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小学语文调研报告

小学语文调研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8 11:36:13 | 移动端:小学语文调研报告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谭坝九年制学校:郑清海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小学语文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增强科学、规范的管理意识,实施有效课堂的管理,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教情、学情;查找语文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探寻良策,引领全县小学语文教学正常有效的开展,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在单位的安排下,我对全县部分乡镇的完全小学的语文教学进行了调研。围绕科任教师年龄结构,语文教学管理状况及课堂教学等几方面进行。通过查看资料,与教师座谈,听课评课及信息反馈等形式开展工作。下面我就调研情况向单位做以简单汇报。

一、基本概况

1、教师课堂基本功扎实老到。各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流畅,语调平和亲切,耐心细致,极具亲和力;板书亮丽新颖,呈现方式多元化;多媒体运用熟练到位,获取教学资源自然丰富。教具学具的运用恰到好处,课件设计多样有趣,新颖实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直观,协调,统一,强化,整合教学任务的教学效果。

2、语文课堂注重有效教学的贯彻与落实。备、讲、批、辅、转环节的运作轻松自如,实用效果强;能用真实的,自然地,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人文的,社会的语言、经验、实践、磨砺等来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难题,让学生在平时的活动和记忆力中深化了对教材的理解。寺坡小学三语教者杨亚玲老师,三要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吴月凤老师,四皓白川小学的王蓉花老师等,她们都能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经验,语言等解释文本中的词语意思或解决问题,简单实效,容易理解,深受学生欢迎。

3、课堂教学过程能体现新理念,注重教学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参与意识,利用 “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图像,实物,图表,分析提供的信息,获取知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实用操作的现实生活,注重生存意识的培养;注重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生活方法的渗透和指导,注重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的实现。他们在教学渗透上“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点滴的细节中让学生领会,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加强“三维目标”的实施,注重课后适当的拓展。

语文教师能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在简洁的语言浓缩中展开对文本意境,情感的理解,感悟,强化和对美的领悟。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价值目标实施到位,通过引导演示,再引导,再演示反复循环的过程领悟到教材文本的内涵。通过延伸拓展的演练,展示让学生实现文本所要达到的效果目标。许多语文老师,能以文本为载体为基点,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加强拓展,增加了“学会生存”的内涵,透过文本文字,将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延伸,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空档,将学生推向现实生活的平台之上来解读文本,达到了在语文中学会了生活,在生活中领会语文的内涵,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

6、中年教师,课堂相对比较厚重踏实,有一定积淀。课堂上,教师准备充分,资源共享丰厚,内容丰满,教学扎实。能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也能让学生在不同的阅历中学会理解字词;既能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能适时地引领学生走向深入。能注重学生的反映,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师生的交流对话放射出广泛的智慧,在平时的阅历中理解和跨越了时光和空间的镜头和内涵,让知识,经验,方法在真实,自然地流淌中成长出精彩,透射出深厚,积淀出深刻。像石坡小学语文老师闫乐荣,巡检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陈秀绒,古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赵爱芬,寺坡小学三语教者杨亚玲等,他们都是具有七、八年以上教龄的中年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阅读经验,生活经验,语文课堂内容丰厚,有一定积淀。

7、课堂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课堂上大部分老师的评价都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肯定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课堂执行程序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张扬,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个性感悟,个性体验。 “你也是老师学习的榜样!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觉到了一点舒服了。还能再有一点进步吗?”“你是大家的骄傲,也是老师的骄傲!”“你读得太好了,老师想再听一次,好吗?如果声音再大一点会更出色!”“掌声在哪里?”还有老师竖起的大拇指,灿烂的笑容,……激励不断,让人耳目一新,情趣倍增。生活的多彩,个性的差异,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也构成了语文无处不有的学习资源,教师恰当的评价,丰富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深化了对文本载体的多元解读。

8、注重教学细节及平时习惯的养成教育。“细节决定成败,错误成就精彩。”在这次下乡调研中,发现很多老师能注重细节的强调,反复对学生讲,像修辞的运用,句式的变化,书写的艺术,写作的要点,阅读的技巧等等,多次唤醒学生质疑求知欲望,提醒学生注意不发生类似错误。

(三)注重语文教学管理,效果显著。

1、教研组活动经常,各种竞赛,展示活动接连不断。每周有固定的教研活动日,备课组或教研组观看教学录像、讨论教研专题文章、探讨分析问题、进行教学语言基本功比赛、说课、评课等,活动扎实有效。东路的三要小学、古城小学老师采用不打招呼,随堂听课,随机听课,看到语文课堂真实的,突发生成的一面,不时纠正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北路的石坡小学,巡检小学语文老师在常规教学管理上扎实严谨,认真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大到一篇文章,小到每一笔书写,教师都能无微不至的教学;景村中心小学9月份开展了“朗读写字比赛”,十月份进行了“教学能手赛,教学案例评比”活动,12月份举行了“语文阅读竞赛”,活跃了语文文化生活;起到了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发展的效果。

