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作文素材 > 亲近自然高中作文

亲近自然高中作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07 07:17 | 移动端:亲近自然高中作文

篇一:描写大自然的作文:亲近大自然

描写大自然的作文:亲近大自然

描写大自然的作文:亲近大自然

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跳舞,有的人喜欢看书,而我则喜欢亲近大自然。只要一有空我绝不错过亲近大自然的每个机会。

清明节到了,我又一次跟随妈妈回到余姚老家过山村生活。

清晨我们踩着小草上的露水上山啦!鸟儿用优美的歌声欢迎我们,花儿对我们点头笑。我和哥哥互相追逐着,欢笑着。

远看,绿油油的茶树排成队,依山而种,竖看如层层绿色台阶蜿蜒而上;横看仿佛是条条绿色长龙绕山而卧。近看,那平展的茶树顶上铺满了嫩嫩的绿叶,是那么的可爱,让人情不自禁地俯下身去亲吻它。

再向前,便来到了竹林。一株株翠竹高耸挺拔,顶天立地。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们孕育了好多“胖娃娃”,探出了黄花花的小脑袋,向大地展示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突然,我感觉有东西从我脚上跳过,把我吓了一大跳。我往地上看了一眼,原来是一只小青蛙呀!我急忙叫哥哥来,哥哥蹲下身,伸出双手,盖在小青蛙的上面,往下一扣,一只小青蛙就抓在手里了!我仔细地打量着这只小青蛙,它长着一双大眼睛,肚子洁白如雪,一鼓一鼓的,不时发出“呱呱,呱呱”叫声。仿佛在说:“好心的人呀!我是益虫,请你们放了我吧!”看着看着,我跟哥哥哈哈大笑起来。于是哥哥手一松,青蛙便跳入了草丛之中。

这次亲近大自然,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好,更是带给我们对生活无尽的希望和向往,我热爱它!

篇二:高一作文教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丘一壑也风流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学习目标

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使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学习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一心灵鸡汤(精美短小的文字)—— ○

以禅宗“三境界”之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和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来概括景物描写的两重境界,即真实客观的再现景物和渗透主观情意的传神绘形,既恰切又生动。

造物的神奇在于孕育万物却各不相同:同样是山,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同样是花,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你也许曾无数次为之驻足留连,却遗憾不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将它们尽情抒写。那么,就随老师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一丘一壑也风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本单元作文在写法上强调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何谓特征?特征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区别的地方。那么,景物的特征包含哪些因素呢?景物的地域、时令特征,加上物种的差别,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景物本身的特征,是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的对象。 另外,景物还具有感情特征。这是因为景物因人的 主观感情色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在同一个人眼里,心情不同,反映也截然不同。

学生喜欢写景,但常常忘了为什么写景,抓不住景物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特征和说明文中的事物描述不同,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作者头脑里的景物特征已经深深印上了主观的痕迹。有的甚至会大大变形。极度失望的人,竟会看见黑色的太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应当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过渡语:如何才能在写景时抓住景物的上述特征呢?如何才能让你笔下的景物栩栩如生,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老师将景物描写分为两重境界,现在就让我们我们通过学习,逐步登上这两重境界。

1、第一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解说:这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将客观景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做到这一点,景物本身的特征就自然显现。

(1) 归纳实施办法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呢?

出示课件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峻青《海滨仲夏夜》

这段文字出自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请学生阅读并思考: 文中所写的景物,作者分别通过何种感官感知?这些景物能否真实反映“海滨”“仲夏”“夜”的特点,为什么?

明确:“轻飘飘”、“凉爽”的夜风,“柔软”、“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的沙滩是借助触觉获得的,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是鼻子嗅到得的,“三三两两的人们”、“缀满了星星”的夜空时用眼睛看到的,“愉快的笑声”是用耳朵听到的。

这些景物能真实地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比如:海水、沙滩等景物,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这一地域特征;“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反映了“仲夏”这一季节特征;而“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反映了“夜”这一时间特征。

由此可见,如果能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眼、耳、口、鼻、舌、身去用心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地描绘出来,客观景物的特征就能真实再现。

所以,我们可以将景物描写的第一重境界的实施办法归纳为“用心观察,如实摹写” 。

(2)写作实践

要求调动各种感官用心观察画面上的景物,并且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下来,100字左右。

2、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1)明确含义,归纳写法

第二重境界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为:不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而致力于对其进行传神地描绘。 出示课件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

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市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文字。

引导学生分析

明确:相比前面《海滨仲夏夜》中那段较为平实的景物描写而言,老舍先生的描写简直将景物写活了。在先生笔下,树尖上顶着白雪的“矮松”成了“日本看护妇”,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景象被描绘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有肌肤,而落日映照下的“薄雪也会害羞”,这可不是典型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吗”?

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呢?

