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读后感 >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00 | 移动端:甲午殇思读后感

篇一:《甲午殇思》读后感 日本民族分析

《甲午殇思》读后感

——从中日甲午战争看日本

高三(1)班 刘真

2014年,又逢甲午。

作为中国人,看到这一干支,不免总会心头一紧。这重如千钧的两个字将我们的思绪来回了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背负耻辱的年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负为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竟然被一个曾习技于己的弹丸小国打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曾经的藩属国一跃成为了殖民者,这是怎样的耻辱!被当头一棒打醒了的中国已然意识到,那个国家显然已经不是当初派遣唐使的落后蛮国,而是一个历经了“明治维新”实现了近代化的军事强国。

毛主席在接见访华的日本将军远藤三郎时就说到:“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这的确没错,中国人终于借甲午战争看清了自己,也开始重新认识了日本。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就已然开始倡导,“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功夫”。知己知彼,方才能百战百胜。

自日本福岛地震后,日本与周边各国的岛争问题愈演愈烈,以安倍为代表的右翼政党使得日本的军国主义再度抬头,这不免令我们联想到十九世纪末时那个野心勃勃的日本。甲午战争绝非偶然,我们能从中看出这个弹丸之国想要吞并世界的野心,能看出这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性。而这些也有利于我们今天再次认识这个民族。

日本骇人的“大陆政策”历史由来已久。刚刚统一了日本全国的将军丰臣秀吉就从朝鲜半岛入手,欲建立一个内含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虽然最终由于明朝军队的强力反攻,加之国力有限、难以为继,日军撤出了朝鲜半岛、以失败告终,然而这种意图与思维方式依然印在了日本民众的脑海中。刘亚洲先生在代序中谈到:“日本是个岛国,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出路在大陆。”这与二战时纳粹德国为争夺所谓“生存空间”而发起侵略战争的思想简直如出一辙。侵略者总是很相像的——日本人也一直想要开拓出属于他们的“生存空间”,即向大陆发展,这与其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所以一旦政局安定些,日本就会显现出它带有侵略性的一面。明朝万历朝鲜战争如此、中日甲午战争及二战如此,而今的安倍政府亦是如此,只是迫于国内外压力要缓和些。

“大陆政策”的侵略战争性质与日本的军国主义是离不开的。戴季陶先生就给出了“军国主义”的定义:“以军事组织的力量,作政权的重心,一切政治的势力都附从在军事势力之下。”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军国主义“一定要成为一种制度”。这种形容,不由得令我们想到由将军来控制政治的日本幕府。虽然在明治维新中幕府被推翻,然而这种军国主义倾向已经较深地影响了日本。由“大陆政策”作为战略方针,经历过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日本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军国主义国家。日本的财政方针、外交方针、教育方针都以国防计划为基本来制定,财政是军需,教育是军事教育。而说到“为军事服务的教育”,我们也不禁对当下的安倍政府倍感担忧,不正视历史、篡改日本教科书,将“侵略中国华北”说成是“进入中国华北”,如此粉饰战争、掩盖罪行,与军国主义倾向不无关系。

在甲午海战中,中日双方的士气形成了鲜明对比,北洋海军军纪涣散,而日军则是有备而来。这场战争的确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帝国机器与近代化的军事强国之间的战斗,而同时也反映出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究其根源,这与两国的文化是相关的。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断膨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日益僵化,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中国人显得麻木、只求防御,像极了二战初期一味撤防而令德国长驱直入的法国贝当政府。而日本历来尊崇武士道精神。戴季陶先生用有些戏谑的口吻将“武士道的精华”总结为“仇讨”和“切腹”——一个是杀人、一个是自杀。这听上去实在是有些野蛮的精神,而这在另一面恰恰表现了日本人

的“尚武”与“忠信”的品格。这种武士道精神是适应战争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人敬佩与借鉴的——二战时美国人总会感叹太平洋作战的日军投降的很少。然而若用在军国主义上,武士道的品格就成了“恐怖主义”,是万不可取的。

