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异族文化

异族文化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21 | 移动端:异族文化

篇一:彝族文化概述

(一)语言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传、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的如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例如:《西南彝志》有三十七万八千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该书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历史的认识;论述“八卦”、“河图”和“经络”原理以及彝族古代天文历算。《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文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还有《洪水泛滥史》、《创世记》、《人类的起源》等。彝文有的用毛笔或竹签写在纸上或布帛、羊皮、麂子皮上,也有少量用小刀刻在竹筒、竹签或牛羊骨的上面。彝文经书手抄本多,本版书和石印本很少。各地彝族流传有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其内容涉及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洪水泛滥、兄妹结婚、战争迁徙、哲学、艺术、宗教等。举世闻名的《西南彝志》和彝族四大史诗《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和《查姆》;四大叙事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等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阿诗玛》已译成十多种外国文字,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在医药学方面,彝文古籍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元明时期用彝文记载的彝族医药的成就有《寻药找药经》、《医算书》、《献药经》、《明代彝医书》、《指路经》等。近20年来,彝族的作家文学和现代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彝文刻石和碑文也很多,如贵州大方县的《火齐碑》是东晋时期所刻。贵州大方县有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铸造的铜钟,镌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省禄劝县《镌字岩》刻有彝汉两种文字,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之作。其他墓志、指路碑多得难以计数。刻在牛肋骨、羊骨上的彝文卜辞和瓦片上的彝文也不少。

新中国建立后,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四省区根据各省区不同的彝文(也称传统彝文)进行了规范整理,并在各省彝族聚居区推行使用规范彝文。其中于1975年制定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文字,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效果良好,一直使用至今。彝文为广大彝族人民找开了一条通向文明之路,并为彝族地区的四化建设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十月太阳历法

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先民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从事牧畜或狩猪活动,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法――十月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以十二属相轮回纪日,三个属相周为一个时段(月),三十个属相周为一年;好一个月三十六日,十个月为三百六十天,十个月终了,另加五至六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平年“过年日”五天,全年为三百六十五天;每隔三年即第四年多加一天,即闰年(闰日)为三百六十六天。如此调正岁差之后,每年平均为三六五?二五天,此与回归年(太阳年)密近。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为五季,五季分别以土、铜、水、火为代表,一委分两个月、双月为雌,单月为雄。它以太阳运动定冬夏,北斗柄指向定寒暑;它一年各月的日数整齐,季节准确,其科学性优于现行公历,其历史悠久万年以上。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典型。

(三)音乐舞蹈

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柔韧灵活的“烟盒舞”、情绪欢畅的“罗作舞”、浑厚古朴的“彝族打歌”、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以及韵律独特的“铜鼓舞”、“金竹舞”、“仪式舞”、“冬格夺洛荷舞”等民间歌舞、乐舞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彝族谚语曰:“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彝族生来会唱歌,一唱就是几大箩,唱得太阳落西坡,唱得金星从东来,百灵鸟听歌停了叫,牛羊听声忘吃草,你若爱听彝家歌,请到彝家山寨来。”这是彝族民间歌舞多姿多彩,形式繁多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彝族民歌的唱词内容广泛,是彝族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常以歌唱的形式宣讲历史、强调道德、传承风俗、表达爱情及喜怒哀乐,其唱腔则根据唱词内容,或流畅委婉,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转,极度具艺术感染力。民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叙事歌、情歌、苦歌、劳动歌、酒歌和风俗歌等。

彝族人民十分喜爱器乐歌舞,彝族的乐器种类极多,按现代乐器分类,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品弦、三弦、牛角胡琴、三胡;管乐器主要有巴乌、马布、葫芦笙、擎芦、克西觉尔、木叶;打击乐器有铜鼓、克拉蒙、额格子膜等。

彝族舞蹈形式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民族风格。“踏歌”是最具群众性的一种舞蹈。在各地彝族中,“踏歌”又称为“达踢”、“跳歌”、“左脚”、“跳锅庄”等,是彝族历史传承悠久的一种舞蹈形式。在云南巍山文龙亭中有清代乾隆年间所绘制的反映彝族“踏歌”

舞的壁画,其舞蹈形式和舞姿与今天彝族的“踏歌”舞几乎一样,即以篝火为圆心,彝者围成圆圈,领跳人在前吹奏芦笙等乐器,其他人则随后携手搭肩而舞,其舞蹈动作矫健,步调整齐成拍,跳时大家边跳边合拍而歌。

