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中华语文网主页

中华语文网主页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47 | 移动端:中华语文网主页

篇一:点击查看田海霞 博客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点击查看田海霞 博客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检测题及其答案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检测题及其答案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瞋视(chēn) 踱步(du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B.撺掇(cuān) 凫水(fú) 鲜研(yán) 宛转(wǎn)

C.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搏击(bó)

D.烧灼(zhuó) 蓦然(mò) 冗杂(lǒng) 辐射(fú)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叹为观止 大砌大悟 戛然而止 参差不齐

B.本色当行 叱诧风云 离合悲欢 尽态极研

C.浑身解数 高视阔步 变幻多姿 低回婉转

D.典雅精致 高亢悲凉 粉默登场 刚健婀娜

3.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B.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

C.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D.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干涸,缺少水分)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突然,猛然)

C.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频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D.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5.选出与例句所用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A.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激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C.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

D.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6.下列句中使用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

B.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抱头鼠窜。

D.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腰鼓表演的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力求与这种艺术形式完美统一。多用长句,极富表现力。

B.《竹影》一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作者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C.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以身体、神态、服饰等表现了舞蹈的“飞动的‘美’”。

D.《口技》一文最明显的写作特色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8.填空:

(1)《观舞记》选自《冰心全集》,作者冰心,原名 ,福建长乐人。我国现、当代著名女作家, 家。除散文、小说、儿童作品外,她也曾创作过一些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后来收在 和 两本诗集中。

(2)《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 ,字 ,明末清初人。《虞初新志》是 朝张潮编选的 小说。

(3)《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作者丰子恺,原名 ,浙江崇德人,现代 家、

家。

(4)《社戏》选自 ,体裁是 。题目中的“社”是指

9.下面一段文字画线的地方,两处语病,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一幅幅①制作精美的迎接第六届世界华裔大会召开的公益广告,近日②纷纷多次出现在南京窗口地区和主干道上。本届世界华裔大会是③首次在中国内地召开的、南京市承办的一次④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层次最高的国际性会议。

(1)错句是: 应改为:

(2)错句是: 应改为:

10.对下面一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A.诗是写社日里农民们欢娱的有名的诗篇。从侧面表现了山村节日的欢乐情景,着重描绘了山村农民辛苦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

B.在风和日丽的一天登上鹅湖山,鸟瞰山下,春光明媚,一片一片庄稼,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C.掩扉”既交代了参加春社人数之多,也说明了山村民风纯朴。

D.“醉”字说明每家人喝得面红耳赤,酒气熏天,东倒西歪,只好由家人搀扶着缓缓而归,可见当时人的修养不高。

二.阅读理解

(一)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

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 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 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漫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1.填入选文中空白处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跨 坐 点 磕 B.跳 聚 点 磕 C.跳 聚 撑 磕 D.跳 聚 撑 碰

12.选文第①段中,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开船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13.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14.对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的景色衬托船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船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15.选文第③段中的“他”是指什么?此处所描述的心境和第一段所表达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16.为什么说“我”的心“沉静”又“自失”了呢?

17.对以上几段文字的出处、作者及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这几段写看戏前出发的情景。

B.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这几段主要是为了突出“我”从来没见过驾船技术有这么高的小伙伴。

C.节选自《故乡》。作者周作人。这几段着重是景物描写,为下文精彩的社戏作铺垫。

D.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这几段主要是写夏夜行船的情景,写少年驾船技术高超、江南水乡景色秀丽等都是为了烘托看戏前小伙伴们急切而愉快的心情。

(二)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ho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8.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犬吠( ) hoū声( )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乳 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2)坐 满坐宾客( ) 稍稍正坐( )

(3)妙 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20.这两段描摹的是一家人 的过程。

21.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2.上面翻译的句子属于 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三)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儿,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助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他,样子潇洒的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西南就读。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A)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了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第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停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儿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书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闪亮的东西,让人觉得满天都是星星,(B)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啊!

⑧我想,从今以后,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

论走到哪里,(C)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着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23.“父亲挑书”这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是 。地点是 。

2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样子潇洒得要命”并不是要赞美“我”的样子,而是为了衬托父亲。

B.第③段中“不言而喻”的意思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C.第⑤段中的“蹒跚”“踉跄”在文中的含义完全相同。

D.第⑥段中的破折号和第⑧段中的两个破折号在文章的作用不一样。

25.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

B.做人要有良心,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报效家乡父老。

C.做人不能随波逐流,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作敢为。

D.做人要图实惠,不虚荣,这样才会有收获。

26.对文中加线句子(B)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星”是实写,在夜里,行人往往要借助星光走路。

B.“星星”是虚写,全句表现“我”感受到父亲所给予我的鼓励。

C.“星星”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指“我”在父亲的激励下,借星光走路。

D.“像”是比喻词,表明这个句子是比喻句,“我”是本体,“星星”是喻体。

27.对加线句子(C)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个比喻句,“春风”比喻书,“种子”比喻渴求知识的心田。

