提及后认识到的,都是课堂教学的劣势,课后及时发现及时记下,有助于完善今后的教学。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二:国共得失总结版
第一点,始终无法逆转中国经济崩溃的局面。
中国是一个在封建时代极度发达的国家。整个国家的主导阶层是地主。资本主义到来时,中国走向发达的正常路径是地主逐渐转型成为资本家。也就是说,地主把地租收入拿出来建立工厂,生产产品,获得收益,然后再投资,最后彻底摆脱土地限制,成为资本家。主要依靠土地的生产方式,其生产力水平远远比不上资本的力量。
但是,中国当时的问题在于,国际资本根本没有给予中国地主顺利像资本家转型的机会。从北洋开始,中国的关税保护力度就不够。但是到民国政府时,虽然黄金十年中轻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基本被外国垄断,本土的企业受到了重创。民国时期欧美资本的入侵断绝了中国地主向资本家的转型,也进一步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崩溃。在清朝晚期,土地收入并不是农民的唯一收入。农民在农闲时节也是手工业者。地主则是手工作坊主,也负责运输和贩卖这些手工业品。因此,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地主转型成资本家,农民转型成工人,本来是自然的发展路径。但是欧美日资本入侵导致了地主无法再向资本家转型,同时发达国家的商品打垮了中国农村的手工业品。这就导致地主和农民不但无法转型,而且丢掉了过去的一大块收入。地主就开始加倍压榨农民,来平衡收支,而农民不但负担加重,而且收入减少。这就导致了民国中后期空前绝后的阶级矛盾。而且由于军阀混战、军费摊派,地主和资本家的额外负担也很重。这进一步导致了他们对下层社会的压榨。
国民党在412清党中摧毁了几乎所有自己的基层组织。因此国民党对基层是没有控制能力的。税务、金融政策的失败导致经济改革失败。国民党由于对全国经济控制的不足,同时共产党对重工业区、铁路交通、农业区进行了蓄意破坏,在庞大的军事支出下无法满足经济的发展。蒋介石的唯军事论在全局决策上的失误,等到他承认“经济戡乱重于军事戡乱”,为时已晚。
因为政府财政危机而搞的疯狂的通货膨胀,不但断绝了底层民众对这个政府最后的期望,也让大量的地主和资本家对这个政权感到绝望了。
可以说,国府对基层的控制能力低下,以及失败的经济政策。无法遏制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第二点,国军沿承旧式军事体制,作战能力低下,派系斗争严峻。
所谓旧式军事体制,其核心在于士兵对军官有人身依附关系。军队就是将领收入与地位的支柱。很多部队的将领,就是靠着自己的军队,每月从国府领取军饷,并保持其在国军内的地位。
旧式军事体制造成了几个致命的弱点。
首先,克扣军饷导致战斗力下降。其次,由于军队是军官收入与地位的保证,军官对保持自己部队的规模有着非常大的执着,这意味着,从战斗主官开始,就往往缺乏决死战斗的决心,往往会回避作战任务,对危险的任务畏缩不前。
现代军队体制下,军官的地位和收入取决于军阶,军阶来源于战功。要获得战功就要决心作战,拼死完成任务。这就造成了战斗力上的根本差异。
另一方面,由于军队长期是忠于直属军官,而不是忠于国家或中央。在委派军官时,上级所考察的最关键的特质是忠诚,而不是能力。旧式军队的体制问题,导致了国军没办法选择最优秀的将领来指挥作战。
此外,旧式军队体制往往轻视训练、纪律,轻视对士兵的待遇。而现代军队体制则非常重视。因此,尽管国军一开始有着绝对的数量和武器的优势。这种旧式军队对现代军队的局面,导致了国军接连战败,最终输掉了整场战争。
不过,湘淮军这种体制要发挥出战斗力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有一种能把全军捏成一股绳的核心力量。在湘军这里,这种力量是被曾国藩改良过的儒教,而在淮军处则为名利欲及对李鸿章个人的忠诚。所以我们看到,湘军早起的高级将领常常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未必以曾之是非为是非,淮军将领则对李鸿章高度忠诚,而后世的北洋军阀与国军继承的正是淮军的传统。可惜的是,国军这几点都做的不好,中央权威弱势为其缺乏战斗力的根源。反观共军,不仅有了超级加强版指导思想,中央权威无可动摇,土地革命更令一般下层士兵无返顾之忧,故甘愿出生入死。这些,都不能简单地推到体制上面去。
