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演讲致辞 > 精彩演讲 > 张飞老师演讲

张飞老师演讲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6 06:14:51 | 移动端:张飞老师演讲

篇一:张飞电子培训总结

张飞电子线下培训感想与收获

为期两周的张飞电子线下培训已经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短,但我的收获却是满满的。能和各位老师现场交流,及时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这是光看视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除此以外,我们还能自己动手操作,模拟实际项目从设计到调试完成的整个过程,这也是尤为宝贵的经验。当然,在培训过程中,能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让人欣喜的事情。

说实话之前看张老师的视频,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次总算能实地亲眼见到张老师本尊,还能互动交流,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我本人参加工作已经两年多了,但由于一开始职业方向没有选对,导致一直没能做上研发岗位,浑浑噩噩混到现在,人生也没有方向。很庆幸在我迷茫时能遇到张老师。看了张老师的视频,感觉到自己在学习方面有了方向,有了方向也就有了动力,不会再整天迷茫了。

在苏州线下培训期间,课程主要以张老师的讲课为主。老师讲得深入浅出,可以听出老师对每一项讲课的内容都理解十分深入。哪怕以前认为是十分简单的各种元器件,比如电阻电容电感等,但在张老师讲来,总会发现自己有新的收获,总会有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课堂上,大家还能自由提问,及时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避免问题越积越多的情况。除此以外,在课堂上,张老师还会有一些互动,比如让每一名学员上黑板画出一个原理图各个点的波形等,这样即有助于锻炼大家的胆量,也方便老师了解你对这个电路图的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我认为这样的形式非常好,以后可以保持下去,对于初学者十分具有锻炼作用。 除了理论课,还有许老师的实践课。在实践课上,许老师模拟的是公司做项目的真实情况。首先由许老师提出课题,随后学员们分小组讨论原理图,再到实际把板子通过分立元器件与面包板搭出来,再到调试,最后实现功能,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十分有成就感的过程,对于我这样接触不到实际项目的人来说,这种经历更是尤为宝贵。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了一群小伙伴,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总会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大家在短短的十几天里,凝聚了深厚的友谊,这种经历也是让人难忘的。希望大家能把这种友谊保持下去,以后多交流,多学习,共同进步,走上人生巅峰! 在最后的总结中,张老师也表达了对大家的希望,希望大家不仅要技术牛,也要提高自己的情商,这样才会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样的话语也让我们十分受教,都是有十多年经验的工程师的经验之谈,十分难得。

这次的苏州培训,说实话一开始没抱多大希望能学到多少东西,想着过来先观望观望。但是在结束之后我想说,这次真的来值了,以后有机会还会参加这样的培训的,祝各位老师的事业蒸蒸日上,以后桃李满天下!

徐伟写于苏州吴中

2015-08-30

篇二:张飞读后感

张飞

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河北涿郡(北京市房山区以南,河北省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州、任丘以

西地区)人氏。小说中第一回第2个出场(三兄弟)。姓张,名飞,字翼德。颇有田庄,卖酒屠

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使一杆丈八点钢矛。与刘备、关羽在自家桃园结义为生死兄弟后,

随刘备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了刘备的霸业。他性如烈火,嫉恶如仇,曾怒鞭督邮,

并一度拔剑欲刺董卓。于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后世有诗赞之:

长坂坡前一声吼,喝断长桥水倒流。入川时一路凯歌,义释严颜,并将其收降,直捣成都。

入川后率精兵击败张郃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封五虎上将。刘备称帝后,拜为

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张飞之死:话说张飞在阆中(四川省阆中市),听说

关羽被吴国所害,早晚哭泣。诸将以酒劝解,酒醉后怒气愈加。但有犯错者就鞭打,且多有

鞭死者。为了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年六月,准备与刘备整兵伐吴。在阆中,下令军中,限三

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将范强(《三国演义》中写作范疆,之所

以会写错是因为强的异体字写作彊,彊与疆很像)、张达,入帐告张飞说:“白旗白甲,一时

无措,希望张将军宽限几日方可办齐。”张飞大怒说:“我急欲替兄长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

逆贼之境,你安敢违我将令!”喝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各打五十鞭。打完说:“来日必须完

备!如果误了限期,杀你二人示众!”打得二人满口出血。回到营中商议,范强 说:“今日受了刑,我们如何办得?张飞性暴如火,如果来日不完,我俩都被杀了!”张

达说:“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范强说:“怎奈我们近前不得。”张达说:“我俩如不该死,

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该死,他就没醉。”二人商议停当。却说张飞在帐中,神思昏乱,便问部将说:“我今天心惊肉颤,坐卧不安,这是怎么回事?”

