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合肥市党代会报告

合肥市党代会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8 07:36:46 | 移动端:合肥市党代会报告

篇一: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立足新起点 勇担新使命 为加快建设区域

性特大城市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2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绘就“十一五”发展辉煌篇章,迈入“十二五”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今年8月下旬,经国务院批准,省委省政府实施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为合肥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并迈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拓展了广阔空间。在这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我们对过去合肥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既要继承发扬,坚定必胜的信心;又要以提升创新的要求面向未来,向着更高的目标阔步前进。

一、跨越赶超快速崛起的五年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拓奋进、锐意进取的五年;是我们成功应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的五年。五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市委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不懈努力,全面超额完成

了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合肥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新局面。

这五年,我们坚持发展为上,始终埋头苦干,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十一五”时期,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从925.6亿元增加到2701.6亿元,年均增长17.9%;财政收入从130.9亿元增加到476.2亿元,年均增长29.5%;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1亿元,年均增长44%,是“十五”时期的

6.7倍。省会经济首位度从2005年的17.3%上升到2010年的22%。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速均位居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第18位升至第1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第19位升至第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第17位升至第13位,地方财政收入从第18位升至第10位。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继续高位平稳运行,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为实现“十二五”高起点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我们强化工业立市,实施创新推动,全力推进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工业增长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88亿元增加到1052.7亿元,年均增长25.3%,三次产业结构由5.7:45.9:48.4调整为

4.9:53.9:41.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家电“四

大件”产量从1300万台套增加到4224万台套,跃居全国首位,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综合产能进入全国前列;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快速突破,在全国确立了领先优势;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从668户增加到2091户,产值超10亿元企业从19户增加到45户,百亿企业达到9户。合肥进入了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抓手,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一五”时期,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户数增加2.3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8%提高到23%,逐步走上了节能减排、低碳高效的发展轨道。金融、物流、旅游、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软件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这五年,我们突出交通先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展现英姿。以“大拆违”开局,以“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揽,以“大建设”为抓手,实施老城改造、新区开发、组团展开,三大板块建设同步推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十一五”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24.7平方公里扩大到339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由224万增至

335万,城市化率由55.8%提高到68.2%。坚持交通先行,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195亿元,完成1057项城建工程,建成道路864公里、桥梁107座,一举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同步推进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构建起“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铁路枢纽、新桥国际机场、港口航道等一批重大对外交通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滨湖新区从2006年11月启动建设至今,建成区面积已达18平方公里,道路网围合面积达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6万。突出“生态环保优先”理念,精心做好“水文章”,集中投入156.5亿元,治理河道总长112.7公里,埋设污水管网1398公里,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4座,日污水处理能力由43.5万吨提高到98.2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60%提高到95%。2010年巢湖西半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和总磷均值分别比2006年下降28.4%、32.1%、17.5%和50.3%。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大力做好“绿文章”,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7.1%提高到45.1%,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3%。

这五年,我们坚持县域突破,强化城乡统筹,农业农村发展呈现新气象。牢固树立“县强才能市强”的理念,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在规划、基础设施、资源配臵等方面加强统筹,在县域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

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大力推动城乡融入发展、合作发展、联动发展。建立支农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支农支出186亿元,领先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注重把重大项目向县域布局,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8.6%。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养殖业比重超过50%,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呈现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万亩土地整治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样板,农村道路、教育、医疗、饮水等条件不断改善。肥东、肥西、长丰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83.6亿元提高到658.8亿元,财政收入从15.1亿元提高到57.9亿元,县域经济占全市比重由19.8%提高到24.4%。肥东、肥西、长丰进入中部百强县,其中肥西跻身全国百强县。县域经济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正在成为合肥工业化、城市化主战场。

这五年,我们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建立起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按照“围绕发展、系统规划、急用先改、分批实施”的思路,敢走新路,敢破难题,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实施国资国企开放重组,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龙头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合钢、美菱、荣事达等大企业大集团改革重组成效显著,一批困难企业焕发生机。非公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3.6%。创造性地建立了支持

篇二:合肥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 奋力率先崛起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孙金龙

(2006年9月1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合肥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奋力崛起,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成果丰硕的五年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圆满完成了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过去的五年,是迎接挑战、排难奋进的五年,是加快发展、成果丰硕的五年。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78.41亿元,财政收入130.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2.4倍、3.1倍、3.8倍。省会经济首位度由12.7%提高到16.3%,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由39位升至31位。城区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三大开发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3.3%,肥东县、肥西县跻身全省十强,长丰县跃居全省上游。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合钢等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中小企业“双退”基本完成,投融资、财税、事业单位、行政审批、城市管理、农村综合配套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开展“大招商”,优化“大环境”,五年累计引进外资13.4亿美元、内资459.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50.6亿美元。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加速推进,连续五年举办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4%。

