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的增长及时空演变 本文关键词:演变,旅游市场,时空,增长
旅游市场的增长及时空演变 本文简介:1引言入境旅游市场是我国“三大旅游市场”中尤为重要的板块,入境旅游健康发展是增强我国外汇储备能力、促进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加强我国同客源国(地)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旅游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外国人总人次达2598.54万人次,较1978年增长了103.78倍,表明现
旅游市场的增长及时空演变 本文内容:
1引言
入境旅游市场是我国“三大旅游市场”中尤为重要的板块,入境旅游健康发展是增强我国外汇储备能力、促进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加强我国同客源国(地)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旅游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外国人总人次达2598.54万人次,较1978年增长了103.78倍,表明现阶段我国入境旅游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已获得巨大人口规模增长。1990—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占世界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年均增速5.3%[1]。《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外国人总人次在2651.12±100万人次上下波动,2013年和2015年分别下降了3.32%、1.43%,即近6年我国入境旅游外国人总人次规模处于“波动滞留”状态。能否获取稳定的国际客源规模和持续的客源市场增长是国际旅游接待国入境旅游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入境客源市场增长研究方面,国内学界主要集中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区域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2]、市场影响因素与发展预测[3]、客源周期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4]、区域入境旅游市场历时与结构增长演变[5-7]、增长态势[8]、区间增长格局与差异[9,10]、对华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时空演变[11]等主题,国外学者则主要集中于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的增长关系[12]、客源地理特征[13]、接待国入境旅游流历时演变[14]等,研究方法涉及旅游者集中指数、出游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与亲景度[16]、入境旅游增长趋势理论模型[15]等。这些成果为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入境旅游经营发挥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它们虽然能阐述或刻画案例国或其区域内外间入境客源市场增长的历时演变、空间联系或差异,但不能揭示客源市场增长的属性结构及其动态规律。如2014年,我国入境旅游外国总人次相对上年增长了7.05万人次,但这一增长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外旅游营销引发的竞争性增长还是其他因素引发的自然性增长,传统研究难以回答。这一研究视角缺陷无益于我国入境旅游宏观政策和国际旅游营销的决策制定,因此本文开展有关研究以抛砖引玉。
2研究思路及概念界定
2.1研究思路
国际旅游是“主、客”双方在民族历史渊源、空间距离便利度、国际政治关系、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与融合等多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二战”后,随着世界和平主题的确立、交通便利度的提升、国际或地区间合作交流的频繁化与深入化加剧,以旅游为次要或主要目的出访他国(地区)的人流逐渐增加。这间接或直接地形成了国际旅游流,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与不同群体的流向偏好便构成了接待国的入境旅游流。世界诸多国家或地区早期从“被动”接待这些外来旅客中尝到了“甜头”,便主动以广告、促销、系统营销等手段吸引、招徕外国游客并将此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在这一利益驱动下,世界各国(地区)相继成立了旅游局、观光局、旅游协会等类似的官方或民间组织机构以促进本国(地区)旅游事业发展。当今世界社会环境“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特征日益明显,因此从入境旅游的产生原因与当前国际环境特征来看,可以夸张地讲任何国家(地区)即使没有上述专门机构或国际旅游营销行为也会获得相当体量的入境旅游人口规模。就一国(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形成原因属性来看,“自然性市场与竞争性市场”是最基本的两大子市场,国际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国(地区)时受旅游动机影响,但旅游者出游动机具有内隐性、交叉性和动态性特征[16]。即国际旅游者可能会受自身需求与目的国旅游营销刺激的共同作用而选择去该国旅游。因此,在一国(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属性结构中还存在着“混合性子市场”,且任何一国(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增长均脱离不了“自然性、竞争性和混合性”三种属性的增长。