以中日甲午战争作为窗口,我们不难分析出以上这些存在于部分日本政党与国民思想中的特点,其中对日本与亚太的发展有诸多消极因素,而由于冷战中美国的大力扶持、日本经济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等原因,这些消极因素依然留有残余,并且影响着当今日本政局。

从1894年甲午战争起,我们开始重新认识日本。

如今2014年又逢甲午,我们深谙“知耻近乎勇”的道理,应重新审视日本、审视自己。已过两轮甲子,而伤痛之痕犹在,国辱军耻决不可忘。历经无数风雨,如今的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走到了一个由富转强的历史节点;而近年亚太地区的复杂局面,也使我们必须重视起海洋、重新反思历史的教训。我们需要再回望那段历史,明确的我们当代的担当。

篇二:甲午体会

甲午殇思读后感反观现在,我们眼前川流不息的,是把“挣很多很多的钱”当作理想的孩子们;是卑躬

屈膝、恭迎拍马的官员;是留在国外永不还乡的“人才”;是英雄流血又流泪;是“真小人”

成为明星,大丈夫成为笑柄;是“仁义道德”成为“迂腐”的代言词;是人们都患上了“社

交强迫症”,拥有一大堆“朋友”,却遗忘了“知己”的含义;我们听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誓言;也看不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正气;有种叫做“人格魅力”的东西,

正在离我们远去。 有种叫做“民族精神”的正气,逐渐抽离我们的躯体。甲午战争让我们从历史中得以反思,反思历史,也是在反思自己。我们虽没有“兼济天

下”的能力,却是能做到“独善其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失败也是我们所需铭记的,它与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想到,如今中国四周的形势,

中日与中菲以及中越等在领海问题 上的争端,我们更需要铭记百年前这场惨痛的失败,知耻而近乎勇。当年,丢掉领土或

许可以说是国势衰微,国家落后。而现在,绝对不容许当年甲午丧权辱国的重现。没有一寸

领土,一里领海领空是浪费的,都是值得誓死捍卫和珍惜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如逆水行舟,再硬的骨头也得啃,再深的险滩也得蹚。只

有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以更大的魄力和超常的胆识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才

能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写下实现中国梦、国寿梦的历史新篇章。篇二:甲午海战参观感受 关于甲午海战参观感受记录甲午海战纪念馆由序厅、北洋水师成军、颐和园水师学堂、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

大海战、旅顺基地陷落、血战威海、尾声厅九大部分组成,采用综合艺术形式与现代声光电

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强烈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真实而完整地再现了北洋水师成军到覆没

的悲壮历史过程。

北洋舰队在开战前己显现出炮舰失修,火力落后等弊端,但是由于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

竟不顾国难当头,从海军军费中抽款建造颐和园,经费不足和吏治腐败造成北洋水师炮舰年

久失修,海军训练废弛,军队战斗力不足。购回数年之内,作为旗舰的定远舰都竟没有得到

一次维护、保养、一次设备升级。那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就这样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灰飞

烟灭。

看到爱国将士,明知无援兵,失守是必然时,毅然与舰共存亡,绝不做投降派,心中敬

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誓死不屈,有一位将领用血写下了“宁做中华断头鬼,不做日寇屈

膝人。

走出纪念馆,肃杀的秋风吹得人有些许寒意。遥望四周,刘公岛附近海域早已不见当年

的炮火硝烟。甲午海战、铁甲雄风、亚洲第一的强国梦!这一切都悲壮地付之东流。留给后

人的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千古不变的真理和血的教训。“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作为共和国的一名军人,我们唯有用我们满腔的热血,辛勤的汗水,无畏的勇气,去捍

卫我们的祖国,捍卫我们的名族。我们只有强国家、强军队、强经济我们才能不被欺、不受

辱,才能让这种耻辱永远不再发生。篇三:甲午殇思读后感 (转载于:甲午体会)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一)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缺乏应战准备。总是幻想和平外交,寄

