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及现代转型

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及现代转型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11-10 11:00:22 | 移动端: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及现代转型

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及现代转型 本文关键词:转型,人文,思维,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及现代转型 本文简介: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重点分析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现代转型策略。主要结论:人文思维是传统武术思维方式的主导;不隔主义和人本主义共同确立了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身份,在现代化转型中不可改变;通过对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特性的逐一辩证分析,传统武术人文思维在现当代的转型发展,应适当融入逻辑思维,寻找人文思维与逻辑思

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及现代转型 本文内容: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重点分析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现代转型策略。主要结论:人文思维是传统武术思维方式的主导;不隔主义和人本主义共同确立了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身份,在现代化转型中不可改变;通过对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特性的逐一辩证分析,传统武术人文思维在现当代的转型发展,应适当融入逻辑思维,寻找人文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合理张力;正确理解人文思维的中庸性,贯穿于思维方式转型的各方面;优化实践方式,以吻合现代环境的标准化样态,有效传播传统武术优秀内容。

关键词:群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现代转型

人文思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尊重个体、强调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按照著名哲学史家楼宇烈先生的观点,相较于西方文明倾向于追求普遍适用性的科学性、逻辑性思维,中华文明无疑是以注重个性和非标准性的人文思维为主导的[1]。在人文思维的主导下,中国传统文化各领域形成了整体融通又各具特色的人文思维诸特性。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文思维为主导,形成了动态性、整体性、直觉性、关联性、模糊性、随机性、内倾性、历史性、中庸性等显著特性[2],并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以不隔主义为内驱力,催生出各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是历史形成的。在历史的进程中,它作用于每一个传统武术习练者,又通过无数习练者的行为汇聚成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武术的文化现象表现必然不同,甚至有可能差异很大。但作为传统武术文化内核的人文思维却极具稳固性,支撑着传统武术一路走来而未曾发生质的改变。尽管如此,成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传统武术,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遭遇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表现出极大的不适。这种不适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的不适,“源自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3]。如何在维持传统武术身份的同时尽量减少这种不适,使传统武术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便需探讨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现代化转型的问题。

1不隔主义和人本主义共同确立了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

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与融通,归根结底是由于不隔主义的驱动。所谓不隔主义,是一种以“不隔”之思维去看待、理解天地万物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有追求“不隔”的传统,如张载认为“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4]。传统武术也在不隔主义的驱动中,交融天地、通贯身心,将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天与人之间的所有隔阂悉数打通,最终以“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传习录下》)的开阔思路与宏大气度,成就出内涵广博、意蕴8精深的文化气象。所以,不隔主义是中国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本源,其在现代化转型中不可改变。从各种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武术思维的主体和归宿始终都是“人”。可以说,注重人文关怀,始终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正是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核心和终极文化理想。传统武术的这种人本主义,尽管早就在历史的打磨中形成,至今却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是当前社会所亟待辩证吸收的文化营养,在现代化转型中不可改变。可以说,正是这种人本主义,使得习练传统武术成为一场人生修行。在这场永无止境的人生修行中,习武者对于传统武术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不再斤斤计较于武术技法掌握的多少,抑或技击水平的高低,而是从内心出发,深度照察自我,在技进乎道的过程中,完成着人本主义所追求的那份独属于自我的修行。当然,这份修行尽管具有显著“个性”,同时却也具有极强的“通性”。这种基于人本主义的“通性”,构成了众多习武者们在传统武术思维世界中的底色。所以,是不隔主义和人本主义共同确立了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身份,守住了它们,就守住了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守住了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本源。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分析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特性,就可以给现代化转型留下一个极其广阔的空间[5]。此处需要明确的是,尽管西方也有人本主义思想,但与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本主义思想相比,二者理解人、反思人的角度是截然不同的。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倾向于以“隔”的方式,从天人对立的角度反思人;而中国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文化则习惯于以“不隔”的方式,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理解人。这更加凸显出中国传统武术人本主义的独特性,以及在现代化转型中,中国传统武术不隔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的紧密关联与不可变性。

2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特性的扼要提炼与辩证分析

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具有动态性、整体性、直觉性、关联性、模糊性、随机性、内倾性、历史性、中庸性等特性,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的维度的一种自然显现,在历史的语境中自有其形成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所在。但伴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面对现代文明的不断考量,中国传统武术所具有的这些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化特性及其所生发出的诸多文化现象,在现代和未来社会是否仍旧完全适应,便需要作辩证分析。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历经“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后的当代中国,不仅需要通贯古今,创造当代的文化样式,更需要融汇中西,创新当代的思维方式。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历史作用必然是具有正反两面的。具体且扼要地讲,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动态性在促进传统武术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先天的封闭性,以其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循环为例,便有将变易归结为循环的倾向。而现代系统论则倾向于将动态性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希望不断突破旧结构而向更高层次发展。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值得传统武术借鉴。传统武术人文思维整体性在人与人关系的层面,一方面有助于习武者之间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却也是帮派之争、门户之见的渊薮。直觉性为习武者对拳术的认知由有限上升到无限提供了一种可能,但也因缺乏逻辑分析的基础,往往表现出神秘性、跳跃性以及非系统性,而不便武术技法和理论的积累与传承,致使一代又一代习武者不得不“从头开始”。关联性是传统武术技术与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但限于历史条件和自身认识水平,却催生出很多任意比附的现象,由此也形成了一些“永远无法兑现的练功处方”[6],甚至使一些理论描述走入误区[7]。模糊性与随机性互相生发,是传统武术演练与运用极具个性化特色的重要致因,却也为个体间的传授与交流增添了障碍。内倾性催生了许多独特的训练方法,“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审美的效果”[8],有内意内求、妙理无穷[9]之说,但也容易使传统武术过度神秘甚至步入玄虚。历史性使传统武术形成尊师重道的传统,有助于武术技法和理论的完整沿传,却也容易禁锢习练者的思维,使他们因循守旧,对历史盲目崇拜,甚至丧失怀疑、批判的精神,不仅崇古,而且复古、泥古,阻碍武术的发展与创新。中庸性实际上包含着强烈的原则性。真正遵守中庸思维的传统武术习练者,是不偏不倚、择善而从,具有强烈原则性和明确法度,善于“把握好事物对立矛盾之间的和谐度,洞悉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规律”[10]的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庸在很多时候已被误会成以无原则调和、折中为能事的孔子所憎恶的“乡原”,完全有悖原意。经过对人文思维诸特性的提炼与分析,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体现着诸特性的传统武术人文思维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当下的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形成博大的技术体系、精深的文化内涵、高远的哲学境界,主要正得益于此。但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作为一种历史的形成,传统武术人文思维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亟待转型。

