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谈古代文学中的多重意蕴

谈古代文学中的多重意蕴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03-30 09:01:40 | 移动端:谈古代文学中的多重意蕴

谈古代文学中的多重意蕴 本文关键词:意蕴,古代,文学中

谈古代文学中的多重意蕴 本文简介: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鲸”意象具有多重意蕴,且呈现出矛盾性。比如鲸体形巨大,威力无比,故有时被喻为雄强的英雄豪杰,有时被喻为凶邪的敌人;鲸巨大雄强而易于搁浅、为蝼蚁所食,故既是被崇敬的对象,又常被喻为失意之志士,令人同情;鲸被认为是通向仙界的坐骑,也被认为是求仙途中的巨大阻碍。鲸意象的多重矛

谈古代文学中的多重意蕴 本文内容: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鲸”意象具有多重意蕴,且呈现出矛盾性。比如鲸体形巨大,威力无比,故有时被喻为雄强的英雄豪杰,有时被喻为凶邪的敌人;鲸巨大雄强而易于搁浅、为蝼蚁所食,故既是被崇敬的对象,又常被喻为失意之志士,令人同情;鲸被认为是通向仙界的坐骑,也被认为是求仙途中的巨大阻碍。鲸意象的多重矛盾意蕴的形成是鲸自身特征、时代特点及文人对鲸认识的模糊性和猎奇好异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鲸意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探索海洋的热情和勇气。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鲸意象;多重意蕴

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浩瀚无垠又变幻莫测的海洋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它身处大海,体形巨大,兴浪吞舟,既令人畏惧,又受人崇敬,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之一。鲸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但这些意蕴又多是相互矛盾的。

一、巨大雄强与易于受困

按照现代科学研究,鲸的种类有80多种,包括须鲸和齿鲸等,体长从1米到30多米不等。然而古人所说的鲸,仅指其中体形巨大者。“鲸”的本义为京鱼,即大鱼。在古代文献中,鲸又被称为、鲸、鲸鲵、鲲、海鳅(或作海鰌)、摩竭(或摩伽罗)、鱼、房鱼、鲂鱼、海翁等。鲸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古人言其大,常以山、洲来形容。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有人航行东海:“船随风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至一孤洲,共侣欢然。下石植缆,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没,在船者斫断其缆,船复漂荡。向者孤洲乃大鱼。怒掉扬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风云。在洲死者十余人。”[1]鲸大如洲,以致人不能辨其真假,令人难以置信。崔豹《古今注》言鲸:“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千丈”[2]。其夸张之语大概是祖述《逍遥游》中鲲“不知其几千里”而来。《玄中记》写东海之大鱼更令人称奇:“东方之东海,有大鱼焉,行海者一日逢鱼头,七日遇尾。其产,则三百里为血。”[3]此类描写在后世笔记、小说中很常见。由于体型巨大,所以古人以为鲸呼吸时所喷出的水柱可成雾雨,动鳍摆尾可掀起滔天大浪,鸣声为雷,呼气为风,声势慑人。《庄子•外物》写任公子所钓大鱼“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4]925。《拾遗记》写北极潼海中巨鱼大蛟“吐气则八极皆暗,振鳍则五岳波荡”[5]。由于鲸体型巨大,其出海、入海都伴随着巨浪,所以古人认为海潮就是由鲸的活动引起的。《金楼子》云:“鲸入穴则水溢为潮来,鲸出穴则水入为潮退。鲸鲵既出入有节,故潮水有期。”[6]诗歌中此类描写甚多,如李白的“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横江词六首》其六)[7]1720,范祖禹的“长鲸一喷连山起,岌嶪高于太华峰”(《砥柱四首》其四)[8]10357,释祖元的“长鲸吞月浪滔天”(《偈三首》其三)[8]20048等。因为鲸所到之处皆掀起巨浪狂涛,故大海之波涛常被称为鲸波、鲸涛、鲸浪,寓险恶而难以逾越之意,如“鲸波万里不可逾”(华镇《徐元立出示李父龙角水壁诗邀予继作因成长篇》)[8]12308。因鲸有巨大的吞吐能力,故常被用来比喻豪饮和富有诗才。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7]2259,吕岩《题永康酒楼》:“鲸吸鳌吞数百杯”[7]9699等,皆以“鲸吸”喻饮者量大势豪。孟郊的“海鲸始生尾,试摆蓬壶涡”(《喜符郎诗有天纵》)[7]4266,杜牧的“少陵鲸海动,翰苑鹤天寒”(《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7]5961,以鲸喻诗人之雄才。权德舆《书绅诗》以“骇浪奔长鲸”[7]3608喻思维之腾跃;章孝标《览杨校书文卷》以“鲸跳渤澥宽”[7]5755-5756喻文思之壮。但是,正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9],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大是鲸的优势,也是其弱点。因为巨大而沉重,鲸容易搁浅而死。《庄子•庚桑楚》中庚桑楚谓弟子曰:“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4]773-774《战国策•齐策一》云:“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10]鲸的这一特点,与文人志向高远、才华卓越,然生不逢时而为小人所侮颇多相似,故失意文人常以长鲸失水被困自喻,如贾谊《吊屈原文》:“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11]2592李白《枯鱼过河泣》:“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7]1706