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城市建成区扩至224.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至224万人。成功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政务文化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开展“大拆违”,拆除违法建设1200多万平方米,被建设部称为“合肥模式”。推进“大建设”,拉开“141”城市布局框架。建成宁西铁路(合肥段)、大房郢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完成百条小街巷改造、旧小区整治等重点市政工程,水电气热等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农村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和电话、广播、电视、通信全覆盖。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9684元和3207元,年均增长9.8%和10.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4238元增至11466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3.8平方米,电脑、汽车走进普通百姓家庭。在全省率先建立“以土地换保障”制度,城乡困难群体救助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就业再就业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城乡疾病预防控制等“三大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功。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大幅减少。

统筹发展取得实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青妇依照章程开展工作。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实效,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膺首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成功申办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圆满举办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安全生产连续四年受到省政府表彰。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推进城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月和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两风两情”建设,开展“机关效能革命”,干部队伍的活力增强、作风改善。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保持人才工作在全省的领先优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我们要倍加珍惜;五年来积累的经验,我们要大力发扬。实践告诉我们: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省委的决策部署、先发地区的经验做法与合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激发发展活力。

必须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在强化统筹的基础上,注重抓主要矛盾,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针对合肥发展的薄弱环节,围绕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力攻坚,创新克难,以重点突破之功,取推动全局之效,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并举的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同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互动的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以亲民富民的举措凝聚人心。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生活的难点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在服务群众中加深与群众的感情,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的力量凝聚成加快合肥发展的强大动力。

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性来锤炼干部队伍。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正确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勇于负责、敢于碰硬、善于创新,既奋力干事,又保持廉洁,在攻坚克难中发挥表率作用,以过硬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感召基层,带动群众,在全市形成人心思进、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在合肥这片热土上,洒下了大家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同志们坚实的脚印。我们共同体味了创业的艰辛,也共同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我们深知,党的事

业就像接力跑,必须咬定目标,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干。历史如长河,发展无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我们的事业,只有继往开来,一浪高过一浪,合肥崛起大业才能始终阔步向前。合肥今天的发展,归功于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省直部门、驻肥单位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合肥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合肥发展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开创合肥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合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初市区面积仅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不过5万的江淮小邑,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十五”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合肥跨越式发展集聚了能量。现在,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合肥居中靠东,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现,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厚积薄发之时,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臵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省委、省政府强调,从安徽的现实出发,要讲中心城市带动,首推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增强辐射带动力、提升省会形象、形成省会经济圈,在奋力崛起中发挥先锋带动作用。国内外诸多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因此,合肥发展得好不好,合肥发展得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安徽“十一五”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把握现实,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明确自身发展追求,树立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这是我们必须肩负的政治历史责任!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面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当看到,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发展不足仍然是现阶段合肥最主要的矛盾。我们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处于末位,与先发地区的差距明显。我们的人均财富水平还不够高,事关民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们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执政能力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合肥发展,耽误不起,懈怠不得。

人贵有志,志在奋斗。能不能抓住机遇、率先崛起,是对全市党员干部一场新的“考试”。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时刻关注区域间、城市间的竞争态势,时刻关注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始终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牢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激情,以“夙兴夜寐、卧薪尝胆”的精神,把合肥发展得更快、建设得更美、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不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不负460万合肥人民的期望。

未来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努力开创合肥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2000亿元,省会经济首位度提高到20%以上,在全省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初步形成省会经济圈;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速保持领先,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

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只争朝夕,扎实工作,不远的将来,一个滨湖临江、引领全省、崛起中部、融入长三角的新合肥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未来五年,我们要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新农村建设要全省领先

县强才能市强,县富才能民富。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实施《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抓手,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这个核心,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加快把三县建成与省会现代化大城市相协调的新农村典范。到2010年,三县综合实力都要进入全省十强,力争有一个县能跻身全国百强。

