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作文素材 > 心存善意作文

心存善意作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39 | 移动端:心存善意作文

篇一:“心存阳光”的材料作文

“心存阳光”的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北极考察队队长贝德要求每个队员坚持记日记,日记以描写阳光下的景物为主。后因日期延误,考察队无法及时返回,他们将在黑暗寒冷的极夜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黑暗、孤寂压抑得他们要发疯了。这时,贝德请大家依次朗读日记。一个个阳光下的故事使人们仿佛看到了闪着银光的雪原,成群的企鹅,笨拙的北极熊。就这样,烦躁和焦虑一扫光,心完全被美丽的憧憬和美好的回忆占领了。漫长的黑夜终于过去了,人们迎来了久违的阳光。其实,只要心中能留下阳光的指纹,周围纵使是无边的黑暗与寒冷,你的世界也会明媚而温暖。

读了上面的材料,请以“心存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心存阳光

落花飘零,黄叶纷飞,谁不留恋指头的荣耀?但因为心存阳光,带着阳光刻下的痕迹,甘心融入泥土,等待明年春天的萌动。

累累硕果,滚滚麦浪,谁不喜爱阳光的轻抚?但因为心存阳光,带着阳光赋予的收获,甘心垂下腰身,等待今年秋天的收获。

阳光会暂时消失,但阴霾不会永远存在。只要心存阳光,阳光永远与你同在。

东坡居士,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何等畅怀。无奈小人当道,惨遭罢黜。但他心存阳光,心中始终怀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始终怀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仍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壮志,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终成就他文学史上铁板铜琶的绝响。

十年浩劫,不曾改变她宁静淡雅的心境,夫亡女故,不曾消磨她积极乐观的心态。杨绛的文字,永远那么灵动,永远那么洒脱。因为她心存阳光,始终有对生命不倦的热爱,始终有对

文学不懈的追求。读过杨绛文字的每个人都会感受到阳光的气息。

林清玄,高考落榜没有让他忽视台南乡村的美好的生活气息;入伍参军以后没有让他忘记儿时稻田里的清香;生活的坎坷没有让他丧失对茶的痴爱。因为他心存阳光,所以面对苦难依然感激生活给予他历练的机会,他面对丑恶依然会用孩子般纯净的心去给予理解宽容,也因为他心存阳光才会用心诠释“禅”的真谛。

阳光毫不偏私,他没有给谁多一些,给谁少一些,只是它出现与消失的时间不同。如果突然发现,一位永恒的阳光已消失,别抱怨,因为在黑暗中回味的阳光更加温暖和煦。

心存阳光,才会感激阳光的存在,感激它的无私。

心存阳光,才敢面对黑暗,才敢面对未来遥不可知的命运依旧充满信心。

心存阳光,才会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心境,悲观者只懂抱怨阳光的灼热,乐观者才拥抱它的辉煌。

也许窗外风雨凄凄,也许路上乌云密布,也许我们不得不风雨兼程,请背上装满阳光的行囊上路,一路洒播,一路收获希望与硕果。

阳光满心·满心阳光

在人生无边的荒漠上,我们跋涉出清清溪流,在人生微澜的深潭中,我们踩踏起点点浪花,这些铿锵的足音,连缀成我们生命的乐章。在这绚丽的乐章中,有一个悠长的音符,从容地贯穿始终,那就是阳光,心底的阳光。

有这样一个女孩,十几岁的年纪,本该在赛场上翻飞腾跃,享受着青春的张扬,可她却因为一次意外事故,永远地被禁锢在轮椅上。桑兰,这个冥冥之中注定要经历沧桑的女孩,却透出了兰花一样的坚强与乐观。心存一份阳光,她踏上了另一种生活之路,她考大学,作主持人,她实现了正常人都不敢奢望实现的梦想。从此,人们看到的是她阳光般灿烂的面庞,心存一份阳光,桑兰让这阳光在每个人的脸上闪现。

科学界的泰山北斗爱迪生,心中同样存有一份阳光。当他苦心经营的实验室遭受熊熊大火之时,他从容地叫来儿子和妻子,平静地说:“太好了,我的所有谬误都被这场大火烧尽了!”

此等乐观,何人能及?

