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经验经历分享] 关于推荐审稿人的一点点经历和感受!
[经验经历分享] 关于推荐审稿人的一点点经历和感受!(原创!)
每个向国外杂志投过稿件的人应该知道国外的一些杂志会让你推荐审稿人,而个人感觉这其中还是很有学问的,因此,本人将自己的一点点经历和感受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予以批评指正,也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个人做科研写文章也有几年了,大概从2007年开始写英文的文章,当然所投的杂志几乎都是SCI收录期刊,因为单位里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个人也感觉这是向外国学者推荐自己的重要方式!
发表文章有个必然要经过的过程,那就是投稿和审稿,这是文章发表的重要过程之一,这两个过程的顺利通过直接决定了你的稿件的未来!而在很多杂志的投稿过程中都会让作者推荐几个审稿人,而这些审稿人在某些时候很有可能成为审稿结果的关键!个人感觉让推荐审稿人的杂志很多会选择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毕竟如果杂志有时间和精力去找审稿人就用不着作者自己推荐了,当然这还有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你推荐的审稿人要符合杂志的要求!杂志通常要求推荐的审稿人必须是此领域的专家,然后就是审稿人不能是文章作者可能的熟悉者!对于国人来说,只要不推荐中国人来审稿就算是符合第二个要求了!因此有的人会推荐一些自己熟悉的外国专家来审稿,因为这样确实可以明显提高稿件的录取率!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到这样熟悉自己领域的专家熟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推荐自己领域的专家就是决定审稿结果的关键了!杂志对于领域内专家的认可几乎都是源于其发表的文章,只要审稿专家发表的文章与你所投的文章类似或相近,那么杂志就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审稿专家而自己再去找审稿人!个人认为在找这样的审稿人的时候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前提是让杂志接受你的文章):第一是选择自己这个领域水平比较低的人,呵呵, ,因为这样绝对可以提高你的稿件的录用率!那么关键就是怎么样找到这样的人了!我个人是学医学的,所以经常会利用PUBMED来搜索文献,所以这也是我们学医的最常用来搜索审稿人的方式了,通过这里你可以搜索你的文章所相关的文献从而找到相关领域所发表的文章,然后选中明显低于你自己文章水平的文章,然后把第一作者选出来!注意不是通讯作者而是第一作者,因为通讯作者的水平很可能会明显高于第一作者,而第一作者既然写了这么低水平的文章说明水平不高! 当然还要对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搜索,也就是用名字搜索该作者所发表的文章,在确认其确实没有什么高水平的文章发表之后,他基本就是你的文章的合适也合格的审稿人了!第二就是选择你投稿的杂志主编或副主编作为你的审稿人,这类人水平往往很高,但是为什么要选择他们呢?因为他们特别忙,他们基本没有多少时间去详细看你的文章,很有可能就看看你的摘要就决定了你的文章的结果,这样来说尽管风险很大(被拒绝的风险),但是录用率也很高,这个是在第一个办法无法实现的基础上的一个方法,如果你想让文章有最高的录用率,那么还是选择第一个方法更好!
尽管选择审稿人非常关键,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还有一个很关键要点,那就是不要选某一类人作为审稿人!这类人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水平不一定很高,但是都是比较年轻的实验人员,往往都是文章的第一作者,曾经发表过一点点相对比较好的文章!为什么不选择这些人呢?因为如果你让这些人给你审稿,这些人会给你提出一大堆问题,甚至夸张的说,有的时候审稿意见会比你的文章还要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人都是经过一定时期训练的熟练的技术员,对文章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是在统筹概念上并不高深,他们往往并不明白我们的论文其实就是叙述一个故事,只要我们叙述的没有歧异,听故事的人(读者)就爱听!但是他们会认为你的故事有太多的缺陷,事实上任何研究都有很多的缺陷,这是一个必然,但是这些审稿人却会抓住这些让你不停的解释回复,似乎很难有让他们满意的时候!还有就是这些审稿人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有能力,必然会用尽一切自己所学的东西来挑你的毛病! 上面所说的选择审稿人都是为了对付发表的,所以个人并不建议每个人都采取这样投机取巧的办法,个人建议大家最好是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再用这些方法,毕竟这些方法对于个人
的水平提升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对于自己信心的建立确实有很大好处,个人在最开始发表文章的时候就经常用这些有些龌龊的方法,呵呵!真正让自己水平有提高的方法就是找最好的也最有空闲的审稿人,让他对你的文章进行大篇幅的修改和提意见,这样你的水平就会平步青云了!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篇二:如何写审稿意见
求如何写论文审稿意见?
