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历史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历史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1 10:58:14 | 移动端:历史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历史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

开启尘封的历史古迹--------平顶山历史古迹

初一历史课本中,平顶山的历史成了一种尘封的记忆。平顶山市坐落于落凫山脚下,因有一座“平顶山”而得名。遍布全市及县区的历史古迹如星罗棋布,为平顶山的悠久历史增添了丝丝古韵,更让平顶山市具有“鹰城”的美誉。据考古学家研究,从平顶山市出土文物表明,平顶山还是鹰的故乡呢!为了让世人对平顶山市的历史古迹有更深刻的了解,揭开其神秘面纱,特对平顶山市的历史古迹作了调查。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并以调查报告的文字形式呈现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平顶山市周边的历史古迹,丝丝古韵见证了平顶山市的历史变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下面介绍

一、应国墓地遗址西周至战国

发掘墓葬310余座,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代表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二阶段代表应国文化;第三阶段代表楚国文化;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出土铜、铁、铅、锡、金、陶、骨、玉石、贝蚌、木等各类文物达万余件。尤以铜器、玉器为大宗。

二、蒲城店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汉

蒲城店遗址位于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20世纪50年代发现, 1963年,应国墓地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开始对蒲城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蒲城店遗址是一处包括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各个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为主,又有两周、汉、宋、明各个时期的遗存,发现有房基、壕沟、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遗迹。它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根据所发现的遗迹判明,蒲城店遗址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第二阶段代表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第三阶段代表两周文化;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第五阶段为宋代遗存;第六阶段为明代遗存。

三、风穴寺及塔林 唐至清

位于汝州市东北9公里嵩山少室主峰南坡的风穴山中。

风穴寺创建于北魏,距今1400年。始名为“香积寺”。隋代称“千峰寺”,唐代扩建为“白云寺”,俗称“风穴寺”。现存殿堂禅舍140余间、石桥5座、碑碣百余通,占地面积250余亩。

寺院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就势而建,现有金、元、明、清历代建筑百余间,主体建筑基本上按中轴线对称公布由山门经天王殿至中佛殿、毗卢殿。毗卢殿后为一高台,台上建成方丈院一座,望州亭位于寺后的山坡上,七祖塔耸立在毗卢殿西侧。位于中轴线东侧有地藏殿和观音阁,西侧有钟楼的藏经阁。唐、宋、元、明、清各代建筑俱全,并有成群墓塔。

寺院建筑中以唐代七祖塔、宋代钟楼、金代中佛殿较为重要。

寺内碑碣林立,上自五代后汉的《风穴寺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下至宋、元、明、清所立之碑。或记事,或畅兴,或刻诗,真草隶篆,各体具备。

塔林分布在寺院外的山坡上,佛塔林立,星罗棋布,依其地势高低分为上、下塔林。共有元、明、清历代砖塔83座。是河南省第二大塔林。其中元塔16座,三层居多,五层较少最高者8米,最低者3.5米。合葬塔仅一座,即瑞公、显公大禅师之塔,是我国塔林中所少见的。明塔52座,清塔14座,民国年间塔1座,大部分仿明代手法,但塔的外貌更加秀丽。

四、张公巷瓷窑遗址 北宋

张公巷瓷窑遗址位于汝州市区东部,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是一处北宋末年的青釉瓷窑遗址,张公巷窑址地层堆积厚3米左右,主要遗迹有澄泥池、排水设施、灰坑等。青釉瓷是张公巷烧制的唯一产品。釉色可分为淡青、灰青、青绿和天青等。常见的以薄胎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浅灰,胎质细腻坚实。器形有碗、花口拆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椭圆裹足洗、椭圆平底洗、圆形平底洗、板沿平底洗、四方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外裹足的极少,个别的似裹足又不术明显。器底有支钉的绝大多数是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分三、四、五和六枚。碗、盘、瓶等器物圈足上常见透明釉露胎,部分圈足底面无釉。窑具以匣钵、垫饼、支烧和垫圈为主。

张公巷瓷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深入研究汝窑烧造工艺的流传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青瓷文化的内涵。

五、法行寺塔唐代

法行寺塔位于汝州市内东北隅的塔寺街,原法行寺院内。据明代万历年碑记:“法行寺创建于大唐”。另据直隶汝州志载:“法行寺在城法行街,本名法华寺,及梁武帝与讳志公禅师讲道处也,中有志公浮图一座,屡经重修。”

法塔平面呈方形,高约30米,上为九层八角形迭涩密檐,顶部在砖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刹。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室顶用迭涩砖砌筑。方形塔身的壁画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型仍保留有唐代风格,当为唐塔。但从整体造型上看,塔上部为八角九层迭涩密檐,同时又为宋金时期建筑。在一座砖塔上表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风格,在我国古塔史上看实属少见,为研究古代砖塔提供了实物资料。