部将说:“这是您思念关公所致。”张飞令部将拿酒来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范强、张

达探听好消息,初更时分,二人带短刀,秘密入帐,直至床前。见张飞须竖目张,不敢动手。

忽又听得鼻酐如雷,才又近前,用短刀刺入心脏。张飞大叫一声而亡。当年五十五岁。二人

割下张飞首级,引数十人连夜投东吴去了。篇二:“莽张飞”的一点感想 “莽张飞”的一点感想张飞的经营能力很高,看他刚开始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出钱的就是他,他很能搞生意,很

能赚钱,“桃园三结义”,那片桃园也是他家的,那时候刘备关羽都寄宿他家里的,他为忠义

一点都不含糊。三兄弟失散了以后他很快又搞到一个古城,又拉起了千把人,有了属于自己

的势力,又有了很多钱。可是想想看,以张飞的个性,他能独当一面吗,他这样的人没有办

法成大事,因为嫉恶如仇的人是很容易被利用的。很多年轻人都认为他有正义感,他是非很分明,但是最后都是被利用的,等到后悔已经

来不及了,不是反对正直,做人当然应该正直,义气就是正直嘛,但是过分正直就等于不分

是非,所以人要有善恶的分辨,但是最好不要嫉恶如仇,太极端了,很容易产生非常危险的

后果。张飞竟然没有冷静地去看看,关公怎么手上没有刀啊,一个人如果情绪冷静的话,他

马上会看到,人家手上没有刀,只有我一个人拿刀,这算什么。可是呢,他才不会看这些东西,他认为他是对的,对方永远是错的,这值得当作一面镜

子,做人真的不可以这样。当然了,民间很多人很喜欢张飞(我本人也非常喜欢张飞),这是

事实,有能力,能挣钱,重感情,嫉恶如仇,想啥说啥,心里没有多少弯弯绕,在社会上能

耍得出去,这种人跟大人物在一起是棒槌,容易闯祸(以张飞那样的身份地位,即便闯祸谁

都无法拿他怎么样),但这种人在我们当下的现实中一定是很成功的。 看《三国演义》,如果里面的人都很特殊的的话,那看它干什么,看懂了在现实中也没有

用,是因为现实中有的人像刘备,有的像张飞,有的像关羽,有的像曹操,可以把他当作周

边的人,当作一面镜子对照自己,从而调整自己,这才是三国演义的意义。

张飞如果个性稍改一改,他自己也快乐一些,跟他在一起的人也平安得多,否则的话,

看看关公这一次差点被他刺死(关公没办法跟他动手),如果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死在三弟张飞