一般审稿意见至少要包含三条:
(1)简要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并作出评价。对于其比较好的部分,要给于肯定。
(2)针对文章中的内容和结果,指出其具体的不足之处,并谈谈你的看法。文章的不足之处有三种层次:第一,论文结果不正确或有重大失误;第二,论文缺乏重要的结果;第三,论文的结果不够完善。
(3)最后,给出你的综合评价,接受,修改,还是拒收。 根据以上三点,你可以适当发挥。
其他回答
紫胶啊啊 2009-10-20 09:53:16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大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许多博友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审稿工作而已。那么,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专家如何审阅稿件,即如何正确评价一篇论文,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会被编辑所采纳。我想这是广大博友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
对于每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设立一个庞大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
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由一大批本行业(或专业)的知各专家、教授或学者担任,在编委中,一般都要考虑到各大专院校相关专
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地域间的名额平衡问题,期刊主办单位和北京地区的名额相应会多一些,而一些省市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有些经济和文
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可能还没有编委。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编委天生地就只能是挂名或名誉的。有时一些编委几年都审不了一篇稿件,这种情况
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编委会下,编辑部还会有一个审稿专家的名单,这个审稿专家名单是不公开的,这个审稿名单里的专家一般
都是处于年富力强、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同时,有时编辑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聘请部分两院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对一些对行业
有重大影响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审查。从而形成了编委不审稿、审稿专家不是编委的状况。 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每年编辑部都要发表格给专家,让专家填写工作经历,
即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刷新,通过“刷新”编辑会得到专家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科学前沿,在编辑请专家审阅某一篇论文时,编辑就会“心中有数”
从而不会出现选择审稿专家时的“偏差”。当然高学历的专家也是编辑首选的目标。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有些专家喜欢
做一些文字工作,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善于从事审稿工作。有些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競競业业,从标题到标点,从字词到结构,从正文到参考文
献等通篇都进行了修正,并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见,最后得出了采用与否的建议,这样的审稿专家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喜欢的。而
一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则是“不用”或“建议录用”几个字了事,对于不用的稿件,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作者不用
的理由,而简单的“不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作者理解的!如果审稿专家的长期这么简单的处理稿件,必将导致编辑对其的“淡化”。同时
对于由于繁忙而经常拖着不及时审阅的论文,编辑也会在以后的审稿安排中,少给这些“比较忙”的专家们审稿,有时可能就会在无声无息中
取消了这些专家的审稿资格。我接触过几位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审稿意见竟多达三页纸(有时比作者的论文还长),还有一位教授不光给我写
了二张纸的审稿意见,还将国外一些最新的文献复印给我,让我转告给论文的作者。这种负责任的审稿专家是编辑工作的“开路先锋”,有了
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的工作何愁做不好呢?第三,是专家的审稿水平。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
不同。而专家审稿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稿件的评价高度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有时让编辑很难给一篇论文下结论。在我所接触的审稿专家中
,有时批给一位专家的四五篇论文,专家没有一篇通过的,还有一些专家,只要到他那里的稿件,都认为是“好文章”而篇篇通过,这就会让
编辑们“若有所思”的。
专家如何审稿
作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所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技术水平应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专家审稿主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审查,如论文的观点是否
正确,所采用的原理、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结论的正确与否,试验数据是否与国外文献上数据有出入,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等等。从某种程
度上说,专家审稿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等进行正确地评价。记得在1988年时,有一篇关于沙棘方面的
论文,专家审稿后认为国内沙棘的含油量有些偏高,但专家在征求作者意见后还是同意刊登了,但两年后该作者给编辑部发来了致谦信,说是
当时测定沙棘含油量用的试剂过期了,因而试验数据有误。对于这种失误,作者恐怕要担当全部的责任了。
专家审稿时,必须对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审查,如论点、实验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应进行细致的审查,对不同的学
术观点和论点,专家应静下心来,进行认真地、理性地思考,给论文以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评价,切不可“臆测”、“臆想”和“臆断”地评价
论文的学术价值。如对于食用油的“分子重整”技术和1:1:1营养问题,要看其本质,而不能“谈虎色变”,对所有“分子重整”技术和1:1:1都进行批驳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是
一个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研究的进展,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都会成为可能。
对于一些科学前沿上的问题,如果专家不是十分地了解,可以退给编辑另请他人进行审稿,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审下去。在我接触的许多审
稿专家中,几乎都有过“我对此论文的研究领域不甚了解,敬请其他专家审稿”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审稿专家的“实事求是”
的工作作风和正常的一种学术风气。
对待参考文献的问题,一些专家是很认真的。的确,参考文献越来越受到审稿专家的重视了,有些专家在给我的信中说,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
太老了,还有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只有比较“陈旧”的几本书,没有最新的期刊文献,特别是一些综述性稿件,参考文献列了50-100条不等,
但真正有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多,还有一些作者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引用率,不管文章内容与文献有没有关系,都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因而一
些专家在审稿时都一一“画出来”。一些比较经典的公式的推导和换算,专家则更注重参考文献中一些经典名著的出版时间、版别(即第几版),
从而更能说明一些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网络参考文献一些专家更是亲自点击,从而得到更确切的求证。
当然,专家审稿有时也会遭遇“两难”的境地,如同学的论文和学生的论文,以及研究同行的论文等,只要坚持一个审稿和评价标准,在行业“
德高望重”的专家会处理好这一难题的!
