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工作计划范文 > 地名普查工作计划

地名普查工作计划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6-25 10:31 | 移动端:地名普查工作计划

篇一:远安县地名普查项目实施方案

远安县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外包服务项目

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远安县地名普查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远安县民政局

2015年7月

远安县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概述

1.1项目名称

远安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技术服务采购项目。

1.2目标与任务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以及民政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远安县从2014年8月起至2016年12月30日,开展第二次全县地名普查。查清全县行政区域内的地名名称(含标准名称、别名、曾用名和简称)、语种和读音(包括标准读音、方言读音和土俗、特殊读音)、书写形式(含规范汉字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罗马字母拼写和使用生僻字、土俗字等问题),由来、含义及历史沿革,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经纬度)、类别、多媒体信息等基本信息和相关属性信息;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无通名、使用生僻字或特殊读音、重名和含义不好等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国家地名数据库提供现势、准确、有效的地名信息数据,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完成对重要地理实体地名标志的设置,做好普查成果验收上报,为履行各项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提供重要依据。

1.3工作内容

本项目工作内容为对全县12个乡镇进行地面普查,普查的主要内容是查清县域内地名的名称、位置和属性信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地名标志,建立地名数据库,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普查对象为全县范围内的11大类地名,包括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非行政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

2总体设计

2.1技术要求

2.1.1工作依据

(1)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

(2)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1号)

(3)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3号)

(4) 《地名管理条例》

(5)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6) 《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 18521-2001)

(7) 《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规则》(民地办发〔2010〕1号)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2260)

(9) 《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10114-88)

(10) 《民政统计代码编制规则》

(11) 《地名 标志》(GB 17733-2008)

(12) 《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民地标〔2006〕1号)

(13)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14)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15) 《湖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

(16) 《湖北省地名管理条例》

(17) 《湖北省地名专名和通名使用规范》

(18) 湖北省地名普查办统一配置的工作用图

(19) 《远安自治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

2.1.2技术要求

(1) 各项普查成果内容完整准确。

(2) 图、表、数据库上的名称、位置与实地一致。

(3) 地名目录、地名成果表、地名标志登记表、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

表、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填写齐全、准确,文字简练、精准。

(4) 地名标准化处理合乎规范,没有遗漏。

(5) 地名成果图,用字规范、标注清晰,位置和图式符号准确,标注内

容准确完整。

(6) 地名标志设置位置正确,书写规范、内容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7) 地名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考证详实、准确,资料来源明晰、可靠。

(8) 地名的专用字、专读音的来源及缘由考证详实、准确。

(9) 地名命名、更名程序规范,手续完备。

(10) 调查的项目、记录、录音、照片和表格填写等内容完备无缺。

(11) 普查成果数据录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其中属性库和图形库实

现逐一匹配,建立了本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

2.2普查对象内容

2.2.1采集对象

本次普查采集对象主要包括: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非行政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等11大类地名,以及地名标志和界线。

1) 陆地水系(如:河流、湖泊、陆地岛屿、冰川、瀑布、泉等);

2) 陆地地形(如: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等);

3) 行政区域(如:省级、地级、县级、乡级行政区);

4) 群众自治组织(如: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居委会);

5) 非行政区域(如:矿区、农林牧渔区、工业区、开发区等);

6) 居民点(如: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工矿点等);

7) 交通运输设施(如:水上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

8) 水利、电力、通信设施(如:排灌设施、运河、电力设施等);

9) 纪念地、旅游景点(如:纪念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10) 建筑物(如:房屋、亭台碑塔、场、城堡、墙等);

11) 单位(如:党政机关、民间组织、事业单位、企业等)。

2.2.2地名属性

地名的属性信息包括:

1) 地名的标准名称及其别名、简称、曾用名;

2) 地名的书写形式,即地名的汉字书写和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形式;

3) 地名的读音,包括其原读音,以及其标准名称的汉语普通话读音并用罗

马字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表示;

4) 地名的语种,指标准名称所属的民族语言种类;