2、几乎每人都有课题研究项目,课题成果显著,指导教学有效。教师开学初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学调查,教学了解,查阅资料,学习研究,在期末写出课题研究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主管领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景村镇小学校本教研教材《为终身发展奠基》,包括爱家乡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和养成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教材;巡检小学编撰了《校园赞歌》这本书,为学生健康文明的成才树立了样板;还有《校本教研成果集》,将全校比较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总结,教改论文,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编辑成书,让全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注重月考和单元,期中,期末过关考试,严把单元质量过关。石坡小学教导处实行语文教案、作文教案、检测教案分开备写,有效突出重点,分层指导教学,效果显著。教研组坚持周查教案,就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及时改正。既注重优化课堂结构,坚持相互听课、能加强新课程研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指导和研修;组织语文教学竞赛,;坚持每期两次的语文教学赛讲活动,注重能手的培养和提高。

4、注重困难学生学习转化工作。制定后进生转化家访卡,并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时间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帮助学生成长。注重困难学生课外阅读,加强读书学习活动的开展。谢湾小学在11月份进行师生读书学习活动,写出心得和收获。

三、存在问题

1、个别学校教师结够呈现老龄化,学校工作缺乏生气。因近几年毕业的年轻教师分配基本在偏远山区,所以偏远山区的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相对集镇小学的教师年龄偏大,基本稳定,缺乏新生活力和生气(城关镇例外)。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惑:有的教师不会汉语拼音,学生的普通话得不到正确指导;有的语文教师喜静不喜动,教的学生思维死板,不活跃;还有的教师写作渗透不到位,学生到了四、五年级还不会写作文;也有的教师缺乏大胆开拓精神,学生就书本学书本上的知识,生活的语文,社会的语文对于学生还是一片空白。

2、九年制学校管理机制没有理顺,小学段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教学实际。九年制学校负责教育教学的小学段领导不能专职专人专用,不能全心致力于小学教学管理,呈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出好的效果。课程分配及课时安排套用中学的管理模式,造成教师的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以致造成抽考,会考成绩大幅度下滑。校本教研的开展出现形式化,落不到实处。究竟如何进行九年制的管理机制的良好运作,还未找到切入点。语文老师只能自悟摸索,个体探究,效果不突出。如寺坡九年制学校的现状,令人担忧。

3、依然存在没按课表要求施课现象。个别教师还是采用“多占时间,软磨硬泡”的方法,非统考科目几乎没上,节省的时间上语文课,做语文练习,陷入题山题海之中,学生早已疲惫,语文知识的掌握也是仅书本知识方面,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没有场地。“计划计划,墙上一挂”,造成很多学校生源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学生素质有待提升。

4、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引领。个别教师实际工作有待扎实深入的进行,教案只讲节次,不管是否适应课堂教学;作业只讲数量,不论质量。有的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不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低,教学技术操作生疏,教学教具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用不很经常,对于多媒体有的老师还不会操作。有的教师年龄偏大,观念陈旧,疏于学习。有的学校教学设施不能到位,对教学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师全凭一张口,两只手讲课,效果自然不容乐观。

5、语文教学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课堂理念陈旧。有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满堂灌”一如既往,主要体现在年龄较大的教师的课堂上。有的年轻教师课堂铺设过大,出现知识教学多而不精,杂而松散,知识点的落实显得“漂皮而过,蜻蜓点水”式的肤浅,浮华。有的教师课堂导课时间过长,时间设计不够合理,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有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学生学得半生不熟的,知识点的落实得不到加强。还有的教师心中没有目标和预设,“哪儿黑哪儿歇”,“旋教旋看”,课堂既像是复习课,又像是练习课,还像是新授课,结果学生学得一塌糊涂,实用教学无异空谈。

(2)课堂教学过程有待提炼,模式程序还待改进。有的教师教学依赖教案的预设,造成课堂的教与学的思维断节,课堂不紧凑,而且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不注重精彩生成;有的教师德育教育、安全教育渗透不够,学生的生存意识淡薄,体现社会性不够。课堂教学评价有的泛滥,有的浮浅,启发学生思考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且方式单一。有的教师组织教学没有次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放开收不拢,流于形式,对课堂的驾驭艺术有待商榷。

(3)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有待提升。个别教师教学语言不能贴近儿童学习积累和生活实际,学生有时感觉像在听梦似的,主要存在有的高年级老师循环教初年级以后,未能及时调整教师角色;有的教师语速较快,没能给学生留思考的空间;有的教师语言不严密,散乱不规范,学生不懂教师的话;有的教师课堂小结语言过多,涵盖了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有的教师普通话不到位,对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形成障碍。

(4)教学渗透、指导、拓展有待深入研究。有的教师课堂写作方法的渗透,写作手法的运用,阅读深度的思考分析等不够深刻,学生似会非会的,懵懵懂懂。课堂拓展延伸不够合理。贪大求多,学生无法完成,似乎有为延伸而延伸,为教学而教学之感,没有实际的意义,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大,学生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

(5)个别教师的教案备写中教学理念有偏颇。有的教师教案只有简单的知识教学过程,不能体现“三维目标”的实施,教学价值的渗透,教具学具的使用,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后无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对单元检测,章节过关的讲评和分析不够深刻,试卷的评析,教情、学情的反思,错误问题的剖析,重难点的突破和攻克,学法指导的收获和失误,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达到的目标和效果等几乎没写,提出的措施操作性不强。

