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宁波市 2014年普通高中保送生招生综合素质测试试题卷
宁波市 2014年普通高中保送生招生综合素质测试试题卷
(时间:45分钟满分75分)
一、填空题(共 2题,每空 1分,共 10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四百多年来,它剥▲(shí)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 (tān)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jì)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
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
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gèn)
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mí)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
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史铁生《我与地坛》)
2、古诗文名句默写。(5分)
▲ 。(崔颢《黄鹤楼》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周敦颐《爱莲说》
(4)古人写愁,善于化抽象为具体,让无形之愁有形化。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多愁”;如“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丝”;又如:“ ▲ ,
▲ ”。
二、选择题(共 4题,每题 5分,共 20分)
3、下列名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A本次比赛,未被列为“种子”的捷克选手,一反平时表现,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
令人刮目相看。(另眼相看) .... B因为出身梨园世家,他自小耳濡目染,对演戏十分爱好,同时也早早表现出了戏剧天赋。 ....
(耳闻目睹)
C他曾误入歧途,不慎染上毒瘾,自从接受强制戒毒后,他发誓永不复吸,看来这次他是
真的洗心革面了。(脱胎换骨) .... D杨绛的小说《洗澡》别出机杼,以横截面的方式,描画了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的众生 .... 相。(匠心独运)
4、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格列佛到达小人国,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邻国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又机智地扑
灭了利里浦特王宫的大火,却遭到皇后的痛恨。
B罗切斯特拐弯抹角,试探简爱的心思,而简·爱则极力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这个过
成中两个人虽然都经历着心灵的折磨.但最终能够互相倾吐衷肠。
C贝多芬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歌德远远就停下来,站在路边.深深地弯着腰,
帽子拿在手里,而贝多芬则背着手,向最密的人丛中撞去。
D鲁智深为救金翠莲父女,向李忠和史进借银子,李忠豪爽地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
子放在桌上,而史进摸出二两银子。鲁提辖说史进是个不爽利的人。
5、作家沈从文曾经说过“美丽总令人忧愁”。下列句子的意思与沈从文的感叹没有关联的一
项是(▲)
A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碎彩云散。(白居易《简简吟》)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D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6、对下面这段文字中“审美者”含义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为什么通常习惯于以妇女与儿童来比喻“诗人”?这两种比拟的实质,只是强调了作为
审美者的两大特征:超越功利与注重感受。无论如何,审美者当然不可能是幼稚的孩子或仅
仅属于女性,但相对而言,他们较世故的成人显得率真坦诚,较热衷于争权夺利的男人们来
得淡泊名利。而这两者最终可归于一种品质:生命的单纯。审美者就是能拥有生命本色的自
由自在的人。
A一个人如果太热衷于功名利禄,这个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可能成为审美者。
B妇女儿童与审美者相同的地方,就是超越功利与注重感受,因此他们是天然的审美者。
C超越功利与注重感受的人,就是能拥有生命本色的自由自在的人,也就是真正的审美者。
D面对艺术,如果不能像妇女与儿童那样率真坦诚和淡泊名利的话,就不可能成为真正
的审美者。
三、语言运用(共 4分)
7、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理解写出结尾。
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第一支没有点燃;第二支是点燃的,散发着光芒。
考察结束后,两支火把回来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完全陷在黑暗中,他觉得情况坏到了极点。
第二支火把却刚好相反,他说无论到哪里,总会有一点光明,他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希望的。
听了这不同的报告,火神对第一支火把说: ▲ 。
四、文言阅读(共 5题,共 16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陶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
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
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
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
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晋书-陶潜传》)
8、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颖脱不羁.
(3)亦雅咏不辍. ▲ ▲ (2)为多邻之所贵. ▲ ▲ (4)而畜素琴一张 . 10、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为乡邻之所贵.为与此同类.
B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
C则大适融然.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以宋元嘉中卒.以光先帝遗德.
