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作文素材 > 人与规则作文

人与规则作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17 | 移动端:人与规则作文

篇一:规则与人情作文教案

“规则与人情”主题作文教案(四)

一、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哈佛大学校规规定图书馆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带回了宿舍。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

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地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二、命题意图

1、近来,中央一再强调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实际是政府向百姓表态,承诺会注重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完善。而通过作文命题的形式,宣传、贯彻这方面的精神,无疑是最佳的机会。并且,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可实际这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问题,值得学生理性的去思考、探讨。

2、纵观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强调学生要具有思辨能力。本次命题的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规则与人情”,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都要求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3、本次作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段论述能力。

三、审题立意

材料一:假如是一名学生违规将书带出图书馆,因此受到校规的惩处,那么这件事就很简单明确,而这个材料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当晚发生火灾,此书成为哈佛图书珍藏馆唯一存世珍品。书可私藏,无人知晓,私自带书之事即可瞒天过海,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学生交出图书,那么个人利益必受损,会受校规惩处被开除,但内心会获得安宁,实现自我救赎。学生交还了图书,校长感谢他,是因为他的诚实,肯定他的人品,所以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建议忽略此立意);校长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所以可以立意“规则至上”、“敬畏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良好风气最有力的看守者”、“用规则看守一切”。

材料二: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没有其他人,如果不承认,没有人知道,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主动承认,要赔偿玻璃,会受校规惩处。但他

们还是主动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诚实,肯定他们的人品,所以也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建议忽略此立意);校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是主观判定,损失却由学校(纳税人)来承担,所以可以立意“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

二则材料放在一起,如果只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可以立意为“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但这种立意只是符合题意,但流于俗套,不容易出类拔萃。因此思考相同点中的不同的处理结果,最好的切题立意应该是探讨“规则”与“人情”、“规则”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立意为:①规则高于道德,②法理大于人情,③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④从学生事件处理结果看中西方文化(看待“法”与“情”)异同。

四、素材积累

1、让校规看守哈佛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自己的一块地皮和20本古书赠给当地的一所学院。哈佛大学一直把牧师的这批书籍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8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之一炬。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作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况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用规则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看守哈佛”的理念,也许是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却创造无限辉煌而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规则是对所有人的,规则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即使校长不想开除这个学生都不可能。因为校规有规定,所以这位校长没有网开一面,没有下不为例。这是对规则的敬畏,也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2、规则,让人别无选择

在一次世乒赛上,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与我国选手正进行一场精彩比赛,那是一场极重要的赛事,关系着两位运动员能否顺利闯入决赛,所以双方打得特别卖力。选手的连贯对接、锐利扣杀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位瑞典选手,渴望登上世界乒坛宝座的一个职业国家队员,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使我看到任何比赛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比赛的收尾阶段,双方依然打得难解难分,比分各不相让,对方每一记失误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分胜算,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扣杀都会给胜利加上砝码。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国选手在一次回防中,将球匆忙打向对面,如电光火石般落在桌沿外,因为动作太急骤了,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赛场

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位瑞典选手因我国选手的失误而赢得了比赛。然而,在喧闹沸腾的赛场上,大家看到了一个孤零零但执著的手势高举着,原来是瑞典选手在向裁判和观众示意:我国选手打的是擦边球,后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大家在明了事情的真相后,既对这位瑞典选手没有赢得比赛而感到惋惜,更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的坦荡和率真的人性。

赛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举起那个手势的时候,他说:“规则,让我别无选择!”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它能让晦暗变得明亮,让卑劣变得崇高,让狭隘变得宽广,让一切精神作弊者和名利欺骗家在它面前显得渺小猥琐、黯然无光!这是一种坚守公平的人格,一种恪守规则的力量。

3、遵循法律规则的律师

张思之,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中国最有威望的法律人,一个按法律规则做事的人。他是盾,矗立在道德的前沿,寸步不让;他是剑,扬眉出鞘,直指邪恶,绝不姑息。烈火锻造铁血律师,两袖清风忠诚卫士。

他一生做一个“驯服者”,但从未屈服,从未向所谓的真理低头。在那个已经不把高尚当做墓志铭的时代,他选择为良知而辩论,他铿锵有力的辩词如烈火一般烧透黎明前的黑夜,那是荆棘丛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震撼心灵的辩词,这一切,只是按法律的规则行事。

