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经验交流材料 > 产业集聚区经验材料

产业集聚区经验材料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0 07:18:30 | 移动端:产业集聚区经验材料

篇一:开发区大众创业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扶持大众创业 引领万众创新

-----开发区扎实推进大众创业工作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漯河市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中心任务,全民创业工作起步较早,创业环境宽松便捷,保姆式创业优质服务,国家级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创业扶持,创业活力得到不断激发,大众创业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各类企业达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多家,引进世界500强11家,国内500强企业6家,进驻上市公司投资项目20多个。今年以来,开发区实现新增个体工商户1164户,新增私营企业170家,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000余人。 “一站式”扶持大众创业

营造宽松环境。我区始终坚持服务第一的理念,为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多次被评为“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园区”、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培育创业主体。积极开展“万千百十创业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十大创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以来,开发区共新增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妇女等各类创业主体375个,形成大众创业新常态。提供全方位扶持。积极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依托9大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场地、项目、资金、技术、人员等全方位扶持。今年以来我区共为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厂房2万余平方,帮助企业融资3.8亿元,协助

双建管桩、利通橡胶成功上市;为个体经营户及小微企业发放小额贷款673万元,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280人,招聘员工950余人。

“联动式”提升创业能力

创新培训模式。今年依托区创业中心卫星远程培训中心举办企业经理人培训班2期,培训100人;和北大创业训练营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创业辅导;组织120名创业人员参加市局举办的SYB、GYB培训;举办创业者联谊会,进行观摩学习,经验交流,参会人员达200余人。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继续坚持“六路并进”,区劳动、妇联、工会、残联等多部门联动,整合培训资源,推进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质量,今年以来,共培训各类人员960人,为我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备足了后劲。

“开放式”构建创业生态

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大创业平台建设,给政策,给资金,无偿划拨资产,全力支持孵化基地建设,全区已建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轻工食品工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园区9个,累计孵化中小企业130家。加快发展新型孵化平台。积极拓展新型孵化平台,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步伐,先后赴北京中关村、开封等地实地参观学习众创空间建设,孵化器建设模式。7月份,北京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等五家创客企业成功入驻开发区,将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引领创业新潮流 。提升公共创业服务水

平。进一步完善区、乡、园区、村(社区)四级全民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专家咨询、财会、政策、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创业服务四级联动。 “创新式”提升创业质量

支持企业创新。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优秀科技项目申报。今年以来共完成科技申报项目初审20个。截止目前,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1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14家;区内共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26个,共申请专利785件。集聚创新人才。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引进工程、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工程,引进食品生产、食品机械等高层次人才,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目前,开发区已引导企业组建创业创新团队6个,拥有各类科技人才 25937人。促进校企合作。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同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10余所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共建项目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等服务。推进业态创新。积极引导区内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电商平台建设。目前,辖区以平平、利通、永利为代表的十余家企业均已实现线上销售,卫龙食品2015年预计电商销售可突破2000万元。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大大众创业扶持力度,出台系列大众创业配套政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十大创业主体创新创业;进一步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尽快启动开发区

众创空间建设,为更多的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交流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继续加大创业典型培育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篇二:产业集聚交流材料

加速产业集聚 培育产业集群

沭阳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高举工业强县大旗,大力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带动了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各类产业集聚区43个,其中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3个,省级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11个,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2个。2011年,新增贤官赵集、桑墟胡圩2个销售收入4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区,新增胡集、青伊湖、陇集、章集、十字和扎下沈魏等6个5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区。贤官镇赵集工业小区获批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湖东镇、高墟镇和官墩乡小企业创业基地获批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产业集聚区共入驻企业21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43家,2011年实现总产值214.64亿元,利税25.46亿元。

一、以科学的管理机制引领集聚区发展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国土、住建、环保、交通、供电、水利、经信等部门,聘请12名相关专业人员,成立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办公室,邀请徐师大有关专家,会同产业集聚区所在地的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共同完成43个集聚区发展规划的制定,促进我县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