彝族舞蹈形式还有四弦舞、罗作舞、“阿细跳月”、烟盒舞、铜鼓舞、跳花鼓、冬格朵荷、跳芦笙、披毡舞、荞子舞、插舞、对脚舞、铃铛舞、酒礼舞、海马舞、金竹舞,以及婚礼中跳的“蒙莫居兹”,丧仪中所跳的“娃子黑”、“喋为止”、“扯格”、皮鼓舞等。在贵州西北地区彝族中还流行一种傩戏,彝语称之为“撮泰吉”,其意为人类刚刚形成的时代。跳“撮泰吉”者为男性,其装束奇特,用布将头顶缠成锥形,全身穿黑装,上身和腿上缠有白布带,脸戴涂有白泥的木质具。表演者用粗犷的动作表现初民时期人类的生活,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演出,主要用于祛除祸祟,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彝族的民间器乐非常丰富,有独奏曲和合奏曲等,独奏曲中以大、小凉山彝族月琴演奏曲“秋风吹”到“打谷场”、“雷波调”,云南无量山区彝族笛子独奏曲“过山调”、“放羊调”,云南红河彝族的巴乌鲁奏曲“阿哩”等最具有特点。合奏曲在历史上形成很早,最著名的是公元800年南诏宫廷乐队赴长安所演奏的“南诏奉圣乐”,其规模宏大,乐曲优美,在当时唐都长安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现代彝族民间合奏乐以聂苏支彝族的“歌舞组曲”和阿细支彝族的“阿细舞曲”最具代表性。

(四)文学传说

彝族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神话是彝族民间口头述讲中最古老的形式,涵盖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产生、洪水泛滥以及人与鬼神斗争等方面的内容。许多神话还涉及到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氏族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工具的发明、婚姻制度的流变及婚俗的形成,可以说神话是彝族先民关于宇宙、万物、社会、自然现象等史谈。彝族神话之所以如此丰富完整、主要得之于在神话形成的创世史诗所起的保存作用。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查姆》、《勒俄特伊》、《阿细的先基》等是韵文形式的神话。彝族民间有大量散体形式的神话,如《洪水潮天》、《三族起源》、《天神的哑水》、《子居鸟》等。这些口头述讲的神话十分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彝族民间传说在口头述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神话传说、史事传说、人物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等类型。有许多英雄神话和万物生成神话,有一部分为后世传说所吸收,形成神话大小凉山广泛流传的《支格阿鲁》、《蜘蛛的故事》、《兄妹成婚》等。而《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找父亲》等传说又反映了彝族原始氏族社会从母系向父系过渡的历史面貌;从《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可以看到唐时南诏国的蒙舍诏吞并越折诏时的史事折影。人物传说中诸如《阿细卜》、《望天公主》、《孟获的传说》等均以一定真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背景,经过民间艺术加工而形成。风物传说如《石林》、《邛海的来源》、《沙马甲谷水洞》、《母子岩》、《天上的强盗》等则十分生动地解释了彝区山川名胜、花草树木由来。彝族传说中习俗传说的比重为大,这些传说往往对某一民俗事角提供形象化的解释,如《火把节的传说》、《跳公节的传说》、《二月八的传说》、过《彝年的来历》等对彝族的岁时习俗起源作了生动的说明;《鸡冠帽的传说》、《护心帕》、《红绿腰带》、《铠甲的起源》等则对彝人的服饰习俗作了解释;《转转酒的传说》、《新娘出嫁前的禁食》、《口弦的来历》、《扎大路》的等则对彝族的饮食、禁忌、游艺等民俗作出了解释。

(五)民间工艺

手工工业在彝族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保证了彝族居家方面的生活需求,而且由手工生产所衍生出来的工艺形式、美饰效果集中体现了彝族民间工艺的风格特点。

彝族民间工艺绚丽多姿,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主要有漆器、银器、纺织、擀毡、服饰艺术与刺绣、彩绘等。彝族的银制、木制器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漆器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也是极富特色的工艺品。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了云南彝族精美的髹漆技艺;清代彝族漆器工艺已有了“嵌漆”、“描饰”、“罩明”、“金染”、“隐花”等,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皮胎漆葫芦是清代彝族漆器的代表作,其设计巧妙制帛精美,内装多套染术质盘、碗、杯、碟,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