2.2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研究集中于时间序列下的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或在接待国的空间增量差异方面,忽略了其增长的属性结构,故相应的概念缺乏。本文将上述三类市场和三种增长分别界定为:①入境旅游自然性市场(简称“自然性市场”)。即在入境旅游市场中,受接待国与目的地国政治、商务、文体、地缘等双边因素的影响,并以政治商谈、文化交流、跨国务工、探亲访友等为主要目的,以旅游为次要目的的入境游客群体的集合。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长(简称“自然性增长”),即受“主、客”非旅游合作关系而带动的对应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额或增长率,这一增长规模大小或属性结构占比高低反映出接待国与相应客源国的非旅游合作关系对相应客源国旅游市场的激发或带动状况。②入境旅游竞争性市场(简称“竞争性市场”)。它是相对自然性市场而言的概念,指因国际旅游接待国(地区)政府或国内旅游企业针对国际客源市场主动实施的系列或部分旅游营销措施而赢得的入境旅游游客群体的集合。入境旅游市场的竞争性增长(简称“竞争性增长”),即因受接待国实施的国际旅游营销举措而产生的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额或增长率,竞争性市场的规模、属性结构占比与竞争性增长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接待国(地区)的国际旅游营销影响力、时效力与实效力。③入境旅游混合性市场(简称“混合性市场”)。它是指在国际旅游中,受“主、客”双方非旅游合作关系与接待国实施的国际旅游营销举措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入境旅游市场。理论上,按形成该市场板块的推力主次又可将其分为自然性和竞争性主力推动市场,但受旅游者出游动机特征限制,在实践中无法剥离相应的数据,故实践中无需关注这一结构演变。入境旅游市场的混合性增长(简称“混合性增长”),即受自然性增长与竞争性增长共同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相应增长额或增长率。
3研究方法与数据
3.1研究方法
在各国入境旅游市场中的自然性、竞争性和混合性三种属性的子市场真实存在,但受国内外旅游专项统计和其他行业统计数据的局限,研究无法获取和剥离出符合上文思路的直接性数据,因此从正向分析一国(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属性结构与相应增长情况并不现实。但国际旅游者前往目的国(地区)均具有明显的、主要的出游目的,各接待国的客源目的结构能从侧面反映出该国(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属性结构。我国国家旅游局在旅游统计工作中,将入境游客的访华目的划分为“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其他”5类。其中,以“观光/休闲”为目的的游客群体从表面看应归属于竞争性市场,但他们到底是受我国政府或企业实施的国际旅游营销措施刺激旅华,还是因其他因素所致,亦或是多种复合性刺激因素所致?理性上看,上述情况皆有。即该群体是我国入境旅游竞争性市场和混合性市场构成的复杂集合。“会议/商务、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其他”4类群体来华的主要目的并非旅游,但他们对我国的入境旅游做出了实际贡献,他们符合自然性市场定义,因此这4类群体实属我国入境旅游的自然性市场。自然性市场的增长规律虽然无法绝对囊括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增长的所有情况,但能较好地反映其主体变化规律。因此,研究采用单因子增量占比法,以2002—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的自然性市场增长变动轨迹代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长演变规律,窥探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长及其结构演变斑驳。
3.2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国际客源市场属性结构的增长演变情况,因此后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一词未包括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市场。在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中,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蒙古、菲律宾、英国、泰国、德国、加拿大、印尼、澳大利亚、法国一直是中国的前15个主要旅游客源国[17],近年来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新西兰旅华游客也得到明显增长,因此研究整理了这20个客源国2001—2015年入境我国旅游者的年度总人次、以“观光休闲、会议/商务、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其他”访华目的结构数据、期内我国入境外国旅游者总人次与目的结构总计数据。其中,2001—2013年数据来自2002—2014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4年和2015年数据来自国家旅游局网站数据。从图1可见,研究期内我国入境外国旅游者总人次虽然在2003年、2008年、2009年、2013年、2015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整体仍呈明显增长趋势。期末年份相对于研究基期增长1475.902万人次,增幅为1.315倍。自2001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自然性市场占比在五成以上,2006年为期内最小值48.99%,2015年为期内峰值68.26%,期内均值为56.89%。相对于研究基期,自然性市场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占比增长为3.34%,表明近14年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属性结构中自然性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竞争性市场与混合性市场占比不足5成。
4基于统计结果的实证分析
4.1自然性总体增长历时性演变