六、汝州学宫(文庙) 清代

又称文庙,坐北面南,地势北高南低。院内中轴线明显,排列有大成殿、启圣宫、名宦、乡贤等主要大殿及廊房50余间。据建筑形式考证,可能为明代中、晚期所建。整个群体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好。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坊为文庙主要殿堂之一,居文庙南端,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殿台高筑,柱础作圆鼓形,高檐柱,细小昂,耍头作卷云状殿顶施青瓦,有脊饰。

文明坊居大成殿之后,面阔3间,进深2间。整个建筑被后人改建。

大成殿位于文明坊之后,系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缘瓦兽吻,正檐斗拱。殿内设楹柱4根,正间正中脊檩有清嘉庆十六年重修字样。

启圣宫,居大成殿之后,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造型简单,无其它装饰。

七、清凉寺汝官窑遗址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上层为金元时期文化层,下层为宋代文化层。该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代烧造历史延续百年的重要制瓷场所。并发现了作坊、窑炉、排水沟、灰坑、水井、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此后,又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大量的遗迹及出土文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遗址。汝窑系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它作工精细,胎坚质密,釉层深厚,清澈蕴润,其精湛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汝官窑的发现不仅为汝瓷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考古界寻找了半个世纪的汝官窑遗址之谜的悬案得以了结。1987年至2001年经过7次试掘和发掘,该遗址可划分为七层。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第二期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第三期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第四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来亡这段时期。

第五期为元代。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

八、三苏祠与墓北宋

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墓冢,位于河南省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坟院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院门古朴雅致。门前神道两旁四株古柏苍翠挺拔,遮天盖地。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入院,迎面是一座高3.25米、宽3.54米的红石牌坊,“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阴刻苏东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坊楣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苏先生文》。穿过石坊、飨堂、祭坛,就来到三苏墓冢前。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宋颖滨子由苏先”。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现在整个坟院内有588株古柏,交错葱郁,遮天蔽日,柏香扑鼻,傲干奇枝,山风袭来,满园幽穆。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在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地方上当过8个州的太守,政绩卓著;在诗词文赋和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是我国古代天才的文学家。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贬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北靠嵩山,南眺汝水,峰峦绵亘,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继而想到: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苏东坡关嘱其弟苏辙: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手足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政和二年(公元1112)十月三日,苏辙卒于颖昌(今许昌)其妻也将其葬于此,始称“二苏坟”。

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廿十五日卒于京师(开封)安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渭:“两公这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和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之间。”遂称“三苏坟”。

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较大影响,后人为表彰苏轼父子之功绩,扬其美名,又在三苏坟西南300米处修建一座“三苏祠”,祠内至今还保存着元代“三苏”泥塑像,苏洵居中,轼、辙并列左右,三人身朝服、面含微笑。嵋山之颠塑有一尊高达4.2米的苏轼布衣雕像。如今,郏县人民政府又筹巨资对三苏坟内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每天来这里拜谒凭吊的游客络绎不绝。

通过调查,小队员们发现有如下情况,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加强对这些景点的保护,使古迹能重新焕发出其内在活力,成为平顶山市的“活化石”。

2、加大对这些景点的宣传力度,使这些历史古迹能成为鹰城青少年热爱家乡、进而保护家乡、建设家乡的“活教材”。

篇二:近代史实践调查报告

目录

正文???????????????2

会议记录?????????????8

心得体会?????????????12

附录照片?????????????18

岳麓山英烈陵墓与辛亥革命历史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组长:

组员:

调查目的:通过走访岳麓山上各个与辛亥革命有关的英烈的陵墓,了解他们对我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并由此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国近代史,培养爱国情怀。 调查背景:百年前,在湖南这片热土,涌现了数以万计的辛亥革命志士,孙中山曾如是“夸赞”湖南人:“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先后有55名辛亥革命志士入葬岳麓山。这些陵墓群是岳麓山增添了更多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一个适合走访调查的佳地。

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

1、公墓介绍:

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五轮塔东向坡下,为一处民国时期简约式的烈士公墓。据考证:在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期间和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湖南派出民军援鄂参战,牺牲者甚多。l916年,在两次援鄂战争中牺牲的部份湘军烈士遗骸回归故土,公葬于岳麓山。该公墓群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方形,长约12米,宽约8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由墓围、墓碑、墓冢、石栏等组成。腰椎形墓围由花岗片石砌成网纹,中嵌长条形石碑一通,阴刻隶书“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墓”,高1.3米。阵亡将士分两排并列安葬,今残存16冢,冢前各立石碑,墓群前有石栏围护。所葬烈士有:熊亮、黄心田、王晃秋、许在堂、熊毓璠、周国宾、徐履中、刘亚清、谈星堂、熊南生、谢贤士、朱积达、郭长贵,另有无名烈士4人。