二、英雄豪杰与凶顽奸邪

鲸之体形巨大、力量无穷,令人敬畏,故常喻指那些权高位重、雄强有力的人,如帝王、权臣、侠客等。《列女传》中楚处庄姪以“大鱼”喻楚顷襄王。胡曾《咏史诗》之《会稽山》以鲸鲵喻越王勾践,《博浪沙》则以鲸喻秦王嬴政。李白《赤壁歌送别》:“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余迹。”[7]1727以鲸鲵喻周瑜与曹操。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以鲸喻才力超众的翰林学士张垍:“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7]2400元稹《侠客行》以“海鲸”喻行事光明正大、敢作敢当的侠客。宋人陈荐《垓下》则以“长鲸”喻争雄的刘邦与项羽。鲸也常被用来比喻那些虽处低位但理想高远、胸怀抱负的志士,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7]2265谓自己志在报国,与“但自求其穴”的蝼蚁辈迥然有别。其《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以“安能陷粪土,有志乘鲸鳌”[7]2374勉励表侄志存高远。以上是从正面取喻。若从反面取喻,则鲸常用来比喻强悍凶恶的敌人和奸邪小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杜预注云:“鲸鲵,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杨伯峻认为:“此以喻指大憞首恶耳。”[12]《左传》中鲸的这一喻意多被后人承袭。陶渊明《命子》写当时不义凶暴之人横行,曰:“奔鲸骇流”[13]。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7]1838,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燕蓟奔封豕,周秦触骇鲸”[7]2406,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鲸鬣掀东海,胡牙揭上阳”[7]5950等,皆以鲸喻指安史叛军。柳宗元《奔鲸沛》以鲸喻叛将辅公祏,以截断鲸鳞喻李孝恭将其制服:“奔鲸沛,荡海垠。吐霓翳日,腥浮云。……手援天予,截修鳞。”[7]3919清人陈颂南说:“海水群飞,鲸鲵跋浪。”其中“鲸鲵”喻指外国侵略者(《陈颂南给谏》)[14]。康有为《遣人北寻幼博墓携骸南归》“鲸鲵横波斜日曛”以“鲸鲵”喻指“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顽固势力”[15]。古人有“若梦得大鱼,战大胜”[16]之说,原因就是“大鱼”喻指凶顽之敌。明清以后,鲸常用来喻指海盗,如“海中盗艇猖獗,鲸鲵日盛”[17]、“扫荡鲸鲵,肃清海甸”[18]等即是。鲸也喻指朝中权奸。《汉书•五行志》有海中出现巨鱼的加载。史家依照京房《易传》“海数见巨鱼,邪人进,贤人疏”之说,以为这些巨鱼的出现是忠贤被疏、邪人进位的不祥之兆。清洪仁玕《诛妖檄文》以鲸鲵比和珅,言其为奸邪大恶。因此,翦鲸、斩鲸、斫鲸、挫鲸、戮鲸、烹鲸、刳鲸、脍鲸皆有斩除强敌、制服奸邪之喻义。古人观测自然,认为“鲸鱼死而彗星出”[19]。彗星也称欃枪、孛彗,为凶星,主不吉,故彗星和鲸鱼常并列而表凶恶之人事,如唐钱起《观法驾自凤翔回》“欃抢一扫灭,阊阖九重开。海晏鲸鲵尽,天旋日月来”[7]2651,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斗柄侵妖彗,天泉化逆鳞。……猰貐当前路,鲸鲵得要津”[7]4517等,皆以鲸喻凶顽奸邪。