彝族的银器除器皿、兵器外,多为饰品。器皿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小巧的银碗和各种银质酒器,器表多采用阳刻、楼空、镶嵌等工艺。银质饰品有头饰、领饰、胸饰、背饰、手饰等。头饰主要有各种缀有银泡的红带和各式耳环;领布是各种银牌,胸饰长约1米,由7至9个独立的银饰件组合而成,用银链连接;背饰是由一块长方形的红布作底,上面镶以日月形银片,衬在红底上,显得鲜艳富丽。一般在女子结婚时佩用;手饰主要是银戒指和银手铺。 彝族的银器中佩饰占了相当部分。彝族以戴金佩银为贵。银亮闪光的银头饰、耳环、领牌、戒指、手镯等,与色彩艳丽的服装相辉映,青年女子华美俊俏,中、老年妇女典雅庄重,男子佩银饰威武富贵。凉山彝族佩饰中最贵重的是女子结婚用的“扯扯火”(胸饰)和“窝嘎”(背饰)。胸饰长约二至三尺,重达五、六斤,由八件或六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用银链连结成环状。胸饰下正中有一半月形主体,上件挂于颈上,其他六件左右对称,形状相同,纹样异同皆有。每个饰件垂吊筒穗、银铃。半月形饰件上的图案丰富多彩,但构成图案的基本纹样却大致相同,由太阳、月亮、星星、蛇蛙、鸟等纹饰组成。整个图案形象突出、夸张,但做工精细,纹饰外凸,颇富主体感。背饰由一块长方形的红羊毛布作底,其上镶以饰花银片,银片外形是日、月,上面压制圆点纹和镂切其它纹样,衬现红底。红色辉映,艳色富丽。

彝族的纺织,擀毡工艺,服饰工艺,做花工艺,彩绘工艺也积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互板房、闪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干栏房等,是彝族丰富的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彝族民居建筑极讲究装饰,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案图并常有门楣。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案浮雕;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扇及室内木隔花纹、小花格窗等,极富建筑装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

(六)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吴。彝族服饰的款式多达300种之多,为中国民族服饰之冠。彝族服饰上的装点都与自然崇拜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温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彝族服饰,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成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彝族的服饰具有非

常独特的民族风格,其形成与发展是彝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依据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生产的便利程度和人们的审美心理、习俗文化所决定的。它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一种特质文化。彝族的服饰具有地域差异性,川、黔、滇、桂四省匹不同方言区的彝族在服饰上不尽相同,即使同一方言区不同居住地的彝族,在服饰的质地、式样、穿着讲究等方面亦有所差异。过去,这种差异是区别彝族不同支系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民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服饰特征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服饰因素,在服饰的质地、款式、民族特性等方面改进和创新,形成了当代彝族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根据彝族现有服饰的地域传统、色彩、质地、式样、着装习惯、服饰工艺等,可将彝族服饰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彝族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头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

(七)婚嫁习俗

彝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轨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反映为一夫一妻制、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

一夫一妻制在彝族社会中,和父权制家庭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态。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中实行严格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制。它严格地限制着统治等级的兹莫、诺合与被统治等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的婚姻,不同等级之间不允许缔结婚姻关系,特别是自视高贵和纯洁的兹莫、诺合统治阶级,不能与被统治阶级中的任何一个等级的人恋爱和缔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家支外婚是彝族社会普遍实行的婚制习俗,这种婚制在凉山地区尤其严格,至今亦然同一家支内部严禁能婚,婚姻的选择必须家支以外进行。彝族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即姨表不婚)。在凉山彝区,对此有着严格的习惯加以限制。就如彝族谚语所说的“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系,都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法将予以处死。彝族实行姑舅表优婚,即姑舅表兄弟姐妹有优先婚配的权利,但各地彝区所行情况也不尽相同。彝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彝族青年男女的社会活动惯俗,主要体现于公房社交、夜会社交、歌场社交、婚丧祭社交、节日社交等活动。

(八)饮食习俗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彝族人民凭借这里的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土豆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贵州的威宁县一带,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水稻、小麦、大麦、土豆等。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是萝卜、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在彝族日常生活中,酒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走访亲友要带酒,参加婚礼要送酒和牲

篇二: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彝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系统而独特的文化,它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金山,也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彝族文化有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收藏、艺术、使用、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彝族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彝族在历史上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彝族社会的形成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彝族有着辉煌的科技史,彝族古代文明史是彝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彝族现代文明是对彝族古代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彝文的历史记载为我们研究彝族文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因此,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政治价值。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各民族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为各民族谋利益的党。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和政府应当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具体体现在领导当地各民族加强经济文化建设。在凉山来说,彝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把彝族文化作为凉山五大资源之一开发,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战略目标。研究、开发、使用彝族的优秀文化,是凉山近200万彝族人民的期盼。特别是加强彝族文化特色的系列工程建设,充分体现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提高彝族人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等传统优秀文化的水平,这是彝族文化的政治价值。

