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地名调查报告

地名调查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1 10:53:54 | 移动端:地名调查报告

篇一:地名的调查报告

地 名 调 查 报 告题目:北京的五棵松

内容来源:?网络参考?采访家人?实地考查一说到北京的“五棵松”,人们马上会想到五棵松地铁站,它位于西四环与长安街的交叉

处,东南面是301医院,西面是永定路。 据说清朝时有个提督叫劭英,他死后墓葬在这里,在他的墓地里有五棵古松,非常醒目,

后来当地人就经常以这些松树为汇合地点的标志,久而久之,“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一

直流传至今。1966年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原松树枯死掉,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棵松地铁

站西北出口处又栽了五棵松树,以符其名。现在,北京的五棵松已经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为一体的

综合性地区,附近有五棵松立交桥、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永定路小学、五一小学、西点百货、

301医院、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场等,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棒球比赛和篮

球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今天的五棵松已不是往昔的五棵松了。 篇二: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解北一小陈方元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文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2.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

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几位老朋友? 出示:解放北路梁家巷高笋塘 荷花池驷马桥 齐读

2、 同学们,见到这几位老朋友,是不是格外亲切?抽生再读(注意读出亲切之感)

3、那么,这几位老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说:

4、课前布置大家找市区内感兴趣的地名作一些调查,都调查清楚了吗? 板书:调查

二、全城搜索,全班互动

(一)交流调查的地名

1、小组交流自己调查了哪些地名?

2、学生代表汇报

3、同学们通过调查,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骄傲。

(二)采访调查的(方法)过程

1、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这些地名的?抽生汇报

板书:采访 上网实地考察

2、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抽生汇报:

板书:来历现在

3、采访个体,回忆调查过程

(1)你调查的是哪个地名?你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调查?

(2)你那天的调查顺不顺利?讲一讲你的调查经历或故事。(随机指导学生发言)

(3)面对调查结果,你的心情怎样?

(三)汇报调查的成果

1、现在,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谁来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针对汇报情况作指导

三、书写调查报告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在北京也做了一次地名调查报告,他让我把他的调查报告

带给大家看看 出示:

2、完善板书,弄清格式

3、好朋友丁丁的调查报告写得多清楚呀!我们也能像丁丁那样能干,写出自己的一份地

名调查报告。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5、现场展示篇三: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我区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民政局 史春雷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

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

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

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

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

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地名管理办法》,我区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

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

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了地名规范化

管理。

2、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一些不

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对我区地名进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处理16条,

共整理出1306条标准地名信息,规范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完成目前,我区基本完善了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共110个。为当地群众工作、生活、交

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过各类导向牌的设置,服务了经济建设,丰富了全区的景观文化。

同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确保全区都有符合标准、数量足够、布点合理、

便于公共使用的地名标志。

三、大力推进地名规划工作地名规划是加强地名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行政区划

应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的

原则,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葫芦岛市部分行政区

划的批复》,完成了我区的行政区划变更和调整和调整工作。

四、扎实推进数字地名工作数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点,也是进展较为迅速的一项工作。按照民政局研制

升级的《地名数据库管理系 统》新版软件,进行录入、更改、标会等,完善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属性数据

录入和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11大类地名数据有1306条。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为了不断深化地名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我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结合原有的有关地名文化书籍,编纂了我区地名区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

使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几年来,我区的地名工作检查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

许多宝贵经验。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服务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

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进了地名工作的新发展。坚持把为

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要求为向导,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

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务领域;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实现了地名工作的

跨越式发展;始终尊重人群众意愿,做实各项工作。

2、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注重统

筹安排,分类指导,较好实现了地名管理的协调发展;注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解决核心问题带动整体协调发展;注重统筹服务与管理,促进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

较好实现了各项事务的协调发展;注重协调配合,加强沟通协商,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

和谐局面,全面推进工程建设科学发展。

3、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创新推进发展。改革创新是地名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作

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实践,每一次发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

4、始终坚持合作共赢,聚智聚力共谋发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

涉及面广,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科学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经验做法,对于进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内在