研究期内,从我国入境旅游自然性市场增长量在入境旅游总增量占比的变动情况来看,可将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长分为“稳定增长”和“高速波动增长”两个阶段:①稳定增长阶段。自然性增长占比起点低,但整体增幅明显并快速成为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增长源。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量为59.16万人次,占我国入境旅游增量的26.73%,2005年自然性增量占比增至47.26%,2007年达53.84%。6年中我国入境旅游人次自然性累计净增量569.04万人次,年均41.3%,相对基期值期末增幅为27.09%。②高速波动增长阶段。受2008年“非典”影响致使期内自然性增长占比的基期值为负数,但后期一直呈高速波动的正增长趋势。2010年自然性增长占比为阶段内的另一“谷点”(46.31%),2012年和2014年该值分别达840.20%和1792.48%,为研究期内的两个“峰点”,此阶段其他年份的自然性增长占比均在100%的水平以上。8年中,竞争性与混合性市场累计下降489.20万人次,自然性市场则增长475.89万人次,导致自然性增长占比年均值高达64.95%,相对基期值期末增幅为264.97%。2002—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净增量为1044.93万人次。为了更直观地呈现研究期内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长历时演变趋势,比较与另两类市场增长趋势的异同,绘制了图2。从图2可见,研究期内我国入境旅游人次先后出现了8个下降节点。其中,竞争性市场和混合性市场在每一下降节点均出现了明显下降,而自然性市场仅在2003年、2006年、2008年出现下降,表明近14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自然性增长。2008年后进入高幅增长期,研究期内自然性增量占比年均为50.33%。国内较大自然灾害、地区瘟疫、国际金融环境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稳定性影响明显,但自然性市场的稳定性优于另两类子市场。
据200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GDP由109655.2亿元增至676708亿元,增幅为5.17倍;对外贸易总额由5098亿美元增至39586.44亿美元,增幅6.7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468亿美元增至1263亿美元,增幅1.7倍;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由89亿美元增至1541亿美元,增幅16.31倍。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来华留学生由169个国家和地区增长至202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人数由52613名增长至397635名,留学生人数增幅为6.5倍。从入境旅游自然性市场增长概念、近14年我国入境旅游自然性增长占比与上述的数据增幅来看,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增长的高占比主要得益于我国的大国优势[18]。即高速发展的经济、迅猛增长的国际贸易、日益紧密的国际文化交流等为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带来了显著的自然性增长份额,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这一属性占比结构与增长格局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4.2自然性增长的结构分析
目的结构:2002—2015年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量目的结构方面,会议/商务、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其他群体的期内累计净增长分别为240.73万人次、40.49万人次、220.78万人次、542.94万人次,表明近14年会议/商务、服务员工和其他三个客源群体是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增长的主要子市场。从表1可见,研究期内各目的群体增量在自然性增量中的占比呈现出明显的份额与时序动态差异:其他子市场在2003年、2006年、2015年中出现负增长,其余年份为正增长,期内增长峰值为110.63万人次(2004年)、年均净增长38.78万人次。2004年、2008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其他子市场增量在自然性增量中的占比位于组内第一;会议/商务群体年增量占比呈现出“比值高、波动性明显、前高后低”三大特点。目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主要以商务旅游为主[19]。包富华等指出,我国FDI(外商直接投资)对IBT(入境商务旅游)具有关联和带动作用[20]。据《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年)”和2005—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对上年下降了24亿美元,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长了157亿美元和103亿美元,但2012年又下降了43亿美元,可见2007年的“环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会议/商务群体下降是世界金融环境和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期内除自然危机年份外,服务员工子市场均成正增长,年均增长了15.77万人次,年增量占比分别于2009年、2013年、2015年位居组内第一。探亲访友子市场的增长幅度低、波动性明显,2002年该子市场增长了1.99万人次,2003年受“非典”影响又下降了16.52万人次,2004年和2005年累计增长了15.81万人次,此后3年持续下降。研究期内,四类群体在自然性均值增量的占比为其他51.96%、会议/商务23.04%、服务员工21.13%、探亲访友3.87%,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长主要依赖于以其他、会议/商务、服务员工为主要目的的来华游客群体的增长,但会议/商务群体访华规模受国际金融环境与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影响明显。目的与空间交叉分析:2002—2015年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年增量占比方面,亚洲一直高于其他洲际,且从2010年开始增速迅猛,2002年为22.24%,2007年为26.55%,2012年突破50%,2014年达65.37%;欧洲的起点低,前期增幅缓慢、后期增幅波动性较大,2002年为-8.33%,2007年为12.57%,2013年为28.00%,2015年下降了45.01%;2002—2007年,美洲基本保持在3±3%水平上下波动,2014年达23.04%;大洋洲长期在1.5±0.8%上下波动,并以0.5%水平左右高于非洲。研究期内,各洲际以其他目的旅华游客累计净增量和年均值分别为亚洲384.55万人次、27.47万人次,欧洲70.74万人次、5.05万人次,美洲56.89万人次、4.06万人次,大洋洲16.26万人次、1.16万人次,非洲14.94万人次、1.16万人次。在该组数据的国别变量下,样本国以其他目的旅华游客增量均在2002年、2003年、2006年、2015年出现负增长,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与欧美地区2007年出现负增长。近14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在自然性增长中以其他为目的群体增长在洲际变量下主要源自亚洲,在国别变量下主要依赖于韩、日、蒙古、美、新、英、加、德、澳、意、法10国的相应增长。
