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历史课题研究报告

历史课题研究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22 05:59:52 | 移动端:历史课题研究报告

篇一: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高一(14)班

组员:谢承融 周盛恺 吴昊 万诗怡 凌奕 虞心怡 张旭超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江苏省宜兴中学 班级:高一(14)班

小组成员:谢承融 周盛恺 吴昊 万诗怡 凌奕 虞心怡 张旭超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 查 问 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 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 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 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

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 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 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 .出行风俗的变迁

1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 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篇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

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 课题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3. 课题研究的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

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

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篇三:历史课题结题报告

市“十五”规划历史课题结题报告

[发表日期:2006年11月9日 | 编辑录入: | 点击率 1198]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结题报告示例:

【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现实参与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结 题 报 告

2000年12月---2004年3月, 在市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我们对“现实参与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探索,现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结三年多来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 、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 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然而,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通过“现实参与法”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时代对教育及高考改革的需求。

现实和历史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对范畴,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任何事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现实和历史的有机结合是全面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和历史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传统上,人们习惯于认识现实问题采取历史的方法。在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我们主张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实参与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组教师曹春华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发表的《现实参与法与现代历史教学》一文曾引起一定的反响。编辑部专门给该文加了[编者按]:“历史教育何以才能走出窘境?读了本文,你不会没有自己的高见吧?本刊欢迎您加入讨论。”

课题组主持人:赵树华

课题组成员:赵树华、曹春华、胡本强、史联盟、施业金、王新顺、陈小利、沙志援

本报告执笔人:赵树华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一)、探讨历史教法,提高历史教育质量,努力追求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实践性、渗透性、前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统一。重点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教学方法的变革为前提,根据现实参与的方法设计一些创新与实践的教学片断于课堂中。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同时做好教学与高考的衔接工作,使提高学生的综合考试成绩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现实让历史占有一席之地,历史工作者以历史学角度来研究现实,能在历史中发掘出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在讲授历史的同时揉合相关现实,从而达到服务现实,启示未来的目的。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本组教师素质,逐步培养成为一支创新型和科研型的历史教师队伍。

(三)、在“现实参与法”下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和论文等。

三、课题的组织机构及成员

在课题准备申报及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聘请了学校原教务处副主任余一鸣和分管教学教科研的张祥淳校长参与规划和指导。课题组组长由张祥淳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由历史教研组组长赵树华老师担任。课题组由赵树华、曹春华、胡本强、施业金、史联盟、王新顺老师组成。后有沙志援和陈小利老师加盟。其中胡本强、沙志援、王新顺老师是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曹春华、史联盟、施业金、陈小利老师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是我校的骨干教师。史联盟老师还是我校高三年级组组长。课题主持人赵树华还先后三次参加了南京市教科所主办的两期“国家、省、市十·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培训班”的学习。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对于该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采用了系统的方法,在研究中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测验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然后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结论和成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最后得到科学的结果。具体方法有:

(1) 调查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的调查。

(2) 对比法:设计相关问题,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深度以及考试成绩来检验实施效果。

(3) 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该课题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力求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二)、通过研究讨论,我们将本课题分解为四个子课题来研究,即高中三个年级分别为三个子课题组,由各年级历史备课组长为子课题组组长。随着初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又成立了初中子课题组。

(三)、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2000.12—2001.2 制定修改研究工作方案,组织分工。

2001.3—7 对各个年级,特别是高中各年级的历史教学实施操作,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并提交相关研究成果。

2001.8—9 对2001届高三毕业生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初稿。

2001.9—2002.9 对2002届高三毕业生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2002.9—2003.9对2003届高三毕业生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对初中年级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交相关研究

成果。

2003.9—2004.3 继续完善研究,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讨论和定稿。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1年11月起批准立项到2003年9月结束,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时间作了一些调整。研究时间前后持续了三年多,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和开题阶段:(2000.12—2001.11)

(1)实验前组织本组教师对我校的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解,确定实验研究对象为全体学生。每个年级分实验班和对照班。另外,为了便于考察课题研究的成果,邀请未实施现实参与法的部分兄弟学校学生作为补充对象,形成对照班。