的手上,就不知道关公有什么感慨。(张飞心情不好时嗜酒如命,喝醉了,喜欢借着酒劲儿鞭

打士兵。) 张飞终于相信了关公,他有没有歉意?我们现在受西方人影响,老觉得西方人做错道歉

是很好的,就开始训练小孩,做错事要向人家道歉,其实这是不了解中国人的,中国人他心

里想,你道歉有什么用,你把我搞成这样你道歉就算了。所以我们是不接受道歉的民族,我

们是希望你不要造成道歉的事实,而不是乱搞然后再来道歉了事,我们的民族性不是那样的。你说张飞道歉有什么用,中国人做错了就做错了,道歉没有用,是你要用实际行动让对

方感觉到你在道歉。“就算我错了,我向你道歉,请你以后不要再烦我了,你如果再打扰我的

生活,我就让我家人直接解决”,这种道歉反而让对方感到更可气,你这分明是耍拽嘛,你拽

什么嘛,什么道歉,换作谁都一样。张飞马上用行动表现了他的歉意,这才是对的,那关公当然很清楚,有没有道歉,当然

道歉了,怎么没有道歉,所以中国人是不重形式的民族,你不要说形式很重要,形式就是内

容,或者形式决定内容,千万不要去学西方人的那一套,样子做得很好看,最后变成有口无

心,那才糟糕。所以现在社会上什么“爱心之都”,一个城市几百万人,爱心之都?一个真“爱

心”会造成很多假“爱心”,真不了的时候就只能假嘛,那还能有什么办法,“爱心”学习越

推崇,社会虚假的事情就越多,这是事实。曾经跟一个同事一起看奥巴马获胜演讲,看到下面一个非洲女孩,脸型轮廓很像传统中

国人,五官端正,蛮漂亮,但皮肤很黑很黑的那样,他悠里悠闲很不屑地说“这个妹妹真黑”,

我就感觉这个人没有真情,不可交。“妹妹”之称泛滥成灾,是礼貌吗,是有修养吗,就像说

一个男孩结婚戒指随身携带,哪个女孩看到都害怕。所以我们现在教小孩,什么逢人说“请”,

“对不起”,“谢谢”之类,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在现实中是知道如何因应的。我们现在说,要谢谢爸爸妈妈,其实那都是很可笑的,爸爸妈妈可以用谢谢就完的,你

对朋友谢谢很好,爸爸妈妈,还可以谢谢?小孩谢谢爸爸妈妈,很可能不孝,大恩是不言谢

的,小的恩惠谢谢就算了,就相抵了,父母的大恩终生报答不了,不可以言谢的。要不你下

次试试,爸爸妈妈给你做好饭了,你拿起筷子说“谢谢”,看看效果如何,他们会觉得怪怪的,

心想“这孩子怎么了”,你如果很有感情地说“谢谢“,他们甚至会想,“你是不是在外面犯

了什么事”,“这是要从容就义了,料理后事?” 反过来如果子女真的不孝,你不得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逼迫他们为你做什么,但千万不

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逼近他们说什么,那样说的不可能是真的,在其他情况下子女做错事了,

怎么怎么样,你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强逼他们给你什么好话,或许可以得到某种实现价值的快

感,但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真的他心里想的不是那样,心里想的是

那样他会做出来,不会说出来,不光说出来矫情,而是中国人骨子里是很含蓄的。 可以感觉到,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三国演义里面几乎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以从中吸取到很丰富的很宝贵的智慧。 冯未源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诸葛亮暑假期间,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其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先

介绍一下诸葛亮。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

字上面。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

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最广为人知的事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计烧连营》、《七擒孟获》、《空城计》。但我想给大家讲一个不为

人知的小故事《扮鬼神蜀军割麦》。

诸葛亮第五次出师伐魏,赶上陇上麦子成熟,蜀军想去割麦。但魏军已占领那里,诸葛

亮想:如果派兵去厮杀,必然割不到麦子,还是用计赢他为妙。诸葛亮就想出了一个计谋。

他指挥士兵扮作鬼神,把魏军将士吓跑,趁机把陇上小麦割完。后魏军才知上当。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仁义之君刘备。

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的能力很强,但也不是完人。刘备作为封建帝王,

缺点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一意孤行起兵伐吴。他起于微末,志向远大,性格坚韧不拔、仁义、

魅力超凡、城府极深,爱民如子,与民秋毫无犯,而且非常谦虚。刘备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

事《英雄桃园结义》,但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刘备仁义的故事。 荆州刺史刘表病危,想让刘备当荆州之主。刘备不肯,刘表无才懦弱的次子刘琮就当了

荆州之主。诸葛亮劝刘备趁曹操大军还没杀到荆州,杀了刘琮,自己当荆州之主。但刘备认

为,如果杀了他夺了荆州,将来死于九泉之下,有什么脸见刘琮呢?结果曹操夺了荆州。 通

过这件事,表现出了刘备的非常大的仁义。不过就因为刘备的仁义,曹操夺了荆州。刘备不

采纳孔明的意见,是怕丢失了仁义。仁义非常重要,但要是过头了,就也有坏处。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治世之能臣,乱