(6)个别教师批改学生作业不够详细。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作业的次数,不注重质量,个别错题没有让学生反复改正。作业评价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一、二年级学生可采用分数,实物(花,水果、笑脸、小动物等),等次来评价。注重强调学生作业的书写也很有必要。

四、几点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根据县局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因事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学校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切忌一刀切,统一管理模式后会造成管理漏洞和空

档,造成管理混乱。尤其针对九年制学校的管理,关于小学段的管理,应运用小学管理的模式进行操作。在充分理解、尊重教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加强校本教研工作落实。尤其在课题研究方面,不能只有课题,不进行研究,只注重死板的学习,而不进行改进和开拓。“教师不仅是学习者,也是实践者,研究者。”

3、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注重价值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40分钟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时间。课堂教学的驾驭和运作,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和学问。教师教学节奏的把握,课堂的启发诱导,讲授的技巧,应变能力的生成,举例小结的恰到好处,教学拓展的妥当延伸,都需要我们仔细推敲,认真琢磨。每一节课,教师要有激情和动力,用自身的魅力带动每一位学生。课堂还要注重开阔阅读面,加强渗透的深入。

4、考试之后,试卷的评析,教情、学情的反思,错误问题的剖析,重难点的突破和攻克,学法指导的收获和失误,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达到的目标和效果等,应该详细分析,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

5、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不能有名无实。在“培养生存意识”的主导下,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比如电脑的操作运用,种植养殖的方法,果树的修剪,花草的护养,室内的保洁,理财的方法等等。

篇二:小学语文调研报告

小学语文调研报告

高密市教科院小学部 刘金龙

随着课堂改进行动研究的深入推进,我市的语文教学也相应出现了四个可喜的变化:“教学内容由胖变瘦了,教学环节由碎变整了,读书训练由浮变实了,教学形式由花变朴了。”这四个变化,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现在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静心盘点我们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 。从调查来看,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都在发生着变化。

一、夯实“双基”,狠抓习惯养成

1、激发读的期待,给足“读”的时间 根据我们前几年对阅读课的听课调查,一节课学生读书不超过10分钟的占70%以上,其中不足5分钟的要占30%以上。学生初读的时间太短,课文读不透就匆匆忙忙地进入阅读理解,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往往都得不到很好地落实,一节课下来造成了吃“夹生饭”的现象太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阅读课不读书,孩子的阅读能力,特别是独立阅读能力怎么能提高呢?同时我们在公开课经常见到的另一种形式就是表演热:以评议来代替读书,以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来代替读书课堂教学花样百出,高潮迭起,看起来热闹非凡。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出彩”,不停地侵占学生们的读书时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

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应该是通过读书来学会阅读。本学年我们大胆进行了改革,把初读拿到课堂上来。要求书读不透不开讲,并且明确规定低年级读书时间不得低于1/2课时,中高年级初读时间在课前简单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也力争保持在15分钟左右。初读时间延长并不是放纵学生随意地读,而是变换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读书指导上巧做文章。初读指导不再是简单地正音,要求不仅是“读准、读通、读熟”,还注重了读书习惯的培养,读书技巧的指导。在声音语速、语感、语气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并能相机指导,例如一实小的单晓霞老师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每一遍读书都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会读书的孩子能把课文读正确”“会读书的孩子能把课文读流利”??激励性的语言让孩子读得兴趣盎然。学生在站起来轮读时,单老师也用激励性的语

言不失时机地提出读书要求,强化读书习惯。如有的孩子读书声音较小,老师就会说“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听起来就更美了”;有的孩子读书速度过快,教师就会为学生做示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读书的停顿。事实证明,初读时间的延长不仅没有冲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反而使理解的环节更加到位。因为把课文读透了,所以预想的理解障碍也都会一个个迎刃而解。

2、培养写的兴趣,提高“写”的质量 近几年,我们在写字教学方面做了初步探讨,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书写指导,写字指导要到位,要加强板书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有时可以“无师自通”,而小学生写字,入学儿童大多是零起点,一定要“有师指导”。不仅如此我们还把中高年级的生字学习拿到课堂上来。学生在课堂上描红、识记、默写。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爱如茉莉》一课时,处理生字用了接近15分钟的时间,先让学生读帖,然后让学生在习字帖上描红、临写。学生沉浸在优雅的古筝乐曲中,字不仅写得认真而且特别漂亮。从老师当堂检测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书写水平及正确率也大幅度提高。教师在指导书写时不仅注意了纠正写字姿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最美丽的姿势才能写出最美丽的字。而且也加强了写字技巧的指导。吕晓红在处理《望月》一课的生字时,发现学生的“捺”写的都不规范,当即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指导了“捺”的书写,强调了写好“捺”要做到“一波三折”,教师示范后学生再来写这个笔画均写得美观、规范。

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抓了学生的书写,但我们不应否认学校与学校之间,城乡之间还是存在明显差距的。我们还应该把写好汉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二、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