张思之,他用自己的热血,在中国的大地上犁出前进的血脉和希望,滋润了我们日渐枯萎的良心。他的存在和执著,承载着一个现代国家的法制梦想。

五、例文展示

秩序与人情

同样是犯错,处在不同国家的两方人却是不同的结果:一方得到校长的褒奖,并免除了他们该承担的责任;另一方同样得到校长的褒奖,却被开除了学籍。后者这种在中国人眼中不无荒谬的事情却被哈佛中大部分的学生所接受,甚至那位被开除的学生也承认他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局。而在这样强烈的反差背后,却是中西迥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意识:一边注重秩序,一边注重人情。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在政治上大部分属“人治”,在思想上则充斥着“与人为善”、“多个朋友多条路”等等类似的思想。于是便演化成了一个源于人脉的官本位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一位高官父辈自己就衣食无忧甚至平步青云。但是这样造成了寒门子弟步入更高等级层次的机会十分渺茫。虽后来的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高层社会的局面,但贵族仍把持着令寒门战栗的资源。一个个贵族互相维护互相支持层层掩饰,构成的网将渴望权利的外人挡住,把反对他们的人困杀。人脉的力量渗入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责任(刑罚)”在人们眼中的地位十分尴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在中国的那位校长心中,“将玻璃打碎”当承担的责任因“认错态度诚恳”被掩盖了。于是校长决定用学校的钱赔偿。却没有意识到,认错是本应做到的义务,即使再诚恳,责任却是始终存在的。将赔偿的责任和认错的义务混为一谈,中国仍受到古代人治思想的影响。

而在西方,人们却将秩序看得很重。那位学生“偷书”要承担责任,“还书”是义务,虽然书有着孤本的光环加在其上,责任仍然存在。那么被依照校规开除也是情理之中。如同一位罪犯,将一个人绑架后帮他调理身体又送了回来,也依然要判刑一样。西方人能将责任和义务区分得十分清楚,与他们数百年的民主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民主最重要的,便是法律至上,以秩序规范生活。

人情与秩序,在同种事情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应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情的社会中,若有新星木秀于林,必有旧有势力以风摧之,关系总比成绩好用,人脉总比能力更受重视,使上层社会成为一潭死水,社会流动性极差,寒门也难出贵子。而在秩序的社会中,法律至上,人们的生活由秩序规范,无能者无人可护,而以能力决定的地位才是发展的最终形态。但是,中国显然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人情到秩序,如同封建到民主。中国不缺人才,只是缺舞台。当有朝一日过渡完成,中国梦也就不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无规则欲念与有规则道德

“当一切的规范和禁忌都不存在的时候,你离邪恶有多远?”这是恐怖片《隐身人》海报上的一句话。一个透明的人面对那不透明的世界时,潜伏在其心底沉睡的欲望开始苏醒,于是,就有了那个邪恶的隐身人以及这部惊悚的影片。

真正的不安并不来自于片中的可怕情节,而是来自于我对自我的拷问,“当没有任何规则制约时,你会做坏事吗?”我的答案竟是:我会!这是源自人性之下的潜伏的欲念,也许每个人心底都静伏着邪恶,而禁锢邪恶的束缚一旦开启,那么就有了人类历史上诸多暴行。

我认为,人类文明的根本象征在于控制欲望,这也是人类摆脱野蛮的标志。起先对于欲念的压制来源于道德,这是一种来自人类长久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理念,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我国古代儒学的中心之道,但古人云:无德必亡,唯德必危。这就是说,没有强制的道德是苍白无力的。从这一点上说,法家倡导的“以法治国”才是治理社会的方法,儒家所谓“以德治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我们无法抑制欲念的衍生和流动,却可以约束由欲念产生的行为,这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规则。我们的邪念可能将某种道德颠覆了千次万次,但带有惩罚性的规则使得邪念无从迸发,并扶正着道德之树,从而形成了法制社会。可谓“人性本恶,而人行总善”。

道德是规则的基础构建,但违背道德却未必违背规则,纳撒尼尔·霍桑笔下的威克菲尔德就是这样的人物,也许是出自对流浪的热望,他在某一天离家出走,却只到离家仅有一个街道之隔的旅店住下,并且一住便是二十年。这个离家出走的流浪者更引人注目,读者不禁会由此丈量他距社会伦理道德间的距离,他违背了道德,脱离了本位,但我们不能说他有任何越轨行径,而老练的霍桑为我们解答了难题,他在最后写道:“在看似伤乱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被规范地放在某一个位置,一旦脱离了这个位置,我们将被这个世界永远地遗弃。”这个威克菲尔德也的确为这个世界所遗弃。在这里,威克菲尔德违背的是另一种规则,一种社会法则。