B.这是个比喻句,用父亲挑书来比喻春风哺育种子。

C.这是个比喻句,“春风”比喻父亲挑过的书,“种子”比喻“我”。

D.这句话表明,在人生之路上,“我”要像春风一样跟父亲学习。

28.对文中“父亲”的形象概括分析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慈爱、勤劳,虽有点固执但善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农民。

B.勤劳、善良,对生活有着独特看法的农民。

C.慈爱、勤劳,遇事比较固执的农民。

D.勤劳、善良,没有远见但非常实在的农民。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D.2.C3.A4.A5.D6.C7.A8.(1)谢婉莹 儿童文学 《繁星》《春水》(2)林嗣环 铁崖 清 笔记(3)丰润 画 散文(4)《鲁迅全集》小说 绍兴的一种区域名称 9.(1)错句是②处“纷纷”与“多次”重复,应改为删掉“多次”(2)错句是④处逻辑顺序法混乱应改为:将“影范围最广”和“层次最高”的位置对调。10.D

二、阅读理解

(一)11.B12.这一系列准确传神的动词,描绘少年朋友们开船的动作,突出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特征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13.比喻 以动写静,衬托船行之快,烘托“我”看戏前急切的心情。14.D15.宛转、悠扬的笛声这里所表达的是“我”被宛转、悠扬的笛声所陶醉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16.“自失”是指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里是指被美丽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17.D

篇二:语 言 的 演 变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语 言 的 演 变

教学目的:

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2.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 3.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2.媒体设计: 教师可将语言演变各种具体情况的实例、素材提前准备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以便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语

同学们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特殊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听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

二、 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三、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查阅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2.具体研习。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共同确认。明确: ①语言是变化的。 ②语汇的变化。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思考作答,师生探讨,得出结论。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3.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列出结构提纲。 ①默读课文,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 (解说:第二部分的写作思路基本上是先指出语言变化的情况,然后列举大量的实例。因此,找出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对于列出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是很有帮助的。) ②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完善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答案。(解说: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告知课后练习答案,有三个原因:一是借这

个机会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二是养成学生严谨的作风,不断完善思维,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③学生发表意见。④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质疑答疑。

吕叔湘先生对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列举了大量实例,学生对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质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学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解答。

四、课堂小结:

学生合上课本,教师结合板书中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忆、大胆发言,逐个为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举出实例。

第二部分结构提纲

(1)旧词消失: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1. 语汇的消长 (2)新词出现:有些字眼儿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

(3)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1)词义缩小:“几”、“床”等;

2. 古今词义的变化 (2)词义扩大:“江”、“河”等;

(3)词义转移:“涕”、“信”等。

(4)词义弱化:“很”、“普遍”等。

(1) 词语替换;

3. 事物改变了名称

(2) 忌讳引起的词语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课外写出二、三部分的内容摘要。

2.结合练习三以“古今汉语”为主题搜集有关资料。

篇三:《看蒙娜丽莎看》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看蒙娜丽莎看》教案

这篇课文信息密集,难以一一评说,而且充满了诉求形上的精神追求,本教案试从比较容易让同学接受的形下角度,作三方面阅读提示:

一、关于标题

二、关于“看”与“被看”如何置换

三、关于画、画中人、达芬奇、读者

一、关于题目

“看蒙娜丽莎看”,这个题目就很吸引人。它形成一种互动,一种循环。看,看什么?看蒙娜丽莎。看蒙娜丽莎什么?看蒙娜丽莎的看。蒙娜丽莎在看什么?蒙娜丽莎在看那些看蒙娜丽莎的人……

这使我想起卞之琳的一首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看者成了被看者。然而熊秉明的题目似乎更玄妙,它不是看者与被看者又被第三者摄入风景,它是看者与被看者的互动,不断转换摄入与被摄入的角色,形成一种连环套,好象用镜子照镜子,层层叠叠纵深地照进去,以至于无穷。好象庄子说鱼呵多快乐,他的朋友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熊秉明是喜好这种文字游戏的,他做过一首《静夜思变调》(之四)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月光/是霜/望月/思乡/月/霜/望/乡

他在临死前还特别推崇了台湾诗人林亨泰的一首诗,题目是《二倍距离》:

你的诞生已经

诞生的你的死

已经不死的你

的诞生已经诞

生的你的死已

经不死的你

一棵树与一棵

树间的一个早

晨与一个早晨

间的一棵树与

一棵树间的一

个早晨与一个

早晨间

那距离必有二倍距离

然而必有二倍距离的

资料:超现实主义绘画摄影 蒙娜丽莎的身边还有一名裸身男士。这致使观者的视觉中心点在两人身上游离,而无法确定谁应该被观看。也许这是摄影者略施的小小诡计,让观者重新审视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传统观念。

老套做法:“看”与“被看”被置于同一平面

二、“看”如何成为“被看”