前几年我们不得不警惕现在公开教学、观摩教学当中老师们普遍存在的这种追求热闹、追求课堂讨论,有些时候可能效率不高的这么一种价值取向。而且自主学习在在常态课堂我们还是存在传统教学观念控制课堂的问题。看这些不成熟的课堂,我们分析了它背后到底隐藏着一个什么,其实这反映出我们常态课堂在一般的校园里,在一般的学校里,在一般的课堂上还是存在着大量的讲和听。这样一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去拓展和综合,也没有真正去合作。一年来我们通过多次的实践探索,利用周六研究课、开放周活动进行正确引导。于是了一种自主开放,

热闹而又不失沉静语文课堂浮出水面。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民主而充满乐趣;学生自主交流、探究活动增多,实践活动增多,学生学习更主动了;教师从以前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逐步形成;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愿意倾听学生独到见解,能根据生成的问题,对教学设计做适当的调整;评价更加客观。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及对语文课本的喜爱程度大大提高了。例如课堂改进行动开放周上吕晓红老师在执教《望月》一课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这种求大同,存小异的做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他们似乎乐此不疲。而且学习过程教师大胆放手还给了学生和小组,首先要求每位同学有自己独立的阅读、识记、思考空间,让讨论变得实实在在,而不是为了追求热闹。在汇报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独到的见解令人叹服。

三、课外拓展,丰富语文的外延

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有所增强 在“对教材的使用,你的做法是什么?”的调查中,大部分教师选择“有时重组教材”,少数学校有10%左右的教师选择了“有时有所增删”。当然也有近4成的学校仍有60%以上的教师选择了“逐课教学,从未作调整”。这说明教师在对教材的使用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观念有所转变,不再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而且很多学校都有了自己的校本课程,如《文海撷英》《诗文诵读》等,里面收录了大量的成语、俗语、歇后语、中外名言警句,精美诗词及美文片断,为学生的课外拓展创建绿色通道。另外我们还大胆把课外积累纳入考试,更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以前大都把“阅读拓展”排挤在课外,学生一接到阅读积累任务都倍感头疼。因为这种“作业阅读”的压力让学生们,尤其是小学生们对“阅读”产生了恐惧。尤其是老师们不厌其烦的要求必须做到多少字的摘抄,甚至隔三差五的写下几百字的读后感。许多孩子对阅读仅是疲于应付,又何谈阅读兴趣。今年我们把部分积累引进课堂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眼界开阔了,肚子里墨水多了。如刘强教师在执教《九色鹿》时,让学生积累了有关“诚信”的名言;马瑞华老师在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先后拓展了“李陵事件”“《报任安书》”

“磨炼类名言”“与司马迁写《史记》有关的12个成语”等内容,两节课内容十分丰富,学生知识面拓宽了,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不积跬步,不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坚持每节课都敢于超越文本进行拓展训练,久而久之,积腋成裘,学生的积累量增大了,阅读能力自然也会得以提升。

四、主题学习,充实语文的内涵

我们的主题学习实验已进行了三年,主题学习用书的出现让我们的语文拓展如虎添翼。这套书的使用方便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任何有益的事情在逼迫下完成都会有损它的美感。于是我们在寻找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以课文为依托让“主题活动用书”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折射出最绚丽的光环,最终成功地把课文这棵小树变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我们浓缩课本的学习时间,把主题活动用书搬进语文课堂,而且力争让学生们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轻松愉悦地读书,少要求学生们做徒劳无益的事,让读书成为他们自己的需求和娱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甚至课堂上生成的阅读期待去读书。“无压力阅读”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给主题阅读插上了强劲的双翼。

实验学校的老师在主题阅读方面作了深入地探究,摸索出多种学习模式。张媛在执教《月光启蒙》一课时,用了一节半课的时间结束了课文的全程学习,然后学习了主题学习用书《真爱无声》中两篇文章:《只有你能欣赏我》和《孝心无价》,作为教材主题的延伸,两篇文章让学生收获了更多。在潍坊市主题学习现场会上,授课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包括五篇文章和两首古诗的一个主题组的学习,学生们在小组内动笔、动脑、动口,得心应手的学习获得了一致好评。

成绩的取得让我们的课改之路更加脚踏实地,但静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还有很多空白区等待我们的探索。今后我们努力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科研。

一、写字教学还要常抓不懈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老师对指导写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软任务,教学时间不够,往往就是把指导写字和学生练字的环节省掉了;有的老师虽进行指导,但指导不利,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展示写字的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字写不好,

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老师的板书字不好,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从修订大纲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写字。强调打好基础,包括“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体现了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所以以后工作中我们依然要对书写常抓不懈。

加强写字,一要从思想上重视。电脑时代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还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二要以身作则。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就一手规范、美观的板书字。三要加强写字指导。对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一定要到位。每次写字,一定要提醒写字、执笔姿势,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写一个字,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要边讲解边示范。而后让学生先描后临,发现问题,在评议中指导。随着学生写字能力的提高,要鼓励学生说出写每个字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提高书写水平。四要保证写字时间。低年级每节课都应安排写字,由写字渐渐过渡到写词,每节课三五分钟,细水长流。还要利用每用一节的写字课,按写字教材的要求,练写硬笔字、毛笔字(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练习用毛笔描红),力求使每个学生不仅把字写对,而且书写规范、端正,进而达到整洁、美观。