经受了大火的爱迪生,如同涅盘的凤凰,拥有了更多的能量和精力,三个星期后,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留声机。这位科学的先驱,因为心存阳光,更成为我们精神的导师。

生命该是如此的顽强,在沙漠中发芽,在瓦砾中开花。纵使暗夜沉沉,也有微亮的星辰;纵使寒夜漫长,也总能迎来久违的阳光。因此,不必为黑暗而恐慌,也不必为寒冷而惊惶,只需打开心窗,让灿烂的阳光倾泻入你的心灵的陋室,你会惊喜地发现,那心灵的阳光是如此暖人,你更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山又一扇心窗,让更多的阳光洒进来,让自己的政客新沐浴在满屋的阳光之中,自在地徜徉。

阳光满心,满心阳光。把心灵作为容器,加入满满的阳光,制成馥郁的醇酒,让这醇酒在我们的身体里慢慢发酵,然后绽开在手心,绽开在脸庞,让我们的全身散发出阳光般迷人的光彩,辉映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心存一份阳光。

心存阳光

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光明和温暖?是什么使万物茁壮成长?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希望?……是阳光,是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心存阳光就是心存希望。

心存阳光,即使你双目失明,你也会领略到阳光的四射光芒。正如众所周知的海伦·凯勒,他并没有因自己失去欣赏阳光下的世界而萎靡不振,反而更加努力的生活,变得更加出色。因为它心存阳光,所以他要努力地去感受阳光。

心存阳光,会让你增添一份自信。还记得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令全国人民称赞的舞蹈《千手观音》吗?是什么令那21位聋哑演员乐观地面对生活?是什么令他们勇敢地站在舞台中央?是什么令他们那样自信地向世人展示他们整齐而优美的舞蹈?……是阳光,是他们心中的阳光。是他们心中的阳光照亮了他们的生活,给予了他们勇敢,哺育了他们的自信。

心存阳光,也就是心存希望。因日期延误而无法按时返回的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他们凭着自己在日记中所记录下的那一个个阳光下的故事,仅凭着他们心中的阳光,心中的希望,度过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极夜。因为他们心存阳光,充满了生的希望,所以他们看到了那久违的阳

光。

心存阳光,你也会为别人带去阳光。戚秀玉在下岗后,并没有心灰意冷,因为她心存阳光,满怀希望,充满热情,所以她开辟了令很多人望尘莫及的术语自己的事业。她心中的阳光不仅鼓舞她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更促使她将心中的阳光洒向了那些需要的人,让很多人都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都拥有了自己心中的阳光。

人在出生之前,鲜花和荆棘已经被上帝均匀地洒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心存阳光,遇到鲜花时,风景会更加迷人;遇到荆棘时,我们也会微笑着走过。

其实,只要心中能留下阳光的指纹,周围纵使是无边的黑暗与寒冷,你的世界也同样会明媚而温暖。

因为心存阳光,所以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

心存阳光

人的一生难免陷入阴霾,心存阳光,坚定信念,才能走出黑暗,迎接光明。

阳光亦是希望。每一个明天都充满阳光,每一个明天也充满希望。希望是心灵的灯塔,希

望是人努力奋斗的不懈动力。只要你心存阳光,你就会以激情去创造进步、创造成功、创造奇迹;只要你心存阳光,你就会感受到内心的激情与力量。就会增强对未来的信心与勇气;只要你心存阳光,生活的褶皱处便有你的一缕阳光,生活的美好就会向你靠近??

心存阳光,是遭遇不幸后的一份坚毅。

霍金一生被卢伽雷病纠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可他却心存阳光,充满对生命的渴望、对人生的追求,成为当今世界的科学大师之一。当有人问他是否认为命运对自己不公,让他失去太多时,他自然地微笑着,用还能活动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一段话:“我的手指还能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还能追寻我的理想,我还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朋友,我内心充满对生活、对人生的希望??”他不放弃生命、不放弃生活,不放弃理想,永远心存阳光地献身于科学事业。用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化解难以逾越的苦难,这的确是“感恩的心中永远有阳光,永远存在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心存阳光,是对生命的一份达观。中国国家队体操运动员桑兰,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国举办