二是规范运行管理。成立沭阳县发展特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沭阳县特色产业基地(园)建设考核办法》、《沭阳县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操作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引导43个产业集聚区成立管理委员会和专业管理公司,建立健全8项产业集聚区管理制度。

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并落实用电、用地、投资、税收、服务等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2011年,全县43个产业集聚区中,有672个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落实优惠政策1768项,落实政策资金3.28亿元。

二、以完善的配套服务助推集聚区发展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近年来,我县投入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14.71亿元,其中能源投入0.83亿元、交通投入4.54亿元、水利设施投入1.12亿元、电力和通讯设施投入2.36亿元,文化、卫生、环保和服务等公共设施投入5.86亿元。

二是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牢固树立有土地就有厂房、有厂房就有项目的观念,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积极鼓励财政供养人员、大户、老板等以独资、合资等方式参与乡镇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与经营,以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乡镇产业集聚区。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面积达到256.27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化厂房263.3万平方米,入驻项目415个。

三是成立产业研究中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产

学研结合”的要求,成立产业研究中心,中心下设16个产业研究院,各研究院紧密结合我县现有产业,与国内外28所高等院校和13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广泛开展产业研究,向政府提供产业集聚发展合理化建议148条,为集聚区产业链招商和龙头企业招引提供58条项目信息,为项目推进、产业培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引导。

四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集聚区企业工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环境监测、融资担保、矛盾调处等公共服务平台,为集聚区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截止目前,我县已建成2个三星级公共服务平台和1个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以项目的双量提升促进集聚区发展

一是强化项目引进,做好招商引资文章。印发《沭阳县规模企业可供配套产品指导参考目录》1万余册,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和龙头企业招商。2011年,共引进集聚区产业链企业86家,其中龙头企业3家。今年3月份,意向签订总投资超30亿元、年产值超50亿元、年利税超3亿元的鞋业集群项目一个。

二是实施规模培育,推动企业扩能升级。大力实施规模企业上台阶和微小企业进规模工程,精心筛选一批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全力推进企业增资扩股、扩能升级。2010年以来,全县共有102家本土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扩能升级,新增工业产值20多亿元、税收1.2亿元。建成省级重点培育微小企业进

规模基地和微小企业进规模示范基地13个,2011年共培育规模工业企业110家,累计达589家,在全市占比为33.2%。

三是突出技术创新,深化品牌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树立行业品牌意识,深化品牌发展战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截止目前,我县产业集聚区共创建品牌产品35个,其中省级12个、市级23个。

四、以有效的工作创新加快集聚区发展

一是多方融集资金。坚持对上争取资金、挖掘社会资金、引进外来资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产业集聚区投资主体多元化。近年来,我县产业集聚区对上争取资金累计达2亿多元,引进外来资本71亿元,通过金融机构融资189亿元。

二是挖掘土地资源。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建立健全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综合挖潜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重点的长效机制,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集聚区内土地供应。2011年,全县43个产业集聚区采取多种措施节约土地1200多亩,为集聚区的发展壮大释放更多的空间。

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出台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开辟产业集聚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各类人才189名,其中高端人才26名,尖端人才8名,为各类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县中小企业集聚暨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省级产业集聚区工作推进计划,结合实际,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创建目标如期实现。

矢志不渝扩总量 坚定不移促转型

努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特色产业跨越发展

泗洪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工业突破强县为主体战略,以特色基地建设为载体,强力推进千亿级产业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集聚发展态势,特色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县培育中小企业5636家,拥有机械零部件产业园、双沟酿酒产业园区、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基地、有机食品加工园等特色园区4个,全县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园区共完成销售收入260亿元,同比增长39%。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坚持绿色跨越、实现全面小康”发展主题,全力发展中小企业,强势培育特色园区,努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特色产业跨越发展。

一、持续招商引资,全力集聚要素,坚定不移地加快中小企业总量扩张

一是突出重点招引项目,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链条的核心产品、技术和设备,以现有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为主体,全力主攻产业配套好、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财政贡献多的龙头型项目、基地型项目。二是强化力量招引项目,在坚持全员招商的基础上,进