另外,正如上面说到的,军事体制之差仅仅是国军军事失利的诸多原因之一。这种体制的差别最重要的区别表现在国军的协同作战困难上,与士兵的战斗力关联有限。
第三点,对民粹的战斗力估计不足,不知道善待底层的重要性。
国府始终没有看清现代民粹主义的强大战斗力。要知道,这是能够使后进农业国能战胜现今工业国的一种强大工具。国府因此对共军的强度估计不足,国共谈判时,国府还觉得胜券在握,拒绝了美国的调停,而开启了内战。结果遭遇战败。 另一方面,国府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对共军的帮助有多大。国府这种对底层不屑一顾的做法,最后自然导致了底层全面投向共军,为中共争取底层民众帮了不小的忙,使得中共的民粹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事实上,蒋及国府的高级人员绝非没有意识到发动下层社会积极性的重要性,非不为也,实不能也。1946年3月,国党二中全会即宣布规定耕者有其田的步骤与实施办法,此后蒋曾多次做关于土地问题的讲话,白崇禧亦指出“一定要有实惠,才能博得民众的同情”。可以说,国府大员们已意识到与中共争夺农村的必要性。甚至,国府还希望在一定范围内照搬中共的土地政策,1947年来自山东的一份报告指出,“只要收复区各县市对于土地问题遵照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加以合理的处置,彻底的执行平均地权,亦可收到完满的效果”,甚至迟至1948年冬,党内仍有彻底平均地权的动议。但这些努力终归失败,这是因为国府作为中共的对立面,他们必须要时刻维护地主的利益,而无法真正地代表底层,无论上面的政策制定的多么漂亮,在乡绅这个阶层上都会遭到抵制。
共产党方面:
1. 共产党军队的控制好过国民党,因为有军事委员会。
2. 领导比较统一。
3. 土改获得农村地区的支持。
4. 共产党员从1937年的四万人增加到八十万人。
国民党方面
1. 通货膨胀使得国民党失去对农村地区的控制。
2. 国民党领导没有办法让各路军阀统一作战,因为军阀也担心失去自己武装力量。
3. 蒋介石战略错误,在东北放了太多主力精英兵力,失去了其一半的部队。 国际力量
1. 苏联本来在雅尔塔会议与国民党达成协议,愿意支持并承认国民党。条件是
把满洲与新疆给苏联。但是苏联后期变卦了,把二战东北日本部队的武器都给了共产党。
2. 美国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派系,最终放弃支持国民党。抗日战争后,百业待兴,从后勤供给来说,国共都物资匮乏。所以能不能打赢得看后援团。苏联在抗日战争后,已经100%的支持共产党,并且源源不断的给予共军武器、资金、后勤等供给。而美国还一直幻想着国共和谈,虽然和国民党保持关系,但华盛顿方面一直强调不参与国共内战,救济资金一直迟迟不能批下。在国共问题上优柔寡断,还不停的派特使来调停国共矛盾,所以从头到尾,国民党并没有从美国方面获取更有力的支持,包括撤退到台湾后依然如此。
抗战后,解放区都开展分田地政策,参军都可以分到地,大大的的提高农民参军的积极性,所以不出几年,共军的人数飞速发展,开始和国军的军队人数匹敌。当然这中间也包括共军在对待中下层百姓方面更得人心。
打仗靠的硬件条件是什么? 兵力、武器、后勤。在这三方面国共之间的悬殊在逐渐拉小,甚至到后期不相上下,那至于成败,则要看一些内部因素。
4、组织结构和执行力
共军在张国焘和毛的矛盾后,后来张投奔国军,共军方面确立了以毛为中心的绝对领导地位,下令下达,组织内部沟通顺畅,内耗小,执行力大大增强。
而国军从国民党成立到撤离台湾前,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军阀纷争的问题,你比如汪精卫动不动就在广州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其他军阀像白崇禧、李宗仁、阎锡山等人虽然依附于中央,但同床异梦,都幻想着彼日取而代之。所以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命令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国军这种组织结构下,可见内耗多严重,各军阀宁可牺牲整体利益也要保全个人利益,执行力大大降低。
5、经济状况
国民党后期通货膨胀太严重,民不聊生,民怨累积,严重影响国军的正面形象和公众的信心。加上国民党内部贪污腐化严重,军队吃空饷的军官比比皆是,底层士兵食不果腹,挣扎在死亡边缘,哪有心情和体力作战?
