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泉州地名调查报告

泉州地名调查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5 07:25:43 | 移动端:泉州地名调查报告

篇一:地名的调查报告

地 名 调 查 报 告题目:北京的五棵松

内容来源:?网络参考?采访家人?实地考查一说到北京的“五棵松”,人们马上会想到五棵松地铁站,它位于西四环与长安街的交叉

处,东南面是301医院,西面是永定路。 据说清朝时有个提督叫劭英,他死后墓葬在这里,在他的墓地里有五棵古松,非常醒目,

后来当地人就经常以这些松树为汇合地点的标志,久而久之,“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一

直流传至今。1966年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原松树枯死掉,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棵松地铁

站西北出口处又栽了五棵松树,以符其名。现在,北京的五棵松已经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为一体的

综合性地区,附近有五棵松立交桥、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永定路小学、五一小学、西点百货、

301医院、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场等,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棒球比赛和篮

球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今天的五棵松已不是往昔的五棵松了。 篇二: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解北一小陈方元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文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2.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

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几位老朋友? 出示:解放北路梁家巷高笋塘 荷花池驷马桥 齐读

2、 同学们,见到这几位老朋友,是不是格外亲切?抽生再读(注意读出亲切之感)

3、那么,这几位老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说:

4、课前布置大家找市区内感兴趣的地名作一些调查,都调查清楚了吗? 板书:调查

二、全城搜索,全班互动

(一)交流调查的地名

1、小组交流自己调查了哪些地名?

2、学生代表汇报

3、同学们通过调查,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骄傲。

(二)采访调查的(方法)过程

1、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这些地名的?抽生汇报

板书:采访 上网实地考察

2、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抽生汇报:

板书:来历现在

3、采访个体,回忆调查过程

(1)你调查的是哪个地名?你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调查?

(2)你那天的调查顺不顺利?讲一讲你的调查经历或故事。(随机指导学生发言)

(3)面对调查结果,你的心情怎样?

(三)汇报调查的成果

1、现在,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谁来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针对汇报情况作指导

三、书写调查报告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在北京也做了一次地名调查报告,他让我把他的调查报告

带给大家看看 出示:

2、完善板书,弄清格式

3、好朋友丁丁的调查报告写得多清楚呀!我们也能像丁丁那样能干,写出自己的一份地

名调查报告。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5、现场展示篇三: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我区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民政局 史春雷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

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

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

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

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

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地名管理办法》,我区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

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

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了地名规范化

管理。

2、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一些不

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对我区地名进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处理16条,

共整理出1306条标准地名信息,规范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完成目前,我区基本完善了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共110个。为当地群众工作、生活、交

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过各类导向牌的设置,服务了经济建设,丰富了全区的景观文化。

同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确保全区都有符合标准、数量足够、布点合理、

便于公共使用的地名标志。

三、大力推进地名规划工作地名规划是加强地名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行政区划

应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的

原则,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葫芦岛市部分行政区

划的批复》,完成了我区的行政区划变更和调整和调整工作。

四、扎实推进数字地名工作数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点,也是进展较为迅速的一项工作。按照民政局研制

升级的《地名数据库管理系 统》新版软件,进行录入、更改、标会等,完善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属性数据

录入和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11大类地名数据有1306条。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为了不断深化地名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我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结合原有的有关地名文化书籍,编纂了我区地名区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

使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几年来,我区的地名工作检查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

许多宝贵经验。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服务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

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进了地名工作的新发展。坚持把为

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要求为向导,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

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务领域;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实现了地名工作的

跨越式发展;始终尊重人群众意愿,做实各项工作。

2、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注重统

筹安排,分类指导,较好实现了地名管理的协调发展;注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解决核心问题带动整体协调发展;注重统筹服务与管理,促进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

较好实现了各项事务的协调发展;注重协调配合,加强沟通协商,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

和谐局面,全面推进工程建设科学发展。

3、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创新推进发展。改革创新是地名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作

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实践,每一次发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

4、始终坚持合作共赢,聚智聚力共谋发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

涉及面广,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科学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经验做法,对于进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内在

规律,推动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抓紧抓实,

措施上扎实有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区公共服务

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014年11月10日篇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来源:互联网 作者:admin 时间:2009年07月22日 浏览: 139次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孙秀东 陈德彧 张伟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