二、研讨新课标,明确阅读的学段目标

在听公开课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时目标不清的问题。所谓课时目标的不清就是这节课的上半时,安排的内容目标训练像第一课时,而到了下半课时的内容,就像了第二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多读书,少做题、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着力推动课外阅读的开展,我们的很多老师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主要是表现在老师们对阅读教学究竟教什么不是很清楚,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导致了教学目标安排的模糊。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叫《2008北京》,写的是北京申奥成功时热烈庆祝的场面。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场面描写的课文,学生可以有很好的素材积累。可是有的老师光是新课导入就用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读书、识字、写字最后也没时间落实了。

篇三:小学语文调查报告

一、17~18世纪

17~18世纪尚属近代早期,英国教育脱胎于中世纪,明显带有宗教的印记,宗教与教育关系密切,职业教育在家庭和学校同时进行,古典主义教育传统盛久不衰,这是当时英国教育的三大特征。

自中世纪以前,英国基督教会始终主宰着各类教育,教会办的学校从高等教育到初等教育一应俱全。初等教育有歌咏学校和文法学校,高等学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两所大学当时为经院哲学和教会教育的中心。它们作为国教教会的附属机构只招收国教徒学生,并规定教师必须独身,同时还必须担任牧师之职。

两校课程的设置更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有“神学婢女”之称的数学及古典语言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 19世纪上半叶。因此,当时流传着“大学是教会的灰姑娘”这样一个说法。1649年 ,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抨击大学“象一潭死水的臭池塘..(它)使对无知、混乱、奴役的诅咒从此处蔓延到全国。”在教会势力的严密控制下,牛津和剑桥大学以沉闷、因循守旧著称。

中世纪与近代之交,英国社会步入“原始工业化”阶段,生产大多在家庭手工作坊中进行。各种行业所需技能,既便是毛纺织业、火药制造业、采矿业、炼铁业、蔗糖业、明矾业等行业也都掌握在工匠手中。在行会制、学徒制及家内制盛行的社会中,人们谋生所必需的技艺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传。

与之相应的是产生了家庭职业教育。英国的家庭职业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及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社交技巧和祖传技艺的专门训练。

另有一种形式是将儿童送到行会师傅的作坊里或名门望族的宅第内,以便他们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男孩从14岁起便离家外出,接受 7年左右的训练。贵族子弟学习拉丁文、法语、书写、绘画、舞蹈、骑射等,劳动人民子弟则学习谋生技能,受些基础教育。

进入近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活动领域的拓展,家庭职业教育逐渐为学校教育取代。英国遂向“学校教育的社会”过渡。学校提供法律、医学、神学等不同职业的训练和正规课程的讲授。以考切斯特·福瑞文法学校为例 ,1645年在该校注册的 165个男孩的家庭社会背景如下:手工业主占 37 %,贵族占 31 %,教士占 20 %,富裕农民占 12 %。①由此可见 ,社会各阶层已开始将孩子送往学校接受教育。

17 —18世纪英国教育尤以崇尚古典主义教育为特色。英国古典主义教育上承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 ,并以此为宗旨规定了学习科目为“七艺”: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天文、几何、音乐。其中前“四艺”为中等教育基础课程,后“三艺”为高等教育讲授范畴。

英国自中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公学”和文法学校是向统治阶层输送政治精英的传送带,十分重视古典主义教育。当时各校通行的教材内容颇能说明问题。牛津大学标准的教科书汇集了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维吉尔、贺拉斯、西塞罗、欧几里德、希波克拉底、盖仑等人的著作 ,这几乎已囊括了古典主义文化的巨擘。

近代早期英国带有封建主义的残余的宗教教育、职业教育、古典教育。

“近代科学之父”弗朗西斯·培根率先倡导开展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主张“把自然研究从被禁痼、从被看作巫术或被鄙视,从被看作低下的笨拙劳动的状况下转变过来。”他所提倡的“实验归纳法”与崇尚经典、形式主义和束缚心智的僵化的传统教育背道而驰,因此他又被尊奉为“科学教育之始祖”。

与此同时,英国民间自发地出现了一个远离主流文化、正统教育的科学家群体。他们既非学者名流,也从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大多是些能工巧匠,热衷于改良技术,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其中的佼佼者有泰尔福德、布林德利、史蒂文森、高特、达比父子、博尔顿、克朗普顿、阿克赖特、韦奇伍德、瓦特。这些为英国工业革命创下不朽业绩的有功之臣,其职业五花八门,从木匠、织工,到理发师、实验管理员,不一而足。然而,正是这些出身寒门、平凡无奇的小

人物,不囿陈说,勇于探索和实践,自下而上地推动着英国技术革新运动,乃至工业革命。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还出现了一批科学社团机构,如“皇家学会”。这些所谓的“无形学院”过定期聚餐 ,举办讲座、出版刊物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 ,由于英国未经历过彻底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在近代早期英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宗教势力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学教育难以与之抗衡 ,去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 19世纪