1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12、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段中的语句具体分析陶渊明具有怎样的生活姿态。(5分)
链接材料:“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
从容的心态,然后才是他的诗艺。而他诗的魅力则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
力,三者密不可分。欣赏他的诗,实际上就是在欣赏他的生活,欣赏他这个人。”
(鲍鹏山《南山种豆:陶渊明》)
▲
五、小作文(共 25分)
13阅读下面的涛歌,根据要求,写一个 200字以上的片断。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哲理诗以行船为喻,蕴含了为学、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许多道理。请自选角度发表议
论,谈谈你的理解。
附:这首诗的大意为,昨夜江里涨起了阵阵春水,巨船走舰轻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花
多大力气也别想推移分毫,现在水势充沛能轻快自在地漂流。
宁波市 2014年普通高中保送生招生综合素质测试试题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 2题,每空 1分,共 10分)
1、蚀坍祭亘弥
2、(1)芳草萋萋鹦鹉洲(2)零落成泥碾作尘。(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选择题(共 4题,每题 5分,共 20分)
3、D(A刮目相看是褒义词,意指被看者了不起;另眼相看则是中性词,意为区别对待.... 或特殊照顾,感情色彩和意思上都有区别,不能替换;B耳濡目染意思接近熏陶影响,是指 .... 身在某种环境中因潜移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耳闻目睹则强调听到和看到,两者意思相去甚
远;C洗心革面是指彻底改变,由坏变好;脱胎换骨只是强调变化大,但并不特指由坏变好,.... 此处用“改过自新”更为合适;D别出机杼和“匠心独运”都有外用心的意思,强调创意好,.... 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可以替换而不改变句义。)
4、D(此处,错在张冠李戴。应为鲁智深为救金翠莲父女,向李忠和史进借银子,史进豪
爽地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而李忠摸出二两银子。鲁提辖说李忠是个不爽利
的人。)
5、C(题干要求选出与“美丽总令人忧愁”无关的诗句, A句“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
易碎彩云散。(白居易《简简吟》)”当为“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表达出了作
者的观点: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容易很快逝去的无奈之情;可以与题干对应,故有关联;B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王羲之《兰亭集序》)意为:以前感
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也道出了“美丽总令人忧愁”
的道理;D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意
思是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
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伤春之情溢于言表,自然是遇美生忧。C句是大家比
较熟悉的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作者表达的是思
念丈夫的惆怅之情,有愁但不因美丽的风景,帘卷西风怎么都不算美丽的事物,故而与题干
无关。)
6、B(选与“审美者”这个概念不相符的一项,需要用到下定义公式,即这段文字中“审美
者”含义为:“审美者”是具备超越功利与注重感受双重特征并生命单纯的人,就是能拥有
生命本色的自由自在的人。根据这个定义,不难看出 A“太热衷功名利禄的人”不具备超越
功利的特征,故不可能成为审美者,因此 A正确;B虽然说妇女儿童通常被作家比拟成审美
者,但并没有说是天然的审美者,两者内涵和外延均不相同,属于理解扩大的错误;C完全
符合审美者的定义 D揭示了审美者的种差,符合定义。)
三、语言运用(共 4分)
7、“也许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已,有多少黑暗是我们自已造成的。”(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说
到底是我们自已的形象定位。当我们像那支没有点燃的火把,吝啬自已的光明时,我们自然
会觉得眼前的世界陷在浓郁的黑暗中,自然看不到希望所在;当我们像那支点燃的火把,燃
烧着我们自已时,我们眼前自然有不灭的光明,希望就在那光明里升腾。“也许该好好地问
问我们自已,有多少黑暗是我们自已造成的。)
篇二:选修1《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 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轻肥》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1、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
《轻肥》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3、字音识记
朱绂( fú ) 紫绶( shòu ) 樽罍( léi ) 果擘( bài ) 衢州( qú )京畿( jī ) 蠲免( juān ) 醅酒( péi ) 脍(kuài )切 天池鳞( lín )
4、思考
(1)“轻肥”是什么意思(教师陈述:是“轻度肥胖”?“减肥”?还是其他意思)? 明确: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喻指豪华生活。
(2)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皮衣的人是谁?请从诗中找出。 明确:指内臣,即宦官。
二、课堂探究展示
1、这些内臣要去做什么?
明确:这些内臣要去军中赴宴。
2、 他们赴宴前是怎样的情况?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先写神态,骄 、照 →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身份:内臣 →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揭示原因:皆、或→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进一步描绘,夸 → 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如云 → 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之态,令人触目惊心。 明确: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3、作者是如何描绘内臣赴宴场面的?