规律,推动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抓紧抓实,

措施上扎实有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区公共服务

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014年11月10日篇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来源:互联网 作者:admin 时间:2009年07月22日 浏览: 139次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孙秀东 陈德彧 张伟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

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

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

自2005年启动实施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全国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

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

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

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全国地名公共服务成效显著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地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服务领

域大大拓展,较好地服务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

可。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民政部积极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开展地名标准体系建设,

2006年12月出台了《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8年8月修订了《地名标志》国家标准。

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广东省2007年新修订了本省的《地名管理

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简称为“一程序、四规则”的五项法规,浙江省近

年来出台各级各类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制度160多件,安徽省池州市近年来出台的20多个民政

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地名的就有5个。此外,各地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

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

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规范化管理。——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各地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

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洋地名等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重庆市对全市地名进

行了清查,共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250多条,规范了长江、嘉陵江上18座桥梁的命名工作,

对群众反映强烈、含义粗俗的11条地名及时进行了更名;广东省重点规范建筑物名称管理,

过去三年共审批建筑物、住宅区名称5000多条,并清理整顿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物名称;

江西省重点规范乡镇名称,三年来先后对十多个不规范乡镇名称用字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昆

明、石家庄等市对洋地名进行了清理整顿;合肥市结合全市道路地名普查,对37条不规范街

路巷名称进行了更名。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形成继1995——1998年完成国道设标工作、2000年——2005年完成全国城市地 名设标工作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开展了县乡镇地名设标工作。全国地

名标志导向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覆盖范围更广。地名标志逐步由城市和国道向广大农村地区和普通公路扩展。截至

2008年10月,全国共有1909个县城、19000多个乡镇完成设标任务,分别占总数的81%和

54%。上海、江苏、浙江、青海等省已率先全面完成城乡地名设标,吉林、湖南、海南、四川、

云南等10省完成了全部县城设标工作;四川、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还超前安排,开

展了农村地名设标工作,设置村庄地名标志和农村居民门牌,全国约有45%的村庄设置了村

庄地名标志。——标志数量更多。2005年完成的全国城市地名设标工作共在660多个城

市设立地名标志5300多万块,此后各地继续补设和更新,城市地名标志数量进一步增加。农

村地区地名标志从无到有,数量猛增,目前县乡镇共设立街路巷标志约180多万块,农村设

立村标约40万个。

(三)地名规划全面开展各地按照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先行试点,抓好培训,全国城市地名

规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

划工作的通知》,对部门职责、规划编制要求、图档资料提供、规划实施办法等提出了指导意

见;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专项培训,进行了地名规划试点。在全国283个地

级市中,60%的城市完成了规划,其中,江苏、浙江、河南、贵州、新疆、青海等省的地级

市全部完成,山东、江西、贵州等省有超过80%的县级市完成规划任务。

(四)地名信息化进展迅速

——地名数据库建设。部里研制升级《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新版软件,普遍开展软件

培训,启动数据转换、集成和建库试点,积极筹建国家地名数据库。 全国有24个省级、315

个地级、2116个县级行政区建 立了地名数据库,20个省级、277个地级、1919个县级 地

名数据库完成属性数据录入,7个省级、82个地级、254个县级地名数据库完成图形库建库

工作,共采集地名数据约1600万条。 ——地名信息化服务。按照边建库边服务的思路,各地积极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方式,

逐步展开了电子地图、声讯问路、地名网站、地名触摸屏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服务。宁波市

开通了81890地名声讯服务电话,被评为全市最佳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城八区开通了617

数字信息亭,平均每天点击量达60多万次;湖南省在所有市县区全部完成地名数据库建设任

务的基础上,开通地名网站17个,投放地名触摸屏780多台,在社区设立地名信息亭90多

个。全国共开通地名网站469个,地名问路电话服务热线266条,设置地名触摸屏2500多台,

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经济社会活动交往,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地名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近年来编著出版了《数字地名》、《地名学简论》、《地名规

划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

研究著作和工具书。2007年民政部组织了全国地名理论研讨活动,收集了470多篇论文。 湖南省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地名志》,浙江省组织了第二轮地名志编修工作,福建省民政