经济价值。彝族文化中的许多无形项目可以开发成有形的经济项目。例如:英雄史诗支格阿鲁射日月、彝族女杰普美丽依发明织布、彝族迁徙路线和灵魂回归路线图、洪水泛滥居木惹妞生命大营救记、毕摩苏尼功夫艺技、彝族崇拜天鹰地虎的图腾、毕摩插神技与天星座对应图、彝族八方加天地的十月太阳历图案、彝族法律执行程序图、彝族军队吹响牛角进军号抗击外来侵略战场地形图、彝族在历史上辉煌的科学技术成果、彝语与英语、彝文与英文联系对照表、彝族婚礼场面、彝族人生礼仪系列、彝族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彝族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以及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塑像、彝文图书目录、彝族酒器、餐具、服饰、佩饰等仿制塑雕,彝族房屋式的建筑、彝族音乐、舞蹈、歌曲、彝族体育竞赛姿势图;彝族过年、火把节活动系列连环画图案等等。以上无形的彝族文化资源,

全部可以开发成有形的人文景观,无形文化转化为有形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有长久收益的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观赏,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书籍的形式交流;另一种是通过旅游,直观的形式来交流。马克思曾经讲过,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我们知道,世界文化是由全世界2000多个民族的文化组成的,彝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大概念范围的彝族文化有:历史文化、普系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法律文化、数学文化、哲学文化、伦理文化、道德文化、军事文化、教育文化、服饰文化、三色文化、漆器文化、酒文化、酒器文化、历法文化、节日文化、习俗文化、火葬文化、忌禁文化、创世文化、格言文化、克哲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艺技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音乐舞蹈文化等等。这些全面系统而丰富多彩的独特文化,闪耀着宝贵的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彝族的每种文化都是社会性的。彝族宗教的毕摩、苏尼信仰是彝民族共同的信仰;彝族的法律法规是彝族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彝族年是全彝族的共同过年节日;天上的鹰、地上的虎是全彝族共同的动物图腾;红、黄、黑是彝族服饰、餐具、酒器、用具、建筑等广泛使用的三色文化等等。彝族文化活动的社会性,体现在以下三个。首先是交流性,节日盛会中人们相互交谈0交流感情,互致问候和相互祝福;其次是固定性,“彝族一年中有十大节日,过年节、男人节、妇女节、儿童节、牧羊节、晒衣节、火把节、反咒节、剪羊毛节、尝新节"。①这些节日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再次是参与性,彝族文化活动,是全社会男女老少都参加的娱乐活动。所以,彝族文化具有凝聚性的社会价值。

旅游价值。当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大兴旅游之业,而旅游的大部分内容是民族文化景观。凉山的旅游重点是彝族文化的人为景观,凉山的自然景观没有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优势。恰恰相反,凉山彝族文化和彝族文化景观,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彝族文化能够吸引国内外人们的原因。一是神秘,解放前彝族是个独立的社会,在反动统治者消灭彝族强敌如林的情况下,彝族为什么保持

了自己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居住领土?许多中外人们感到困惑不解而很神秘;二是独特,彝族的法律制度是独特的;彝族宗

教毕摩苏尼是独特的,彝族过年的形式是独特的,彝族火把节也是很独特的,彝族的军事人道主义是独特的;三是科学,“彝族有一年的季节准确到一天都不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都无法与十月太阳历相比而科学的历法"。②“彝族有英文字母组成的科学简便的音节文字;彝族在1 3世纪发明了火药,1 9世纪创造出了手榴弹——“葫芦飞雷",1 7 1 O年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根据彝族《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方位图》,创造出了现代计算计的计算法正负二进位制数学;彝族曲焕章发明的云南白药比《本草纲目》早30年"。③彝族实行火葬制度也是比较科学的。上述彝族文化科学方面的表现,是彝族文化旅游的支柱。因此,我们说彝族文化的旅游价值是很高的。 收藏价值。彝族有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和光彩夺目的文化产品,其中彝文图书由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台湾等国内外有关机构收藏了五万多册。还有大量的流散于彝族民间。本人与梁勤星同志合写的“论彝族哲学唯物论思想的特点"一文,在1 998年《天府新论》杂志第1期上发表后,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期刊研究会收藏;本人撰写的“试谈民族自尊心与中化民族自尊心的辩证统一"一文,1 999年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期刊研究会收藏;本人设计的彝族花纹图案明信片,2 OOO年7月由国家邮政局公开发行;被云南省博物馆和楚雄州博物馆收藏。许多彝族文化产品,如:支格阿鲁射日月的塑像、彝帅孟获的塑像、毕摩领袖阿苏拉则的塑像、彝之鹰塑像、彝海结盟谈判仪式塑像、彝海结盟仪式塑像,彝族十月太阳历图案和彝l族画像邮票图案等,都有收藏的价值。艺术价值。彝族文化产品颜色绚丽多彩、品种繁多、款式新颖,深受人们的欢迎。彝族酒器、餐具、佩饰、用具等,样样都有艺术性和观赏性。“1985年彝族歌舞参加土耳其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国际舞蹈艺术节演出,被誉为来自遥远东方的‘最美丽动人的艺术M。④“同年在国际芭蕾舞服装设计比赛中,两套凉山彝族妇女加工制作的直简喇叭裙,为我国夺得了国际比赛中的第一个服装奖";⑤“彝文经典《勒俄特依》、《梅葛》、《渣母》、《阿细的先基》、l《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甘美阿妞》等代表作,以英、美、法、日、俄、捷克、罗马尼亚等国文字翻译出版,受到国内、国际文学