的奥运会,为中国多次夺得冠军,为国家赢得荣誉。2003年,桑兰在一次国外运动会上代表中国比赛时,不幸出了事故,手术台上的桑兰失去了身体的自如性,动弹不得。经过18个小时的手术之后,桑兰活了过来,所有人都为她高兴,但是她却要永远地远离她的舞台,退出体操生涯,因为她的下半生将被永远地附在轮椅上。当时,只有17岁的桑兰幼小的心灵受到沉重的打击。后来,她却以坚强的意志接受了一切,以自信、微笑面对生活,以比赛中同样的自信迎接未来,她心存阳光,渡过一生中最艰难、最痛苦的考验。

星星被白昼拒绝,夜晚却灿烂了天空;梅花被春天拒绝,却给冬天带来了芳香;流水被高山拒绝,却化为壮丽的瀑布??生活中遭受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永不绝望,心存阳光,请记住:野百合也有春天。

心存阳光,你就会收获阳光;心存阳光,你就会翱翔在梦想的天空;心存阳光,你就会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与真谛。

篇二:关于善良的作文:善

关于善良的作文:善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1) 班韩雨 苏格拉底说,善是人的内心灵魂。 什么是善?我们很难对此做出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但当“最美奶奶”陈贤妹在十余位路人的漠视中向小悦悦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说,这就是善;当无数记者和自然保护者为保护地球上的一个个小生命而抗争,最终拍出字字血泪的《海豚湾》时,我们说,这就是善;当文天祥坚持内心,任凭高官厚禄诱惑也不变节,臣心一片磁铁石时,我们说,这也是善。 是的,这些都是善。善是在别人有难之时的恻隐之心和伸出的双手,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热爱,也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问心无悔的坚

持。或许,进一步说,善就是本性,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互帮互助的天性。 善是人的内心灵魂。 老子说,上善若水。 为什么要行善?整部历史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仁义不施的国家,纵使强大如秦国,也只落得个“一夫作难而七庙墮”的下场。自私自利的葛朗台和高老头,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善”的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自己却变得偏激、灰暗。为富不仁,他们在自己富裕时也感觉不到幸福,无法同别人分享欢乐:失意时更是难以得到别人的援手,只能沉沦。 相反,如果我们能发掘出自己“善”的内在灵魂,并乐于去行善,那么,我们行善的过程,也是我们灵魂升华的过程。行善让我们的内在灵魂得到了释放,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强大,让我们在行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愉悦,让我们变得阳光,更有活力。另一方面,“结草衔环”的故事一直在传唱。当我们行了善,也是在帮助别人发掘出心中的“善”的种子。这样,当我们有难时,看到的也会是他人,甚至整个社会伸出的援助之手。 善就像水,不可或缺,处处存在。 王阳明说,发明本心,致良知。 如何行善?既然善是我们的内在灵魂,那么行善并不难做到。只要发掘自己的本心,听从内心的召唤,不被世间繁华迷花了双眼,不被功名利禄腐蚀了内心,即使在淤泥中仍能保持一颗纤尘不染的赤子之心,在近在咫尺的苦难面前伸一双援助之手,在遥远异乡的灾害发生时掉一颗恻隐之泪。对别人进行帮助,对自然进行保护,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保养,问心无愧,你会发现,善的内在灵魂,一直在我们的身体里散发着温和的光芒。 发现本心,善一直在我们身边。 ——那么,如果一直行善,会怎么样?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如是说。 教师点评 善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无论把它放在哪里,都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作者是一个心存善意的人,在这样明白晓畅的文字中,我们的心灵如同经过浸润,感受到文章折射出的人格光辉和美好情怀。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苏格拉底、老子、王阳明、荀子的名言,反复议论,体现出自己丰厚的文学底蕴,也让文章层次鲜明,结构严谨。当我们聆听了她对善良本真的声声呼唤,便明了了人如果拥有了善良的内心,人生会因此而更加丰盈,世界也会散发出迷人的色彩。漫漫人生路,善良则是生命的守护,行善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文章的结尾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同样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想象空间。

篇三: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十)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十)

1、南方集中供暖,谁愿“在艳阳里大雪纷飞”?