6、公关
蒋比较不重视媒体的力量,不会打公关战,导致国军在后期负面新闻满天飞。
篇三:期末个人总结得失
期末个人得失总结
时光一分一秒的过去,转眼间在瑟瑟的寒冬中来到了期末。追忆走过的岁月如此匆匆,以至于让我来不及回忆过去。但静下心来仔细回忆在学校的日子我曾感到期待、好奇、感动、成长。我是一个不太计较得失的人,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这求索的路上总要不断总结自己的得失才能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总的说来在这里我的收获远远大于失去。
“告别了创林的那份短暂的和谐与快乐我来到了所谓的大学,这里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学,它太差了,我从来没有这样抱怨过一个地方,来到这里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吧!学生会主席,播音主持,劳动委员,组长,优秀学生干部,县级优秀团员干部,副校长亲点的学校代言人,老师们表扬同学们爱戴,顶着太多光环来到这里,难免有点失落。在这我什么都不是,我和他们一样都是从零开始,都怪高考考的太差。以前在三中的风光都成了过去式。”这是我才来这里的时候写的日记里的一段字。刚开始来到这里不知是不习惯也好还是反感也好总之觉得这里不是自己想象的地方。那时候总是觉得这里一切都不好,想要逃离这里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理由。现在随着时间的过去慢慢的我感觉自己那时候真的好傻,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市井的混浊,就在这里学习何乐而不为呢?最关键的是在这里我得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学习上的更多的是生活上的。
感动常在。在这里第一个让我由衷的感到敬佩的人是我们辅导员璇姐。记得有天晚上训练,根本不是训练,璇姐为我们准备了一个活动,那就是为8月过生的同学过生日,太感动了,虽然不是为我过。我们大家也很积极,二连出了一点乱子但不影响我们的活动。我没有去吃蛋糕,因为我已感觉到了那份祝福与甜蜜。顿时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里了,非常感谢老师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虽然不是我过生,但我还是收到了。这份礼物就是让我慢慢的喜欢这里。我很想用筷子弄点蛋糕给我们的辅导员,这几天军训她默默地为我们准备水,默默地守着我们,她算是最累的吧。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我真想弄点蛋糕感谢她,可是我还没有那个勇气。我不是为了表现,只想感谢这个漂亮的女老师。这是很多件事当中最感动的第一件事。在这里我的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了。除了璇姐外另外一个让我感动的人就是向往老师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次鑫多徕的演讲比赛。比赛前后向老师总是给我不断鼓励,在演讲当天往哥帮我整理了很多次衣服,让信息学院的赵兄都着实羡慕了一把,我当时觉得他像是一个哥哥期待着自己弟弟的精彩表演。从来没有一个老师这样关怀过我,说来可能矫情但是当时的我真的感动得稀里哗啦的。那时候同学们的鼓励和老师们的支持让我在心里上更坚定了。这是我这学期最大的收获也是最感动的第二件事。这学期我的第一个收获就是感动。在很多时候不仅得到了锻炼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为此我必须再接再厉争取不让他们失望。
工作累但充实。这学期我一共揽下了三个职务。班上的团支书、书记助理和播音员。我喜欢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那样就不会觉得无聊,所以在竞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能行的我都尽力去争取。在竞选成功的同时我也知道这意味着自己多了一份义务与责任。随着时间的过去任务也就有了。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主持迎新晚会。虽然主持过很多节目但突然接到自己要主持新学校新节目的任务不免有些紧张和茫然。在节目的彩排当中我出过很多的错,不过后来主持时还好。在这次节目当中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上都没有达到一定得程度。不过在这次的节目主持当中,我得到的更多的是同学和老师们的肯定。这学期还有很多其他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充实,虽然有时候忙的来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有时候在十分钟内必须开三个会议这让我感觉力不从心,有时候觉得很累可是忙完了就会觉得原来并没有那么累,同学们只知道我很忙但我衷心的觉得值得。在此之外我还学会了一定得做人道理。无论是团课上还是在向老师的例会上老师们都会交我们怎样做人、做事。高中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我就觉得有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但就没有那么一个人去帮我们把这个道理解释清楚以免我们走向误区。现在在大学老师们都会跟我们仔细的讲这也是我收获很大的地方。
时间总是很短暂,我们在叹它流逝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如果问我失去了什么那就是失去了时间。这学期里失去的时间太多
了但在这学期里我不仅学会了很多东西还得到了成长。生命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导演只有自己。只有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不断创新,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沟通,向上做好反馈与听从安排,向下做好包容承担与鼓励。为同学们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在明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继续努力,多向领导汇报自己在工作中的思想和感受,及时纠正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我们的工作要团结才有力量,要合作才会成功,才能把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推向前进!
黎兴伟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