世之奸雄曹操。他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

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一开始,曹操时常打败仗,开始在军事上还是一个乱撞

的鲁莽家。但是后来曹操能总结战争失败的教训,并能虚心倾听和采纳臣下的正确判断,因

而在对全局其决定作用的战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战取胜。作为指挥大军的曹操,在历

次战役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指挥才能,有起初指挥三五千人,到后来发展到能够指挥四五十

万大军。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关于曹操最著名的《官渡之战》。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袁绍因为一件事生曹操的气,就带领七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

依谋士言,率兵袭击鸟巢,将袁绍的粮草、辎全部焚毁。又乘胜追击,袁军大败而逃,七十

万大军只剩八百余众,曹军清理战利品时,发现一束信,他们把那些信全烧了。袁绍又得了

好多兵力,就又伐曹。结果曹操采用十面埋伏、背水一战,伏兵十队,袁绍被打败,又遇伏

兵,袁兵大败,逃回冀州。在这场战役中,曹操以弱胜强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验证了曹操屡屡战胜

的原因,不单取决于他本人胸怀良谋,更在于他知人善纳。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义薄云天,忠贞

不移的关羽。 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

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表

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

是关羽“义”的延续。他英勇骁战,善于谋略。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

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关羽英勇骁战,善于

谋略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煮酒论英雄以后,曹操兵临城下。刘备无奈,只好依张飞之计夜袭曹营。曹操早有准备,

刘、张失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妻小被俘。曹操待关羽和他的亲人很优厚。关羽为了报恩,

就帮曹操杀了颜良文丑,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带着亲人找刘备去了。在途中,关羽先后杀

了孔秀、孟坦、韩服、卞喜、王植、秦琪,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把亲人交给了刘备。关羽真是英勇善战,义薄云天。虽然曹操待他优厚,但他仍不忘记刘备和桃园结义。我

们要学习关羽的这种义气,不要看到好处就忘了义气。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为人勇猛的张飞。

他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而且书法不错。张飞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严颜时,

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重其为人,将严颜收为将领。可是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

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但张飞不

听。果然张飞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张飞脾气大的故事《张飞醉

酒失徐州》。 曹操以献帝的名义下诏,叫刘备率军征讨袁术,刘备答应了。刘备和关羽同行,

叫张飞坚守徐州。走之前,叮嘱张飞少喝酒,多听别人的意见,守住徐州。张飞答应了。前

几天,张飞兢兢业业地看守徐州。但是后几天,就实在忍不住了,召集大臣们一起喝酒。第

一次敬酒时,曹豹推辞,但张飞不听,曹豹就勉强喝了一杯。第二次敬酒时,曹豹又推辞,

张飞就惩罚了曹豹,曹豹就把吕布引来了,结果徐州给吕布夺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宽容冷静,认真分析,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不要随便对别

人发脾气,要不然,别人会记恨在心,伺机报复,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比如像张飞这样丢掉

了徐州。篇四:三国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篇一:三国>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

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

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

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

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

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

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

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

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

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

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

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

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

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

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

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

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

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

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

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篇二:三国读后感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 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

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

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

格特征。《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

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

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

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

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

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

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

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

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

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

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

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从这本名着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

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

—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真是一举三得呀! 篇三:三国读后感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

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 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