编辑会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
谈到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博友都十分关注。那么编辑是否会全部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昵,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不可能!
一本科技期刊上要刊出什么样的稿件,专家和编辑的观点往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的差异造成的。专家希望多刊出一些自己研究
领域的学术论文,而编辑则更注重期刊的众多读者群对阅读的不同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论文专家审稿都通过了,而且专家对该论文的评价很
高,而编辑部却没有及时给予刊出的原因,有时这样的论文还被拖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刊出。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专家并不看好、评价免强的论文,
编辑却在第一时间给予刊出。这种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有时编辑考虑的是相关专题论文的搭配比例,正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的充分结合。
现在,由于科普期刊的少之又少,因而在一些技术类期刊上也就刊出一些“人尽皆知”的科普文章。试想想,一篇充满普及性内容的文章,有何
“学术价值”而“堂而皇之”地刊登在科技期刊上呢?这其实并不是期刊“没稿子登了”,而是编辑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而故意为之的。
当然,一些比较好的科普论文审稿专家也是比较喜欢的,而且在现今,能写出“宏图巨著”的
学术论文大师,并不一定能写出“妙趣横生”的科
普文章来!
审稿方法论是开启审稿之门的金钥匙
方法就是技巧。编辑要想提高审稿能力,编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不可或缺,其中重点应加强审稿方法论的学习。
1.政治性审查。政治上主要审8个方面问题: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民族尊严问题;党的方针、政策问题;涉外问题;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保密问题;其他政治问题。
2.创新性审查。创新主要是指论文对人类知识、技术或观念等的新贡献。分析方法和途径大致如下:
分析论文来源:基金课题的审批严,经费支持好,其论文可能较有创新性。
分析作者信息:公认的高水平作者的新作质量可能好,因为研究有继承性,论文质量与作者素质呈正相关。
分析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权威、时间新、数量较多,期刊论文多而书籍少,原始文献多而转引或译文少,摘引篇幅适当、标引规范的论文质量可能较高。
分析正文:论题鲜明、新颖,实验过程和数据完整,论据典型充分,论证严密,结论明确的论文一般较具创新性。
查新:检索网络文献数据库、二次文摘或文题文献、主要专业期刊等,查阅同类主题已有哪些研究、是否重复、有无抄袭等。
通过以上一系列审稿活动最终评定论文创新等级:原创、再创、补创、无创新(重复),或根本就是杜撰、抄袭的。
应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方法有些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指导意义,要具体论文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和简单化、绝对化。
3.科学性审查。即审查论文是否符合科学原理。主要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严密性、再现性等5个方面:事实、数据、插图等论据要真实;观察、记录、评论等要客观;概念、感觉判断、文献引用等要准确;研究方法要合理、可靠,推理、论证、逻辑判断、论文结构层次等要严密,既简洁,又完整、充分;实验过程、结果、结论等能被他人再现和印证。
4.实用性审查。学术性强的论文一般直接实用价值小而间接实用价值大,扩散领域广,作用时间长;而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论文则相反。对于教学、科研类论文,主要审查其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参考价值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于工程技术、实验类论文,主要审查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可能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大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许多博友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审稿工作而已。那么,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专家如何审阅稿件,即如何正确评价一篇论文,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会被编辑所采纳。我想这是广大博友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
对于每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设立一个庞大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
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由一大批本行业(或专业)的知各专家、教授或学者担任,在编委中,一般都要考虑到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地域间的名额平衡问题,期刊主办单位和北京地区的名额相应会多一些,而一些省市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有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可能还没有编委。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编委天生地就只能是挂名或名誉的。有时一些编委几年都审不了一篇稿件,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编委会下,编辑部还会有一个审稿专家的名单,这个审稿专家名单是不公开的,这个审稿名单里的专家一般都是处于年富力强、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同时,有时编辑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聘请部分两院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对一些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审查。从而形成了编委不审稿、审稿专家不是编委的状况。