希望于国际调停,使失败成为必然。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宪法,就是最危险的战

争信号,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常备不懈,做好防止战争的准备。

今天,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编制体制等

进行全面建设与改造,还要塑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坚韧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设一支

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平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产生震慑,战时确保能打必胜。最后,我

们还应团结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一切和平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的和平道路。回顾人类

文明史特别是甲午战争120年来的历史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

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战后,日本正是因选择了和平发展的正

确道路,才迅速发展为高度现代化的经济强国,日本正是和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日本右翼当局妄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这种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行

径必然引发地区不稳定。我们要团结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团体,共同向日本人民和国

际社会广泛揭露日本安倍政府的真实企图,让世界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野心,阻断日本右翼

分子绑架日本人民走向战争的通道,防止日本再度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当政者应该清醒

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下,如妄图再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与亚洲邻国和

世界为敌,必将重蹈失败覆辙。同时,个别大国也不能忘记当年因纵虎为患的绥靖主义而导

致的惨痛教训。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本质没有变,若个别大国再为一己私利,被日本右翼极

端主义分子离间利用,纵容日本,养虎为患,必将重蹈历史覆辙的悲剧,给包括自己在内的

亚太各国带来灾难。

甲午殇思读后感(二)我们的海洋

以黄海大海战为主线的中日甲午战争,距今已经过去整整120个年头了。曾经硝烟弥漫

的碧血战场,浴血奋战的北洋将士,以及耻辱的《马关条约》,如今统统化作了历史的注脚,

用来诠释中华民族的又一段国难与家仇。诚然,近代历史留给了中华民族太多难以愈合的伤

口,但甲午海战无疑是其中伤痕最深的一块。2014年9月,刘亚洲、金一南等28位解放军

现役将领集体编著的《甲午殇思》出版,该书以一种近乎史诗的创作手法,向国人再现了那

场发生在19世纪末期中日为争夺东亚领导权而展开的海上决战。 >故事的叙述背景被定格在公元一八九四年,即中国农历的甲午年前后。经过洋务派

三十余年的惨淡经营,战前的清政府已经拥有了实力号称当时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

队和威海、抚顺两座近代化的军事港口。正当老大的中国急于在郑和下西洋500年后重新向

世界昭示自己海上实力的时候,作为海军主力的北洋舰队却在骤然爆发的黄海海战中被日本

海军击败,花费整整一代人心血铸造的精锐水师全军覆没,并最终导致中国固有领土台湾、

澎湖、钓鱼岛列屿及其周边大片海疆的为日本所窃据的惨痛结局。历史多次用血的事实向

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每一场大的海战都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不重视海

权的民族注定会在海上吃亏。读书至尾章时,我似乎已然不在书外,而是正亲眼目睹致远号

在日舰的火炮轰击下徐徐沉没,太阳旗于黄海水域中肆意的张扬,愤懑之情,难于释怀。上

学时历史老师讲授甲午战争史,是以丁汝昌等北洋将领集体自戕谢罪作为终点的,在读《甲

午殇思》之前,我对这次战争的认知也便止于此。但《甲午殇思》的可取之处,便在为读者

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在战争艺术之外,探讨了后甲午战争时代的国家制度、民族性

以及海洋权益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作者在书中曾写道:我们的海军败了,后果不止是北洋

水师剩余的舰艇全部被掳到日本充作敌舰,镇远舰的残骸被陈列在东京上野公园任游人猥亵,

而是在赔偿了35000万两白银和割让了大片领土、领海之后,中华民族依然被历史决绝的推

向了亡国灭种的悬崖之上······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还算了解的话,那么应该清楚我们国家

在甲午战后的凄风冷雨——海战十七年后,武昌起义枪响,清帝逊位。又二十四年,卢沟桥

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随之,中国饱经了八年腥风血雨的摧残,在付出了3500万同