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线。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强化工业立县,举全县之力办好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狠抓投资与招商引资,培育大企业和特色支柱产业。到2010年,县域工业增加值要达到28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要达到20户以上,其中,至少有5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基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县域市场体系。到201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要发展到200家以上,建成一批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副产品大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抓好“基础工程”。从干部群众积极性最高、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实施“十镇百村示范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从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事情做起,实施办实事工程,下大力气改善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从群众最易接受、受益最直接的工作切入,实施村容整治工程,展现省会农村新形象。从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塑造乡风文明的基础性工作着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育工程,造就新型农民,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农村建设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更好地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尤其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城乡要统一规划、合力共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县域与城区融合发展、城市与农村互动互补。创新体制机制,赋予县一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强化各方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加快农村发展,关键在自身奋斗。省会优势是三县发展的最大优势。三县要牢固树立融入发展的理念,主动对接,融入的主动与否,决定发展的强弱与快慢。同时,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二)经济实力要大幅跃升

实力决定地位,崛起先要自强。要以增强省会综合经济实力为着眼点,以壮大工业经济为先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产业经济的规模、质量全面提升。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合肥要跨越,不搞工业绝对没有出路,工业不做大做强仍然没有出路,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来不得半点含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立市”战略,落实《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发展汽车等八大重点产业,不断扩大整体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要达到850亿元,累计工业投入1500亿元。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植计划,加快培育、大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的大项目,挺起合肥工业发展的“脊梁”。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要超过50户,其中超100亿元的要达到10户左右。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催生一片“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坚持名牌兴企,创出一批名优产品和自主品牌,让“合肥制造”傲立国内、名扬海外。要注重集约发展,尤其要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推广节能降耗、节水节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必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繁荣。合肥是省会,发展服务业有着先天的优势、条件和需求。要突破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模式,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要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10年实现服务业“总量倍增”,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基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物流等产业,打造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积极推进“园林科技、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壮大会展经济,建设区域性旅游会展中心。加速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发展新型业态,形成区域性购物、消费中心。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等居民生活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和规范咨询、代理等中介服务业发展,培育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业。要调整优化服务业布局,老城改造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在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新区建设要注重发展服务业,创造商机、集聚人气、创出品牌。

园区是对外开放的主平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突出“园区优先”地位,推动三大开发区“二次创业”,壮大县区工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实力,使园区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引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加速发展,做大企业规模,成为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先导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实行区县联动,领跑全市经济发展。新站综合试验区要提升站前形象,加速站北开发,形成合肥商贸物流中心区。城区工业园要立足全市发展大局,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建成新城区。三县工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要面向城市、迎接辐射,做好产业基地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扩散,发展配套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

创业是加快发展之本,也是富民安民之道。要在优化公有制经济、扩展外资经济的同时,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重要位臵,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树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功、束缚民营经济发展是过”的导向,营造“一视同仁”、“效率优先”的市场环境,让民间资本创业有条件、扩张有冲动、做强有信心。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吸引外地民营大企业、大集团来肥发展,扶持本土创业的民营企业,加速培育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积极营

篇三:在中国共产党安庆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推进科学发展 加快富民强市

为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安庆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16日)

朱读稳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安庆市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市,为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安庆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科学战胜多重严重自然灾害,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追赶跨越,圆满完成了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崭新篇

章。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省“861”和市“3231”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五个百亿元台阶,2010年达到989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跨越百亿元台阶,达到121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1350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1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5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156亿元,比“十五”末净增729亿元,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持续增产,农业产业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工业振兴取得丰硕成果,石化炼化一体化、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林浆纸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统筹展现新面貌。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扎实开展“三看三比”、“宜城崛起推进年”活动,着力推动宜城率先崛起和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双百”城市框架基本建成,皖西南中心城市地位得以确立,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效显著。六潜高速建成通车,安庆港实现对台直航,宁安城际铁路、望东长江

公路大桥、岳武高速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一批乡镇工业集中区和特色农业示范区相继建成,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宜城杯”竞赛活动,县城和中心镇加快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坚持不懈地深化各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取得重要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有效,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试点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直接融资实现重要突破,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活力显著增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建设有效开展,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扎实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安庆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增省级以上开发区8家。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发展,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达到15147元和4985元,年均增长12.5%和13.8%。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全省领先。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如期建成,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成功举办第四、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运营。全面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校安工程”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不断巩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安庆技师学院成功组建,安庆卫校、桐城师范和安徽黄梅戏学校升格大专。扎实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社会局面和谐稳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普遍落实,社会应急和动员机制进一步完善。“五五”普法顺利推进,全社会法制意识明显提升。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创建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计生、新闻出版、党史档案、民族宗教、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等健康发展。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市委自身建设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级人大、政协职能作用不断增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创先争优活动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肯定。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涌现出吴勇祥、刘磊等一批先进典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圆满完成县(市)区和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共同推进的新格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扎实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当好群众贴心人”活动,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善,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是政治生态持续良好、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这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九届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安庆发展的同志们、


合肥市党代会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59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