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活动总结范文 > 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情况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15 07:49 | 移动端: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情况

篇一: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

冯新瑞1 , 王薇2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课程教学研究部 北京 100088;2. 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编审 北京 100101)

【摘要】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总体上看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对课程认识不统一、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培训不够、缺乏资源、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等原因使课程实施举步维艰,其实施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

一、研究概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2001年被纳入新课程方案伊始就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担忧。究竟这门新课程在全国实施的状况如何?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为了摸清这些情况,并为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该课程提供积极的建议,课题组2007年9月,分别面向校长、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三套调查问卷和三套访谈提纲,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

在考虑了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推进的三片地域进行了分层抽样,每片各抽4个省(一片:北京、浙江、山东、江苏;二片:福建、湖北、海南、安徽;三片:内蒙古、贵州、新疆、广西),共12个省。每省各抽4所开设该课程的学校(两所小学、两所初中,且两所在农村、两所在城镇),共48所学校。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是48所学校中与该课程实施关系最密切的校长、指导过该课程的教师和体验过该课程的高年级学生。问卷是委托各地的教研员负责并根据样本校实际的人数发放和回收的,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校长共79份,教师共532份,学生共3044份。调查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

另外,课题组成员还分别赴北京、福州、嘉兴、无锡、济南、贵阳等地的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观课,并分别和当地的校长、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访谈,获得了很多一手资料。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

本报告的分析以三套问卷封闭题的统计结果为主

——-------- 2,辅以开放题及访谈资料的说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研究”(AHA06008)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冯新瑞(1964— ),河南正阳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副研究员,《课程研究》杂志副主编,从事课程教学论研究;王薇(1961— ),北京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编审。

(一)校长、教师和家长对课程的认同与支持

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理解与态度直接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水平与效果。调查表明,86.9%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65.8%的校长认为开设该课是基于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也有小部分学校是迫于国家规定才开设的。可见,多数校长和教师还是比较认同这门课程的价值的。

2.教师对该课程性质的认识

教师对课程性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实施效果。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尽管多数教师(59.3%)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参加,但也仍有不少教师认为它是一门(国家的\地方的\学校的)选修课,学生可以选择参与。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一个班级中只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了。

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还有一些学校把它与校本课程混为一谈,也有的把学校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当成了综合实践活动。可见,还需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培训,让校长和教师充分地认识它的性质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实施它。

3.家长对该课程的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与其它课程相比,该课程的开展更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在问及家长对该课程的态度时,53.8%的校长和48.0%的教师认为家长支持,也有不少教师不太清楚家长的态度,说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够、家长资源开发得还不够。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69.4%的学生认为家长支持,只有2.7%的学生认为家长反对,并且初中比小学家长反对者稍多一些,这可能与初中升学任务更重有直接关系。可见,多数家长还是支持该课程的,如果教师能够认同该课程的价值并和家长做更多的沟通,还会赢得更多家长的支持。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状况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状况,我们主要从课程的规划和管理、师资状况、课程开设、组织与指导、资源开发、评价及实施效果等几个方面来反映该课程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状况和水平。

1.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管理情况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有效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基础和保证,它也从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学校(63.3%)制定了学校的整体规划,少数学校(17.7%)是各年级

或各班级自行计划,还有一些学校(19.0%)没有任何规划,由教师依具体情况而定。可见,还有相当多的学校缺少对课程的整体规划,这就很难保证这门课程的常态实施,更不好说有效实施了。

至于管理状况,大多数校长(75.9%)承认学校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但半数校长认为学校都有一些激励措施。而教师的回答中有一些激励措施的学校数(38.3%)也低于半数,大多数学校只是领导口头上表扬一下而已。可见,多数学校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或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这门课程的指导。

2.师资队伍的情况

师资队伍状况奠定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和水平的基础。

(1)教师队伍状况

本次调查教师问卷发放给被调查学校的所有指导教师中,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下:专职教师占15.6%,兼职教师占84.4%,其中兼职教语文的占32.9%,10年以上教龄的占多数,多数教师都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这些数据反映了全国开课学校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课题研究经历,对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非常有利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共同参与指导。调查表明,多数学校(63.3%)已组建了一个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但还有相当多的学校(29.1%)全部是兼职教师,也有个别学校(7.6%)全部是专职教师。