三、骑鲸成仙与鲸波难渡

“骑鲸”一词出自扬雄《羽猎赋》。文中写天子出猎,“乘巨鳞,骑京鱼”[11]396-397。“京鱼”即大鱼,并非专指“鲸”。“骑京鱼”当然是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人超乎寻常的英勇和强悍。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一“猛士骑鲸鳞”用此典,即用以赞颂讨伐安史叛军的张镐义军的勇猛气势。李白去世后,“骑鲸”与李白“醉入水中捉月”故事融合,形成了李白“骑鲸”的浪漫故事,诗人多咏之,如薛涛《西岩》“凭阑却忆骑鲸客,把酒临风手自招”[7]9045,宋章甫《和韩无咎使君吊李谪仙》“骑鲸捉月知何在,太白光芒夜夜新”[8]29076,明李东阳《李太白》“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20]等。李白因此也被称为“骑鲸客”、“骑鲸李”。把溺水而亡说成骑鲸上天,体现了人们的诗意想象和对“谪仙”的美好祝愿。李贺《神仙曲》首次将“骑鲸鱼”与海中寻仙联系在一起,此后,“骑鲸”多用来指海中寻仙。如宋刘敞《闻王十八除检讨》云:“沧海有蓬莱,去人初不远。舟车自难到,方士曾空返。闻子骑鲸鱼,姓名已金简。谁云路幽险,但怪波清浅……”[8]5691“金简”指道教仙书,这位王姓朋友的姓名已列入仙书,那么“骑鲸鱼”自然是去蓬莱寻仙了。宋晁补之《少年游•次季良韵》说得很明白:“它日骑鲸,尚怜迷路,与问众仙真”[21]。清姚鼐《阜城作》云:“侧闻太山谷,往往仙人行。云霄昼下鹿,东海远骑鲸。”[22]前两句写仙人行于太谷,后两句写东海骑鲸,而传说中的海中三仙山就在东海中,所以“东海远骑鲸”为寻仙无疑。陆游《观苏沧浪草书绢图歌》则有“骑鲸仙人”[8]24745之称。由于“骑鲸”喻指寻仙,“骑鲸客”喻指神仙,所以“骑鲸”又用于祝寿,意在祝愿对方成仙而长生不老,如陈天麟《寿洋川李守昌谔二首》其二:“仙风自是骑鲸客,逸兴行飞犯斗槎。”[8]23266程公许《寿李子先》:“正阳用事月初吉,骑鲸之孙生此日。”[8]35554由于“骑鲸”喻指寻仙,而古人常以“仙逝”代指“死亡”,表示对死者的美好祝愿,故“骑鲸”而去又可代指死亡,如释道潜《同赵伯充防御观东坡所画枯木》其二:“惆怅骑鲸天上去”[8]10798。仙境遥远艰险,骑鲸便容易到达,但这毕竟只是想象。如果从现实角度看,鲸可兴浪吞舟,是人们通往仙界途中的巨大障碍。郭璞《游仙诗》:“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23]“吞舟”指鲸,这是把鲸及其掀起的“高浪”视为通往蓬莱仙境的危险。李白《有所思》:“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7]1692言因为风大浪高、长鲸出没而无法到东海求仙。而其《公无渡河》则写长鲸使人丧命。晁说之《感事》慨叹云:“长鲸江海尚翻波,欲济无航可奈何。”[8]13797这是航海人必须正视的现实,所以古人常用行走于鲸齿、鲸口来形容航海的危险,如黄滔《贾客》劝海商:“鲸鲵齿上路,何如少经过。”[7]8094曹松《送胡中丞使日东》写胡中丞出使新罗海行之艰险,有“张帆度鲸口”[7]8223之句。

四、鲸意象之多重矛盾意蕴形成的原因

综上所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鲸”意象具有多重意蕴,而且有些意蕴还是相互矛盾的。究其原因,既与鲸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作者的身份和文化心理有关,还与时代环境的不同有关。

1.鲸意象多重而矛盾的意蕴由鲸本身的特征生发而来。鲸是海中所独有的动物,其体形之巨大,是陆上动物所不可比拟的;鲸出没时会掀起大浪,喷射很高的水柱,形成水雾弥漫的景象,显出超强的威力。这种壮观的景象只有在大海上才能看到,所以鲸被视为海洋的标志性动物,凡描写海洋的诗赋,大都会写到长鲸喷云吐浪的壮观情景。有海的宽阔深广,才会有鲸鱼的巨大,反过来,鲸鱼的巨大无比、非凡的力量与气势,又体现出大海的神奇与壮阔。因为体形和力量的巨大,鲸具有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易令人心生敬畏。以鲸来比帝王、权臣和英雄豪杰,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鲸在海里无物可敌,畅游无阻,具有无远而不至的能力,这自然让人想到骑鲸可轻易到达那遥远缥缈的海中仙境,由此便生发出骑鲸寻仙的浪漫幻想。但同时,鲸出没之处皆巨浪滔天,船只毁坏,船员被吞,所以对于出海人而言,鲸又是航程中的巨大危险,甚至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对之充满恐惧。另外,鲸具有巨大的吞噬力,巨口一张,海水与鱼鳖俱入,视之令人恐怖,因而,人们常用它来比喻贪婪而残忍的顽敌、强盗和奸邪小人,寓憎恨之意。但若从积极一面来看,巨大的吞吐能力又是博大能容和豪迈气度的象征,因而“鲸吞”常被用来形容豪饮和富有诗才,饱含羡慕之情。鲸体形的巨大既是显著的优势,也是明显的缺陷。在海中,它强大无比,可一旦搁浅,就无力自救,而被蝼蚁所食。这种现象对于海边生活的人来说,并不鲜见,故诗文中常以鲸象征志向高远、才华卓著而生不逢时、为群小所困的文人志士,其中寄托着失意文人几多悲慨。钱锺书先生曾总结出比喻有“两柄”而复“多边”的修辞学现象。“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此乃“比喻之两柄”;“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此之谓“比喻之多边”[24]。鲸意象意蕴的多重而矛盾,恰似比喻之两柄而复多边。