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有专家认为,“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11月16日新华网)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的冬日印象。这样的印象,在2015年被一首《南山南》所续写,“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当北方有供暖的时候,南方就开始在羡慕嫉妒恨里,一遍遍纠结“南北之界”的历史话题。

避暑救寒,不是轻奢的娇嗔,而是民生的责任。“记者调查发现”的事实,当然是客观存在,却与民意隔了好几层皮。一来,所谓北方室内寒冷与南方室内温暖,是碎片化的现象。就像供电了,还有停电的时候;供水了,还有污染的概率一样——能据此就推断出水电供不供无所谓了吗?二来,北方集中供暖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南方不少地区冷风嗖嗖,就算家里有取暖,无非是空调、油汀或取暖片,成本也好,效率也罢,跟集中供暖是“一个意思”吗?再一个,“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不假,但,有多少人、多少家庭舍得没日没夜开着空调取暖?就算有心有钱又不怕耗费资源,都像北方那样送暖入户,估计城市电网早就瘫掉了。

泛泛的口舌之争意义不大,还是看看专业研究吧: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大多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但,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说了这些年,所谓南方集中供暖,当然不是一股脑把广深地区也纳入进去,而是切实考量到江浙沪等纬度区位,居民家里严寒难耐的现实,分省、乃至分市因地制宜。令人诧异的是,北方供暖成了惯例,当然没什么可说的。怎么谈到南方集中供暖,就要搬出经济、节能、环保账单来吓唬人?言下之意,还是算了吧。莫非,北方集中供暖是天赐能源、或者南方人天然抗冻?

有几个不得不说的现实,需要在南方集中供暖问题上好好考量:一是来自卫计委的数据称,2014年末中国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预计2020年将逐步增加到2.91亿人。“世界是平的”,南北方人口迁徙成为常态。纵使为了保护怕冷的北方人,南方严寒地区考虑集中供暖,也是个现实的民生吁求。二是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供暖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一旦在“集中”层面得不到纾解,分散取暖的结果,恐怕只会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雪上加霜。这究竟是公共利益之福还是祸呢?

南方不少高端小区,已经开始在集中供暖上做文章了。不过,行政的责任,交给开发商去代偿,这合适吗?在冰冷彻骨的南方,集中供暖不肯屈尊纡贵,难道仅仅因为南方姓“南”?是啊,若南方能以集中供暖,谁又愿跑到屋外“在艳阳里大雪纷飞”呢。(邓海建)

2、鼓励“紧急现场救护”体现公共担当

2015年11月16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条例草案明确:鼓励紧急现场救护。鼓励经过培训、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同时,强调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对患者造成损害的,经过合法程序认定,由政府予以补偿。(《新闻晨报》11月17日)

紧急现场救护的重要性,通过诸多例子可以说明:2013年,在武昌地铁2号线光谷站出口发生感人一幕:一名小伙不幸晕倒在地,正好路过的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哈马德见状,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让小伙在现场苏醒过来。让哈马德他感到奇怪的是:围观的人群中,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拍视频,还有的在打电话,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施救。2014年2月17日,一位女白领突然晕倒在深圳地铁的通道里,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的50分钟内,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她采取有效急救措施,120到达现场时患者已经死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同“见扶不扶”一样,紧急现场救护也面临着“当救不救”的道德困局。

这其间虽然有“不会救”的能力问题,但更多还是“不敢救”的态度问题。救人之后被讹诈怎么办,如果出现了损害事件又如何处理,诸多顾忌让每一个想冲上前去的人,都会投鼠忌器,于是他们往往会选择拍照,拍视频或者打电话,甚至呼叫别人上前,但自己就是不愿伸出援手。对此,曾有媒体做过现场调查,“怕承担责任”成了很多人不实施急救的理由。因而,出台“好人法”给公众顾忌松绑,让好心人在公开场合无偿施救时免遭讹诈已无可回避。

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高解春称,中国公众的急救技能普及率不到5%。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一数字为85%,法国为40%,新加坡为30%。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跟“是否愿救”的意愿密切相关,比如,《好撒玛利亚人法》在美国案例法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并通过“免责式保护”而给公众权利松了绑。通过法律的保护式鼓励,让公众的急救技能的普及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公众急救的意愿日益强烈,“见危而救”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性常态。反观国内,在“见扶不扶”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紧急现场救护也难以摆脱“见急不救”的尴尬。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意味着,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害,都将由政府全部买单,从而实现了个人的“零风险”。这样的兜底保护可以说是释放了最大的善意,也是对紧急现场救护的最大激励,体现了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事实上,当紧急救护本身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并成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部分,为其后果买单本就是社会共治的一种延伸。近年来,从各地见义勇为立法的保护条款的扩大与深化,再到北京、海南、深圳等地将“好人法”原则纳入急救立法,折射的是一种公共治理理念和手段的升级。