近14年内,各洲际以会议/商务目的旅华游客年增量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年增量占比方面,亚洲长期高于其他洲际,但后期出现下降趋势;2002—2015年,欧洲以会议/商务目的旅华游客增量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总增量占比呈“起始水平低、缓慢增长、后期持续下降”的特点;非洲与大洋洲的占比长期在1.5%水平上下波动,但整体呈微弱增长趋势。美洲由2002年的2.46%持续上升至2007年的9.55%,2013年则下降7±3%。研究期内,各洲际以会议/商务目的旅华游客累计净增量与年均值降序排列分别为亚洲127.65万人次、9.12万人次,欧洲66.63万人次、4.76万人次,大洋洲6.27万人次、0.44万人次,非洲18.20万人次、1.3万人次,美洲-32.81万人次、-2.34万人次。在该组数据的国别变量下,样本国以会议/商务目的的旅华游客增量均在2003年、2008年和2013年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亚洲样本国在2011年和2012年出现下降,欧洲、美洲、大洋洲在2014年和2015年也出现了下降。近14年,以会议/商务为目的旅华游客年均增量在0.5万人次以上的样本国降序排名为韩国3.95、俄罗斯1.20、德国1.04、新加坡0.76、日本0.56、马来西亚0.54,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增长中的会议/商务群体增长在洲际变量下主要源自亚洲,在国别变量下主要得益于韩、俄、德、新、日、马6国相应群体的增长,其中韩国的增量尤为明显。
研究期内,入境服务员工年增量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年增量占比方面,亚洲仍长期处于洲际变量的最高水平,2003年达30.62%,2007年降至9.05%,2013年和2015年又分别增至52.89%、58.06%,成为研究期内的两个“峰点”;欧洲呈现“起始水平低,逐年下降明显”的特征,2002年为9.15%,2003下降至1.26%,2013年则在0.5%水平之下;2008年大洋洲在0.7%水平上下微弱波动,此后降至0.3%水平之下;非洲与美洲则长期处于0.5%水平上下波动。研究期内,各洲际以服务员工为目的旅华游客累计净增量和年均值降序排名分别为亚洲170.82万人次、12.20万人次,欧洲26.12万人次、1.87万人次,非洲5.57万人次、0.4万人次,美洲3.67万人次、0.26万人次,大洋洲2.59万人次、0.18万人次。在该组数据的国别变量下,样本国普遍在2003年、2008年、2009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欧洲和大洋洲的样本国在2013—2015年也出现下降趋势。2002—2015年,以服务员工为目的旅华游客年增量在0.5万人次以上的国家降序排名为菲律宾3.20万人次、韩国1.87万人次、蒙古1.18万人次、泰国1.00万人次、印尼0.77万人次,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增长中的服务员工群体增长主要源自菲律宾、韩国、蒙古、泰国、印尼五国,其中菲律宾与韩国的增幅最明显。
2002—2015年,各洲际以探亲访友为目的的旅华游客增量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总增量占比方面,美洲位于所有洲际之首,且于2013年开始呈现显著增长趋势。2002—2007年(除2003年)美洲的这一占比基本保持在1.5%水平,继2008年、2009年持续下降后该水平微弱回升,2013年升至6.30%,2014年为16.75%,2015年达到36.11%。2012年前,大洋洲以探亲访友为目的的旅华游客年净增量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年增量中的占比长期处于0.3%水平以下,2013年升至3.7%,此后持续升至2015年的7.9%。欧洲与非洲的这一占比动态在研究期内相对稳定,但占比长期处于0.6%水平以下。亚洲的该水平相对较高,但极不稳定。亚洲以探亲访友为目的旅游游客的增长峰值为6.37万人次(2004年)、下降峰值为9.29万人次(2003年),历史期内共出现5次负增长年份,累计负增量为22.36万人次,导致亚洲在研究期内的累计净增量为负0.20万人次。研究期内,各洲际以探亲访友为目的旅华游客的累计净增量与年均增量分别为美洲25.04万人次、1.79万人次;大洋洲8.56万人次、0.61万人次;欧洲6.76万人次、0.49万人次;非洲0.17万人次、0.012万人次;亚洲-0.20万人次、-0.01万人次。在该数据的国别变量下,各样本国在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年份中出现高密集下降,2006—2008年尤为明显。近14年中,以探亲访友为目的旅华游客年均增量在0.5万人次以上的国家仅加拿大(0.94万人次)和美国(0.77万人次)。即研究期内,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增长中的探亲访友群体增长主要来自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
在目的与空间变量交叉分析的整体情况来看,近14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长主要源自亚洲传统客源国,但在国别变量下呈现出明显的目的差异。我国拥有1.8万km的陆地边界,与14个国家为邻,1.2万km海岸线中的东南部海洋,与6个国家为邻。我国与周边邻国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强的动态性与国别差异性。正是我国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主、客”双边关系差异,导致各国相应旅华游客群体的增量不一。