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大班科学活动《家乡的竹子》
大班科学活动《家乡的竹子》
建宁县溪源中心幼儿园 詹建英
设计思路:
竹制产品是福建的特产,我所任教的学校地处毛竹之乡——建宁县溪源乡。这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成片的竹山,郁郁葱葱的竹子引发了孩子们一连串的问题。《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对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和认知的兴趣;因此,教师组织幼儿通过看、闻、摸等感官、感知并有机结合语言领域,结合提问式,促进幼儿不同方面的认识发展。
活动目标:
1、知道竹类产品是福建的特产,通过感官、感知了解竹子的特征以及竹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竹子的特征,感受家乡竹艺美的情趣,增进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
3、活动中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想法。
4、丰富词汇:郁郁葱葱。
重点:了解竹子的特征以及它的功用。
难点:能主动探究竹子的秘密并记录。
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笋、竹子、竹制品、竹制乐器。幼儿准备一张和父母在竹山劳动的相片。
2、准备竹制品图片;竹子,让幼儿收集竹制半成品放在手工区。
3、请每位幼儿带一根有叶子的小竹子。
4、准备半成品的高跷、竹双响筒、竹响板、竹圈各一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感受竹林的景象美,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
1、播放图片一,感受竹林的景象美,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丰富词汇:郁郁葱葱。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1:我看到了老师和我们在竹林玩。
幼2:山上幼很多竹子,还有笋。(竹林、笋、树、小草) 幼3:还有树和小草。
师:你们和爸爸妈妈在竹林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幼1:在竹林中很凉快,竹子长到很高,笋也快变成竹子了。 幼2:可以吸
师:竹子的生长过程是怎样变化的?
幼1:是从泥土里长出笋,笋慢慢的长高变成竹杆,笋壳脱落了,就长出竹枝,再长出竹叶,最后就变成一根完整的竹子。
师:远处与近处看竹林有什么不同?
幼:远处看竹林是绿色的,近处看到的是一根根的竹子。
师:解释词汇:郁郁葱葱(远处看竹林是绿色的,,我们可以用好听的词语来形容郁郁
师:摸一摸;竹子的杆、枝、叶分别有什么不同感觉?
幼1:竹身有竹节,摸在竹子上很凉。
幼2:竹枝也有节,会长竹叶,竹叶上有毛,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闻一闻:竹子有什么气味?
幼:很香,茶叶味
(反思:竹林的美丽景象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美的感受,通过看、摸、闻、感知竹子的特征,让幼儿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了基础
2,播放图片二,通过看图片,让幼儿说出竹制品的种类,感知竹制品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
师:第一组说出厨房用具的竹制品。
幼:菜板 蒸架 锅刷??
师:第二组说出农用工具
幼: 扁担 竹篓 簸箕??
师:第三组说出生活用品及其他
幼:筷子 牙签 竹椅??
师小结:竹子的用途真大,像竹茶几、竹碗、竹篮、快板、竹席子、竹坐垫等等,都是用竹子做的。
(反思:通过分组形式,让幼儿说出竹制品的种类,知道竹制品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竹子的用途真大)
二、感知竹子对人类的益处。(竹子小常识)
师:你们知道竹子对人类有什么益处?
幼1:笋可以吃
幼2:竹子可以做东西。
(小结;竹笋是天然食品,对人体有益处,还可以治病,竹笋长大后就变成竹子,竹子有吸收二氧化碳氧气的能力,竹子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师:竹子会开花吗?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幼1:没见过竹子的花。
幼2:是从竹根里长出来的。
(小结:竹子平时不开花它们是靠生长在地下的茎------竹鞭繁殖
后代的。)
(反思: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竹子的小常识,引导幼儿爱家乡、爱自然,将活动推向语言领域。)
三、结合课件,在探索中编儿歌《笋子和竹子》
师:你们发现笋是怎样变成竹子的?