(2)组织本组力量,查阅资料文献,酝酿课题,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步确定了研究方向,制定了实验计划。

(3)成立由本教研组成员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任务。

(4)课题组成员就课题假设、方法、措施、操作过程等问题写出研究方案和计划,邀请县原教科室主任兰秋辉到校辅导。按照专家建议,修改了实验计划,并初步形成了研究方案。

(5)召开课题研究小组会,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了实验方案、课题研究方面的有关理论、创新教育的理论讲座、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报刊杂志关于创造思维的内容。如南京市教科所黄达成老师的《教科研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对创新意识的思考》、《创新思维的特征》等文章,对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进行整理研究,了解高考动向,使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参研人员明确了实验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过程。

(6)把高中历史教材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与此相关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民族、宗教等现实材料是课题研究的必要内容。例如,围绕当前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情况,对中国对外贸易史中入超、对等原则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当前争论不休的巴以冲突找到历史依据,在历史教学中,以现实事例为素材,分析宗教问题等对现实的影响;以西部大开发为现实背景,论证西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期待性;以及历史遗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我国有多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升空圆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而“飞天”正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代表作。还有长城、都江堰、北京明清故宫、孔府、孔庙等,这些历史遗产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又是旅游热点、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怎样做到保护开发的有机统一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7)确定研究方法,撰写论证报告,召开开题大会。

(二)、中期实施阶段(2001.11—2002.12)

(1)认真组织学习、研讨、交流活动

①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计划,制定中期阶段更具体的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研究工作。

②再次组织课题组成员重温实验方案,学习网上下载的关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文章,如:《试论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模式》、《历史研究性课题集锦》、历史课题研究示例、特别要求课题组成员要了解有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网站。

③课题组结合教研活动不定期召开会议,总结成绩,共同探讨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研究了如何进行测试分析等有关问题,并作好记录与评析。

④定期组织研究人员上实验汇报、交流课,轮流开课,集体评课。还先后与兄弟学校开展了3次教学交流活动。其中还与漆桥中学历史教研组就历史课题研究进行了协作研讨活动。并邀请了南京市二十九中的林建飞老师和金波老师来我校开课,对本课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当时来我校参加教研活动的“南京市首届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成员对本课题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2)、认真开展实验

①按计划开展活动。各子课题组按照方案开展了观察、分析、总结等各项活动,撰写了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为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

②认真进行实验。课题实验教师认真按照计划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验于课堂,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进行了有效的培养。在“参与”的原则下,从解放、发展学生的思想出发,以教材为载体,结合现实问题,精心设计,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思维参与和社会化参与的有机整合的学教活动。在教学手段上,由常规教学手段向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转变。真正做到“力在课前、效在课内”。

③适时修正方案。为确保实验的顺利实施,根据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课题组适时对原有方案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 结合初中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初中子历史子课题组。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侧重于以社会课堂为背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④做好市县教科室对课题的中期阶段的验收检查。通过中期检查,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及时总结、撰写实验经验

课题组成员撰写实验心得、经验论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典型个案、调查报告、阶段总结共60余份。

(三)、后期总结阶段:(2003.1—2004.3)

(1)在做好结题准备工作的同时,对本课题研究进行了深化。如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新教材的培训等。印发了《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高中历史新课标等学习材料。为在新的高中课标实施后,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2)课题组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和调查,并与对照班进行对照、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普遍反映该教学方法对他们帮助很大。

(3)各子课题小组作研究总结,总结研究和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4)收集整理,完善规范各种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资料,将其分类归档。 进行了后期总结工作,形成了书面《课题研究材料汇编》五本材料等。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领导重视,制度保障。

学校行政、教务处、教科室重视对本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公开课展示、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亲自指导本课题研究的有关工作。

(二)、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学校为本项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经费,选派了本课题成员参加了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还聘请了县教科室主任来校进行讲座和跟踪指导,在资料的征订、信息的提供方面能尽可能满足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这一些为我们能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提供了保证。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经过三年的研究和实验,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和实验效果。