19世纪是英国进行社会改造的时期,先后在 1832、1867、1884年三次进行了议会制度的改革 ,选举权范围逐渐扩大到工业资产阶级和部分城乡劳动者。 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 ,确立起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人才的原则。尤其是在 19世纪中叶 ,英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首强 ,号称“世界工厂” ,国际金融中心 ,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国 ,在世界贸易和海运业中居于垄断地位。然而,在这令人炫目的“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盛世”“,教育却形同巨人的跛足,与其赫赫名声不称。正如史学家 GM·“维多利亚社会的力量和弱点在哪里都没有比在教育领域表现得更明显。”②温斯顿·丘吉尔也曾指出 ,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仍无教育政策可言。

纵观19世纪英国教育有这样三大特征 :偏重精英教育 ,忽视民众教育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对立 ;地方分治和自由主义思想妨碍了政府对教育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时至19世纪文法学校、九大公学仍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阶梯。这些学校只向上流社会的子弟开放,绝大多数毕业生日后都能顺利地进入牛津、剑桥。无论是文法学校、公学还是牛津、剑桥均以培养未来的文官和政治精英为目标。如牛津大学的贝利奥尔学院就以“主教、殖民地总督和内阁大臣的摇篮”而遐迩闻名。

这种向精英教育倾斜的办学方向严重地制约着英国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欧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其教育开始出现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势头。以1900年为例 ,英国每一万人中大学生仅有 6人 ,而美国为 31. 4人 ,德国为8. 3人,法国为 7. 6人。

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 ,大批目不识丁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再加上城市本身人口出生率大幅度的增长 ,下层人民的教育问题成了一大社会问题。 1832年,哈德兹菲尔德众议院委员会的报告竟披露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 :工厂里会写字的人不超过 1%。据 19世纪 40年代注册总局的报告,40 %的成年人不会拼写自己的名字。平民子弟所能受的教育十分有限,多数是进入由私人捐助或教会主办的主日学校、导生制学校。在这里无非是听一些节俭、虔敬、安贫之类的道德说教,至多不过背诵《圣经》,并被告诫不要参与政治活动。至1835年各教区兴办的主日学校仍有90多万学生。

教育的现状令工人阶级强烈不满。1851年 3月 31日 ,在伦敦召开的宪章派代表大会上通过的 “宪章派鼓动纲领”中就教育问题发表了见解。在纲领的第三部分“中严正指出:教育”“因为每个人有权拥有物质生活的手段 ,所以也同样有权拥有精神生活的手段。扣压智力需要的精神食粮,如同不发给身体所需的食品一样,都是不合理的。所以,教育必须是国有的、普及的、免费的,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是强迫的。”

宪章派还详尽地提出了他们的具体要求:

“第一,凡受国家资助的学校,学院和大学,必须向全体公民免费开放,并且强迫父母使孩子接受普通教育。

第二 ,在高等学校受教育是免费的 ,但是按自愿原则。

第三 ,开办工业学校培训青年掌握各种行业和技术 ,以便逐渐取代学徒制度。”

此后 ,曾围绕着是否应将教育办成“国有的、普及的、免费的”教育 ,宗教与教育是否分离,下层人民应受怎样的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在纽卡斯尔就教育成立的一专门的调查委员会中一位委员声称,他甚至怀疑有无让农民子弟上学上到 14 —15

岁的必要。他提议劳动群众的子女上学到 10 —11岁足矣。他认为一个孩子受教育到 10岁即拥有对下层阶级的孩子来说足够用的知识。”更有甚者,资产阶级中竟有人提出,一个受过教育的工人阶级就意味着劳动纠纷的增加。

尽管上层特别是保守的贵族对向劳动人民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持抵触情绪 ,对政府干预教育 ,发放教育拨款横加阻挠 ,但是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亟需的不再是文盲和准文盲,而是大量的具较高素质的有技术的工程人员和技术工人。俟劳动者在选举制度改革后获得了选举权,资产阶级日益认清了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其统治的重要所在—它是对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下层人民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因此 ,议会在 1870年通过了《福斯特法案》。这一法案的核心是,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

它规定,凡6 —13岁的儿童必须一律入校学习,其课程全部为世俗性的。该法案是英国教育史上尤其是初等教育的一大转折。其意义在于扭转了民众教育不受重视 ,仅限于宗教慈善团体的资助 ,学校控制在教会手中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国教育的发展。在该法案颁布后十年间,公立初等学校的从过去的 8000所发展到 14000所。但是,仍应看到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英国发展教育的时机还是被延误了。1858年英国全日校学校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为 1∶77 ,而同一时期普鲁士的比例为1∶6.27 ,两相比较,悬殊甚大。日后英国被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后起之秀”————美国和德国超越,原因固然是综合性的 ,但长期以来,英国政府不注重民众教育亦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则是不争的事实。