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

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

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

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

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

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

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

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

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

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

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

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

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

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

篇三:演讲稿

刘禅并不昏庸 诸葛亮为何迟迟不肯还权

刘备要出兵攻打孙吴时,精神状态很差。孙权听说他要来攻打自己,就遣书请和。刘备大怒,坚决不同意。正当他要出师时,传来他另一个好哥们儿张飞被部下杀死的消息,他伤心得死去活来。这更加坚定了他讨伐孙吴的决心。在精神状态已经无法自控的情况下,刘备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但是,让他走上这条路的并非是关羽的死。有人曾说,一个能做出那么大事业的人,一定是个冷血动物,他如果有真情,也不过是他真心的百分之一而已。关羽之死不过是让他找到了一个讨伐孙吴的口实而已。 真正让他走上这条不归路的是当时的形势。自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已经形成。而在这三国力量中,魏最强,其次是吴,西蜀最弱。但此时蜀汉刘备刚刚称帝,上下一心,士气旺盛,正是一个出征略地的有利时机,作为枭雄的刘备,对此是不会没有举动的。但选择谁作为首先进攻的对象,刘备可真是考虑了很久。先伐魏国,一点都不现实。以弱攻强是蠢人才会做的举动,另外,曹操刚死,他儿子曹丕当政,此人并非是安邦定国之才,刘备总算松了一口气,可以暂时放松一下了。

于是他把心思转到了孙权身上来。孙权此人也是当世无二的英主,占据江东,民心归附,并且又袭占了荆州,力量日益强大,这不能不让刘备更加忧虑与担心。如果真能灭掉孙吴,就能占有中国南方大部分,再加上西蜀力量,然后北伐取魏。刘备在称帝后雄心骤然膨胀,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倾全国之兵亲自带兵东征孙吴。 如果我们记性不差,就会记得诸葛亮当年为刘备策划的《隆中对》,诸葛亮让他联孙抗曹。当然,刘备的野心是主因,而关羽的死对他来讲,的确是个大打击,可并不能成为他这样“愤怒出征”的最主要原因。刘备如果真的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就不会有三国鼎立之一的雄主所为,也更不会一直等他做了蜀汉皇帝,关羽被杀两年后才去讨伐孙吴。

我们更应该记得他摔阿斗得赵云人心的故事,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出意气用事的事情来呢。

不过,他太高估蜀汉的实力了,更高估了自己。刘备在三国时期就是一个饭桶的代名词,如果说,曹操是一个老财主,孙权是一个开商店的,那么,刘备就是一要饭的。用可怜的泪水争取到了最大利益,最终能与老财主和开商店的平分秋色,不知道老天帮了他多少忙。

但他的确是个成大事的人,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对他有所称赞,如果一个人当不成像样的男子汉,那就去做一个像样的太监,刘备的成功之道就如后者所走的路。 刘备的皇帝之路无疑是成功的,靠着脸皮厚,肯下工夫在别人脸色下行事,最终获得了一个皇帝的职位。但讨伐东吴,他却败得一塌糊涂。不但带去的将士死伤惨重,连他自己也只剩下半条命了。当他带领残兵败将退到白帝城时,大限已到。这一年是223年(蜀汉章武三年)。

他把诸葛亮找来,对他说出了下面这段话,这段话足足争议了将近两千年。

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你比魏国的曹丕厉害多了,必能完成我的志愿。如果刘禅可辅,你就帮他,如果不行,你就自己当皇帝吧。

刘备说出这样的话来,不但在场的所有大臣吃惊,就连诸葛亮也险些吓得趴下。主动让外人接受自己的皇帝之位,这可是明摆着的愚蠢之举,或者是主动把自己的江山拱手相送。刘备没有那么良好的节操,他不可能把江山送给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听到此话眼泪立即就流下来了,马上跪在地上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旦!”刘备点了点头,又对身边的刘禅说:“你今后要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许多人都对这段话有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太信任了,所以才敢于说出这样的话。第二种观点认为,刘备对诸葛亮并非完全信任,所以说出这样的话,让诸葛亮背上沉重的包袱,动弹不得,只能是为刘氏的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三种观点认为,刘备是想试探一下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当时面有喜色,就立即命人把他推出去砍脑袋。但这种观点显然不靠谱,像诸葛亮那样聪明的人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面有喜色呢?如果他真有夺刘备江山之心,何必要急在一时?第四种观点认为,刘备的话原本是想让诸葛亮从刘备的其他两个儿子中再选一个当皇帝,而并非是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

无论是哪种观点,似乎都认为刘备绝没有想把江山让给诸葛亮的意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刘备即使是被东吴打傻了,也不可能说出有违君臣大礼的话来。他曾口口声声说要复兴刘邦的汉室江山,而刘邦当年曾与大臣们相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备不会不知道此誓言。即使是称王,也要被击,更何况是皇帝呢!

