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诗歌鉴赏 >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44 | 移动端: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篇一:比喻修辞在唐诗中的运用

浅析比喻手法在唐诗中的作用

文学院0807班陈泽林学号:2008101010739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词格”。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使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而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一的唐诗,通过精炼的语言把深厚的内涵和出神入化的文学技法表现出来,既引人入胜,有震撼人心。唐诗中或咏物,或说理,或抒情。其间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和文字的锤炼,使得诗歌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增添了艺术价值。而比喻手法的运用,则是诗人创作所运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比喻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一、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

唐诗中有很多咏物咏史的诗歌,这些诗歌的主体是被吟咏的事物或人物。这些主体一般都是客观实体,基本不允许主观臆造。所以,如何能让读者仅仅通过文字便在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这一类诗歌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只有形成生动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开始随后的抒情和说理等情感表达。解决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人们在现实中能感知的、能在头脑中迅速形成印象的事物,把它们融入到诗歌创作中,这样便构成一系列的比喻。

而比喻的成立,要具备“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在唐诗中,作者所吟咏的人或物常常离读者较远,而作者通过与之类似的,又能贴近读者的事物进行设喻,马上就让读者想到,作者描绘的这个形象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进而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真正地达到“化平淡为生动”比如下面这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是贺知章的《咏柳》,即描写春天返青的柳树在风中妖娆柔美的姿态、作者在前两句均采用了只出现喻体的借喻这一词格。将柳树的绿比作玉,将垂下的柳条比作丝带。形象地将刚刚返青不久的柳树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这两句描写的不是静止的柳树,运用比喻的手段就可以使柳树的形象活起来,即让读者在视觉上感知柳树的绿,又能让读者有触觉上感受到柳枝的轻柔。在最后一句用明喻的手段,既可以简单明了地将看不见的风以具体的形态让读者接受,又可以直接点出咏柳背后的内涵。作者所吟咏的不只是柳树,更使造就柳树形象的春风,是自然。即便是不处在春天里柳树旁的读者,也能在脑中形成那一组形象,更能顺着结尾的比喻,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类似的诗歌还有李贺的《马诗》(其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要阐释的较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具体明确。

在唐诗中,还有一类说理的诗。即在诗中阐释人生的哲理。道理往往都是抽象的,如果以单纯的说教方式来告诉读者,则不免生涩,死板。这样就是诗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打了折扣。同时,有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通过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要做到浅显易懂。在诗歌的艺术性和说理的明确性、有效性之间,就需要用修辞手法架起一道桥梁。而比喻这种常用的辞格,便在此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使得诗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意在说明新的事物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代旧的事物,不必为时光流逝和人的老去感到悲哀,要豁达乐观。而这种道理比较深刻,要通过诗人精妙的笔法来实现浅显明了。而作者采用了借喻的手法,在诗中只出现了“沉舟旁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这两个喻体,将这一道理形象地阐释出来。读者在读到这两句话的时候,马上就能在脑中形成千帆过境,万木欣欣的场面,更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哲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其他诗歌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说是朱斌的《登楼》),虞世南的《蝉》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喻的运用来阐述人生哲理。

三、比喻的手法往往是和诗人情感相联系的,通过比喻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进而探究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常来讲,比喻的手法加上不同的情感类型和情感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人们通过一首诗的修辞方法的了解,就能很快地了解作者在作这首诗时的感情态度等心理活动,从而为整首诗奠定感情基调。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抒情造成的矫揉造作。同时,也节约了抒发情感的语言,即用一个比喻句代替了一组抒情的句子,可以达到“化冗长为简洁”。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最后两句借虽然无限美好灿烂的夕阳却已近黄昏来比喻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老去,表现出对韶华易逝的伤感,而对于不可超越的生命又有着无奈之情。这样,以自然物来比喻人和整个生命过程,从具体的形象过渡到情感的相知,使得读者对于整首诗的鉴赏更为容易,避免了艰深晦涩。同时简单的十个字阐述了深奥的人生道理,也是比喻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比喻虽然是一种普通常见的修辞方式,但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重要的。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高度锤炼的结果,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是精炼简短的文字更加丰满,表现力得到增强,人们通过对诗中比喻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中的形象,诗中的情感和哲理。比喻为诗歌的艺术魅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因为其价值,使得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以至沿用。

篇二: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1.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2.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4.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5.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6.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7.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

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篇三: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1、 比喻

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辞格<br>

1. 比喻<br>

在诗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什么叫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诗歌诗歌语言打不打比方,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br>

1)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br>

2)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br>

3) 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南飞》)<br>

4)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br>

5)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r>

6)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br>

2. 起兴<br>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起兴这种辞格,在古代诗歌里,主要是用在《诗经》里。起兴的基本类型有:<br>

A. 兴中无比的<br>

1)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br>

《周南.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诗写得十分舒展、热情,给人一种强烈的生活气息。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桃树长得多么茂盛啊,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就要出嫁了,祝愿她全家和顺美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诗句和女子出嫁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起个引发诗情、烘托主题的作用。<br>

B. 兴中含比的<br>

7)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思:句末语气词)<br>

《周南.汉广》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向一位少女求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是说南方有棵高大的树木,却不可在树下休息。这两句诗首先是兴,但兴中含比。因为乔木高大却不可依偎其下,这正如同汉水之滨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样。<br>

2. 比拟<br>

所谓比拟,就是指把甲类事物当作乙类事物来对待、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把动物当成人或把无生命的东西当成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叫拟人。相反,把人当成动物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成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叫拟物。由此可知,比拟辞格是兼含拟人和拟物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br>

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br>

2)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晚籁:傍晚是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br>

3. 夸张<br>

夸张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在古代诗歌语言中用得十分普遍。总之,作者为了突出艺术效果,对现实中的人或事物故意作夸大或缩小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夸张。<br>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其十五)<br>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br>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如:唐朝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韩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3、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唐朝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曰,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

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唐朝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曰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一首诗歌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也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揭示事物的本质,给听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表达说写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听读者的作用。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愁生白发,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条理清晰,阐发透彻;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在诗歌中就表现为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8、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元朝阿鲁威作的小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就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再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带动全篇。

  9、反问

  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作用。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8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