画是客体,我们是主体,所以我们说“看画”。

画是欣赏对象,我们是欣赏者,所以我们说欣赏一幅画。

但是,在蒙娜丽莎面前,关系被颠覆了,看画者成了被看者,欣赏者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探测、被解剖者。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描述现象,并不解答原因,在第一则里是这样,在第五、第六则里也是这样,到了最后一则的结束时仍然是这样。这让我们这些习惯了什么都要有“标准答案”的人非常不习惯。既然不能免俗,那就让我们用了俗人的“常识”尝试作一解答吧,这就是:

1、必须是一幅好画;

2、必须是一个好的看画者;

3、必须有一个好的看画环境。

首先这发生于一幅名画,画得好,才有这种颠覆的能量。蒙娜丽莎是世界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画,卢浮宫把她作为镇馆之宝,美国总统将她奉为西方文明的最高象征,认为她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中心思想。为了强调蒙娜丽莎的神奇,熊秉明先生甚至不惜把同样是艺术大师的安格尔、提香、林布兰特贬斥得那么厉害。

“像安格尔的那些贵妇与绅士,端坐着,像制成标本的兽,眼窝里嵌着瓷球,晶亮、发光,很能乱真,定定地瞅过来,然而终于只是冰冷的晶亮的瓷球。这样的空虚失神的凝视当然不给我们什么威胁。”

安格尔(Ingres 1780- 1867) 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安格尔一生向往古典主义,追求古典理想化的平静肃穆的美,1856年象征“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的最杰出的作品《泉》的诞生,标志着安格尔艺术达到光辉的顶峰。

“像提香的威尼斯贵族男子肖像,眼瞳里闪烁着文艺复兴时代贵族们的阴鸷zhi4和狡诈,目光像浸了毒鸩zhen4的剑锋,象你挑战。他们娴于幕前和幕后的争权夺利,明枪暗箭,在瞥视你的顷间,已估计了你的身世、才智、毅力、野心以及成败的机会率。”

提香 执政安德列亚·格里蒂

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 (1478-1576年)(Titian 1488/1490~1576)? 意大利画家,出生在威尼斯北部风景秀丽的区小镇卡多莱,12岁时父亲带他游历威尼斯,后来提香再次来到威尼斯便进了乔凡尼·贝利尼的工作室学画,从此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威尼斯。提香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威尼斯艺术的成熟,他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上帝在创造他的时候既赋予他超人的天才,也给了他常人的弱点。他贪得无厌,为了金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在38岁时,获得了威尼斯共和国首席画家的地位,后来又被封为伯爵,是教皇和国王的座上客。有人说他像法国的伏尔泰一样,对权势躬身下拜,在皇室贵族的微笑中享受恩赐。也许正是这种评价,使熊秉明在他的画中“看”出了上述内容。

“像林布兰特的人物,无论是老人、妇人、壮者以及孩子,他们往往也是看向观赏者的。他们的眼光像壁炉里的烈焰,要照红观者的手、面庞、眼睛、胸膛,照出观者腑脏里潜藏着的悲苦与欢喜。把辛酸燃烧起来,把欢乐燃烧起来,把观者的苍白烘照成赤金色……”

林布兰特(今译为伦勃朗)曾被形容是17世纪荷兰画派最伟大的艺术家,他把他这一生对生命的理解,融会贯通进宗教作品中。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黄金时期(1606-1642年,妻子过世)的作品中,有一种照向神圣事件、或主角人物身上的金色光源。(熊秉明是否因此才说“他们的眼光像壁炉里的烈焰”?)

这三个例子讲的是画与观画者的交流。第一个例子,安格尔,当然不能和观画者形成交流。第二个例子,画中的人物象观画者施加压力,一种不友好的、咄咄逼人的压力。第三个例子,画中人物向观画者投射过多的热情。这后两个例子,虽然和观画者形成交流,但都是单向的投射。而蒙娜丽莎不是,“她看向你,她注视你,她的注视要诱导出你的注视。那眼光像迷路后,在暮色苍茫里,远远地闪起的一粒火光,耀熠着,在叫唤你,引诱你向她去。而你也猝cu4然具有了鸱枭chixiao的视力,野猫子的轻步,老水手观测晚云的敏觉。”(获得了敏感的艺术领悟力)

其次要有看画者的艺术赏鉴素养、功力,甚至是一种与赏鉴对象间的缘分。那些俗人,尽管面对的是这样一幅世界名画,也只是满足他们的一点庸俗趣味而已。正如鲁迅说的:"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蒙娜丽莎的命意也是如此,有的人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有的人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有的人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还有的人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这些人,名为看画,实质照出的只是自己的那份浅薄。 在众多的看画者中,似乎只有熊秉明先生,才真正具有这一份艺术赏鉴的功力和缘分。熊秉明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艺术家,他深谙中国传统哲学、诗学、书法学和画学,也对西方现代哲学与艺术理论有独到的研究。他的《关于罗丹—日记择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看蒙娜丽莎看》等著作,每一本都是“智者之书”,吴冠中先生认为他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该得诺贝尔奖”。他1947考取公费留法,在巴黎学习雕塑,从大学生到教授,50年间举办了无数次个展,为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作出巨大贡献。2002年12月12日他病逝于


中华语文网主页》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2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