如前所述 ,英吉利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崇尚古典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这个民族对科学持有明显的“傲慢与偏见”,人为地造成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对立 ,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似乎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甚至互为敌视。正如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查里斯·帕希·斯诺所指出的 ,人文主义者特别看不惯科学家那种近乎狂妄的坦率 ,看到科学家经常兴致勃勃地否定前人的结论和得意洋洋地宣称自己做出了什么新发现的样子总感到不舒服。在他们看来 ,科学家是些粗俗不堪、浅薄狂妄的家伙 ,根本没有教养。而科学家又往往觉得人文学者软弱迂腐,无病呻吟 ,并且不关心同胞的实际生活。尽管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有很强的力量 ,但是整个社会对于科学文化的不理解程度却是令人吃惊的。两种文化的分裂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就重大社会问题开展认真的讨论。“对科学具有生死悠关的重要性 ,对在国家事务中运用科学的急切需要,竟然茫然无知。在所有需要科学的政府部门中,主管大臣们、常务次长、助理次长和职员们对科学都是一窍不通的。很自然 ,既然科学无法为他们所用 ,或他们无能力运用科学,他们就厌恶科学。”据统计,1815 —1914年 18位首相中仅三人—威灵顿、拉塞尔、迪斯雷利不是在牛津、剑桥受的教育。素以人文教育为宗旨的两校 ,重传授古典文学和数学知识,重视智力训练,轻视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的训练 ,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而在文官制度改革条例中规定 ,文官的考试内容须以牛津、剑桥所设课程为准。因此 ,学习古典科学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职业教育 ,甚至影响到英国决策层的素质。

鄙视自然科学,使英吉利民族不得不自己饮下自酿的苦酒。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在所有100多个展出门类中均获优胜奖。但在 1867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 ,英国已被普鲁士、法国抛在了后面 ,只获 90个展出门类中 10个优胜奖。两次博览会间隔 16年 ,但英国国力在与世界各国较量中一盛一衰 ,反差何其鲜明。此外 ,英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业增长的百分比下降也颇为明显。1860 —1869年英国工业增长了 33 %。1880 —1889年仅为 16 %,而 1900 —1909年降至9%。不重视科学教育的结果导致了英国国力下降 ,进而言之 ,导致了现代化的中断。

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存在的第三个弊端是,地方分治传统和自由主义思想妨碍了政府对教育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虽然政府早在 1833年即已拨出 2万专款发展初等教育,1839年增至 3万 ,同年又在枢密院设教育委员会 ,此后政府开始对教育直接控制 ,但地方自治,各

自为政的倾向已是积重难返。经过 1835年地方自治改革 ,强化了教育由地方政府控制的趋势 ,遂从19世纪 30年代起 ,各地成立了地方教育委员会。此类地方教育委员会规模不一 ,大到拥有会员50名 ,下辖 50多万学生 ,小至仅仅控制一所学校的农村地方教育委员会。委员会的权力主要在于管理初等教育。《福斯特法案》规定 ,全国划分为若干由地方教育委员会领导的学校区 ,每区民间组织应设一所学校 ,如有不执行者 ,地方教育委员会有权以税收与学费共同维持学校。如此 ,凡家长支付不起学费的儿童均可免费入学。1902年《教育法》规定 ,取消地方教育委员会 ,以地方教育当局取代。随后 2568个地方教育委员会被 318个地方教育当局代替,其权限可从初等教育扩大到中等教育、师范教育, 本世纪60年代进而控制了高等教育,地方教育当局要直接负责承担全部教育开支的 86 %。地方自治的传统进一步造成了英国与发展教育的机遇失之交臂。

喜爱自我标榜是一个富有自由主义精神国度的英国 ,反对政府对经济生活予以干涉,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是父母和监护人的事。谁办教育 置、授课安排..,完全不受政府干涉。迫于各阶层要求政府参与初等教育的呼声高涨,政府在1839年设立教育委员会,1856年改为教育部。但是,国家干预教育仍面临重重阻碍,其干预程度远逊于欧美其,如何筹措资金、校舍和设备以及课程设它资本主义国家。 1859年纽卡斯尔调查委员会曾就初等教育是否义务化、强制化作出了如下结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势必造成对私人权利的无端干涉。初等教育义务化、强制化就这样遭到了否决。政府对教育事业无所作为,采取放任自流的举措,致使英国错失现代化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开发人才资源的良机。这一问题引起英国有识之士的担忧和强烈不满。

英国现代化之所以采取渐进的、自发的方式,除了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结构和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外 ,教育亦参与其中。英国教育的弊端严重地制约了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现代化的顿挫也与近代英国教育改革滞后 ,教育政策未能及时加以调整和转轨不无干系。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母国 ,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的演进具有典型意义 ,其所付出的代价、走过的弯路无疑可供我们借鉴。

三、20世纪英国初等教育(部分与19世纪重复)