急救也好,救助也罢,社会问题最终还得整个社会来解决。“见扶不扶”的道德困局,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用法律的手段去引导、保护和激发道德责任,是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也公共管理伦理的体现。只有通过立更多的“好人法”去激励和保护好人,那么社会才会好人辈出,能人不断。(堂吉伟德)

3、惩戒失信学生不能“轻教重罚”

近日,教育部官方微信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记录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等,同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11月19日《京华时报》)

熟悉高校学生处分条例的或许都知道,开除学籍是对一个学生的最高处分,一旦某学生受到了这样的处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校对该生在学业上的单方终结。从这点来看,修改后的学生管理规定对失信学生的惩戒是严肃且严厉的。但是,惩戒从来都不应是教育的目的,它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纠偏手段。对于高校来说,究竟该如何用好这一新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达到提升他们能力的目的,或许还应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相应的配套措施上。

新规定明确表示,高校应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同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这也就是说,对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理,也只能是建立在高校必须开展对应的诚信教育的基础上,否则,惩戒便失去了基础,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但要看到的是,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其实并非第一次提出,以笔者近几年的辅导员经历看,这项工作早就当作学生日常教育的一部分渗透到了整个学生工作中,可遗憾的是,由于师资力量的不专业性、课程设置的不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的随意性,使得这门课程在很多时候都沦为了一种形式,它也并没有从启迪学生心灵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的理性认知,以至于在高校多次出现“这边诚信教育轰轰烈烈,那边考试作弊却如火如荼”的畸形奇观。

更要警惕的是,新规虽然对学生的失信行为和诚信教育都作了方向性的要求,但在相应的细节落实上,却并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说明,更没有对高校诚信教育不达标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惩戒。在这样的情形下,负责任的高校可能会按照正常的教育规律在诚信教育和惩戒措施上都下同样的“功夫”,但也不排除一些“怕麻烦”的高校仍旧会沿用以往的教育手法,可在惩戒措施上却“毫不手软”,使得教育出现“重惩戒,轻防范”的乱象。而这,不但违背了教育的固有目的,更会在无形中伤害更多的学生。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中国的教育生态里,我们一直都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传统。而学生管理新规的出台,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教师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如果一所高校的老师连自身的诚信素质都不合格,都还要去抄袭论文、学术作假,那么,我们又怎能期望他可以教出更好的学生?而要避免这样的尴尬,高校又是不是该以更严肃的姿态对我们的教师也作出更严格的规定呢?

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各种途径让人的心灵变得更美好。我也相信,教育部修订学生管理规定的目的也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红线划定,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去提升他们的内心。而对于高校来讲,就更应该读懂这规定之中的善意,并辅之一系列的措施来避免学生去触碰这一红线,并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学生。事实上,这也正是诸多教育管理规定的题中之义。(张 剑)

4、百万支票谢恩人演绎点滴之善

20年的创业打拼,他时刻铭记一句忠告:做人要诚实守信处。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他从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厂老板。他把当年给他这句忠告并给了他一顿饭的“姐姐”视为恩人。20年后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后,他用100万元现金支票来感谢恩人。他就是2015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何荣锋。(11月21日《重庆商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万巨额的回报,是知恩图报的应有之举;然而,不要百万巨款,并非不给对方以回报的机会,恰是“不求回报”的初心未改,这一送一拒,让当初的“一饭之恩”得到了升华,也因彼此之间的至纯之善,而将善之境界演绎到了极致。点滴之善的积累成为大善,平凡之善而成为良善,因善结成的友谊,自又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

一饭之恩的范例当属于韩信,当年落魄无比的他,处于饥肠辘辘的时候,恰是一位农家大妈无私的给了他一碗米碗,解决饥饿之中韩信的一时之急。这样的雪中送炭,如何叫人不感动莫名,又如何不让人铭心刻骨?发达之后的韩信,把老人视为自己的母亲那样赡养,以实际行动注解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内涵。当今天,何荣锋与戴杏芬又将其生动的再现了一次,并让每个围观者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相比于那些所谓的暴力慈善、炫耀公益来说,低调而质朴的“一饭之惠”才更触及人内心最柔弱之处。锦上添花固然值得称道,雪中送炭才更值提倡;轰轰隆隆的壮举固然光彩夺目,然而润物无声的点滴彰显才更为难得。那么,什么是善?善就是植于内心的一种理念,一种见危济困的行为自觉,一种不求回报的救助与舍予。当初给予别人一饭之惠的戴杏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什么回报,她只是认为别人遇到了困难,陷入了绝境,那么自己就应当施以援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拉上一把。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遇到这种状况。当自己陷入绝境之时,至少也能有一点希望,获得一些期待,而不是希望之手的绝望。