界的高度重视"。⑥彝族社会是诗的海洋,歌的世界、艺术的摇篮。彝族的文学感人、音乐动人、舞蹈迷人、艺术醉人。所以,彝族文

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使用价值。彝族文化用品既是艺术品,又是生活用品,它既有艺术的欣赏性,又有生活的使用性。所以,彝族文化产品已成为人们馈赠的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彝族文化中的彝文经典,如《祭经》、《药经》、《创世经》、《送魂经》、《军事经》等等"。⑦这是一座浩瀚无边的巨大文化宝库。这些彝文经典对今天研究彝族社会、宗教、哲学、教育、法律、农业、道德、地理、环境等学科的使用性很强。所以,彝族文化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传承价值。彝族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彝文在解放前办学校传授的很少,绝大部分是通过毕摩传授的。彝文在解放前有少部份木刻印本,大多数都是手抄传承下来的,解放后有了印刷出版,现在毕摩经书也有铅印本了,彝族文化有了一些发展。彝族文字是彝族人民创造历史和探索未来的工具。彝族文化完整、系统、独特,它创造了过去的彝人世界,也必将开创新的彝人世界,步入世界文化之林。这是彝族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的根本价值。总之,以上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决定了彝族文化既有研究的价值,又有开发的价值,还有使用的价值。研究彝族文化,是开发彝族文化资源的基础;开发彝族文化资源是转变彝族文化资本的前提,实现文化资本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彝族文化,促进彝族地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幸福!

篇三:彝族文化知识

石林风景名胜区。石林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省会昆明市约78公里,保护区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建园于1931年的石林公园,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被人们赞誉为“ 天下第一奇观”。大约在2亿多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许多厚厚的大石灰岩。经过了后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岩石露出了地面。约在200万年以前,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剥蚀,形成了今天这种千资百态的石林。石林地区,奇峰怪石,平地挺起。有的矗立如林,有的峻拔如墙。有的石峰高达三四十米,也有的只有几米。天晴时,石峰呈灰白色,下雨时则变为赫黑色。置身石林,不仅可以得到自然美的享受,还可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因高大的石灰岩溶柱密集组合、呈林状分布而得名。除典型的石林地貌以外,石林国家公园内还发育了各种其他相关喀斯特地貌成分,如石牙、溶丘、洼地、暗河、湖泊、瀑布、溶洞等,它们与公园内的植被类型和地下水系统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从地上到地下完整的高原小流域喀斯特全景图。

在世界上很少有像石林这样的地区,在有限的范围内,保存和展示了如此丰富多样的石林喀斯特地貌。由于独特的地质演化,时代不同的石林同时出露,成片分布于各种地形。每一片石林的形态各异,除了典型的剑状、柱状、塔状和蘑菇状石林外,还有许多难以归类的不规则状,有的峰石柱甚至状人拟物、惟妙惟肖。石林国家公园几乎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类似的林状喀斯特地貌形态,被誉为“石林喀斯特博物馆”。

什么是阿诗玛?

阿诗玛是彝(yí)族---萨尼人的经典性传说。聪明善良美丽的阿诗玛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的阿支追求阿诗玛并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炉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sh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回归大自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 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要打猪打羊祭神;有的地区要宰一只鸡到田边地头祭"田公地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所以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去照燎,边走边在火上撒松香,人们称之为"送祟"。无疑,这是古老的火崇拜观念的遗迹。


异族文化》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167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