正如《麦田守望者》中斯宾塞先生对霍尔顿所说:“人生就是一场球赛,我们却要遵守每一项这样或那样的规则。”是的,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参加这样的“球赛”,就只有遵守所谓“规则”。

当人情遇上制度

读罢两则材料不禁使我感慨万分。哈佛大学的作法无疑是符合规定的,学生违反相关制度遭开除本无可厚非,但转念一想总觉得缺了人情的味道,失了宽容的风范。而中国校长的作法却令人觉得合情合理,充满了人情味儿。当人情遇上制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而在我看来,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制度应适当地为人情让步。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可我想说既然制度是人定的又为何不能适度改变呢?为何一味死守规矩而损了人情呢?当制度适时为人情让步时,你也许会发现不同的风景。

据《三国志》载:曹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说的便是曹操击败袁绍时发现内部有奸细的故事。按照规定,曹操本可以将那些暗中勾结敌军的人一并处决,本可以将那些不支持自己的异党一并扼杀,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一把火将通敌的书信烧了个精光。此举在众人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愿为其肝脑涂地的种子。当曹操面对人情与制度时他选择了人情,稳住了众心,成就了霸业。若不如此,哪来的魏一统天下?哪来的千秋霸业?哪来的一世枭雄?

无独有偶,战国时秦穆公丢失了一匹宝马良驹,百般察探才得知被岐山下三百士兵给吃掉了。官员准备依法处置,将之问罪。谁知秦穆公却说道:“我听说吃了马肉不喝点酒是会伤身体的,快去送点酒给他们吧!”三百壮士听后,无不大受感动。而当秦国被晋国围困后,这三百将士无一不为之拼尽全力,奋勇杀敌。试问,当人情遇上制度,如果秦穆公选择按照制度将之处决不讲一点人情,不留一丝余地,不给他们一丝改过的机会,何来的举国同心协力变法图强?何来的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所以,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制度适度地为人情作出让步,你将收获不同的风景,成就非凡的业绩。相反,如

篇二:作文:坚守规则

坚守规则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

把一把沙子撒到纸上,微微振动纸的边缘,沙子就肆意的流动。在纸上涂一层胶,再撒一把沙子,那么沙粒就粒粒安分地站在之上。如果把人类比作沙子,把社会比作纸,那么规则就像是那一层胶,它使人与社会相辅相成,并使每个人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凝聚成为一个坚实的集体。如果这个社会没有规则的话,人心就像是一盘散沙。 2009年美国某航天公司一颗卫星在距离地面约800公里的轨道上,与一枚报废的俄罗斯卫星发生碰撞。这是人类发展航天事业以来,首次卫星与卫星在太空间碰撞。太空专家renwei,有相当多的卫星在附近轨道运行,这次相撞产生的碎片有可能威胁到在相似轨道中的其它卫星,甚至可能引发一连串相撞.在相撞事件发生后,欧盟呼吁为太空活动制订规则。在首颗人造卫星升空后的50多年里,国际社会一直没有就跟踪卫星或者确保卫星不发生相撞事故制定过规则。

对于浩瀚渺茫的太空而言,地球也好,人类也罢,都不过是沧海一粟、甚至微不足道。人类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时刻伴随着不可预期的风险和挑战。人类的航天事业,必须尊重宇宙的规律,有序进行。

有时候,由于情感和利益的诱惑,会让我们容易无视规则。而面对情感,利益,与规则,我们往往应在不产生坏影响的基础上,以规则为主

当年的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他的一块地皮和250本书赠给了当地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就是现在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一直把这250本书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个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在大火发生前,碰巧有一名学生把一本书偷偷带出了馆外,打算在宿舍里优哉游哉地阅读。第二天,他得知了大火的消息,意识到自己从哈佛楼里带出的那本书就是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仅存于世的一本。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找到了当时的校长,并把书还给学校。校长收下了书,感谢了他,然后下令把他开除出校。理由是,他违反了校规。这就是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才更为安全有效

规则是神圣的。它规范着社会的行为,租金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以我们无限的智慧不断探索者最适合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在世代的繁衍中不断去旧取新,追寻着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规则

篇三:“规则与人情”作文讲评

“规则与人情”作文讲评

一、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哈佛大学校规规定图书馆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带回了宿舍。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

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的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二、命题意图