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

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

自2005年启动实施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全国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

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

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

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全国地名公共服务成效显著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地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服务领

域大大拓展,较好地服务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

可。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民政部积极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开展地名标准体系建设,

2006年12月出台了《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8年8月修订了《地名标志》国家标准。

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广东省2007年新修订了本省的《地名管理

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简称为“一程序、四规则”的五项法规,浙江省近

年来出台各级各类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制度160多件,安徽省池州市近年来出台的20多个民政

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地名的就有5个。此外,各地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

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

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规范化管理。——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各地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

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洋地名等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重庆市对全市地名进

行了清查,共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250多条,规范了长江、嘉陵江上18座桥梁的命名工作,

对群众反映强烈、含义粗俗的11条地名及时进行了更名;广东省重点规范建筑物名称管理,

过去三年共审批建筑物、住宅区名称5000多条,并清理整顿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物名称;

江西省重点规范乡镇名称,三年来先后对十多个不规范乡镇名称用字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昆

明、石家庄等市对洋地名进行了清理整顿;合肥市结合全市道路地名普查,对37条不规范街

路巷名称进行了更名。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形成继1995——1998年完成国道设标工作、2000年——2005年完成全国城市地 名设标工作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开展了县乡镇地名设标工作。全国地

名标志导向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覆盖范围更广。地名标志逐步由城市和国道向广大农村地区和普通公路扩展。截至

2008年10月,全国共有1909个县城、19000多个乡镇完成设标任务,分别占总数的81%和

54%。上海、江苏、浙江、青海等省已率先全面完成城乡地名设标,吉林、湖南、海南、四川、

云南等10省完成了全部县城设标工作;四川、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还超前安排,开

展了农村地名设标工作,设置村庄地名标志和农村居民门牌,全国约有45%的村庄设置了村

庄地名标志。——标志数量更多。2005年完成的全国城市地名设标工作共在660多个城

市设立地名标志5300多万块,此后各地继续补设和更新,城市地名标志数量进一步增加。农

村地区地名标志从无到有,数量猛增,目前县乡镇共设立街路巷标志约180多万块,农村设

立村标约40万个。

(三)地名规划全面开展各地按照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先行试点,抓好培训,全国城市地名

规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

划工作的通知》,对部门职责、规划编制要求、图档资料提供、规划实施办法等提出了指导意

见;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专项培训,进行了地名规划试点。在全国283个地

级市中,60%的城市完成了规划,其中,江苏、浙江、河南、贵州、新疆、青海等省的地级

市全部完成,山东、江西、贵州等省有超过80%的县级市完成规划任务。

(四)地名信息化进展迅速

——地名数据库建设。部里研制升级《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新版软件,普遍开展软件

培训,启动数据转换、集成和建库试点,积极筹建国家地名数据库。 全国有24个省级、315

个地级、2116个县级行政区建 立了地名数据库,20个省级、277个地级、1919个县级 地

名数据库完成属性数据录入,7个省级、82个地级、254个县级地名数据库完成图形库建库

工作,共采集地名数据约1600万条。 ——地名信息化服务。按照边建库边服务的思路,各地积极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方式,

逐步展开了电子地图、声讯问路、地名网站、地名触摸屏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服务。宁波市

开通了81890地名声讯服务电话,被评为全市最佳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城八区开通了617

数字信息亭,平均每天点击量达60多万次;湖南省在所有市县区全部完成地名数据库建设任

务的基础上,开通地名网站17个,投放地名触摸屏780多台,在社区设立地名信息亭90多

个。全国共开通地名网站469个,地名问路电话服务热线266条,设置地名触摸屏2500多台,

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经济社会活动交往,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地名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近年来编著出版了《数字地名》、《地名学简论》、《地名规

划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

研究著作和工具书。2007年民政部组织了全国地名理论研讨活动,收集了470多篇论文。 湖南省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地名志》,浙江省组织了第二轮地名志编修工作,福建省民政

厅组织了闽台关系论坛,出版了《闽台地缘关系论文集》。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民政部组织了评选“千年古县”、拍摄大型纪录片“中