5) 地名的类别,指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类别;

6) 地理位置,指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地理坐标和相对位置;

7) 地名的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指地名形成的历史背景,标准名称及别

名、简称、曾用名的命名理据(文化内涵)及演变的历史过程;

8) 地名的密级,指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地理坐标等信息的保密级别。

2.2.3地理实体

地理实体即地理实体的相关信息,是指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及文化内涵等属性信息。

篇二:地名普查培训计划

篇一:地名普查培训计划

长兴县地名普查培训计划

地名办组织召开地名普查培训,召集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的地名普查人员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长兴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主持召开,公司派人从旁协助,并对参加地名普查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1.培训前期准备

1.1培训目的

通过地名普查培训,使参加地名普查的各乡镇人员了解此次地名普查的必要性和目的性,了解普查的方法,学会地名普查各类表格的填写及发放与回收工作,组织人员搜集地名信息,帮助专业普查人员进行地图实解和野外测量,各乡镇普查人员通过此次培训能够掌握地名普查要领。

1.2 培训时间

在地名普查组织发动阶段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分为一个工作日,具体时间可根据地名办具体情况而定。

1.3 培训地点

由地名办提供培训场地,并提供培训所需的设备,包括投影仪、音箱、麦克风、桌椅。

1.4 培训人员

公司专业人员对各乡镇、街道以及相关部门参与地名普查的成员代表(一般为1-2名)进行地名普查培训,到场后进行签到并留下联系方式,同时领取地名培训资料。

相关部门包括:交通局、水利局、建设局、民宗局、文广新局、人事局、工商局、供电局、民政局、商旅局、人民银行、教育局、卫生局等

1.5培训方式

1) 现场讲解,结合ppt文档,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参与地名

普查培训人员更好更快地了解整个地名普查的内容。

2)现场答疑,参与普查人员对地名普查有任何疑问或不解,

可在讲解完后向专业人员提出问题,公司人员进行现场答

疑。

1.6 培训主要内容

1) 地名普查的目的与意义

2) 地名目录的核对

4) 地名资料的收集、填写、上报

5) 多媒体文件采集方法及存放规则

6) 地图实解

1.7 培训材料

1)部门、乡镇和街道签到表,签到时留下联系方式。

2)地名普查信息登录表通用填表说明

3)多媒体文件采集方法及存放规则

4)各类地名信息登记表(提供电子文档)

5)属于各部门、乡镇和街道的地名目录

工作群、邮箱、传真等。

2.培训过程

2.1领导讲话(介绍当地概况、地名普查范围、目的、内容等)

2.1.1当地的简介:

长兴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

与该省安吉县、湖州市吴兴区、和安徽省广德县、江苏的宜兴市接壤。北纬30°43″- 30°11″,东经119°33″- 120°06″之间,曾荣获全国统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城市管理统合治理先进县、浙江省双拥模范县、浙江省小康县、浙江省教育强县、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2.1.2地名普查范围

长兴县地名普查涉及全境,总调查面积约2321平方公里,共有行政区域名称、非行政区域名称等11大类近7000多条地名资料需要调查,并将资料录入到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规定的样式表中。

(一)行政区域(镇、街道)名称;

(二)非行政区域(矿区、农、林、渔区、工业区、开发区、市场、口岸、地片、区片)名称;

(三)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社区)名称;

(四)居民点(居民住宅区、自然村、安置点)名称;

(五)交通运输设施(铁路、公路、道路、街巷、汽车站、火车站、航空港、停车场、桥梁、隧道)名称;

(六)水利、电力设施[池塘、水库、蓄(泻)洪区、水渠、渡槽、堤坝、发电站]名称;

(七)纪念地与风景点(寺庙、教堂、公园、风景区、纪念地、遗址、文物保护点)名称;

(八)单位名称(党政机关、民间组织、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九)建筑物[房屋(有地名意义的房屋以及大型建筑物、建筑群和15层以上高层建筑物)、亭、台、碑、塔、广场、体育场]名称;

