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6-07 10:33:26 | 移动端: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周笔者在一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 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 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c 因为a ∥ b (已知)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1= ∠ 3(对顶角相等)

  ∠ 1+ ∠ 4=180°(邻补角的定义) a b 3 4 所以∠ 2= ∠ 3(等量代换)

  ∠ 2+ ∠ 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

  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课本P13 练一练 1、2及习题7.2 1、5

  2、(讨论解答)课本P13 习题7.2 2、3、4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

  2、教师补充总结:

  ⑴ 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 叠合后分析问题)

  ⑵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 分析问题)

  ⑶ 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⑷ 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 说理过程)

  (六)作业

  学习与评价P5 1、2、3(填空);

  4、5、6(选择);

  7、8(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 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② 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③ 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相关文章】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传统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尽量讲深讲透,生怕遗漏,将讲整理好的数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的吸收,机械的记忆,重复的练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学的变革,那么我们首先要在理念上更新,明确。

  下面我就想以一些数学教学案例为例,就新课程标准下的部分课堂环节进行一些探讨:

  1、导入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新课导入设计形式多样,精彩纷呈,逐步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但是也有一些过于形式化,牵强附会。

  有个老师是以生活情境导入的:

  班上要举行联欢会,生活委员小明去市场买一种水果,价格为每公斤9.8元,现称出水果10.2公斤,小明随即报出了要付现金99.96元,你知道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说说你的理由。

  导入材料呈现后,教师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看法,学生积极发言,有人说小明是神童,有人说小明用了计算器,等等。为了弄清小明为什么会这么快算出结果,教师让学生翻书阅读,并示意学生安静,但部分学生难以从刚才的讨论中静下来。

  许多教师都认为,此导入设计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让学生感悟数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同时该情境导入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认为这种情境导入是有意义的。但事实上,教学效果理想吗?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呢?上述导入设计使得学生并不清楚自己要学什么?学习内容需要用到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这是难免会产生一些随意的各种各样的想法。

  其实,上述导入设计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发挥该导入的作用,不妨将小明的思考过程暴露出来,原来小明是这样计算的:9.8×10.2=(10-0.2)

  (10+0.2)=100-0.04=99.96。请问,(1)他这样处理正确吗?请验证。

  (2)这种运算是不是巧合呢?你能举例说明吗?(3)你能写出一般结论吗?并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这样的导入设计就能充分发挥导入材料的作用了。

  2、合作与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又能活跃课堂,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如何才能做到感性探究,理性课堂呢?

  我们以“垂线”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探讨。

  上课开始,教师播放一组图片,其中含有垂线形象,简洁明快,且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环节1:动手操作

  在音乐中,老师说:“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活动,请大家拿出两支笔,两笔交叉,固定一支笔和焦点,转动另一支笔到你认为的特殊位置停下,举起模型。

  教师:老师观察大家停下来的位置全都是“十”字的性质,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两直线互相垂直。

  教师:在小学时大家对垂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垂直有关的内容—垂线。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个位置是真的垂直呢? 学生:拿三角板的直角去度量。

  教师:很好,大家都会解决问题了,大家思考,垂直的关键是„„ 学生思考,大部分都会回答是直角。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垂线是随处可见的,利用实物(两支笔)这一动态过程引入,加强直观教学,在逐步探究中使学生对垂直从定量认识深化到定性认识,并为下面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唯一性作铺垫。 环节2:观察思考

  观察生活中的实物 ,让学生找垂直,验证垂直,相互谈论垂直,从而引出垂直的定义。

  图片中熟悉的场景,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做垂直、找垂直、验证垂直,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概念表象。此环节培养学生将背景抽象成数学化的能力。

  环节3:理解概念

  (1) 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做垂足。

  教师引导学生找定义中的关键词,师生共同比较垂直与垂线的区别,强调垂线是一条直线。

  (2) 表示法

  垂直符号:“⊥”读作“垂直于”

  如图(教师画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图形)

  (3) 应用格式(教师书写出规范的格式)

  学生接触几何的时间不长,掌握几何概念的学习方法很重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用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来表示,让学生感受三种数学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深化概念

  (1)两条直线相交,当满足 时,则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学生得出一下一些条件:①有一个角直角②四个角相等③有三个角相等④邻补角相等⑤对顶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比较哪种说法条件最简单、学生明白数学定义的简约性,最终都归结为有一个角是直角。

  设置开放性问题作为探究问题,多角度进行思考,拓展思维空间,但对部分学生也可肯能难度太大,思维跳跃度太快,而且定义的得出是一个逐步抽象逐步简约的过程,这里出现了一次循环,此问题放在定义得出前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如图,找出图中垂直的线段(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中的垂线段) 教师:观察图形中的垂线出现了两条,那么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有几条呢?(大部分学生回答无数条,有几位学生回答两条)

  教师:结合大家的经验,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直有无数条。

  本环节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显然结论的得出教师操之过急,如不妨让学生尝试一下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结论的得出更自然合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41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