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每年编辑部都要发表格给专家,让专家填写工作经历,即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刷新,通过“刷新”编辑会得到专家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科学前沿,在编辑请专家审阅某一篇论文时,编辑就会“心中有数”,从而不会出现选择审稿专家时的“偏差”。当然高学历的专家也是编辑首选的目标。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有些专家喜欢做一些文字工作,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善于从事审稿工作。有些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竞竞业业,从标题到标点,从字词到结构,从正文到参考文献等通篇都进行了修正,并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见,最后得出了采用与否的建议,这样的审稿专家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喜欢的。而一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则是“不用”或“建议录用”几个字了事,对于不用的稿件,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作者不用的理由,而简单的“不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作者理解的!如果审稿专家的长期这么简单的处理稿件,必将导致编辑对其的“淡化”。同时,对于由于繁忙而经常拖着不及时审阅的论文,编辑也会在以后的审稿安排中,少给这些“比较忙”的专家们审稿,有时可能就会在无声无息中取消了这些专家的审稿资格。我接触过几位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审稿意见竟多达三页纸(有时比作者的论文还长),还有一位教授不光给我写了二张纸的审稿意见,还将国外一些最新的文献复印给我,让我转告给论文的作者。这种负责任的审稿专家是编辑工作的“开路先锋”,有了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的工作何愁做不好呢?第三,是专家的审稿水平。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而专家审稿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稿件的评价高度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有时让编辑很难给一篇论文下结论。在我所接触的审稿专家中,有时批给一位专家的四五篇论文,专家没有一篇通过的,还有一些专家,只要到他那里的稿件,都认为是“好文章”而篇篇通过,这就会让编辑们“若有所思”的。
专家如何审稿
作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所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技术水平应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专家审稿主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审查,如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原理、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结论的正确与否,试验数据是否与国外文献上数据有出入,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审稿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等进行正确地评价。记得在1988年时,有一篇关于沙棘方面的论文,专家审稿后认为国内沙棘的含油量有些偏高,但专家在征求作者意见后还是同意刊登了,但两年后该作者给编辑部发来了致谦信,说是当时测定沙棘含油量用的试剂过期了,因而试验数据有误。对于这种失误,作者恐怕要担当全部的责任了。
篇三:审稿意见该怎么写
一般审稿意见至少要包含三条:
(1)简要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并作出评价。对于其比较好的部分,要给于肯定。
(2)针对文章中的内容和结果,指出其具体的不足之处,并谈谈你的看法。文章的不足之处有三种层次:第一,论文结果不正确或有重大失误;第二,论文缺乏重要的结果;第三,论文的结果不够完善。
(3)最后,给出你的综合评价,接受,修改,还是拒收。
根据以上三点,你可以适当发挥。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大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许多博友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审稿工作而已。那么,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专家如何审阅稿件,即如何正确评价一篇论文,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会被编辑所采纳。我想这是广大博友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
对于每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设立一个庞大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
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由一大批本行业(或专业)的知各专家、教授或学者担任,在编委中,一般都要考虑到各大专院校相关专
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地域间的名额平衡问题,期刊主办单位和北京地区的名额相应会多一些,而一些省市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有些经济和文
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可能还没有编委。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编委天生地就只能是挂名或名誉的。有时一些编委几年都审不了一篇稿件,这种情况
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编委会下,编辑部还会有一个审稿专家的名单,这个审稿专家名单是不公开的,这个审稿名单里的专家一般
都是处于年富力强、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同时,有时编辑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聘请部分两院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对一些对行业
有重大影响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审查。从而形成了编委不审稿、审稿专家不是编委的状况。 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每年编辑部都要发表格给专家,让专家填写工作经历,
即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刷新,通过“刷新”编辑会得到专家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科学前沿,在编辑请专家审阅某一篇论文时,编辑就会“心中有数”
从而不会出现选择审稿专家时的“偏差”。当然高学历的专家也是编辑首选的目标。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有些专家喜欢
做一些文字工作,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善于从事审稿工作。有些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競競业业,从标题到标点,从字词到结构,从正文到参考文