(十)陆地水系(河流、湖泊、三角洲、河岛、湖岛、井、泉、矶)名称;

(十一)陆地地形[盆地、丘陵、山脉、山峰、峡谷(坑)、山岗(背)、沼泽、森林、洞穴]名称;

2.1.3地名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此次长兴县地名普查需要对全市进行全面调查核实普查范围内的地名、行政区划等基本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民政地名数据库。

地名作为人民群众最常使用的空间地理信息,具有信息量大、类型结构复杂、空间性强、动态变化大等特点,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相当的变动性。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距离第一次普查已有30年得时间,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地名不断出现,地名信息的总量在不断增大;而且,总有一些地名因为种种原因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数量逐步增多,城市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新生地名大量涌现,旧有地名变更频繁。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和范围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交往、交流、出行活动也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使社会对地名信息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依托计算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地名信息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共管理对地名信息服务需求最灵敏、最有效的形式,也是现代化地名管理必不可少的支持手段。地名普查要与地名法规要求紧密结合,通过普查,充实完善我县的地名数据库、地名储备库、老地名保护库和消亡地名资料库。全面提升我市地名管理和地名服务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

2.2地名普查过程介绍

2.2.1总体介绍地名普查的过程(结合ppt,进行同步讲解)

2.2.2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需配合的工作介绍

2.2.2.1地名目录核实

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对于下发的地名目录进行核对,各乡镇、街道根据各自所管辖的范围,对下发地名目录进行审核与修改,查漏补缺,然后将完整的地名目录上交。

2.2.2.2资料收集、填写

根据整理好的地名目录,查找相关资料,包括对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的成果,历年地名命名更名文件和资料、地名志、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图、文物考古资料、党政机关和各专业部门的文件、统计资料、勘界协议及附图等与地名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下发表格中已经填写的内容进行核实或修改,还未填写的补充完整,不确定的信息进行确认,重新查找到的资料相应得制作表格填写。篇二:汝城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培训资料 汝城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培训资料

一、地名普查方法步骤

(一)地名普查的方式方法

地名普查的方法就是指在地名普查过程中为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效果所采取的办法与手段。各地要结合本地地名管理工作实际和地名普查工作条件,按照便捷、节俭、安全、高效的原则,选择恰当的地名普查方式方法。总结地名普查试点的经验,从普查的组织方式来看,主要有政府组织实施、购买社会服务、政府组织实施与购买社会服务相结合3种方式;从普查的组织方式来看,可采取以条为主、以块为主、条块并重3种方式;从普查的推进方式来看,可采取先行试点分步推进和整体同步推进2种方式。

(二)地名普查的工作步骤

本次地名普查共分三个阶段实施,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成果验收与转化利用阶段。为做好各阶段的工作衔接,有序推进工作开展,一般应按照下列步骤实施:

1.制定方案。全面及时地部署地名普查工作任务、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规范地名普查技术标准,是做好地名普查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通知》要求,及时做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的部署,成立地名普查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地名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要根据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地名普查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部门任务、细化工作环节、明确部门职责,适时报上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各级地名普查办要根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以下简称《工作规程》)和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普查工作技术指标与要求,建立统一的普查工作质量标准体系。

2.培训人员。开展地名普查业务培训,是提高各级普查工作队伍业务技能的重要途径,是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的重要保证,各地要注重做好普查骨干和普查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国务院地名普查办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级地名普查办)成员的培训工作;省级地名普查办负责地区(市、自治州、盟)及县(市、区)地名普查骨干的培训工作;市县级地名普查办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基层普查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业务培训,强化提高各级普查工作队伍的业务技能。

