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工作方案 > 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

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4 06:42:22 | 移动端: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

篇一:19个中医护理方案

附件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三)纳呆

1.观察饮食状况、口腔气味、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测量体重,并做好记录。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脾胃虚寒证汤剂宜热服,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应遵医嘱服用。

(2)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药熨法(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3.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5.避免服用止痛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及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避免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强的松等。

6.观察患者大便颜色、性状、有无出血情况发生。

(二)饮食指导

忌油炸、辛辣食物、酒类等助火之品。避免过饥过饱。

1.肝胃不和证:宜食疏肝理气的食品,如佛手、山楂、山药、萝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食疗方:山药粥、萝卜汤。

2.脾胃气虚证:宜食补中健胃的食品,如大枣、白扁豆、山药。食疗方:大枣山药粥。

篇二: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任何部位,多见于胁肋间、腰腹部,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自觉疼痛。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 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进行诊断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庖,簇集成群,庖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

① 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皮损鲜红,庖壁紧张,灼热疼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 栀子10g黄芩 10g大青叶15g 连翘 10g 泽泻 10g元胡 20g 车前子10g 当归10g 生甘草 10g。

② 脾虚湿蕴证:皮肤颜色较淡,庖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白术10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 10g 板蓝根 15g元胡20g泽泻10g生甘草10g

加减:发于上腹者可加片姜黄6g;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20g; 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各10g;发于下腹部者可加川楝子9g;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10g;水疱呈向性者可加丹皮﹑茅根各15g;继发感染者可加银花10g、蒲公英15g;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3g;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15g

③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并不止,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解余毒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鸡血藤15g鬼箭羽15g红花 6g 桃仁6g

元胡 20g 川楝子9g木香 10g 陈皮10g忍冬藤15g瓜蒌10g。

加减:余毒未清的加黄芩10g、板蓝根15g;实者加川大黄10g 破瘀;年老体弱者加黄芪10g﹣30g、太子参10g以扶助正气;阴虚者加元参15g、麦冬15g、龟板10g;睡眠欠安者,给予生牡蛎30g、首乌藤30g;疼痛甚者加全蝎3-5g、地龙10g。

(二)外治法

1.皮损处理

①水疱大庖给予抽吸庖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②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中药湿敷,以黄柏、马齿苋等清热解毒中药按3﹪比例加水或内服后三煎加水3000ml,煮沸后小火煎15分钟,渗出药液,待凉至室温以6-8层纱布至于药液中,稍拧干以流水为度,湿敷患处,每隔10分钟,交替1次,共计湿敷30-40分钟,每日1-2次。 ③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外用青黛、黄柏等清热解毒之中药散剂外涂或中药油调敷,或湿润烧伤膏,干燥皮损处外用中药油或湿润烧伤膏。

2.针灸治疗

① 刺络拔罐: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阴穴或阿是穴点刺放血,当即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一次,连续治疗3-5次。

②循经取穴:用于带状疱疹后期及后遗神经痛,常规消毒后,在皮损发病部位相应经络取穴针刺,针刺入后留针半小

时,每天1次。

(三)物理治疗:运用红外线照射、半导体激光、氦氢激光、微波等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TCD:BMPO20蛇串疮疾病编码;

2.皮肤科住院患者;

3.年龄≥18岁,≤75岁;

4.病程≤一周(以出现皮疹为起点);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6.患者同意接受纯中医治疗。

(六)排除标准: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即排除。

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患者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

3.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的其它皮肤病的患者。(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4.发于头面部或泛发的蛇串疮;合并细菌感染的蛇串疮;

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七) 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肝肾功能、电解质

4.感染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胸部x光片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肿瘤筛查:肿瘤抗原、B超(腹部、盆腔各脏器各腹膜);

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八)入院后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入院检查有异常者

(九)出院或出路径标准

皮疹疗效评价:治愈:皮疹全部结痂;

显效:皮疹≥70%结痂

有效:70%≥皮疹≥30%结痂 未愈:皮疹结痂<30%或合并感染未控制

疼痛疗效评价:疼痛减轻,VAS评分降低。

出院或出路径标准:皮损治愈,疼痛VAS评分降低。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常见的与病人病情相关需要医护人员注意,及时修改治疗方案的变异者。

篇三:2015年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三)纳呆

1.观察饮食状况、口腔气味、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测量体重,并做好记录。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脾胃虚寒证汤剂宜热服,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应遵医嘱服用。

(2)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药熨法(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3.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5.避免服用止痛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及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避免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强的松等。

6.观察患者大便颜色、性状、有无出血情况发生。

(二)饮食指导

忌油炸、辛辣食物、酒类等助火之品。避免过饥过饱。

1.肝胃不和证:宜食疏肝理气的食品,如佛手、山楂、山药、萝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食疗方:山药粥、萝卜汤。

2.脾胃气虚证:宜食补中健胃的食品,如大枣、白扁豆、山药。食疗方:大枣山药粥。

3.脾胃虚寒证:宜食温中健脾的食品,如桂圆、大枣、生姜、羊肉等。食疗方:姜汁羊肉汤。

4.肝胃郁热证:宜食疏肝清热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菊花等。食疗方:苡仁莲子粥等。

5.胃阴不足证:宜食健脾和胃的食品,如蛋类、莲子、山药、白扁豆、百合、大枣、薏苡仁、枸杞等。食疗方:山药百合大枣粥等。

(三)情志调理

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

2.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等,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5.指导患者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蛇串疮中医护理方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60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