国地名故事”等活动,许多城市也积极开展历史地名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

保护老地名,如北京开展了“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工程”,南京、济南等城市将老地名申报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受到联合国赞扬,并被列为试点。 ——群众性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各地出版了大量地名文化书籍,如《济南老街老巷》、

《杭州街巷里弄》、《天津地名文化》、《成都地名掌故》、《故都印记一南京地名文化解读》等。

南京、合肥、池州等地开展了十佳地名评选活动,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推进地名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过程中,各地准确把握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将

地名工作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相结合,与本地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相结

合,不失时机地解放思 想,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务实求效,不断实现了地名 公共服务

工作的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有特色、有成效 的创新性做法。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有:

(一)以地名服务工程为龙头,统筹各项工作进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2005年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后,各地紧紧依

托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这一平台,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

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抓手,统筹各项工作开展,促进了地名工作的全面发展。

1.四个专项互相配合。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含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

名四个专项内容。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将四个专项紧密结合,互相配合,注重发挥工程的整

体效益。广西自2002年开始,开展了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工作,补查和更新了40多万条地

名资料,为开展地名服务提供了现势基础资料;厦门市结合设标工作,对“村改居”后的地

名、以及原来地名使用错误的楼门牌和街路巷牌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地名管理中存在的生

僻字、异体字和一地多名等问题;江苏省在开展县乡镇地名设标过程中,指导各地做好乡镇

村道路地名命名工作,规范了全省乡镇村地名。合肥市将地名规划、地名命名更名审批以及

数字地名建设相结合,在完成地名规划的基础上,对批准使用的规划地名,及时录人地名数

据库,并上传地名网站供市民查询。

2.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地名公共服务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

篇二:泉州各地地名

泉州各地地名:

鲤城、丰泽、洛江、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溪美、桥南、青阳、深沪、官桥、水头、石井、双阳、马甲、罗溪、桃城、达埔、

鲤城之名的由来:

鲤城区史有“鲤城”、“温陵”、“刺桐”等雅称,自唐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迁徙至今鲤城始,1300年来一直是历代州、郡、府、署、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1985年12月,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原泉州市建制改为鲤城区。199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鲤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鲤城、丰泽、洛江三个市辖区。新的鲤城区是泉州市的中心城市,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信息事业发达,国土总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辖鲤中、开元、海滨、临江4个街道办事处和江南、浮桥2个镇。

鲤城区地处东南沿海,从上古时期到封建社会前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较少,开发程度较低,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独立的行政区设置。两晋时期,北方士民大规模南迁,带来中原文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唐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治设在今鲤城城区。开元六年(718年),置晋江县为州治专县,县治也设在今鲤城城区。此后,城区逐步发展为“梯航万国、商船辐辏”的港口城市,成为闽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一直沿袭千余年。

1951年,析晋江县城关及近郊八乡成立泉州市(县级)。之后,泉州市(县级)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对推进晋江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986年1月1日,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在原泉州市区域置鲤城区。1997年8月,鲤城区区划调整为鲤城、丰泽、洛江三个行政区。

2000年,鲤城区辖4个街道、2个镇:临江街道、海滨街道、鲤中街道、开元街道、浮桥镇、江南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9215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海滨街道 40275 临江街道 23160 鲤中街道 51115 开元街道 61929 浮桥镇 50041 江南镇 65637

2001年11月30日,鲤城区人民政府(泉鲤政文〔2001〕145号)批复同意开元街道办事处撤销红梅、红松居民委员会设立红梅社区居民委员会,其管辖范围:东至崇福路,南至东街,西至财贸干校围墙,北至梅石路。有住户1412户,人口约5062人。2003年,撤销江南、浮桥2个镇,设立江南、浮桥2个街道办事处。2003年末,鲤城区辖6个街道(开元、鲤中、海滨、临江、江南、浮桥),77个社区。2003年末,总户数72152户,总人口267359人(全部为非农业人口);其中各街道人口(人):开元64150人、 鲤中65666人、 海滨42935 人、 临江27859人、 江南38767 人、 浮桥27982人。

2005年,鲤城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开元、鲤中、海滨、临江、浮桥、江南),77个社区 。

晋江之名的由来:

晋江之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一说法是:“以晋南渡时,衣冠避此者多沿江而居,故名,县名因之”。也就是说,晋代时,中原的士族为避战乱,南渡长江,逃入闽南,定居于今晋江两岸,即将这条河流取名为晋江,晋江地名也因之而命名。持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南宋祖穆的《方舆胜览》和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此后一些地方志书及谱牒也持这种说法,如明代的《天下一统志》、《闽书》、《八闽通志》、《泉州府志》;清代的《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泉州府志》、乾隆和道光《晋江县志》;民国的《福建通志》,以及清光绪晋江《灵水吴氏家谱》等。其二说法是:晋代时,由于有大量中原汉人入闽,故晋武帝析建安郡置晋安郡,下统晋安等八县。晋江流经之地属晋安县辖区,故江取县名首字“晋”字为名。持这种说法的有明代陈懋仁的《泉南杂志》等。其三说法是:南安江易名晋江与晋人南迁有关,但当时晋江仅处于泉州城北一里至南安丰州双溪口这段江面。唐开元六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治设于泉州城内。《新唐书》载:“晋江县北一里有晋江。”其他江段各有名称,如安溪境内称兰溪,永春境内称桃溪,南安境内称东西溪。后来由于江重地名,即将南安江改称晋江。因而认为晋江之名起于晋代,而整条江更名成于后代,县名即由江名而命名。

关於以上晋江之名由来的多种说法,笔者不敢妄加论断,志书、谱牒所载应该都有其依据。不过有些文史资料可供今后研究参考。一是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对福建谱牒研究时发现,北方汉人成批迁居入闽早于晋代,始于东汉、三国时,如晋江的黄姓等家族。晋江的不少族谱及地方史料中亦记载汉代的中原士庶迁居闽南肇基创业的史绩。二是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尚无晋江

之名。而南北朝年间,梁朝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云:“陈立为南安县。因县南安,江取以为名”。即后于晋代的南北朝时晋江名为南安江。三是唐开元六年(718),由于刺史冯仁智的奏请,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晋江县之建始于此。根据上述文史资料,究竟先有县名晋江,还是先有江名晋江,留待今后考证。

晋江上游有东、西溪,东溪源于桃溪、出永春县;西溪源于兰溪,出安溪县。东、西溪至南安双溪口合流,即为晋江干流。经南安南部的一段名黄龙溪,经鲤城石笋山下的一段名笋江,自笋江而下至南门外的一段名浯江,自浯江而下至溜石渡的一段叫溜石江。晋江的正源为西溪,源于安溪县西北部戴云山东南麓。据泉州市政府组织的最新考证为安溪县桃舟乡达新村梯仔岭东南坡,将于该处设“晋江源”石碑。据此量箕晋江主流自源头至前埔(河口)全长182公里,于浔浦注入泉州湾。晋江为晋江市的主要过境客水,流经晋江市境内约14公里,流域面积仅70平方公里,是金鸡灌区的引水河道,年平均流量为163秒立方米,经流系数68.6%,在福建五大河流中含沙量最多。

晋江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南岸,置县于唐开元六年(718),行政区划几经析变。1992年3月6日撤县设市。2000年晋江市陆地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公里,全市人口102万人,汉族占97%,有回族、畲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晋江市东濒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接壤,北和泉州市区毗邻,东紧连石狮市,是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也是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2002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中等规模城市。

泉州地名由来及民间传说之-----------连理生韩琦

北宋景德年间,泉州知府韩国华与婢女连理生下韩琦的故事,长期在泉州一带广为流传。宋、元南戏、古泉州梨园戏的七子班均有剧目《韩国华》(亦称《连理生韩琦》或《攀枝花》)演出其事。

话说北宋年间,相州安阳人韩国华到京城会试,进士及第,任大理评事,通判沪州,升右赞善大夫,监察御史,还奉旨出使高丽(今朝鲜、韩国)和契丹,皆出色地完成外交使命。后授刑部员外郎,改兵部员外郎,人判大理寺,调任河阳、潞州知府。真宗景德年间,泉州已经发展成为对外通商的大港口,韩国华以太常少卿出任泉州知州。知泉州期间,国华质性纯直,勤政廉洁,爱护百姓,人们都称颂他是一位好官。