3.收集资料。收集地名普查资料目的是为填写地名属性和图形信息、制作地名调查目录打基础。主要收集两大类相关资料:一类是有关地名属性和图形信息的书刊、地图,主要包括已经公开出版有关地名的图、录、典、志和其他记载或反映地名渊源的书刊,以及第一次地名普查和地名补征的成果档案资料,重点围绕地名名称的由来与含义、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概述等属性人人组织资料收集;另一类是地名主管部门和其他专业部门工作中建立的有关地名命名更名、地名标志设臵的档案资料,以及本级国家地名和区划书库管理系统录入的区划地名信息。各级地名普查办要对收集的地名属性信息资料进行认真地整理、甄别、论证和审定,尤其是对变化了的内容要进行相应更新并加以认证,确保符合地名属性信息的现势性要求,为填写地名登记表格奠定确凿无语的信息数据基础。同时,利用搜集掌握的地名信息资料,制作地名调查目录,初步掌握地名数量底数,并按地名类别或所在乡级行政区域进行分类,便于分发至普查单位、普查员进行地名调查和信息核对。

4.实地踏勘。实地踏勘是开展地名调查的重要途径,目的是掌握地名现状,查清地名的名称、位臵及相关属性信息。组织实地踏勘,通常采取分组方式进行,每组2-3人,分区域对列入调查目录的地名逐个进行调查,重点调查和核实地名的属性信息内容,测定地理实体范围或定位点的地理坐标,填写地名调查登记表,一并采集未列入调查目录的新生地名的名称及其属性信息。同时,采集地名和地名标志影像资料,将地名名称和位臵的变化情况标记到普查工作草图上。

5.标准化处理地名。对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是规范命名更名、推动使用标准地名的重要手段。地名普查中地名标准化处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现行国家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按照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私自命名或使用洋地名、怪地名等非标准地名的,依法履行命名程序或进行更名;二是对地名的用字和读音进行审定,对使用不规范汉字、地名用字不统一的依法进行更名或地名用字审定,对使用费标准读音的进行读音审定;三是对不使用标准地名的情况进行纠正。

6.设臵地名标志。地名标志是标示地理实体专有名称和位臵等相关信息、为社会公众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齐全、完备、标准的城乡地名标志是深入推进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是地普查的任务之一。在地名普查过程中,各地应当按照《地名 标志》(gb17733-2008)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当地地名标志设臵情况和现实需要,科学、合理、规范建设地名标志服务体系,设臵缺失的地名标志,更换损毁的或非标准的地名标志,并逐个填写地名标志登记表、采集地名标志多媒体信息。

7.建立数据库。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包含地名、区划和界线信息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也是开展地名普查的基本应用平台。在地名普查过程中,做好数据库建设应遵循下列步骤:一是组织数据审核。对地名调查所获取的地名属性信息、图形信息、地名标志信息以及地名标准化处理信息,县级地名普查办应当组织办公室工作人员对上述数据进行审核,重点是完善确实的信息项目,修正错误的信息内容,添加新生的地名信息,确保次啊及到的地名信息齐全、准确、现势。二是录入地属性信息。将通过审核的地名属性信息,、地名标志信息和地名标准化处理信息录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三是修校电子矢量地图。根据地名调查获取的地理实体坐标和标绘 的普查工作图,修校、添加或删除电子矢量地图上的地名注记和变化的地物,并正确选择地名的图上符号和定位点;四是建立图库连接关系。利用数据库平台的“图库匹配”功能,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主义对数据库录入的的信息与图上标注的地名建立连接关系,实现图库匹配。

8.制作成果。完成地名数据库建设后,即可开展地名普查成果的形成和制作工作,为组织地名普查成果验收、建立地名普查档案、上报地名普查成果做好准备。制作成果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形成制作地名普查成果图表。普查成果图表主要由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成果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成果图、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标准化处理统计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志登记表组成。上述图、表均可通过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系统分类形成和逐一打印,在打印的图、表上签字和盖章,形成完整、规范的地名普查成果图表;二是数字化处理普查成果和文件资料。对各类地名普查成果图表、在地名普查工作中形成和产生文件资料进行电子扫描或照相,形成地名普查数字化档案资料;三是起草相关文书。完成地名普查工作总结报告和地名普查成果上报审批报告的起草,为开展地名普查工作总结、实施地名普查成果验收和汇总上报地名普查成果做好准备。