(一)、在现实参与法下摸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

历史学科的教材,由于学科特点,有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我们在使用教材时,首先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托。在此基础上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以现代意识和思维重新审视传统的观念和认识。如2000年试卷中将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活动的比较,一改过去对郑和下西洋单纯肯定的观念、要求学生把这一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国内国际的大背景中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既要肯定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又要指出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现在,以现实问题为中心进行命题是高考的一大特色。又如2000年考查了契丹双规制问题,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有现实意义。2002年对秦汉赋税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就是曲折委婉地针对现实考历史。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是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高考服务的。

(2)、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

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课堂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在以教室为主阵地的同时,设置了和开设了许多实践活动和课外作业。开辟了“历史园地”黑板报和“历史之窗”报栏。以及要求学生自办历史小报,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类历史变迁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现实和体验生活,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如我组专门开设了面向全县的“《清明上河图》与高淳老街”比较的公开课。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3)、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

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各办公室都已上网,学校还有多媒体教室。主动学习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枯燥的历史变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把图片和地图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演示,特别有些形势示意图,如二战前的欧洲等,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黑板上画一画,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用现代教学技术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的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在研究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五个转变: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史实找结论;变满堂灌教学方式为启发探究式;变外力强迫式为内在诱导思维式,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或互动作用的教学方式;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现代教育技术创新。例如我们使用的“体验学习方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并让他们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象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这在初中课堂上,主要让学生编排历史剧。如“文成公主入藏”、“话说《清明上河图》”等。对于高中课堂教学,在现实参与法下使用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选择的题目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开放性。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通过设疑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主要利用现实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形成专题。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

(二)、通过现实参与法的历史教学,培养了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我校选报历史的学生人数对比,并结合三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高考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施以来的各项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我校选报文科的学生在全县最多,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在历史学习中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历史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特别用现实的角度来理解历史,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学习历史的习惯。

(3)、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思维积极,由于本组成员能够运用现实问题参与课堂的教学,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好,课堂气分活跃,历史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在上级教研部门对我校的教学调研中,本课题组成员的课均受到好评。在教学视导和听课评比中本组成员的课大多被评为好课。

(4)、在实施课题研究、改进教法、实验创新的同时更夯实了学生的基础,我校的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市学科调研考试和这几年高考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附表一、表二、表三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本课题实施前后的成绩比较来看,我校的高考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与其它兄弟学校的成绩相比,也可以看出我校的历史教学质量在逐年提高。

其中高三(1)(2)(4)班为实验班,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均分和及格率明显高于其实班级。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南京市统一调研测试历史成绩统计表(三)

我校作为市重点中学在本次考试中采用的试卷是A卷(即省重点中学的试卷),但在全市统一调研测试中均分明显高于省市重点中学均分,特别是高二文科班的历史均分高于省淳中。

3、通过该课题的实施和研究,提高了本组教师的素质 课题研究有效地使全组教师

转变了教学观念,掌握了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的方法,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部分教师多次在市、县各级业务竞赛中获奖。在2000年县优质课评比中我组教师施业金、曹春华、史联盟老师分获县一、二、三等奖;在各级教学视导活动中,我组成员的课多数为A课。开题以来,本课题组已有二十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的各种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均比过去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胡本强老师和曹春华老师合作撰写的《材料分析和研究性学习》一文在历史教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受到一致好评。赵树华老师撰写的《研究性学习和历史课堂教学》

发表在2003年《教学理论与方法》杂志第五期上,并获全国“创新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2004年曹春华老师和赵树华老师对本课题进行总结所撰写的《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实参与法》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第七期上。由于我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所做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我校历史教研组先后被评为县市两级先进教研组。课题组成员多人被评为校“十佳教师”。赵树华老师在2003年被评为“高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同年,赵树华老师在首届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历史学科培训班只有二名)。2004年3月,曹春华老师又被县教育局评为“高淳县第四届学科带头人”。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和声誉

本组所倡导的“现实参与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在县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我县漆桥中学等兄弟学校已专门来人与我组联系,要求与我组加强联系和交流,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山西省发行的《语文报·文科综合版》也愿意和我们合作,课题主持人赵树华还被该报聘为“特约研究员”。它们现已把2004年的编辑计划寄给我们。要求我们围绕高考研究、结合现实问题、对照编辑计划撰写相关的文章给予登载。现在,我组成员正在积极的对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做好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历史课题研究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32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