分析:铺陈菜单:九酝、 八珍 、 洞庭橘 、天池鳞豪华奢侈。 夸张、渲染气氛:溢、罗、擘、切 大吃大喝。
明确:作者通过铺陈、夸张和渲染来描绘内臣们所赴宴会豪华奢侈,大吃大喝,酒酣足食。
4、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概括诗的主题。 明确: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白居易这首诗与杜甫的一句诗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是哪一句?
明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教学内容:《花非花》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其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看,当属于白居易后期作品,诗人想表达什么呢?请反复诵读《花非花》。
2、思考
本首诗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来润饰,这些喻体分别是什么东西,各自有什么特征?暗示了本体有些怎样的特征? 明确:喻体是“花”、“雾”、“春梦”、“朝云”,“花”很美丽,但容易凋谢;“雾”很轻灵,但很朦胧,捉摸不透;“春梦”很美,是美梦,但时间短促,容易醒过来;“朝云”灿烂,但容易幻灭。所有的这些喻体都暗示了本体有这样的特征: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
二、课堂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是花又不是花,是雾又不是雾。夜半时分来了,天明时分又离去了。来的时候像春梦一般,能有多长时间呢?去的时候像朝霞一样,很快就无处可寻了。
2、这首诗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①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首是《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③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总之这首诗主要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三、课后拓展
(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完成1—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一脉相承。(2分)
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答: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杜陵叟》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熟读《杜陵叟》。
3、思考:
(1)杜陵叟是什么身份?他遇到了什么难题?官府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杜陵叟是个农民,今年干旱,禾苗大多枯死。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使得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二、课堂探究展示:
1、本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画面一:千里灾情。
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出了百姓的处境。
画面二:官吏之恶
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2、面对此情此景,诗歌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其作用是增强批判的力度,体现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3、请分析本诗塑造的“杜陵叟”形象的意义。
明确: 杜陵叟是一位守着薄田,衣食不继,受尽剥削的贫苦农民形象。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屈的反抗精神,至今仍有很高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4、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明确:“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
三、小结:本诗的社会批判性。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四、当堂检测:背诵《杜陵叟》全诗。
教学内容:鉴赏《问刘十九》
一、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二、自主思考:
此诗语浅而情深,你是如何理解它的内容的?
提示: 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三、合作探究展示(技法学习):
本诗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本诗是如何把情与景融合起来的?
明确:明确: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会不来?邀得真诚,来得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
3、小组总结本诗特点: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
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四、当堂检测:背诵《花非花》、《问刘十九》
五、拓展阅读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 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2.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
篇三: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 临江仙(晏几道)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 临江仙(晏几道)导学案 苏教版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目标:
1.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2.掌握写景的作用,体会词中的画面美。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注解,掌握词的大意,翻译,概括上下片内容。
翻译: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她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蘋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当初想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照着象彩云一样的小蘋回归。 概括: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写“春恨”,下片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写相思。
2. 找出词中表时间的词以及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
明确: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时间上由近及远)
春恨
3.五个时间词,带出两个深情款款的画面,是哪两个画面?并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深情。
A.梦后酒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
B.初见小蘋:两情相悦、以琵琶说相思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 这两幅画面全由“春恨”二字连缀为一体。
二、合作探究:
1.上片词人是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手法
A.梦后酒醒。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烘托、渲染孤寂的心境。
B.去年春恨:“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
C.落花微雨。“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烘托、渲染。
D.双飞独立。无情的春燕尚且能够双宿双飞,而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反衬手法,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2.初见小蘋“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表面写小蘋的衣着与技艺,深层处还写出了什么?你能说说小蘋这个少女的美好形象吗?
“两重心字”暗指心心相印,“说相思”因害羞而以琵琶传相思之情,两情相悦。
形象:天真烂漫、娇美可人、温柔多情。
三、达标检测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如何理解?
彩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意,彩云常用来比喻美好而薄命的女子。明月传统意象也暗写分离。当时的明月今日仍在,而明月之下的彩云(人)却已不在,以“物是”衬“人非”,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 总结:这首词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人。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有《小山词》。
二、名家赏析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
第三句转入追忆。“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过片是全词枢纽。“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原由。小晏好以属意者的名字入词。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见时的形象,当时她“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小蘋也由于初见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 “琵琶”句,既写出小蘋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无语心许了。
结拍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别后的思忆。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又,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借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高唐赋》 “旦为朝云”来,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 于当时了。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