胞生命、半数河山沦陷的巨大代价后才无比艰难的取得了民族存续的权利。 软弱丧权,退让亡国曾在书中不止一次出现,并作为本书的叙事暗线贯穿始终。它似乎

是一句开篇词,预言着清末国家的危机和败像:中国失去了海军,必然失去海洋;失去了海

洋,就必然失去海岛;失去了海岛,无尽的祸患就会危及我们的国家。它似乎也是一句结束

语,总结着波谲云诡的甲午风云用以警示国人:从1860年曾国藩上书清帝开始推行洋务运动,

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曾经经历过34年的图强阶段,但我们最终却在与日本的黄海

海战中惨败,失去了东南大片海疆,也失去了整整半个世纪民族自强的机遇;而从1978年改

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然拥有了37年的发展时期,如今,我们的海洋权益再次遭到了外部势力

的侵犯,在黄岩岛、钓鱼台、南沙万里海塘,在中国的固有海岛、海域。但这次,我们的海

洋,已经不再允许他国任意的觊觎、蚕食??100多年前,为了那一片海洋,数千名北洋将

士曾经浴血奋战、慷慨赴死,100多年后,当中国海军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在自己的领海开展

例行巡视,并坚决有力的应对各种外部势力挑衅、维护国家海权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深刻的

体会到海洋对于国家发展和强盛的重大意义。 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在军事安全、资源供给等诸多方面都直接关系到

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2001年,联合国缔约国的一份文件就曾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

断。毋庸置疑,只有那些懂得珍视、并能有效保护自己海洋权益的民族,才有希望在未来的

国际竞争当中利于不败之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8万公里

大陆海岸线长度,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国家而言,保障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责任显得

尤为艰巨。中国需要海洋,因为它是居住在沿海12省、数以百万计的渔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家

园;因为它是沟通东亚大陆与异域文化交流、实现货物集散的唯一航道;更因为它是拱卫国

家门户、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我们的海洋,曾经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时

至今日,它依旧在为国家的建设提供着无比坚实的支撑?? 我们生长在一个拥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度,捍卫祖国领海不受外来侵犯,是每一名 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海洋是蓝色的国土,是国家神圣主权的象

征,不管它是一派波涛万里,还是几番浪花激荡,都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挚爱。我们拥有、

珍爱,并将坚强的守护着它——属于我们的海洋!篇四:甲午战争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

战争。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

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

日的“开化党”政变,但最终被中国政府粉碎,日本由于当时为做好准备因而未与中国政府

发生冲突。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

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

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北洋海军。而在此期间的清

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鸦片战争中那样,洋人几

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

的一些动作,但负责人李鸿章确认为日本是远患而非近忧。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

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

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相对于中国政府,日本增强

经济军事实力,并企图发动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结果是中国失利,之后还与

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在列强面前,彻底失

去了防御能力,同时也使中国门户洞开。.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

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

国的条约,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

意识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甲午战争后,

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也在扩大,进一步

的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从而为中国

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可能和条件。 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将甲午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现在我的面前,以简洁形象的

方式诉说了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甲午战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

时清政府主和派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还一味的让步,使得日本越发嚣张,

也导致了甲午战败的后果。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

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

时代里,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结局。

看完这部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

略和残害的方法。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明清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

策,在西方国家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一个于农业为主的落后的

封建国家。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于从唐朝开始就向我们学

习的日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学习西方,逐步的追赶和超越中国,落后的中国被挨打不过

是时间问题而已。当今的世界局势也可以说是风云莫测的,中国本身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

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唯有发展好自己,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

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才能不再被挨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篇

五:铭记历史 坚定信念 做新一代“四有” 消防部队甲午甲午观后感铭记历史 坚定信念 做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 ———观看《甲午 甲午》

心得体会

近日,观看了《甲午!甲午》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了甲午大海战,再一次回

首了那段不堪的历史,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个时代的耻辱。本人通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及全军和公安现役部队政治工

作会议精神。就如何深入学习领会强军目标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牢记强军目标,坚定理