篇三: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做法

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做法

南京市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情况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提出和发展

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但在发展上存在集聚度不高的问题,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通过具有同一性、关联性和互补性的各类服务业企业集中到一个地区,实现服务共享、信息共享、管理共享、环境共享,有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对带动全社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大意义。因此,在深入分析我市现实状况、正确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2005年9月,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梳理,推出了首批十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龙潭物流基地、王家湾-丁家庄物流基地、南京空港物流基地、幕燕金属物流中心、南京高新区软件园和徐庄软件园、江苏工业设计园、城南商贸集聚区、城北商贸集聚区、江北商贸集聚区、河西新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6年,又梳理推出了1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南京化工物流基地、宁南IT软件研发集聚区、新街口现代商务集聚区、晨光创意产业集聚区、“一山三泉”休闲旅游集聚区、下关滨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淳旅游休闲集聚区、六合生态旅游集聚区、长江路文化旅游集聚区、傅家边农业旅游集聚区、中华门内外秦淮河休闲集聚区、江东软件城,目前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达到22个。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梳理了一批以改造的旧工业厂区和楼宇为代表的微型服务业集聚区。

去年按照江苏省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要求,经过申报和统一评审,我市有11家集聚区获得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称号,今年又有2家集聚区获得省级称号,1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占到了全省总数超过五分之一。

二、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抓规范管理。在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我市对集聚区形态以及如何对集聚区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入。为了规范和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2007年省、市先后出台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明确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态、功能和认定条件,进一步规范了集聚区的建设和管理。在宁政办发[2007]37号《关于转发市发改委<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的通知》中,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提出了八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态,包括中央商务区、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现代物流园、商贸暨产品交易市场、文化服务业集聚区、旅游休闲集聚区。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国家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明晰的产业布局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相对明确的四至范围;在现有经济开发区内,或者通过中心城市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高校科研院所存量土地和资产以及古旧

建筑群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和产业特色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入区企业30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较为合理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有一定公共服务能力的区域;按照整合市场、信息化改造、功能完善等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有条件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已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同时,明确市发改委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规划指导、协调管理、统计考核、资格认定等工作;各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本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二是抓规划编制。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引导,督促全市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围绕其核心功能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目前,大部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编制完成或正在编制发展规划;三是抓组织机构。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办公室主任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我委,主要任务是对集聚区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并对建设中存在问题予以及时协调解决。首批十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每一个集聚区由一名市领导牵头负责,各项目所在区县和开发区主要领导为项目责任人。同时,要求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目前,各区县已相继成立了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办公室、领导小组或集聚区管委会,明确了专人负责集聚区的推进工作;四是抓平台建设。督促各集聚区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服务平台、信息平台和统计平台的建设,提高对区内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行“一站式”全过程服务;五是抓制度建设。建立了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考核制度,2007年制定了《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评价考核办法》,并依据该办法组织了对集聚区的考评,邀请了包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高校知名学者在内的十几位专家对各集聚区的发展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最终得分纳入各区县服务业年度目标的考核范围。与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立了联系制度,加强了与集聚区内重点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集聚区建设进度,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以《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简报》的形式及时通报交流集聚区建设情况;六是抓招商引资。我们充分利用“重洽会”、“金洽会”、2006和2007两次“南京-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说明会”等平台,通过举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介说明暨专场招商活动”、“南京----香港服务业发展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七是加大扶持力度。在《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中,明确了凡是入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企业可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开发区的水、电、气价格;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重大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和贴息等政策措施。同时,在安排每年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时,重点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公共平台建设等项目给予了资金倾斜

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我市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了大批服务业企业入驻,已经成为南京承接和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2007年,1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149.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5.5亿元,入区企业数达到1201个,集聚区就业人数达到3.3人;2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450.94亿元,入区企业数2000多家,累计就业人员11.2万人。