另外,在当时帝制时代,刘备不可能有这样的见识和气度,把刘氏江山交由他人。中国帝制时代几千年,从来没有一个皇帝主动把皇位让给外人的。

那么,这些观点里,恐怕也只有第四种观点让人有些信服。而刘备为什么要让诸葛亮从刘备的其他两个儿子里再选一个当皇帝呢?许多年来持此观点的人都认为,因为刘备认为刘禅没有人主之象,乃凡下之主。

刘禅真是这样的吗?

刘禅并非凡下之主

一般人认为刘禅是庸劣之主,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确认。第一,刘禅亲政后信小人远君子。但是,古代有哪个皇帝身边没有几个小人呢?如果仅凭这一点就认为刘禅是个混蛋皇帝,那显然就太不厚道了。就是他老子——刘备身边也有小人,那个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

第二,不战而降。当时的形势不得不让刘禅做出被后人抓住把柄的事情,要么彻底灭亡,要么苟且求活,他选择了后一种。但这也并不能说他就是个混蛋,中国的皇帝不战而降的很多。当时,他跟不肯投降的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大臣都说要投降,你却仗血气之勇,想要让满城流血吗?”这样看来,刘禅还是一个仁君。 第三,忘恩负义。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那个歇后语上了。当初,赵云从乱军中把刘禅救了出来,但后来在追谥前朝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时,偏偏忘了追谥赵云。这是大恩情,而刘禅却把它忘得一干二净。真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但事实却是,他不追谥赵云,其实是继承了他父亲刘备对赵云的待遇。刘备当时封将军的时候封了四个,他们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并未在其中,但后来,姜维他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刘禅欣然接受,追谥了赵云。 第四,没心没肺。蜀国被司马昭灭掉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被带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而宴会上所演奏的音乐是蜀国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国的。但内容不怎么好,有点像当年韩信玩的四面楚歌。当时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刘禅却谈笑自若。司马昭当时就跟旁边的人说,我还没有见过有人没心没肺到这个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此时的刘禅已为“鱼肉”,这种“没心没肺”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 由此看来,刘禅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但不是这样,如果遇到好的执政环境,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代英主。

刘备临死前,曾给刘禅留下一道遗诏,在这道遗诏中,刘备对刘禅说,丞相曾说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没有什么忧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说,诸葛亮也不是那种拍马屁的人。他们说刘禅的智量甚大,总该不会是自欺欺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刘禅从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称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动乱,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许有人会说,他当这么长时间皇帝,完全是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诸葛亮死于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难以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

如果不从时间上来讲,有这么几件事也完全可以证明刘禅非庸劣之辈。

魏国大将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连而逃亡入蜀。他的父亲夏侯渊就是被蜀将黄忠所杀掉的,他能逃到蜀国来,足见其已是走投无路了。但刘禅在接见他时,却只淡淡地说:“你父亲是被反间计所杀,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谋害的。”只是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就让夏侯霸放下心来。

诸葛亮死后,安汉将军李邈上书,含沙射影地诋毁诸葛亮有不轨之心,他本以为这样做会迎合主忌权臣的心理。谁知刘禅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邈处死。

同样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即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我们现在无从得知,这到底是谁给他出的主意。但如果无法得知,那应该就是刘禅所为。试想,能做出这样一种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

既然刘禅不是庸劣之主,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 难道是刘备的遗嘱中另有玄机?还是诸葛亮另有苦衷?

何以不交权? 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但这个烂摊子经过他几年的整治后开始出现了生机。而当初刘备托孤说得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显然,刘备表面上是告诉他有两个选择,第一,你可以辅佐刘禅你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你就取代他。当然,这纯粹是扯淡。首先,刘备知道刘禅可以辅佐;其次,诸葛亮不会做出取代刘禅帝位的事情来。 事情也正如刘备所说的那样,刘禅是个可以辅佐的人。但是,“辅佐”一词与“取代”完全是两回事,诸葛亮从刘备死后独揽大权一直到死,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权力。刘禅等于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国执政者。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权力,是因为刘禅对朝政不熟。这又是无稽之谈了。首先,刘禅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太子教育,但跟随刘备多年,总有些耳濡目染,绝不至于如诸葛亮所言的那样,在朝政上一无是处。

任何一个帝王的治国经验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诸葛亮不会笨到不知道这一点。他越是这样就越会让后人觉得他有私心,可诸葛亮的确没有私心,在刘备那样的人手下,如果有半点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直到死才把政权还给刘禅呢?