想信念,献身强军实践,做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谈自己几点体会。一是要感悟历史,坚定部队官兵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

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20年前的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

覆没,开始了中国近代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伴随着这支舰队的沉戟折沙,泱泱大国自此瓜

分都剖,山河破碎,教训何其惨痛!而如今,又是农历甲午年,这段屈辱历史不应被我们所

遗忘,而应成为心中那时刻敲响的警钟,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必无外交”。作为新

一代革命军人,我们要感悟历史,坚定理想信念。特别当今在市场经济环境趋利性负效应作

用下,利益驱动、价值交换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容易影响官兵的价值取向和信仰

追求。随着官兵成分结构变化,年轻官兵成为基层主体,对党指挥枪的极端重要性缺乏深刻感知。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因势利导,用正确的理论引领思想,

强化官兵坚决听党指挥、绝对忠诚可靠的政治免疫力。做一个有信念,有灵魂的革命军人 。二是要坚持能打胜仗,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当年,为什么在小小日本的攻击下,败得

如此之惨。为什么日本敢于来挑战第一,最关键是我们的战斗力问题。对于消防部队而言,

必须把能打胜仗作为实现强军目标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按照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总

体要求,坚持战斗力标准,大力提升消防官兵能力素质,练体能、练技能、练素质、练战斗

力,确保部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不动摇。各级部队必须

把坚持战斗力标准作为实战化水平提升的标准,必须把能打胜仗的指导思想贯穿到整个部队

执勤训练工作中,将灭火救援从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大力开展重点场所实战演练、建筑消

防设施测试操作应用训练等,努力创新探索地震救援、泥石流山体滑坡救援机制,坚持向实

战化要经费、要保障、要战斗力,不断提升部队实战化水平。必须强化灭火救援机制能力建

设不动摇。要通过开展“六熟悉”活动,进一步完善强化车辆器材装备操作和使用,强化灭

火救援全勤指挥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接处警、指挥调度、快速反应和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要大力发挥政府专职消防、企业消防、志愿消防和社会其他多种力 量在灭火抢险救援行动中的巨大作用,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形成重大灭火救援行动

联合作战的强大力量。

三是要作风过硬,增强部队官兵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

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作风。晚清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一败涂地,

除了改革理念,外敌入侵等原因外,还有改革的领导缺乏猛药去苛、重典治乱的决心,缺少

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作风虽然无形,但影响力无处不在。放在我们消防部队里,也

是同一个道理。作风正,则全军上下学习训练热情涨;作风差,则全军上下内务思想纪律散;

加强作风建设,应成为广大消防部队日常工作的重点,各级部队都要重视起来。加强作风建

设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的点滴做起。作为公安消防部队来说,官兵面临的是生与死、血与

火的严峻考验,面临的是熊熊烈火和命悬一线的救援现场。在大灾大难和各种“急难险重”

任务面前,更需要有血性的新一代消防官兵,只有这样的官兵存在才能冲得上去、攻得下来,

才能做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必须教育广大官兵牢固树立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立

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增强革命军人的责任感,切实解决好为谁用权、为谁执法、

为谁训练、为谁奉献的思想问题,确保在关键时刻真正做到不怕死。根据当前灾害事故的新

特点、救援任务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保障人民群众和消防官兵生命安 全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灭火抢险救援工作的新理论、新战术、新方法,深

入开展贴近灭火救援现场实际的实战化训练,从难从严从重摔打部队,砥砺消防官兵的意志

品质,锻造军人血性,不断增强官兵的责任感、使命感。四是要践行三严三实,保持部队的清正廉洁。公安消防部队的性质、特点和担负的职责、

任务,决定了我们这支队伍必须有更铁的纪律、更严的要求,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

坚持从严治警方针不懈怠,狠抓管理监督,以铁的纪律锻造清正廉洁的过硬队伍。当年,慈

禧集团腐败贪污,先是修三海花费白银600万两,挪用海军经费437万,继而修建颐和园,

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军费严重不足,又何谈战斗力,这也是导致了后来

致远号被击沉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消防部队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心存敬