很显然,先生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景物的神韵。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月行中天,丝丝缕缕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体生凉。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绿》

苏州城的小桥实在小,有的,长,只有一两根扁担那么长,步子跨大一点,十步不满;宽,三四个人并排走就觉得挤了。如果登上五六曾的楼房,远远望它,就好比是书本上的一个破折号。

——范培松《小桥赋》

明确:第一段文字用比喻传神地写出了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的月光,静时“丝丝缕缕”,动时“似片片雪花”的外形特点,并且巧用通感突出月光的清冷洁白。第二段文字用对比的手法,写梅雨潭的绿浓淡适宜、明暗适中。第三段文字则用夸张和比喻极言苏州小桥之小。三段写景都细腻而传神。

所以,我们想要将景物的特点写得形象而生动,就必须“妙用修辞,传神绘形”。

那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第二层含义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两段写景文字。出示课件

文段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文段二:四顾廓然,湖光满眼。环湖的山黯青着,湖水也翠得很怆然。水底看见暗云浮动,湖岸上的秋叶,一丛丛的红意迎人,几座楼台在远处。旋转的次第入望。

——冰心《往事(二)之六》

问:两段文字同是写秋,却各有不同,文段一中生机勃勃,文段二中愁云惨淡,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明确:两位作者的心境不同。毛泽东写作《沁园春长沙》时是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热血青年,词中壮丽绚烂、富有生机的秋景正是他豪情壮志的体现;冰心写文段二时正在美国留学,远在 异国他乡又适逢中秋前夕,孤独的她乡愁更甚,所以,在她的笔下,山是“黯青着”,而“湖水也翠得很怆然”。

出示课件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

品味自然美景,领略大好河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由此可见,以不同的心情面对自然山水时会有截然不同的反映,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决不能只是单纯地描形摹态,而应该在其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只有注入了“情的活水”,我们笔下的山水才会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归纳实施办法为“融情入景,提升境界”。

小结:景物描写的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是要传神地描绘出渗透了主观情感的景物,可以通过“妙用修辞”和“融情入景”来达到。

写法总结出示课件

用心观察,如实摹写—— 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

妙用修辞,传神绘形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溶情入景,提升境界——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学生做写景文,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不认真观察,习惯于抄书抄报,脱离景物实际;二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写出来缺少统一的基调,特点不突出。

有关资料

一、景物的客观反映

写景要抓住特征绘画上的写生,总是用呈现在眼前的物象来作描摹的模特儿的。写作上的写生也是这样。呈现眼前的物象是一个客观存在,它的形体、位置、色调、明暗,明明摆在那儿,就得照它的本来面目,如实描摹,不能以意为之。方的不能写成圆的,红的不能写成黑的,一丝假也做不得。如果不是这样,文章写的是甲,可是让读者读了以后,却以为写的是乙,或者根本看不出写的是什么,那就失去文章交流思想的作用了。

看见一株树,你试写一写,看见一幢建筑物,你试写一写,下了一场春雨,你试写一写??无一不是练习写生的机会。写了之后,给别人读一读,问他从文章里读出来的那株树,那幢建筑物,那场春雨??是什么样子;然后问自己,他说的跟你看到的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是写走样了,以后写的时候就改进。写生这个基本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节自蒋仲仁《写作的基本功──写生》)

二、景物的主观折射

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

(再次叛变红军的哥萨克军官葛利高里,夜里带着情人阿克西尼亚离家出逃,遭遇红军巡逻队,阿克西尼亚被打死了。葛利高里极度绝望。黎明,他用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坑,埋葬了阿克西尼亚。)

他用手巴掌把小坟堆上的潮湿的黄土使劲拍平,在坟墓旁边跪了半天,低着脑袋,轻轻地摇晃着。现在他再也没有什么着忙的必要了。一切都完了。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 (节自〔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

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篇三:亲近自然之美

亲近自然之美 大自然赋予了万物以生机与活力,提供给万物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自然创造了我们,我们更要走进自然,去感受它独一无二之美丽。

亲近自然之美,去感受抛去浮华之外的宁静。

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现代化的大都市早已淹没了当时的山清水秀,空谷幽鸣,现时的人们,追求着物质享乐,向着浮华趋之若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有多少人的双眼被这城市的灯光闪得暗淡了下去,空剩一副茫然奔走的躯壳。钱钟

书曾说:“没有天亮,没有呼吸,最原始的生,也如同死去。”与其在这繁华若梦中生活着,何不翻山越岭,到无人之境去体验世外桃源的美景;去登一登巍峨的山峰,去品一品山涧的清甜,去闻闻山风拂过带来的清香,这一切自然而和谐的

美景,都是自然赠与我们的无价之宝。

亲近自然之美,去放宽沉重压抑的胸襟。

如同制定了物竞天择的法则,自然也教会了我们取舍,取正义而光明的,舍沉痛而污浊的。苏东坡三游赤壁,寄情山水,饮酒作乐,于自然美景之中,

他舍去了仕途不顺的悲愤,取得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生活。陶渊明高呼“不为五斗米折腰”,转而隐逸于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美景之中,他舍去了功名利禄。取得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


亲近自然高中作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26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