3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现代转型策略

3.1适当融入逻辑思维,寻找人文思维与逻辑思维间的合理张力

鉴于对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辩证分析,其转型发展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合理融入逻辑思维,注重科学分析,适当破除那些虚妄陈腐之说和怪力乱神之谈,并努力提炼拳理拳论,构建科学体系,以方便武术技术和理论的积累与传承,使“后人可以把握前人积累的智慧,在前人的肩膀上再攀新的高峰,代代相传,前进不已”[11],从而不断突破旧的认知结构而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科学毕竟不是万能的,逻辑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科学化不能是祛魅化。对于中国武术传统“长期以来以‘情’为核心,通过‘顿悟’的方法,所铸造的无数智者的精神世界”[12],不应过度打破。适当保留一些神秘性至少对于武术传播是有益的。尤其那些以当前科学尚无法完全甄别真伪的武术理论,更不应随意否定。所以,应努力探寻传统武术人文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合理张力,在人文与逻辑之间保持一种“中庸”,为传统武术在融通中外的未来发展之路上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中国武术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供支撑。

3.2正确理解人文思维的中庸性,贯穿于思维方式转型的各方面

基于各种原因,孔子一再倡导的“中庸”在许多时候恰恰被人们误会为孔子一再抵斥的“乡原”,以致许多不理想文化现象本可避免却仍旧生成。故此,传统武术人文思维的现代化转型,必须正确认识其中庸性,并将之贯穿于思维方式的各方面。就此,诚如清代哲学家焦循所指出的:“凡事皆有两端,……而皆有所宜,得所宜,即为中”(《论语•补疏》)。“中庸”事实上是时时处处皆能恰到好处的坚持与追求。以此为标准,考察前文对传统武术人文思维诸特性的分析,发现很多不尽人意的文化现象的生成,其实并非人文思维诸特性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因其未能很好地践行中庸。比如,若能依中庸而行,做到恰到好处,便不会在人人关系上过度追求整体性而造成帮派之争,也不会忽视整体性而淡漠人情;同样不会过度追求历史性而崇古泥古,也不会忽视历史性而虚无传统。事实上,前述对于逻辑思维的融摄又何尝不需要践行中庸呢?当然,完全实现中庸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孔子所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中庸》)。所以,应正确看待因未能完全中庸而造成的不理想现象的出现,就此而言,唯尽心而已。

3.3优化实践方式,以吻合现代环境的标准化样态,有效传播传统武术优秀内容

从便于传播的角度来看,考虑到当下的文化环境,标准化是传统武术对外传播的一种有效实践方式。现代社会已不同于往日传统武术诞生的农耕环境,人们的生活节奏、日常习惯已发生极大改变,如此大多数人便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完全接受传统武术这种昔日的文化样态。为了减少传统武术与当代文明的抵牾,更有效地让人们接受传统武术更多有益的成分,便需对其做适当包装,以一种更为适合当下文化环境的“标准化”样态来传播。尤其面对推崇“标准”的西方受众[13],更需如此。否则,中国传统武术在汹涌澎湃的推崇“标准”的全球化浪潮里,很有可能越来越小众化,最终沦为只能供人凭吊抑或瞻仰的“博物馆艺术”。当然,中国传统武术在当代的标准化发展,事实上是在当代环境中,对于传统武术实践方式的一种优化。这种优化着眼于新的实践和现实生活的生动发展,体现出强烈的实证性和开拓性,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特征。实践方式是思维方式产生的根源,实践方式的优化程度决定着思维方式的科学化程度[14]。传统武术的标准化“必须要以专业学科理论为依据”[15],尊重武术传统,并有助于发扬其技术与文化特色。换言之,传统武术标准化必须引入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标准化的重点应是传统武术外在的一些形式和技巧,甚至只是其传播的样式,或者只是通过标准化的形式使受众更容易进入传统武术的殿堂。至于传统武术的主体性内容,尤其人文思维的本源与核心是不可变的。因为,是否具备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以不隔主义为内驱力的人文思维,并体现出前述诸特性,正是在思维方式层面上判定一种武技是否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标准。这种标准是历史形成的事实标准,也是保证中国传统武术真正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关键要素。当然,这并不妨碍前述对逻辑思维的适当融摄与对中庸的践行,而且这种融摄与践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更有助于人文思维的本源、核心与特性的呈现。“标准化的同时应防范由于标准的不完善、不全面而阻止技术体系的全面性;对民间各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流派也不应遏制,这是标准化不断发展的源泉”[16]。

4结语

思维方式作为传统武术的核心内容,深度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内在规定着整个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命理路和发展走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探明武术文化的核心要义,从文化的根源处厘清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命之脉。然而,当前武术研究涉及这一内容的还极少,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推动学界对此领域的关注。

作者:徐诚堂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体育与表演系


传统武术的人文思维及现代转型》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12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