9.验收。地名普查验收由国务院地名普查办负责组织,各省级地名普查办负责本行政区域验收工作的具体实施。验收内容包括组织实施和普查成果两个方面。地名普查成验收通常按照县级地名普查办自查→地级地名普查办核查→省级地名普查办验收→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抽检的顺序进行。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审核合格后,结合工作总体情况,出具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意见;省级以上组织成果验收时应当在地名普查成果验收登

记表上逐级填写验收意见。为确保地名普查质量,国务院地名普查办设立由有关地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监理组,对普查工作进行质量监理。各地是否设立监理组,可视情而定。

10.成果审定。各省级地名普查办全面完成省域内各县(市、区)地名普查成果验收工作后,以省级政区为单位将地名普查成果集中上报国务院地名普查办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报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审定。

11.上报归档。普查成果经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省、地级地名普查办应当督导县级地名普查办根据审定意见,进一步整改和完善地名普查成果数据,直至形成齐全完善、准确现势、标准规范的地名普查成果。县级以上地名普查办按篇三:天水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培训资料之三

天水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培训资料之三

地名标准化、审音定字及地名文化保护

授课人 胡昌珊

天水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印

2014年11月21日地名标准化、审音定字及地名文化保护

天水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 胡昌珊 科长

(2014年11月21日)

第一章 地名标准化

第一节 地名标准化概念、内容

一、地名概念

(一)《地名学概论》:“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词。简单地说,地名是人们赋予个体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

(二)地名“五要素”:全面正确地认识地名的要素,是推进地名标准化、实现地名管理数字化的前提。一般地,地名具有音、形、义、位、类5个基本要素。在这里,我从地名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出发,我认为一个完整而又确切的地名必须具有音、形、义、位、类5 个基本要素。

1.音指地名的发音,包括母语发音及其他语言转译后的发音;

2.形指地名书写形式,包括地名的母语书写形式、国际通用的罗马字母拼写及其他文字的转写形式,也包括早期地名的图画、图形符号;

3.义指地名的含义,不仅包括地名命名之初的含义,即所谓命名义,也包括经后人转用后的含义;

4.位指地名的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包括方位和空间范围;

5.类指地名的地理实体的类别、性质。

地名的五要素也可以表示为发音、书写、含义、空间、类别。

(三)标准地名: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经标准化处理,并由有关政府机构按法定的程序和权限批准予以公布使用的地名。

标准地名包括标准的地名书写形式和读音。非罗马字母地名的标准书写形式包括本国文字的标准书写和罗马字母的标准拼写。中国作为使用非罗马字母文字的国家,用汉语拼音字母按照标准读音拼写中国地名的方案已经联合国批准为国际标准。标准地名一般应由专名、通名两部分组成。

二、地名标准化概念、内容

因地名具有生活功能、交往功能、信息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地名传播、应用广泛,关注地名状态的意识增强,地名地位上升,地名成为全世界现代信息共享的重要基础,成为交往、交流提供基础保障。所以,1967年召开第一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正式拉开了全世界“地名标准化”工作的序幕会议,决定采用罗

篇三:xx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

xxxxxxx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暨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xxxxxxxxxx关于印发xxxxxxx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14〕36号)、《xxxxxxxxxx关于印发xxxxxxxxxx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保政办发〔2014〕59号)精神,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目的意义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石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其目的是为了查清地名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开展地名普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目标任务

查清地名基本情况,对有地无名且具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地名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发挥地名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加强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方面的基础作用。

(一)调查地名基本情况。查清包括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

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电和通信设施、纪念地和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等11大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

(二)规范地理实体名称。根据国家地名管理有关法规,对有地无名且具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切实解决地名上存在的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命名罔顾传统、刻意崇洋、虚张声势、名不副实,地名用字不规范、含义不健康、拼写和译写不正确等问题。

(三)设置地名标志。依据国家有关标准,结合实际对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

(五)建立地名普查档案。落实地名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将地名普查成果资料分类整理、立卷归档,建立档案信息检索查询系统,实现地名普查档案数字化管理。