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诸葛亮的确是任重而道远,刘备战败而死,不仅仅是丢了一个荆州那么点代价。蜀国自刘备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数量急剧下降。这都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谈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段话很有深意,诸葛亮自我解释了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他,因为他谨慎小心。此时的蜀国必须要由这样一位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持,才能转危为安。所以,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时的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也谈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可不是小题大做之人,他能这样说,就说明现实的确如此。当时,诸葛亮不但面临着“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的外部压力,还有很让人担心的内部压力。

此时的蜀国,随着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先后去世而变得人才匮缺。三国时期,谁用人才,谁就能占据优势,诸葛亮当然深知这一点。而蜀汉政权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所以诸葛亮成为辅臣后,一方面要处理好和刘禅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处理好自己与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人之间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诸

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所以,诸葛亮无论如何是不能把政权交给刘禅的。

而李严的被废则成为刘备遗嘱破产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刘备的政治遗嘱并没有达到他预想的目的。 终结:李严被废 也许,刘备让李严辅助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本身就是一个错。李严是南阳人,曾经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下面做官,干练精明,很得刘表和刘璋的信任,是一个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官僚。

212年,刘备准备进攻成都,但军事实力不够。213年,刘璋派李严指挥驻扎在绵竹的各路军队,抵御刘备的进攻。谁想,这位一向以“忠心”著称的前线指挥官却率领军队和一些官员投降了刘备。刘备经过几次大战,最终攻占了成都。

李严的投降对刘备集团取得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严得到刘备的信任是理所应当的。但这的确不是他成为刘备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让他成为辅臣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根据地的旧人这一身份,刘备为了笼络刘璋集团,扩大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基础,只能对李严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可是,他同时又让李严担任中都护,驻守永安。 也就是说,李严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职责是镇守边疆。从古到今,没有一个辅臣是在中央之外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对于后主刘禅的影响似乎都是间接的,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确实是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之实。

那么,是他不想照顾吗?是他真的不想有托孤实名吗? 当然不是。因为刘备根本就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我们看李严的官职,分别为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而诸葛亮的官职为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并在地方上还兼益州牧。 蜀国的政治制度是两汉的延续,中枢机要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为三公之一,而光禄勋却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皇宫卫队长,那么,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与作为卫队长的李严,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按汉制,李严的中都护是没有军事大权的,反而是司隶校尉有监察之权。另外,李严的尚书令本为九卿之一的属官,掌管皇帝收发公文书函,而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则为加衔,也就是超越尚书台,总领台阁诸事。最后,汉末三国地方权重,州牧刺史更具影响力,就地方职称而言,孔明以领益州牧,已为地方大员。 事实就是,李严远在永安,距离成都甚远,仅这一点就对李严坚守岗位的职责造成非常大的打击。首先,光禄勋是卫队长,他应该时刻在皇帝身边,可李严却无缘兵巡皇宫,只能驻留边境,实质上不可能尽职护卫皇帝。其次,尚书台为处理皇帝奏章等文书的官职,若是尚书令人不在皇宫附近,所有文献、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由远在天边的李严经手,因此李严的尚书令更无法实地掌握尚书台各项事务。最后,中都护本来就是边将,担任这个职位的人根本就无法影响到中央。因此李严的光禄勋、尚书令及中都护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全拜留守永安之赐,李严身兼此三官职,却为名存实亡。更何况李严位处边陲,即使皇帝有事发生,他也不可能在有效时间内赶到。确切地说,他完全被赶出了中央。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刘备根本就没打算承认李严辅臣之实,他让李严空顶着辅臣的帽子,不过是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


张飞老师演讲》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90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