厅组织了闽台关系论坛,出版了《闽台地缘关系论文集》。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民政部组织了评选“千年古县”、拍摄大型纪录片“中

国地名故事”等活动,许多城市也积极开展历史地名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

保护老地名,如北京开展了“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工程”,南京、济南等城市将老地名申报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受到联合国赞扬,并被列为试点。 ——群众性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各地出版了大量地名文化书籍,如《济南老街老巷》、

《杭州街巷里弄》、《天津地名文化》、《成都地名掌故》、《故都印记一南京地名文化解读》等。

南京、合肥、池州等地开展了十佳地名评选活动,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推进地名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过程中,各地准确把握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将

地名工作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相结合,与本地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相结

合,不失时机地解放思 想,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务实求效,不断实现了地名 公共服务

工作的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有特色、有成效 的创新性做法。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有:

(一)以地名服务工程为龙头,统筹各项工作进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2005年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后,各地紧紧依

托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这一平台,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

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抓手,统筹各项工作开展,促进了地名工作的全面发展。

1.四个专项互相配合。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含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

名四个专项内容。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将四个专项紧密结合,互相配合,注重发挥工程的整

体效益。广西自2002年开始,开展了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工作,补查和更新了40多万条地

名资料,为开展地名服务提供了现势基础资料;厦门市结合设标工作,对“村改居”后的地

名、以及原来地名使用错误的楼门牌和街路巷牌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地名管理中存在的生

僻字、异体字和一地多名等问题;江苏省在开展县乡镇地名设标过程中,指导各地做好乡镇

村道路地名命名工作,规范了全省乡镇村地名。合肥市将地名规划、地名命名更名审批以及

数字地名建设相结合,在完成地名规划的基础上,对批准使用的规划地名,及时录人地名数

据库,并上传地名网站供市民查询。

2.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地名公共服务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

篇二: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解北一小陈方元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文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2.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

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几位老朋友?

出示:解放北路梁家巷高笋塘 荷花池驷马桥

齐读

2、 同学们,见到这几位老朋友,是不是格外亲切?

抽生再读(注意读出亲切之感)

3、那么,这几位老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说:

4、课前布置大家找市区内感兴趣的地名作一些调查,都调查清楚了吗?

板书:调查

二、全城搜索,全班互动

(一)交流调查的地名

1、小组交流自己调查了哪些地名?

2、学生代表汇报

3、同学们通过调查,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骄傲。

(二)采访调查的(方法)过程

1、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这些地名的?

抽生汇报

板书:采访 上网实地考察

2、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抽生汇报:

板书:来历现在

3、采访个体,回忆调查过程

(1)你调查的是哪个地名?你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调查?

(2)你那天的调查顺不顺利?讲一讲你的调查经历或故事。(随机指导学生发言)

(3)面对调查结果,你的心情怎样?

(三)汇报调查的成果

1、现在,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谁来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针对汇报情况作指导

三、书写调查报告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在北京也做了一次地名调查报告,他让我把他的调查报告带给大家看看

出示:

2、完善板书,弄清格式

3、好朋友丁丁的调查报告写得多清楚呀!我们也能像丁丁那样能干,写出自己的一份地名调查报告。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5、现场展示

篇三:地名调查报告-五棵松的由来

地 名 调 查 报 告

题目:北京的五棵松

内容来源:?网络参考?采访家人?实地考查

一说到北京的“五棵松”,人们马上会想到五棵松地铁站,它位于西四环与长安街的交叉处,东南面是301医院,西面是永定路。

据说清朝时有个提督叫劭英,他死后墓葬在这里,在他的墓地里有五棵古松,非常醒目,后来当地人就经常以这些松树为汇合地点的标志,久而久之,“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一直流传至今。1966年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原松树枯死掉,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又栽了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现在,北京的五棵松已经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区,附近有五棵松立交桥、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永定路小学、五一小学、西点百货、301医院、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场等,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棒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今天的五棵松已不是往昔的五棵松了。


地名调查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82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