今年以来,我市1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完成投资22亿元,新增入区企业766家,累计入驻企业近2000家,累计就业人员达到4.3万人;22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572亿元,完成投资105亿元,新增入区企业2489家,累计入驻企业超过5000家,累计就业人员达到13.2万人。集聚区引领发展和集聚企业的功能得到了较好体现。

从产业结构上看,集聚区建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在13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中,全部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在22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中,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占到了60%以上;在产业门类上,软件、研发、设计、创意,以及金融、服务外包、第三方物流等占有较大比重。从发展成效上看,集聚区较好地解决了在城区发展中工业企业外迁所带来的既有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功能完善的问题,起到了强化产业支撑的作用,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受到了高度重视。从工作开展上看,建设集聚区已经成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在近年我市的服务业招商引资中,各区县均把集聚区建设作为招商的重点,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集聚区的品牌效应有所凸显。

四、下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工作重点

集聚区的重要作用是要通过打造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吸引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聚集,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区、样板区。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南京“十一五”期间实现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下一步,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以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目标,引导和督促各集聚区抓紧编制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细化集聚区与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在产业和空间上的对接,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二是强化引资引智力度。加强集聚区的策划和包装,大力吸引国际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资本进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扶持资金,利用各种融资手段,扩大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规模,实现以存量带动增量,集聚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强以各区县、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以集聚区招商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大力加强对服务业领军企业和人才的引进,提升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三是强化服务机制。大力培育一批以改造的旧工业厂区和楼宇为代表的微型服务业集聚区。加大对集聚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实现行政资源向集聚区倾斜。督促各集聚区加快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以及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现“一站式”全过程服务。进一步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帮助解决集聚区建设中的难题,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四是强化责任机制。各集聚区都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对集聚区的推进负责。加大服务业集聚区考核力度,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纳入服务业年度目标的考核范围。组织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入区企业情况、投入、产业、税收、就业以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等指标进行评估,淘汰不合格的集聚区,并将具备条件的集聚区及时纳入省、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管理。

无锡市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情况

今年,我市在宏观调控形势比较严峻的大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7.82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服务业增加值872.8亿元,同比增长14.8%,在全省排位第三。现就我市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起步较早,主要特点是:

(一)数量加速扩张。截止目前,全市拥有集聚化片、区、园502个(其中,各类市场452个,包括消费品市场345家、生产资料市场98家、生产要素市场9家),就省市两级认定的集聚区而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9家,市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15家。

(二)贡献日趋增大。全市集聚化载体营业收入(成交额)接近4000亿元(其中市场2870亿元)。2007年,全市7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738.07亿元,占全市集聚类服务业载体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8.5%。税收贡献达到16.97亿元,进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企业1690家,从业人数50115人。2008年上半年原7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518.12亿元,同比增长40.4%,加上新近成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无锡通江物流园、中国陶都陶瓷城的情况,9家省级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614.49亿元,据初步测算,全市集聚化服务业载体营业收入在2050亿元左右,9家省级集聚区的贡献率达到30%。省市两级重点集聚区的贡献率超过33%。

(三)特色更加明显。

1、传统型优势业态集聚区强势提升。中国江南现代产品市场集群、江阴港口综合物流园两家省级集聚区以发展物流促进市场型集聚区发展,市场型集聚区大跨越发展,2007年上述两家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595亿元,区均营业收入超过297.5亿元,接近300亿元。2008年上半年,两家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407.1亿元,相当于2007年的68.4%,区均营业收入已经超过203.55亿元。

2、科技性服务业集聚区加速成长。从我市4家科技型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看,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8.18亿元,同比增长126.7%,这样的增速令人鼓舞。

3、集聚区对“服务外包示范区”、“动漫基地”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服务外包方面,2007年全市新增服务外包企业260家,其中,全球服务外包100强投资企业3家,获CMMI3级以上国际资质认证企业17家,新增300人以上规模企业11家;服务外包业务总额5.8亿美元,出口1.35亿美元,完成载体建设面积120万平方米,我们集聚区承载着这些外包企业,服务外包示范区得到了有力支撑。动漫领域也是如此,无锡新区创新创意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工业设计园承载了63家动漫及相关企业,占全市动漫(相关)企业总数的60%。