表2-1 教师专兼职状况

资料来源:校长问卷

学校仅依靠一两个专职教师来指导这门内容广泛的课程是不现实的,而兼职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门新课程上,仅靠他们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学校有必要配备一些专职指导教师,以少量的专职教师带动学校更多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2)教师培训情况

调查表明,37.9%的教师认为自己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27.0%的教师参加过市区级培训,35.1%的教师只参加过学校的培训。且只有1.8%的教师表示不需要培训,大多数教师都需要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培训。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

(1)开设年级

调查表明,大多数小学能够严格按国家规定在三至六年级开课,还有一些学校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课了,这说明这些学校对这门课程价值的认同。多数初中严格按国家规定在七至九年级开课,也有不少学校怕影响中考成绩而未在九年级开课。可见,初中的升学压力比小学对此课的影响大得多,这也说明了此课要常态实施,其评价也需要纳入升学评价之中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开设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领域很多,这些内容如何体现在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从校长的回答来看,多数(65.8%)学校是四部分整合在一起开设的,这也是很多课程学者期望的。但仍有不少学校只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或(和)只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而其他未开。也就是说,在大家公认的已开课的学校中,至少还有21.5%的学校未开设“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两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的内容。这不同的开课方式与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内容领域的认识不同有关,也与学校的开课传统、师资专长、课时安排有关。

表2-2 课程开设方式

3资料来源:校长问卷

(3)每周课时

课时数是反映这门课程落实的具体指标。国家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每周3课时,但只有

28.2%的校长回答是每周3课时,大多数学校少于国家规定的课时数。

落实到课堂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应该更客观一些。但学生的回答中每周3课时的学生数最少,只占16.1%,回答每周1课时的学生数最多占37.8%。访谈中我们发现,由于学校开课的方式不同,其课时的使用也不尽相同,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分别单独开设并各占1课时的学校也确实为数不少。还有一些学校(24.4%)没有固定的课时数,一种情况就是学校实行的是弹性课时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该课程开设较随意,随时可能被其他课取代。

表2-3每周课时及使用情况

资料来源:学生问卷

在仅有的课时中,还有31.9%的学生反映有时改上其他课,8.8%的学生认为都改上其他课,且初中比小学更明显。

以上数据反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开设不足、随意挪作他用、仅是课表中的摆设现象说明了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位低下、未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的状态。

4、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情况

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和本质特征把握得是否到位。

调查结果表明,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小组组建及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多数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意愿并做适当的调整和引导,但还有部分教师做得还不够,有“教”学生活动的倾向。多数教师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并采取集中指导或渗透在具体活动中指导,还有少数教师不重视方法指导,为活动而活动。

5、对学生的评价情况

调查表明,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多元评价与多样化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即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他们更加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态度和体验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是学生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这与课程所期待的目标还是十分一致的,说明多数教师在评价方面能够较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但还有少数学校不做任何形式的评价。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依赖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其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课程实施的水平。

篇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不是简单的课程合并,需要价值观的重建,结构的重组,程序的再造,文化的重建这样一项庞大的工程。建构教育生态化,感到自己的学识浅薄,能力不足,需要学习,需要前行。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构,“实践育人”新体系和新形态,“大项目,长作业”才会有深度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以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为依据,树立重参与、重过程和重发展的整体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发展水平、发展程度和发展层次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等等。

2、多元性原则

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仅由指导教师来完成,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有效利用学生家长的评价、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等。

3、全程性原则

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态度和体验。

4、激励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紧扣课程目标,做到因人、因题而异,多激励、少批评,注意个体的纵向发展,力求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不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对学生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具体可概括为如下三个:

1.学习的态度

态度主要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如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主题活动、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认真观察思考问题、积极动手动脑、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准时完成学习计划、不怕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学习的态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态度:求知的态度、交往的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态度。

2、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能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长期的概念,不太容易测量,但是行为目标却可以,把每一项能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通过对学生行为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描述或测量来说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程度。

3、 学生获得的认识、体验及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刻意去追求知识,但也并不排斥知识,十分关

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以及对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评价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全程性评价,制订相应的评价方案,这个评价方案可以包括如下项目:评价内容(或指标)、评价时间、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

1、活动准备阶段

在活动准备阶段,重点对学生选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研究计划制订的合理性进行指导与评价,具体可采用预测、调查问卷、观察、自我评估、提问、开题报告会、评价量表等多种评价方法。教师和学生事先共同制定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量表,要预先让学生知道如何评价。

