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文本,有效教学不可缺失的主体

文本,有效教学不可缺失的主体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11-07 09:23:31 | 移动端:文本,有效教学不可缺失的主体

文本,有效教学不可缺失的主体 本文关键词:缺失,主体,文本,教学

文本,有效教学不可缺失的主体 本文简介:为了上出“精彩”的公开课,我们的老师将不少心思用在课堂的形式上,课堂结构、内容名目繁多,许多课成了审判会、班会课、影视欣赏课等,虽热闹,然而雁过无痕。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位老师给学生讲授《阿Q正传》,上课伊始师生一起观看电影的节选部分,看得出老师对影片是经过裁剪的,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笑声不断,教师也

文本,有效教学不可缺失的主体 本文内容:

为了上出“精彩”的公开课,我们的老师将不少心思用在课堂的形式上,课堂结构、内容名目繁多,许多课成了审判会、班会课、影视欣赏课等,虽热闹,然而雁过无痕。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位老师给学生讲授《阿Q正传》,上课伊始师生一起观看电影的节选部分,看得出老师对影片是经过裁剪的,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笑声不断,教师也乐在其中,此环节用了大约20来分钟。影片之后是“探究与交流”,教师让学生自由分组来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然后是全班交流,虽然在对话中学生畅所欲言,但所谈的性格、情节、细节等审美几乎与文本无关,学生有了直观的视觉却忽视了语言的品味,鲁迅作品字里行间中的辛酸、无奈与愤激学生根本无法体会。课堂虽热闹,但学生除了在记忆之库中多了模糊的人物印象外,收获还有什么呢?这样的课堂如何能承载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

课标指出,语文应当承担起让学生获得素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的重任。而我们学生阅读的文本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质皆美的能担此重任的凭借。

首先文本是学生语文知识的吸收与语文技能培养的基地。几年前,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头筹的是一支留学生队,中文应用基本功测试本土选手不及留学生的事实刺痛我们的眼睛,究其根源我们有些同仁和学生漠视语言的学习了。如今,语言学习非但不可淡化,相反我们更应该注重回归文本,借助文本可指导学生更多地、更深入地反复接触文本,去亲身感受、体味文本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可以引领和指导学生对语感训练点和关键性的重要词句进行推敲、比较,以掌握语言运用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模仿和运用能力。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夸大其辞,的确,如今各种文化流彩纷呈,信息渠道增多,学生知道的东西比以前成倍增加,可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孩子们接触规范语言的机会增多了没有?举例说,网络世界万物尽有,然而这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浮夸、怪异、搞怪充斥其中;卡通漫画没几个汉字;影视、表演毕竟是别人咀嚼过的经验,是一种视觉感官体验……它们怎能充当培养我们语言学习能力的重任,惟有凝聚着时代的文化精髓,洋溢着不朽的民族精神,为时代生活写照,且经历时代的考验为历史所首肯的无论是理论亦或是文艺它们才不会辜负任何人的潜心研读。只有这样的典范才有积累和模仿的必要和意义,而我们选择的读物则具备这样的品质。

文本是寻求人格原质和智慧的园地。个体人格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而人格发展主要是靠挖掘文本的文化意蕴来实现的。优秀作品不止有知识性,它的文学性文化性同样不可忽视。举例,在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面对资产阶级政府和派别迫害和诅咒“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的内涵的时候,运用换字比较法,对“蛛丝”“拂”这两个词进行替换,品味,让人极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对敌人极端蔑视的无畏精神和绝不妥协的高尚人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次人格的洗礼;再例如梭罗的《瓦尔登湖》,则教会了人诗意的生存,灵魂高扬的智慧等。毋庸置疑,名家名作大都充满真知和智慧,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著文提倡阅读名著,他认为名著是模仿的底本,是最高质的精神源地,最精妙的人生辅料。经常潜心阅读,浸润其中对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底色的打造都有巨大的益处。之所以如此,因为名著历经淘洗,已积淀为经典。只有立足于文本,才能让学生与人类最高尚的灵魂,最优秀的人物进行交流,钱理群就说过:“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这样的对话与交流是一个培养高尚人格,激发生命活力,促成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

文本是生发的桥梁。我们评价一节语文课是好课,常常是因为它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意思是它既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内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推送,走出文本,拓宽视野,丰富了知识和积淀。这一方面固然是老师引导有方,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文本的张力,好的文本总能让人思接万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極。比如,有位老师执教《行路难》时借助该首诗适时进行了一些引申与拓展,读及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时补充李白的“嗜酒见天真“,“一饮三百杯”,“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豪放与飘逸的风格;读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时补充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学生了解到李白被“赐金放还”后的失落与彷徨;当赏析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学生无法深入其复杂情感时,老师补充了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学生领会到李白进退不由而又想继续探索的矛盾心理……诸如此类,在李白更大量的诗句徜徉中,学生走近了这为狂傲不羁的诗仙,既拓宽了视野,又深化了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生发比作放风筝。文本如果是牵线的人,那么生发则是高飞的风筝,文本的左顾右盼,总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以及美的享受。endprint


文本,有效教学不可缺失的主体》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12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