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为湖南湘军援鄂的历史见证,2005年8月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作为岳麓山辛亥革命志士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辛亥革命在湖南及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历史追溯

1911 年10 月22日, 湖南革命党人发动长沙起义, 推翻了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当时,全国首义地区武汉正处于激烈的战争之中,起义军民与清朝廷的南下反扑之师浴血苦战,因寡不敌众,势已难支。湖北军政府向湘求援之电, 日必数至。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湖南革命党人, 着眼于全国革命的大局, 决定派湘军援鄂, 巩固首义地区的胜利。先后四批援鄂湘军,总兵力达8000 余人。而阵亡的人数达到千余人,仅仅剩下292个名字。这里安葬的不仅仅是一群烈士,更记载着一段历史。援鄂湖湘子弟在前线的浴血奋战,见证了湖南人在历史紧要关头所体现出来的豪气、勇气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因此,援鄂牺牲后长眠于长沙岳麓山的湖湘子弟,永远是湖南人的光荣。

陈天华 姚宏业墓

陈天华、姚宏业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麓山寺左后方的山腰,为一座民国时期长沙地区具有特色的分冢共莹的石棺式名人墓葬。据考证:陈天华(1875

1905),原名显宿,字星台,湖南新化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著有《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华兴会、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1905年冬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发《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于12月8日愤而在东京大森海湾,留《绝命书》万余言,勉励同学“坚韧奉公,力学爱国”。姚宏业(1886至1906),字剑生,湖南益阳人。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于日本神田之青年会组织路矿学校,首倡保护路矿主权。曾参加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发《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后回国创办中国公学,因遭官绅阻扼,于1906年3月悲愤投黄浦江而死。1906年5月23日由禹之谟等发动长沙民众公葬二烈士于岳麓山。

该墓占地面积66平方米,座西朝东向,由墓碑、石棺、墓围、拜台、香炉、案桌、墓栏等组成,均为花岗岩质地。拜台南北向,通长6米,东西向进深2.8米。墓手两侧摆放旗鼓石石凳各两条,正中自东向西有香炉、香案各一。其中,香炉高35、长33、宽20厘米,香案正方形,高30、长60厘米,拜台北侧处立墓志铭碑一通,高150、宽51厘米,主要记述陈天华生平业绩,铭文系1921年曾继悟撰写。墓冢为花岗石凿成的石棺,立有墓碑四通,主碑高163、宽50厘米,分别直书阴刻“陈烈士天华之墓”、“姚烈士宏业之墓”字样,主碑两侧的附碑高137、宽40厘米,分别直书阴刻“中华民国元年”、“六月湖南公刊”。碑文均为行书字体,庄重严谨。莹地中央北侧为陈天华烈士石棺,长

2.54、宽1.16米、高0.76米;南侧姚宏业烈士石棺,长2.48、宽1.09、高0.76米。棺盖呈半圆形,由三长条麻石粘合而成;墓围呈弧状,宽30厘米,南北直径约5米、东西直径约4.6米,墓手浅浮雕仙鹤,长条花岗岩石竖砌。墓栏高1.05、长1.46米,分别由两横条麻石以榫卯方式串联立柱,两柱三开间,顶端饰狮各一。该墓结构紧凑严谨、气氛庄重肃穆。

陈天华、姚宏业墓于1993年4月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作为岳麓山辛亥革命志士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陈天华、姚宏业生平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黄兴墓

黄兴(1874.10.25—1916.10.31),字廑午,后改名兴,号

克强,湖南善化(长沙县黄兴镇)人。1902年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

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并参与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组织

“湖南编译社”,介绍西方科学文化。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

选为庶务,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此后,他以主

要精力从事武装起义。1907~1908年间,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

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之

役。1911年4月27日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余人猛攻两

广总督衙门,许多革命党人英勇牺牲,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起义失败后,他在香港

篇三:社会实践报告模板重温历史——调研革命之火的传承

xxxxxxx团委暑期社会实践团实践报告

重温历史——调研革命之火的传承

1、实践概况:

2013年8月27日,xxxxxxx团委即将升入大三的13位同学远赴南京,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参加同学主要来自法学系、文传学院、工会学院等人文社科类系别,又都在校团委兼任一定职务,经商讨有组织的筹划了暑期实践团的相关主题和行程安排。本次暑期实践目的在于调研七十余年之前的革命精神何以在当代传承、旧中国的革命热潮在当代青年心中的认识如何,经过仔细斟酌,本团队选择中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中心、六朝古都——南京作为本次活动的实践地点。

2、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重温历史——调研革命之火的传承”

2·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

在2013年的暑假,展开一次对于革命精神在新时期传承问题的调查研究。我们通过对南京市当地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的考察调研,回顾旧中国革命历程,加强我们大学生对中国光荣革命历史的了解,使我们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在实践中坚定决心和意志,重温历史、感悟只有共产党才能旧中国,永远听党指挥、跟党走!

