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语言学论文 > 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路径探究

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路径探究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3 09:46:24 | 移动端: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路径探究

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路径探究 本文关键词:应用性,探究,路径,汉语言文学,提高

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路径探究 本文简介:摘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汉语言文学作品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它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只有充分认识这种优势和特点,并且学会将较强实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与现代信息化社会相结合,才更凸显汉语言文学作品的精湛之处,彰显其实际应用性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汉语言;文

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路径探究 本文内容:

  摘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汉语言文学作品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 它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只有充分认识这种优势和特点, 并且学会将较强实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与现代信息化社会相结合, 才更凸显汉语言文学作品的精湛之处, 彰显其实际应用性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汉语言; 文学作品; 实际应用; 当下之思;

  汉语言文学, 在现代化的21世纪社会发展中, 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站在宏观的角度上看, 汉语言文学作品, 之所以能够受到外国友人的关注, 就是因为其所具有的文学魅力, 所以才具有更多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汉语言文学仍然是备受人们关注的文学艺术形式, 其中蕴含了很多古人的智慧。不仅如此, 还包含着很多古人的思想。在现代化的社会中, 人们习惯性的运用键盘来敲敲打打, 各种新式的网络语言, 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字。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变迁, 始终都改变不了汉语言文学作品所独具的精湛之处, 例如《孔子》、《孟子》、《论语》等, 这些汉语言文学向人们展现的, 不仅仅是单一的古人思想和理论, 更多则是社会中的生存法则和生存之道。只有人们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才会更好地体会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述

  汉语言文学与其他专业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首先汉语言文学偏向于文学专业, 主要就是通过赏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汉语言文学知识, 来更好体会文学作品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汉语言文学作品, 主要就是以中国语言, 开展的一种文学艺术创作, 其中包含着各类文学作品, 例如小说、散文等。不同的文学作品, 有其自身的价值和艺术气息, 不同的汉语言文学作品, 会更好地彰显其自身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具备汉语言文学知识, 能够担任各单位文学评论, 以及文学教育和文学的工作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 能够从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寥寥无几, 只有少数人, 能够真正懂得我国汉语言文学所要表达的意义。由此可见, 汉语言人才, 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 是非常稀少的。只有真正懂得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才会将其发扬光大, 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

  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特点及现状

  (一) 汉语言文学应用型特点

  发展汉语言文学, 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扬我国历史文化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学,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种文化, 不是在短时期内形成的, 而是经过岁月的打磨和历史的变迁所造就。我国汉语言文学具有很多特点。近些年, 汉语言文学专业兴起, 在培养学生的时候, 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文学作品的含义和思想, 更多则是灌输我国历史文化。通过这些历史悠久的作品, 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汉语言的实用性。实际上在现代生活当中, 很多哲理都为古代文学家们所总结得出, 它们经过岁月的推敲, 今天更具有借鉴意义。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作品, 之所以具有创新性和艺术价值, 就是因为汉语言能够为人们不断带来创造性价值, 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 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二) 汉语言文学缺乏应用性的原因分析

  1. 应用型人才缺乏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 前景并不乐观。很多从事汉语言文学类的学生毕业后, 并不能够从事自己本专业, 而是随意地找份工作, 在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已。汉语言文学对于人才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 学习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 就是研究汉语言文学。但是会有很少的高校毕业生愿意从事这份工作。高校只有加强汉语言专业本身的应用性, 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 传统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实现传统的教学目标, 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之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汉语言文学已经具备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汉语言文学, 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但更多的人则关注汉语言文学的宏观发展前景。很多时候高校大学生可能认为,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不需要融入更多的专业知识, 只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不断地积累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就可以。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现代高校汉语言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目标, 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要想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 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推动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路径探究

  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非常广阔, 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 人们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首先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信息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我国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注重创新发展的国家, 才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国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而汉语言文学, 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只有充分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价值和意义, 并且学会将汉语言文学与实际高校教学相结合, 才会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 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 学生方面

  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 是学习主体,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 要求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知识要有充分的掌握。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 才能在汉语言应用中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 是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只有拥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学好汉语言知识。中国的汉语言文化, 是一种比较高深的文化知识, 它包含着太多的内容。要想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 就要培养他们对汉语言文学足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例如古诗词教学, 学生在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之后, 才能让自身充分的理解其内在含义和写作意图, 从而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汉语是世界所有语言中比较复杂的一种语言, 同时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语种, 要想学好汉语言文化非常困难, 想运用好汉语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当一个人对汉语言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他就会克服一切学习困难, 使自己投入到有关汉语言文化的书籍之中, 充分理解和体会汉语言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例如一个人对同一部名着的体会, 在小学时代与大学时代, 肯定是不同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但是最主要的, 还是对汉语言文化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二) 教学方面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 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观念中, 人们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坏, 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手段, 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随着对教学方式有了更为有效的认知之后, 人们逐渐改变了这种观念, 开始认识教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我们以传统的语文教学为例, 大部分教师, 在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 总是自己一人在讲台上不知疲倦地讲课, 完全不管学生理解与否;同时还总是认为, 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什么缺陷, 只是延续着老前辈的教学做法。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同时还对其学习汉语文化造成一定的负担。

  结语

  以上笔者简单论述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用性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现代汉语言文学, 已经迎来了广阔的发展趋势。汉语本身就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 在发扬汉语言文学的同时, 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与现代化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完善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 进而更好地培养多元化的汉语言文学人才, 为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 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09) :123-137.
  [2]王作新, 刘月新.关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9) :121-127.
  [3]苏兆龙.在就业市场中寻找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14 (05) :155-156.
  [4]朱雷.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6) :12-17.
  [5]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6) :78-79.
  [6]梁林.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05) :12-17.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路径探究》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6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