有一天,韩国华府中的榕树竟然奇迹般地开出攀枝花,婢人连理觉得它与开元寺桑树开莲花同样是一种祥瑞,便把它采摘下来献给韩国华,不想,韩国华见连理楚楚动人,一见倾心,便私自纳为妾。

连理,姓蔡,晋江十一都南塘乡(今晋江市东石镇张塘村)人。父蔡植松,字培德,号南亩,曾随母舅从商,经常贩货往返于漳、泉之间,结识漳州商贾孙谮,彼此交往日久,结为金兰。后蔡植松娶孙谮表妹郑素芬为妻,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生下连理。连理天生丽质,聪颖过人,童少时便知书识礼,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间,蔡植松因岳父郑太公病危,即将连理托付婶娘代抚,与妻郑氏买棹急趋漳州省亲,舟行途中忽遇海寇打劫,蔡植松夫妻双双落水身亡。蔡植松夫妻过世不久,蔡家又遭火灾,房屋焚毁,所有财物化为乌有,婶娘也不幸罹难。景德四年至大中祥符四年(1007—1011年)韩国华任泉州府尹期间,此时连理举目无亲,无依无靠,被卖入韩府为婢女。

话说韩国华私纳连理为妾后,十分宠爱,引起嫡夫人嫉妒,处处寻衅生事,连理天天吃苦头。后来,韩夫人发觉连理怀孕,夫人不是无端辱骂,就是有意鞭打,甚至施加种种刑罚,想以此让其流产,彻底消除心头之恨。有一天,趁丈夫不在家时,在连理快临盆时寻了事由将她打赶出门。

连理流落街头,步履艰难,腹中阵痛不断加剧,无处可去,便栖身于州顶小城隍庙(晋江县城隍庙)。就在夜里,在供案桌前那块专供善男信女求签问卜的石板上,生下了一个婴孩。连理为保婴孩的性命,咬紧牙关振作精神,草草地给婴儿断脐包好,并撕下一条衣裙,手沾血水在上面写着:“此系国华子,连理投水死”十个字,扎在婴儿身上,忍痛把婴儿孤零零地留在那里,连理至东门外投水自尽,后被救起。婴孩天亮后被人发现送入韩府,韩老爷看到儿子诞生,心里高兴,但得知连理已死,心如刀割。夫人知道连理已死,婴儿安全,正称她的心意,就取名韩琦,并真心真意地抚养教育他成长。 连理自杀未遂,到泉州东门外烟墩山七里庵出家为尼(今七里庵古庙尤存)。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二十年很快就过去了。韩国华夫妇在韩琦幼年时双亡,由其兄抚养,到宋仁宗时,韩琦弱冠举进士,名列第二。至做了宰相,经老家奴将连理生韩琦的全过程说出来,母子才在七里庵相认。

连理卒于明道二年癸酉(1033年)九月廿一,享年42岁。时韩琦官至宰相,遵从生母遗训,于嘉祐年间(1034—1038年)告假至晋江南塘祭奠外祖父母在天之灵,悼词悲切感人。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为记这一史实,特于南塘乡立韩魏公之旗杆,至今当地仍保存夹住旗杆之遗石。

在“满街皆是圣人”的泉州城,因人得名的地名亦是比比皆是。

东街菜巷的洪衙埕因洪承畴曾在此兴建府邸而得名,洪承畴在壮年之期由明朝的“能臣”摇身一变成为清朝的“贰臣”令他的家人深以为耻,故府邸虽宏阔,却无一家人愿在此居住,就是这样一个令家人都不愿提及的所在,却因“洪衙埕”这个地名被人知晓至今。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菜巷南段的“通天巷”,其名得自洪承畴的弟弟洪承■,因其感愤于哥哥降清一事,便在其府第对面建了一座通天宫,供奉宋代抗金名将张巡、许远。许远的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直指洪府。“通天”与“滔天”谐音,寓有怒责洪承畴罪恶滔天之意。其地因此得名“通天巷”。说来有趣,两条短短的巷子本也寻常,却因两个有几分“针锋相对”的巷名而瞬间分立在不可逾越的道德鸿沟两端,民众和历史终究以独特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评判。