4、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从我市9家省级集聚区、15家市级重点集聚区情况看,主导产业企业数占集聚区企业数的比重从2005年平均62%,提高到2008年的75%,各集聚区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四)国际化方向明确。全市9家省级集聚区中的5家生产性、高端性服务业集聚区(无锡工业设计园、无锡软件园、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锡高新物流中心、无锡北创科技创业园),纷纷把触角伸向欧美、东南亚,寻求合作和机会。2007年无锡软件园实现软件销售105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外包、出口达到2.1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成绩更加突出,仅无锡软件园销售收入达到78.5亿元,同比增长53.9%,出口达到1.55亿美元,同比增长55%。无锡高新物流中心这方面也很突出,国外物流企业进驻的热情高,经营情况也不错。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无锡打造成“五中

心”、“五名城”,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核心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此,我市多次召开集聚区工作会议,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遇到的难题,特别是集聚区的基础设施配套、集聚区土地指标保证等方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进集聚化发展。另一方面,无锡是个工商名城,大市场非常发达,我们在抓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同时,同样不能弱了兼具现代特征的传统优势商贸一块。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发展,市委市政府仅就推进江南商贸物流城(中国江南现代产品市场集群)建设,召开了数十个各层次的会议,协调化解遇到的矛盾,推进省市各级政策的贯彻落实。党委政府重视,一些制约集聚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得到解决,各类集聚区得到有序的推进。

(二)加强政策与规划引导。2004年我市就率先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称26条),对服务业进行政策上的支持。与此同时,与上海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率先编制了《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从规划层面上开始强调、引导服务业功能性集聚、个体性集中发展。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更是着力着手制定《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条款基础上,明确要求加快编制现代服务业“335915”集聚化发展规划,推进“三港”、“三沿”、“五大市场集群”、“九大集聚区”、“十五条特色街”建设,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十一五”以来,针对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我市围绕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市场、旅游休闲等10多个领域,大力实施集聚战略,现代服务业呈现出了集聚化发展的良好开端。对于新建重点市场,我们也灵活地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以奖励、补贴等形式返还规税费等等,有效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三)强化招商引智。全市上下,各类集聚区形成了浓厚的招商引智氛围。

1、积极开展国内招商。仅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中带国字头的企业公司,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铁物资、中国外运、浙江物产、中国湘潭钢铁等已达15家。江南商贸物流城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就近20家。

2、积极开展对外招商。9家省级集聚区、15家市级重点集聚区引进外资企业、合资项目57个,仅高新物流中心就吸引了日本日通、日新、阿尔卑斯物流、美国FEDEX、EGL全球物流、三九株式会社等14家外资物流企业。2007年太湖科教产业园直接引进软件、动漫、研发类企业31家,一批如北大软微学院、上海交大无锡锡电气工程研究院、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10多个品牌项目落户园区。

3、积极引进各类人才。省市两级服务业集聚区共引进市外、国外、海归人才17000多人。无锡北创科技创业园引进人才800多人,留学人员9人,人才的引进、集聚为园区的跨越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高起点打造国家级园区。今年6月,我市提出打造“七大博览园”(中国工业博览园、中国生态农业博览园、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中国鸿山吴文化博览园、中国阳山桃文化博览园、中国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中国生态湿地博览园)的新一轮集聚发展战略,突出园区产业核心,推进相关业态围绕核心产业在特有文化背景、旅游特质之下向园区集中。目前,七大博览园规划基本完成,有的已经基本成型,有的正在抓紧建设中。

三、下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基本考虑

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主题型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主导性产业产出比重偏低。主要是产业、集聚区处于培育期,企业处于成长期,园区虽然有了一定的集聚规模,但是,产能较弱,一些企业研设计在园区,大块的孵化产出在园区外等等。无锡工业设计园、无锡太湖科教产业园的创意研发产出占整


产业集聚区经验材料》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49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