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本文的研究基于入境旅游市场的属性结构视角,根据2001—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者目的结构数据,采用增量占比法分析了2002—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长时序与结构演变动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整体看,近14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增长主要得益于自然性增长,大国优势是促成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未来很长时间内这一格局不会发生明显改变;②从自然性增长的目的结构看,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自然性增长主要源自以其他、会议/商务、服务员工旅游群体的增长,年均增量在自然性年均增量中的占比分别为51.96%、23.04%、21.13%;③从目的与空间交叉分析看,我国自然性增长主要来自亚洲主要客源国,但国别间呈现明显差异,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主、客”双边关系差异是导致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的传统研究成果能反映客源增长的时空动态与差异规律,但不能揭示其本质属性结构与对应的增长动态,不利于我国入境旅游营销的宏观战略调整。本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旅游营销中虽然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入境旅游市场的竞争性与混合性增长占比长期不足五成,且在2008—2015年降至四成之下,这值得国内学者和国家决策层对我国入境旅游营销的方向定位进行深思。
5.2建议
针对本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在入境旅游营销中应把握以下大方向:①营销战略应由境外营销转为境内落地营销为主。即正视大国优势之下的自然性增长主导的现实,进一步加强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以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华,通过文旅结合、工旅融合、商旅扩散等境内营销方式激发入境游客在华期间的旅游欲望与旅游消费度,这是我国获取较大、相对稳定的入境旅游市场关键所在。②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基础设施、自然和文化资源产品体系,以提升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这是推动我国由国际旅游大国转向国际旅游强国的必然途径。③采取“东方古国形象+客源国国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旅游营销,以弱化我国入境旅游对自然性增长的依赖度。
参考文献:
[1]李振亭,马耀峰,李创新,等.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94-99.
[2]张瑞英,席建超,葛全胜.1996—2013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研究: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6)∶81-85.
[3]王纯阳,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以外国客源市场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215(9)∶88-95.
[4]方叶林,黄震方,侯兵,等.中国入境游客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机理[J].地理研究,2014,33(10)∶1942-1955.
[5]全华,赵磊,陈田,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146-152.
[6]陈勇,刘莉莎.入境游的客源市场结构研究——广东案例及其启示意义[J].经济管理,2014,36(1)∶122-129.
[7]曹新向,苗长虹.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演化——基于SSM方法的分析[J].旅游学刊,2009,24(2)∶13.
[8]陈鹏,吴玲.安徽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48-52.
[9]宋鸿,陈晓玲.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国入境旅游增长空间格局[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1)∶99-106.
[10]宋鸿,陈晓玲.中国大陆入境旅游增长区域差异的再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1)∶137-142.
[11]王克军.主要客源国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分析[J].旅游学刊,2017,32(1)∶32-41.
[12]KulendranN,WilsonK.IsThereaRelationshipBetweenInternationalTradeandInternationalTravel?[J].AppliedEconomics,2000,32(8)∶1001-1009.
[13]Jansen-VerbekeM,SpeeR.ARegionalAnalysisofTouristFlowswithEurope[J].TourismManagement,1995,16(1)∶73-82.
[14]ChristineLim,GraceWPan.InboundTourismDevelopmentsandPatternsinChina[J].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2005,68(5-6)∶498-506.
[15]高军,马耀峰,张佑印.基于ITGTM的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95-100.
[16]王克军,马耀峰.旅游者情感动动机的实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3)∶111-117.
[17]王良举.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分析——兼论中国入境旅游的核心客源市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78-80.
[18]孙根年.大国优势与中国旅游业的高速持续增长[J].旅游学刊,2008,23(4)∶29-34.
[19]王克军,马耀峰.区域入境旅游流质时空演变及成因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2)∶53-58.
[20]包富华,陈瑛.FDI与入境商务旅游的关系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31(4)∶80-86.
作者:王克军 马耀峰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