2、活动过程阶段

学生在进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以后,主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的坚持程度、参与活动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团体合作意识与精神等予以具体而详细的记录和及时指导,真实反映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过程,提供反馈和调节、积累学生发展和进步的信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调节。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以随机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为主,具体可采用同伴评估、观察、

讨论、提问、卡片、访谈记录、日记等方式。

3、活动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评价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团体的合作精神。具体可采用实物展示、情景表演、报告会、答辩会、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结果的科学性、实效性,参与过程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参与活动的态度、活动中获得的收获和体验、实践能力的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展示和综合评价。

四、收集评价信息

通过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评价主体搜集评价信息,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关键环节,也是容易存在问题与困惑的地方。指导教师平时要注意对评价信息的收集,积累评价的材料,才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参与活动与发展的状况。常用的收集信息的方法如下:

1、观察记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观察结果的记录,可以按学生活动的顺序做实录,形成完整的原始资料;也可以事先把想要观察的事项列表,将观察到的有关事项做出标记;还可以将学生的行为事先制订一定的标准,直接将观察到的学生行为表现进行归类。

比如,对各个小组“合作交流”情况的观察,可以事先设计如下的记录表,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篇三:永丰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情况

尊重个性 为学生一生储备幸福 ----永丰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情况汇报 三年来,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全面开花、赞誉有加,全面培养了师生培养幸福人生观,已形成”三注重”(即注重主体性与合作性、发展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动态性完美组合)的活动亮点和”三拓展”(即以课题研究为主线,拓展实践活动形式;以学科整合为纽带,拓展实践活动空间;以社会热点为契机,拓展幸福人生教育”)的主要特色,逐步达成这样的愿景:“亲近与探索自然”,为幸福的家园喝彩;“体验与融入社会”,为幸福的时代助阵;“认识与完善自我”,为幸福的未来买单!现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活动与先进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亲历自然、亲历社会的过程中得到幸福人生体验,受到传统美德熏陶,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认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幸福人生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

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新时代要求学生具有在大量信息面前能够自主判断、选择、获取和应用信息,具有主动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品质,具有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校开足开齐所有课程,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各学科中,并依照”尊重个性,自主发展”理念,注重培养自主学习带来幸福人生的能力。

(二)推进概况: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全面开花 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覆盖各学科。主要举措包括:

(1)组建课题研究机构,成立以周守勤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确定参研人员并详细分工,联系广丰县永丰分局、大石乡敬老院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2)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课改理论、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设计、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向;

(3)召集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课题攻关组,对全体教研人员进行新课程观念的通识培训,举办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使全体参研人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形成

较完整的理解, (4)组织部分骨干成员到综合实践活动赴江苏、浙江等外地学校参观、考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并对全体参研人员进行一定的教学科研方法的培训,提高其研究能力。

(5)以七年级为试点研究范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召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场会,由XX教师上综合实践活动启动课。扩大研究范围,在全校各年级推广试点研究取得的成果,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具体、全面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探讨。

(6)召开专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就活动开展试点阶段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和交流,就如何在各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召开广泛的交流。

(7) 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构建了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如“自研式”活动课程模式、小课题研究模式,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模式、互助合作模式、自主探研模式等,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8) 各班建立了学习合作小组,按照学生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鼓励学生同伴间开展学习与行为规范的互助教育,学生们拥有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合作学习幸福感。

(三)研究管理: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赞誉有加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彰显个性的幸福观。

我校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学生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服务,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了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幸福感与日俱增。 二、活动亮点与特色展示

(一)活动亮点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效地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健康发展,激发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强校”战略的实施,使我校素质教育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活动亮点有:

1、注重主体性与合作性完美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成功有保证。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活动指导的主体,其特点是开放性、实践性、协同性、过程性的有机统一。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既树立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又注重师生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教师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主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以及主研和学校领导的合作等。

2、注重发展性与科学性完美接轨,综合实践活动课成功有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加上思想认识的变化以及理论和经验的不足,必然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要不断调整、发展和完善,尤其是研究方案的制订、手段的运用、数据和资料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必须注重科学性原则,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3、注重整体性与动态性完美组合,综合实践活动课成功有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不是僵化的静止模式,它是动态的。它的开设,不仅涉及到课程资源、教师素质,还涉及到学校管理等问题,是系统工程。因此,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系统的整体育人功能,在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培训教师、开发资源,活动开展也是在动态中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特色展示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情况》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87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