2.鲸意象意蕴的多重性与时代特点有关。比如李白以鲸喻叛将,与鲸力大势猛、无法驯服的特征有关,也是当时现实的反映;李白溺水而亡之后,诗人们以“骑鲸”指海中寻仙,显然与唐代道教盛行和唐人相信海外有仙山、修道可以成仙等神仙思想有关。再如同样是以鲸来喻强悍凶恶之敌,《左传》中指对天子大不敬的诸侯,李白杜甫的诗中指安史叛军,明清以后多指海盗,近代则指外国侵略者,都反映了各时代的特点。

3.鲸意象的多重意蕴与文人对鲸认识的模糊性和文人的猎奇好异心理有关。在中国古代,有过海边、海上生活经验的文人很少。文人对鲸的了解,绝大多数不是来自亲身观察和经历,而是来自传闻。传闻往往有很多不实之词。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海边居民通过航海、捕鱼对鲸在海中的生活习性有了一些了解,通过搁浅的鲸,对其身体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诸如鲸常喷吐水雾,出没处浪涛滚滚,易于搁浅而死等等,但因为鲸身形巨大,生活于深海之中,要对它的生活习性有直接、细微的了解是很困难的,所以人们对鲸的观察与认识,存在很多模糊甚至错误的地方。而且,人们对自己不熟悉但又被震撼过的东西,在描述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加以夸大和神秘化。古代笔记、史志等对鲸的记载,大多数都来自民间传闻,而非作者亲自观察所得,因而夸张和神秘化的倾向是很明显的。文人的一大特点是想象丰富,具有猎奇好异的心理,这些有关鲸的具有夸张和神秘色彩的神话、传闻,很契合文人心理,故文人乐于记载,并很自然地加上自己的想象,使形象、故事更奇特,更富有吸引力,更能表达他们的理想,如庄子笔下其大几千里的鲲及鲲鹏之变,扬雄、李贺等笔下的骑鲸遨游、寻仙等,都极富于浪漫色彩。诗、赋、小说对鲸的描写,基本上都离不开夸张。另外,中国古代文人因为很少有长期海上生活的经验,缺少对鲸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只能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抒写自我的情怀。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鲸”只是一个喻象,是文人们寄托情怀、表达爱憎的一个符号。比如鲸鱼搁浅而被蝼蚁所食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里都毫无例外地和失意文人的处境联系起来,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鲸巨大的吞噬能力,多用来比喻酒量和诗才;鲸体形巨大,力量威猛,故多用来比喻英雄或强敌。和西方海洋文学细致的写实相比,这种象征和主观抒情的写法特色鲜明,但缺陷也是明显的。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鲸意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探索海洋的热情和勇气。如前文所述,鲸意象最早出现在神话中。《逍遥游》中写鲲(鲸)生于北冥,变为鹏而徙于南冥,说明当时人对海洋和海洋生物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秦汉以后,中国人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歇。鲲鹏之巨大、鹏飞之高远所展示的恢弘气势和浪漫气息,进取、搏击的精神,以及以大为美的审美观,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显然,这种精神追求与浩瀚无垠的海洋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和塑造有关。魏晋南北朝辞赋、唐宋诗歌中对海洋和鲸的描写,都展现了对巨大、雄强、壮阔、力量的赞美和对自由的渴望。这种精神追求与中原黄土文明对中和、务实、谨慎、本分、宁静的崇尚,有着根本的不同。正是这两种精神的互补和融合,才造就了中华民族既刚健豪放又平和务实的精神气质。

作者:张克锋 张晓红 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


谈古代文学中的多重意蕴》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33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