献等通篇都进行了修正,并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见,最后得出了采用与否的建议,这样的审稿专家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喜欢的。而
一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则是“不用”或“建议录用”几个字了事,对于不用的稿件,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作者不用
的理由,而简单的“不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作者理解的!如果审稿专家的长期这么简单的处理稿件,必将导致编辑对其的“淡化”。同时
对于由于繁忙而经常拖着不及时审阅的论文,编辑也会在以后的审稿安排中,少给这些“比较忙”的专家们审稿,有时可能就会在无声无息中
取消了这些专家的审稿资格。我接触过几位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审稿意见竟多达三页纸(有
时比作者的论文还长),还有一位教授不光给我写
了二张纸的审稿意见,还将国外一些最新的文献复印给我,让我转告给论文的作者。这种负责任的审稿专家是编辑工作的“开路先锋”,有了
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的工作何愁做不好呢?第三,是专家的审稿水平。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
不同。而专家审稿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稿件的评价高度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有时让编辑很难给一篇论文下结论。在我所接触的审稿专家中
,有时批给一位专家的四五篇论文,专家没有一篇通过的,还有一些专家,只要到他那里的稿件,都认为是“好文章”而篇篇通过,这就会让
编辑们“若有所思”的。
专家如何审稿
作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所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技术水平应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专家审稿主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审查,如论文的观点是否
正确,所采用的原理、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结论的正确与否,试验数据是否与国外文献上数据有出入,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等等。从某种程
度上说,专家审稿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等进行正确地评价。记得在1988年时,有一篇关于沙棘方面的
论文,专家审稿后认为国内沙棘的含油量有些偏高,但专家在征求作者意见后还是同意刊登了,但两年后该作者给编辑部发来了致谦信,说是
当时测定沙棘含油量用的试剂过期了,因而试验数据有误。对于这种失误,作者恐怕要担当全部的责任了。
专家审稿时,必须对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审查,如论点、实验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应进行细致的审查,对不同的学
术观点和论点,专家应静下心来,进行认真地、理性地思考,给论文以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评价,切不可“臆测”、“臆想”和“臆断”地评价
论文的学术价值。如对于食用油的“分子重整”技术和1:1:1营养问题,要看其本质,而不能“谈虎色变”,对所有“分子重整”技术和1:1:1都进行批驳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研究的进展,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都会成为可能。
对于一些科学前沿上的问题,如果专家不是十分地了解,可以退给编辑另请他人进行审稿,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审下去。在我接触的许多审
稿专家中,几乎都有过“我对此论文的研究领域不甚了解,敬请其他专家审稿”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审稿专家的“实事求是”
的工作作风和正常的一种学术风气。
对待参考文献的问题,一些专家是很认真的。的确,参考文献越来越受到审稿专家的重视了,有些专家在给我的信中说,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
太老了,还有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只有比较“陈旧”的几本书,没有最新的期刊文献,特别是一些综述性稿件,参考文献列了50-100条不等,
但真正有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多,还有一些作者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引用率,不管文章内容与文献有没有关系,都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因而一
些专家在审稿时都一一“画出来”。一些比较经典的公式的推导和换算,专家则更注重参考文献中一些经典名著的出版时间、版别(即第几版),
从而更能说明一些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网络参考文献一些专家更是亲自点击,从而得到更确切的求证。
当然,专家审稿有时也会遭遇“两难”的境地,如同学的论文和学生的论文,以及研究同行的论文等,只要坚持一个审稿和评价标准,在行业“
德高望重”的专家会处理好这一难题的!
编辑会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
谈到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博友都十分关注。那么编辑是否会全部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昵,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不可能!
一本科技期刊上要刊出什么样的稿件,专家和编辑的观点往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的差异造成的。专家希望多刊出一些自己研究
领域的学术论文,而编辑则更注重期刊的众多读者群对阅读的不同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论文专家审稿都通过了,而且专家对该论文的评价很
高,而编辑部却没有及时给予刊出的原因,有时这样的论文还被拖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刊出。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专家并不看好、评价免强的论文,
编辑却在第一时间给予刊出。这种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有时编辑考虑的是相关专题论文的搭配比例,正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的充分结合。
现在,由于科普期刊的少之又少,因而在一些技术类期刊上也就刊出一些“人尽皆知”的科普文章。试想想,一篇充满普及性内容的文章,有何
“学术价值”而“堂而皇之”地刊登在科技期刊上呢?这其实并不是期刊“没稿子登了”,而是编辑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而故意为之的。
当然,一些比较好的科普论文审稿专家也是比较喜欢的,而且在现今,能写出“宏图巨著”的学术论文大师,并不一定能写出“妙趣横生”的科
普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