所以,善是一种生存的理念,更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尤其需要像保护眼睛那样去珍惜和呵护。心存善意者必然获得善报,以做人诚实守信作为人生信条的何荣锋,能从乞丐实现到老板的华丽转身,就是因为其拥有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而施恩于人的“姐姐”戴杏芬,能得到百万支票的回报,又何尝不是对善者的最高褒奖与礼赞?

在如今天这个道德相对滑坡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行善,二是现代人如何行善。东方人说,因为我遵循内心的道德;西方人说,因为我相信外在的上帝。无论是内心的道德,还是外在的上帝,行善都是一种信念,一种底线,一种精神,若离开了善意与善举,那么人将不人,整个社会也将陷入无序之状。而作为一种亘古未变的价值,行善的标准从来就没有改变,对善的认同原则也从未调整,比如必须依法依规,量力而行,当然更重要的是,必须出自于内心的真实意愿,没有任何私念与私欲,不把行善作为炒作的工具,不将其作为牟利的手段,始终坚持“不求回报”的初心,始终秉承“知恩图报”的底线,用自己的行动去固守,去实现,去助推,那么才会形成善的反馈与接力,并让其在传递中不断被发扬光大。(堂吉伟德)

5、 学生集体打脸100下,教育最该脸红

作者:陈广江

近日,山东临沂市经济开发区禹韩小学的一年级孩子,集体接到老师的指令,要求每个学生打自己的嘴巴100下,必须高高抬起,重重落下,还得带响声。家长说,老师当时心情不好。校长称,老师刚来,没有任何教课经验,孩子们又不听话,一时糊涂。19日,记者获悉,该老师被停职记过。(11月19日大众网)

青岛幼儿园老师“棍棒虐打幼童”事件尚在调查,又惊现临沂老师“令学生集体打脸100下”事件,接连两起体罚丑闻,令人愤怒,更令人深思。一边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一边是棍棒教育屡禁不止,羞辱、殴打孩子的丑闻几乎天天上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令学生集体打脸100下,而且要狠、重、响,这种变态的体罚方式让师德碎了一地、烂成稀泥。六七岁的孩子天生顽皮,上自习课说话聊天也是常事,而维护好课堂纪律本就是老师的责任。现在看,该老师非但没有尽责,反而把学生们当成了泄愤的对象,践踏了基本职业操守,也逾越了社会容忍底线。

耐人寻味的是事后学校的反应。18日,丑闻曝光后,校长称老师刚来,缺乏经验,因孩子破坏课堂秩序,一时糊涂才责令学生打脸,老师认识到错误后被调到其他学校了。潜台词是,学生有错在先,老师犯错在后,而老师犯错也是有原因的,现在也知错了,调离学校就算完了。看来,学校并没有当成多么严重的事,或者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事绝非“一时糊涂”这么简单,学校的态度注定无法平息社会怒火。在舆论压力下,19日,学校才拿出“零容忍”的态度:对涉事老师停职记过,三年内取消一切评先树优资格。学校前后态度的转变恰恰说明,学校所在意的,不是体罚教育本身,而是社会影响和舆论反应,所谓的师德师风建设仅仅停留在嘴上而已。

体罚教育为何屡禁不止?师德底线为何频遭践踏?从学校对体罚丑闻的态度可见一斑。平时不把体罚学生当回事,出了事首先想到遮丑,实在遮不住才拿当事老师开刀,顺便再喊几句“零容忍”、“绝不姑息”之类的口号,这是很多学校管理者的态度。不难设想,下一次丑闻的发生,只是时间、地点的问题。

啪啪啪,啪啪啪??学生集体打脸100下,不仅打在了家长们的心上,也打在了教育的脸上。谁该脸红,不言自明。


心存善意作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37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