2·2社会实践意义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的开局之年,为了深入了解党的光辉革命历史,作为一支由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团队,我们进行主题

为“重温历史——调研革命之火的传承”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温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解放的南京革命历史。通过对多个党史教育基地的实地考察,以及与南京市党史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当地大学生互动等多种方式,我们重温党的伟大革命历程,增强我们大学生对党革命征程的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加强和升华,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指挥,跟随党的脚步为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是我们此次“重温历史——调研革命之火的传承”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地。有着近6000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金陵古城不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座光辉闪耀的大都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更是值得牢牢记忆的一座城市。为了拯救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在南京这座历史古城之中付出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近代南京城的每一件重大历史事件都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国共十年对峙,从日本侵华战争到国共和谈,最后到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进而解放全中国,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南京这座沧桑的古城见证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 因此,了解这段峥嵘岁月,重温中国革命历史,我们当代大学生定能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实践中矢志不渝地感受革命精神,进而进一步听党指挥、跟党走。

3、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3·1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

第一天(8月29日):早晨9点到达江苏省南京市,前往南京林

业大学内发放关于大学生对党在南京革命历史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对同学进行随机采访,了解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程度; 第二天(8月30日):上午参观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感受南京解放的重大历史转折,下午参观了南京总统府,前往了孙中山总理的办公室,感受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潮;

第三天(8月31日):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着那些无辜百姓的惨死,爱国主义热情在我们心中燃烧的更加猛烈。

第四天(9月1日):上午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祭拜和缅怀革命烈士;下午参观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回顾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南京和谈的历史;

第五天(9月2日): 前往中山陵与紫金山,感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风采,同时探寻大革命时期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天(9月3日):南京社会科学院,与进行党史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学习,深入了解南京这所城市丰富的近代革命史;

第七天(9月4日):早上前往夫子庙与南京市区,感受六朝古都的昔日与现今;下午返程。

2·2社会实践的内容

2·2·1 南京林业大学

8月29日,经过11个小时的火车旅途,我们xxxxxxx团委赴南京暑期社会实践团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南京。刚下火车,四大火炉之一的燥热就向我们袭来我们,但不适的天气却一点也影响不了我们的心情,我们反而更加兴奋。到达住宿的地方,稍作休息后,

我们就直接奔赴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第一站——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是211重点高校,与我校进行过交流联谊,是我们进行大学生群体对革命历史调研的最佳选择,而我们此次的调研课题是通过问卷和采访等形式实地调查南京当地大学生对南京革命的历史了解。 我们整个团队分为了两支小分队,按照事先规划好的两条路线分头行动。首先来到了图书馆附近,我们随机找来两名同学,帮助我们进行调查,并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耐心回答他们的相关问题。在调查中,很多同学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并对我们的实践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积极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除了调查问卷,我们也随即采访了南京大学的几名同学关于党在南京革命历史的了解。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从参与问卷调查以及接受采访的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还是对南京的革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对于一些更深入的细节问题却不是那么肯定了。

经过两个小支队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圆满完成调研任务后,便离开了南京林业大学。

2·2·2渡江胜利纪念馆

8月30日,我们xxxxxxx团委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来到了长江边的渡江胜利纪念馆,这也是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第二站。渡江战役,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在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了长江天险,展开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程。在这场为期42天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远远看到的是渡江胜利纪念碑,从远处看,整座纪念碑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舰,从革命并不彻底的旧中国驶向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在展馆的门口陈列着“京电”号小火轮,这是一艘原属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轮船,后在渡江战役的中起义,并且在战斗中立下卓越功劳。

进入纪念馆,首先见到的是一幅浮雕,上面有的解放军战士拿着冲锋枪往岸上狂扫,为后面的船只掩护;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所有英勇的解放军战士都从骨子里透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最后到一片很光明的出口处,看到了主题为“天亮了”的群体模型,欢天喜地的庆祝新中国的诞生,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忽然想起一首歌------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啊,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出了纪念馆,就是江边的广场,偌大的广场中间屹立着6组49根红色五角星钢柱,寓意“千帆竞波过长江”的壮观。远处的江边船来船往,江水滔滔,曾经的天翻地覆,如今已是风平浪静,留在人民心中的是感恩和那段时间的铭记 。

2·2·3总统府 下午我们一行前往了南京总统府。从天王府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再到总统府,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府机关再到现在的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总统府结合了古代与现代、历史与文化、中方与西方、建筑与自然美景水乳交融。一点也不富丽堂皇,但就让你觉得出大家风范。


历史实践调研报告范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34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