1、近来,中央一再强调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实际是政府向百姓表态,承诺会注重制度的建设,注重制

度的完善。而通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宣传、贯彻这方面的精神,无疑是最佳的机会。并且,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可实际这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问题,值得学生理性的去思考、探讨。

2、纵观高考命题,越来越强调学生要具有思辨能力。本次命题的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规则与人情”,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都要求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3、本次作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段论述能力。

三、审题立意

材料一:假如是一名学生违规将书带出图书馆,因此受到校规的惩处,那么这件事就很简单明确,而这个材料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当晚发生火灾,此书成为哈佛图书珍藏馆唯一存世珍品。书可私藏,无人知晓,私自带书之事即可瞒天过海,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学生交出图书,那么个人利益必受损,会受校规惩处被开除,但内心会获得安宁,实现自我救赎。学生交还了图书,校长感谢他,是因为他的诚实,肯定他的人品,所以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校长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所以可以立意“规则至上”“敬畏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良好风气最有力的看守者”“用规则看守一

切”。

材料二: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没有其他人,如果不承认,没有人知道,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主动承认,要赔偿玻璃,会受校规惩处。但他们还是主动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诚实,肯定他们的人品,所以也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 “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校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是主观判定,损失却由学校(纳税人)来承担,所以可以立意“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

二则材料放在一起,如果只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可以立意为“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但这种立意只是符合题意,但流于俗套,不容易出类拔萃。因此思考相同点中的不同的处理结果,最好的切题立意应该是探讨“规则”与“人情”、“规则”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立意为:①规则高于道德,②法理大于人情,③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④从学生事件处理结果看中西方文化(看待“法”与“情”)异同??

四、写作素材(选自“每周万字阅读静待”)

1、经济困难男子超载被罚 民警开罚单内夹百元。(高一

下第一周)

2、该不该“特赦”贪官。(高一下第一周)

3、我们为什么爱闯红灯。(高一下第九周)

4、底线失守,无人可以置身事外。(高一下第十一周)

5、底线失守,谁都难逃“互害”厄运。(高一下第十三周)

6、《“规矩草”》。(高一下第十四周)

7、从交警离岗救人被记过看规则意识。(高二上第十九周)

五、例文

1、面对规则,莫轻言原谅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引用)。”试想,如果河水不沿河道奔流,万物不按照生物节律生长,星辰不随时间呈周期性的变化,将会是什么样子?大自然的规律如此,人类世界也不例外。正是为了使这一切有序,面对规则,我们不应轻言原谅(中心论点)。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何身份,有何地位(分论点句)。庄贾自恃自己是监军,又带领自己的军队,因陪人喝酒而迟到,后向皇帝求助不成,被司马穰苴斩杀(例子句)。如果一切有身份地位的人都像庄贾这样目无组织纪律却不受惩罚,只会助长他们嚣张的气焰。弱化、淡化规则的行为,

往往会让违反规则的人更加理直气壮。而挣脱规则束缚做不好的事情的人,也终将为此付出代价,不管你地位多高(分析句)。古时有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印证了这一点(引用小结句)。

才华固然重要,但牢守规则更加重要(分论点句)。乐工罗程善弹琵琶,天下少有人能及。他侍宠杀人后,其他乐工向皇上求情,而皇上更看重祖宗的律法,最终打死罗程(例子句)。有才华之人违背规则而受罚固然令人惋惜,但有才之人层出不穷,但规则一旦被破坏,开了先例,往后便无法再被稳固地建立了(分析句)。诸葛亮杀马谡也是一样(例子句)。面对一个自己器重的人,为了示三军,避免失去人心,也只能按军法处置马谡,不能姑息、原谅他失街亭的过错(分析句)。为了让规则的束缚保持效力,不能因惜才就轻言原谅,否则,可能会出现恃才放旷的行为(小结句)。

功劳和贡献不能成为逃避你触犯规则的后果的理由(分论点句)。中国古话说:功过相抵(反面例子句)。有些时候这能让犯错的人改过自新,走出阴影,也有可能让犯错的人心存侥幸,产生‘违反规则的错误总可以弥补’的错误想法。事实上,功与过往往并不是十分契合,能刚好弥补的。如果一个作出了不少贡献的人知法犯法,能因为他的贡献而逃脱法律的制裁吗?要是在古代,一位屡立战功的将军,恃功横行不法,他立的功劳要怎样弥补他所犯的罪行呢(分析句)?


人与规则作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150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