畏、手握戒尺、头悬利剑,谨慎用权、规范用权、公正用权,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严格落实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持之以恒地抓好党纪国法和条令条例的落实,

严格执行纲纪铁规,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执行没有变通,真正

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公开促公

正,以公开保廉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守护一方平安的消防部队,我们要时刻牢记历史惨痛教训,

将国家的发展视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努力学习,提升军政素质,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以献

身国防的使命感,以保家卫国的主人翁意识,以重拾山河看今朝的气魄,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做新一代“四有”的革命军人。

篇三:刘亚洲论甲午殇思

甲午殇思:制度·战略·信仰·国运

【编者按】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组织策划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文章,自2014 年3 月3 日起在《参考消息》连续刊发以来,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系列文章结束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空军上将接受了采访,从“制度、战略、信仰、国运”四个层面对甲午战争进行了分析。

刘亚洲:习近平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战争。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 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一、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在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 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记者: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因为它缺乏文明的原创力,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当年它被唐朝打败之后,

立即派出大批遣唐使。那时日本,弥漫的是一股“唐化”之风。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清除干净,裕仁天皇就签发了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诏令。所以,明治维新短短30 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并不让人惊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记者:您说当时日本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有什么标志?

刘亚洲: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日本沿袭中国文化上千年,其国家形态与它的文化母国是一样的: 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人民只有宗族意识,没有国家意识。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和日本来,都一致承认中日两国人民的忍耐与坚忍无与伦比,但另一个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对压迫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其实以此来形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也不差分毫。但西风东渐之际,日本人断然斩断了上千年的文化脐带,脱亚效欧,加入了西方的发展行列,人民变成了国民。

百姓是不是国民,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有没有权利,二是有没有财富。在明治维新的同时,日本还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

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日本走了和清朝洋务运动相反的路,鼓励民间资本。而清朝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民族发展,为敌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甲午战败后赔了那么多钱,可战前买军舰,竟一分也掏不出来。有了国民,就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后来,“战争+国民+国民国家形成”这种形式,构建了近代日本的国家模式。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战争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事,甚至不是军人的事。威海卫陷落后,南洋舰队曾派人向日本海军请求归还被俘的南洋舰队的两艘舰只,因为这两艘舰是北上参加北洋水师会操的,而非参战,理应归还。此事成了海战史上的笑柄。

记者:一切事情,核心因素是人。

刘亚洲:梁启超说:“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日本自然资源实在匮乏,所以就最大限度开发人的资源。明治维新时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它首先抓的是对人的教育。这里说的教育指的是完全不同于日本“唐化”后的旧式教育,而是“欧化”后的新式教育。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又打赢了日俄战

争。日本天皇说,赢了这场战争,他最应当感谢的是日本的小学教师,因为日本士兵绝大多数都受过小学教育,而沙俄士兵则大多数是文盲。教育的革命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军队是更需要思想的。对一支军队而言,思想才是真正的杀手锏。红军就是一支有思想的军队,所以它战无不胜。

记者:相比之下,清军就差多了。

刘亚洲:清朝的教育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教育。有两份广为流传的名单很有代表意义,第一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状元,如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刘子壮、陈沆……然而大家对他们知之甚少。第二份名单上的人有吴敬梓、蒲松龄、洪昇、袁世凯等,这些人赫赫有名,却是清朝的落第秀才。这最能说明清朝的教育出了大问题。

记者:这个对比太强烈了,也太有说服力了。刘亚洲:思想的力量太重要了。人的精神即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即人的精神。思想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我看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影像,总觉得日本军人脸上有股异样之气,别人很难模仿。老干部看了我国演员扮演的日本兵,总说:“不像。”有一次,我在日本访问,正值马拉松比赛,七大电视台全部转播,日本几乎是全国观看。有一个运动员腿扭伤了,花了近5 个小时才跑到终点,但日本电视一直在跟拍


甲午殇思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79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