洪承畴虽然“大节有亏”,却仍不失为一位闻名天下的“人物”,并不广为人知的明代慈善家李五则因世人感念他的善行,取其门扉上的“世锦芳留”的匾额,将其宅第所在花巷北和古榕巷东端的一段小巷唤作“锦芳留巷”。此外,西街西段的“甘棠巷”,名似因景而来,其实也是为了纪念明万历年间勤政爱民的宰相李廷机。相传,李廷机告老还乡之时,明神宗赐他策马“三鞭为界”建府第,他不愿占夺民宅,骑着马在五塔巷边一片旷地上,轻轻拍了三下马鞭后就勒住缰绳,结果只建了一座小小的府第。天启年间,大学士张瑞图出于对李相国的崇敬,取周朝召公在甘棠树下审案的爱民典故,将此巷命名为“甘棠巷”;又称该地域为“贤相里”。

此外,五夫人巷,又称“虎夫人巷”,因巷中一位姓陶的媳妇在丈夫死去后孝敬公婆,感动了天上的金甲神,在泉州发生瘟疫之时,就在其睡梦之时化身老虎驮着陶孝妇环城驱瘟的传说而得名。都督第巷因俞大猷府邸在此而获名,模范巷则因俞大猷的一营有功士兵曾驻扎在此,百姓称他们为英雄模范,而得冠“模范”美名。

功过是非也许会逃过史家如椽巨笔,但终究无法逃过天下人的悠悠众口,漫步泉州街头,仰望一个个带有人名印记的巷名门牌,它们就像是最简短又鲜活的人物传记,无论是英雄贤达,还是贩夫走卒,都被它收录其中,没有一个恶行逃过它的法眼,也没有一个善行不被记取。

篇三:有趣的地名

)有趣的地名

1、含有方位词的地名:(省)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云南、海南、西藏; (市)北京、南宁、西安、东莞、南京、西宁、济南、南昌

2、含有颜色词的地名:青岛、黑河、黄山、黄鹤楼、兰州、黑龙江、青海、银川、金门

3、含有和水有关系的词的地名:香港、上海、青海、杭州、武汉、宁波、海口、泉州、珠海

4、含有地方特产的地名:铜陵、桂林、铁岭、舞钢、金湖、海盐、无锡、梅州、花莲、铅山

5、街巷名称:古塔胡同、知春里、三家巷、王家巷、文峰胡同、渔阳里弄、南俊巷

6、含有数字的地名:零陵墓、一平浪、二连浩特、三门峡、四平、五原、六盘水、七星台、八达岭、九江、十堰、百色、千山、万全九龙

7、带“阳”字的城市名:洛阳、南阳、辽阳、沈阳、安阳、贵阳、阳泉、信阳、邵阳

8、带“州”字的城市名:广州、杭州、温州、苏州、贵州、泉州、福州、德州、常州

9、带“海”字的城市名:青海、上海、海南、珠海、海口、北海、威海、

10、以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拉萨、呼和浩特、吐鲁番、乌鲁木齐、齐齐哈尔、二连浩特

11、含有人名的的地名:张自忠路、佟麟阁路、中山路、雷锋路、鲁迅公园

12、以城市命名的路名:南京路、北京路、中山路、天津路、上海路、大同道、成都道、杭州道

13、含有姓氏的地名:赵家庄、孙家屯、苏家沱、白家湾、郑家沟、刘家坡、郭家坪、苏家岭

14、地理位置的成语:一马平川、千山万壑、亭台楼阁、断壁残垣、金壁辉煌、锦绣山河

15、地方的别称(含有城):泉城(济南)、春城(昆明)、江城(武汉)、羊城/花城(广州)、 山城(重庆)、蓉城(成都)、冰城(哈尔滨)、榕城(福州)、绿城(郑州)、水城(苏州)、 石头城(南京)、日光城(拉萨)、鲤城(泉州)、鹭城(厦门)、风筝城(潍坊)

16、地方的别称(不含城):洛阳(牡丹之乡)、延安(革命圣地)、太原(煤铁之乡)、 南京(六朝古都)、漳州(水仙花之乡)、杭州(人间天堂)、高雄(蝴蝶之乡)、香港(东方之珠)

17、带祝福词语的路名:康复路、和平门、幸福路、吉祥村


泉州地名调查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14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