形势的发展使得英国普及初等教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对初等教育的忽视, 也使英吉利民族不得不自己饮下自酿的苦酒。在1867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 法、德展出精湛的工业品, 反映出他们的劳动者的技术和教育水平。相比之下, 英国工人阶级的文化教育水平明显低下,英国已被抛在后面。此外有识之士认识到“如果没有初等教育, 为艺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 ??如果我们听任这种状况继续存在, 即使他们身强力壮, 精力充沛,他们也将在世界的竞争中落伍”人们也在现实中体会到“教育??对于造就工业社会的作用非常大。”[ 14 ]为了改变初等教育落后的局面, 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了初等教育制度, 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一) 政府介入, 开始承担教育责任1833年, 政府为初等教育拨款两万英镑, 通过两个教派的协会分给所属的初等学校, 以后还包括师范学校。这是政府第一次对国民教育承担责任。1839年, 在辉格党人罗素勋爵的倡议下, 设立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 由枢密大臣任教育委员会主任。这是政府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的开始。为了克服初等教育改革道路上的障碍, 1858年议会又组织起一个新的、以纽卡斯尔公爵为首的调查委员会, 对各种类型学校进行调查。

(二) 制定《福斯特教育法》, 初等教育体系初步建成

1858年以后的余年, 英国的初等教育由于踏步不前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但国内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压力,国际竞争的影响和挑战, 提出了加强初等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立法的迫切性。促使英国统治阶级下决心实行教育立法。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福斯特向议会呼吁“我们不能再延误了。我们工业的繁荣取决于初等教育的迅速设置。”我们都知道, 缺乏教育也就是无知, 无知就是软弱,软弱在当前残酷斗争的世界中通常带来不幸, 尽管有各种势力、观

点的争论, 福斯特提出的法案最后终于获得议会通过, 于1870年8月正式批准颁布为法律。《福斯特教育法》全文有百余条款, 有的条又列若干细目。主要包括由地方承办学校和议会拨款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又包括学校的供给、供给的程序、由学校委员会维持和管理学校、学生出勤率等小节。法令试图在全国建立起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初等教育制度。法令的颁布, 为初教事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三) 完善教育法规, 初等教育体系正式确立

此后议会又于1876年通过《桑登法》。该法规定: 每位父母均有义务使其子女接受足够的“3R”初等教育, 违者将受到处罚; 禁止招收10岁以下童工, 否则雇主将受到处罚; 禁止招收10一14岁童工, 除非他们在通过“3R”四级水平考试后获得皇家督学颁发的工作许可证, 或者在五年期间平均每年在校学习250天; 该法的实施由学区学校委员会负责, 在未成立学校委员会的地方, 由学校入学委员会负责。1880 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一部教育法, 即《芒代拉法》。该法在《桑登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规定各学区学校委员会或学校入学委员会有义务颁布有关学生入学问题的地方法规, 规定5一10岁儿童无条件入学, 10一13岁儿童只有达到一定的成绩要求或已连续五年正常入学接受教育, 方可免除义务入学要求, 具体标准由各地通过地方法规确定。1880年《芒代拉法》的颁布, 以教育法的形式对原属《工厂法》管辖的最低工作年龄及相应的义务教育年龄做出了规定, 标志着英国义务初等教育体系的正式确立。 随着强制入学制度的实施以及民主观念的普及, 考虑到许多家庭由于无法支付学费而使儿童丧失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舆论开始倾向于实施免费的初等教育。在越来越大的压力面前, 政府终于在1891年颁布了《免费初等教育法》。该法通过向初等学校提供一定数额的人均政府拨款, 使英国少数初等学校的学费大大下降, 并使大部分初等学校实施了免费教育。到1918年完全实现了国民免费初等教育。至此, 英国初等教育问题划上了句号。

英国初等教育最新发展(课程方面)

一、小学第一关键阶段的评定测试结果

1944年教育法公布后最重要的教育法案《1988年教育改革法》确定了国家课程的总原则和内容, 从1989年秋季学期起, 就逐步在全国推广并逐步落实到位。国家课程由四个组成部分, 包括科目、成绩目标、教学大纲和评定安排。

以国家教育研究基金会名义开展的1995年对小学第一关键阶段的学业评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全国有227所学校4000名学生成为学业评定的对象。小学第一关键阶段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1一2年级, 学生年龄为5一7岁。对这一阶段的学业评定已经进行了5年

从积极意义上看, 学生评定带来了意料之中的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但由于学业评定的安排每次有一些变动, 故给人一种不稳定的印象, 不过这不是主要的方面。为了使得评定结果一目了然, 每门科目的成绩目标不仅分解为十个层次, 而且将由若干部分组成, 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年限。下面是1995年对第一键阶段的英语、数学、科学等学科目的评定目标。英语包括两部分, 读和写。

读, 通过大声读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文字材料, 阅读理解第三层次的文字材料来测试同时, 还要通过选择性阅读理解第二层次的测试。

写, 通过第一至第三层次的写的作业, 包括教师根据国家学业标准所给分数来评定。教师普遍反映这种评定方式比较易于操作也较合理, 只是在应用评分标准时有一些困难。

数学数学评价测试材料包括第一至第三层次。教师对作业进行评分定级。

科学:1994年前, 科学科目的评定由教师单方面作出, 没有法定的测试材料提供, 也不受客观的检查。教师往往对自己的评定缺乏信心。鉴于此, 专门设计出用于帮助教师对科学科目学业成绩作出评定的材料, 并于1994年问世, 在1995年得到广泛的应用。

评定结果表明, 达到满意和较好水平的学生占90%。同时有迹象证明, 学业成就的大小与


小学语文调研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5784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