(六)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充分利用开展地名普查的机会,全面掌握本地地名基本情况,增强村民地名意识,加强地名文化研究与保护,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普查范围

(一)重点是瓦马乡搭板桥村委会区域内所有具有地名意义和作用的各类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

(二)截止普查标准时点,处于规划阶段尚未实施的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不列入普查范围。

四、组织实施

为了加强领导,切实落实省、市、区、乡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工作安排和要求,我村调整充实乡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调整充实后的组成人员如下:

五、普查实施

按照国务院、省、市、区关于地名普查时间安排要求,全乡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分五个阶段实施完成。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

(一)第一阶段动员部署。(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设立地名普查机构、制定方案、编制经费预算、举办业务培训和资料搜集、整理等各项准备工作。

(二)第二阶段全面普查。(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编写地名普查目录、填写地名登记表、实地调查测量地名地理位置,修测或补测与地名相关的新增地物地貌,进行地名标准化处理,建立地名属性数据库和建立图形数据库。

(三)第三阶段检查验收上报。(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小组成员对普查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最后报请上级部门检查验收。完成普查文件、资料统计上报及立卷归档工作。

(四)第五阶段总结表彰。普查工作经上级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村委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总结表彰。

六、方法步骤

(一)制定方案。各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要在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省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地名普查实施方案,报上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审批。认真做好当地地名普查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广泛宣传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到机构、方案、人员、经费四到位。

(二)培训人员。按照分级负责、分期分批、分阶段进行的原则,安排专人到乡地名普查办负责本地区基层地名普查人员的业务培训。

(四)收集资料。根据普查的项目和内容,全面搜集与地名属性信息有关的各种资料,包括第一次地名普查、地名补充调查和资料更新、历年地名命名更名等工作形成的档案,地名文物考古和文史研究成果,各种与地名相关的图、录、典、志、年鉴、碑刻拓片等,对资料进行整理、甄别、论证和审定。

(五)编制目录。以搜集和掌握的地名相关资料为基础,对辖区内各类地名进行“地毯式”摸底排查,摸清自第一次地名普查以来地名的发展变化情况,筛重查漏、核实清楚,分门别类地编制地名普查目录(列明名称、类别、属地),明确具体普查对象及数量,划分责任,分配任务。

(六)实地勘查。对照地名普查目录实地详细调查地名现状,通过组织群众座谈、走访知情人了解实地地名情况,测量地名坐标,据实修测、注记地物地貌的变化情况,拍摄采集地名的照片、摄像等多媒体信息,全方位查清地名的名称、位置、由来、历史等各种属性信息,填写《地名普查登记草表》,标绘地名普查工作草图。

(七)内业整理。将地名外业调查取得的各种资料信息分类整理,按照普查业务标准和质量要求,对草表、草图内容逐条逐项仔细检查、认真核实、反复校对,规范填报内容,统一填写样式,对信息缺漏不全者返回补充调查,组织专业人员标绘地名普查工作正图。

(八)标准化处理地名。根据国家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规定,按照地名命名更名的程序权限,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重名同音,使用生僻字、方言字、土俗字、变造字、异体字,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混乱,名称含义不健康、不尊重传统、古怪洋奇、格调低级、浮夸庸俗等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加以统一和规范,以利传播和使用。

(九)制作成果。打印输出、装裱整饰地名普查成果表和成果图;分类整理普查成果和文件资料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电子成果);起草地名普查工作总结和成果上报审批报告。

(十)成果验收和审定。为保证地名普查最终成果的质量,地名普查在实施中要加强责任管理,要建立分级负责、层层把关的审核验收制度。乡镇(街道)地名普查办对村(社区)、区地名普查办对乡镇(街道)及区直有关单位逐级审核验收,一级对一级有关负责,经验收合格方可汇总。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认真仔细,确保普查的地名信息不重不漏、准确无误。同时组织做好普查成果和文件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七、工作要求


地名普查工作计划》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65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