幼:是脱掉笋的外壳变成竹子的
师:竹子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
幼:高个子。
师:小朋友我们给竹子编一首儿歌,名字叫《笋子和竹子》。根据笋的外形到竹子的外形特征来编儿歌。
《笋子和竹子》
笋子是个瘦小子,脱掉层层硬壳子。长成一个高个子,改个名字叫竹子
(反思:该小结部分,充分利用语言领域续编儿歌的教学特点,通过对植物的直观外形特征编出儿歌,师及时整理儿歌内容)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走进区角,让幼儿把半成品竹材料,动脑筋制作出各种不同的竹制品。
篇二:现实中有哪些东西是根据哪种动物做成的
现实中有哪些东西是根据哪种动物做成的
1.人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
2.人根据鸟发明了飞机
3.人根据蝴蝶发明了迷彩服 4 人们根据蒲公英发明了降落伞
5.人们根据蜻蜓发明了直升机
6.人们根据锯齿草发明了锯
1. 人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
人根据鸟发明了飞机
人根据蝴蝶发明了迷彩服
人们根据蒲公英发明了降落伞
篇三:竹饮食
专家:食笋并非人人适宜
记者采访泉州市营养协会常务理事、高级营养师柳耀红。据柳耀红介绍,“笋性寒,不宜多吃。春笋含有大量的粗纤维。这个粗纤维,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毒素,去除脂肪,但另一方面对于脾胃、肾等功能不好的人,如果过量食用,无疑是雪上加霜。对肠胃功能不好者,会引起腹泻;对本身有溃疡者,会加重病情,甚至出血;对肝硬化者(其严重程度已经达到食道静脉曲张的人),很容易引起出血。所以,患有严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慢性肠炎等疾病的患者,忌食春笋。另外,笋中含有大量的草酸,而草酸会影响人体对钙和锌的吸收和利用,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因骨骼发育尚未成熟),以及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患尿路结石、肾炎的人,都不宜多吃
竹笋菜谱
春笋沙拉粒
原料:春笋80克,豌豆苗10克,黄甜椒15克,小番茄10颗,柳松菇5克,沙拉酱10克,原味酸奶20克。
做法:1.竹笋洗净切成滚刀块,再以加了适量的盐及少许米(加米可去除涩味)的沸水氽烫后捞起放凉备用;2.黄甜椒洗净切细条,与豌豆苗、柳松菇一起以沸水氽烫,捞起冲冷水放凉;小番茄洗净去蒂备用;3.取3颗小番茄放入果汁机中搅打均匀,倒出拌入沙拉酱、原味酸奶调匀备用;4.将处理过的竹笋与甜椒摆盘,食用时淋上做好的小番茄汁调味酱料即可。
蚝油炒春笋
原料:春笋500克,素蚝油、盐、白糖、酱油、香油、蘑菇精、食用油各适量。 做法:1.春笋洗净斜切成条;2.坐锅点火倒油,待油六成热时放入素蚝油、春笋、盐、白糖、酱油、香油、蘑菇精炒熟即可。
竹文化·竹用·饮食
第一节 饮食
竹笋鲜美可口,向来被誉为“天下第一素食”,系“山珍海味”中的山珍之一。 我国是食用竹笋最古老的国家之一,远在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出土文物中,先民们就学会了使用竹子编织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那时的先民们很有可能已开始食用竹笋。据文字记载,先民们食用竹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周朝,竹笋已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诗经·大雅》:“其簌维何,维笋及蒲。”《周礼·天官·醢人》:“加豆之实,箈菹雁醢,笋菹鱼醢。”这里的“笋菹”,就是笋经醋腌制的酸菜。由此可见,当时加工食用笋子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史记》中记载的“渭川笋”、《汉书》中记载的产
于秦岭脚下之“雩杜竹笋”,都是当时的笋中佳品。我国古代第一本诗集《古诗源》中第一首诗,便是歌颂竹子的。
竹笋,即竹之嫩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旬内为笋,旬外为竹,故笋子从竹。”大多数竹笋生长极为迅速,破土10天之内为笋子,可食用;10天之外就成了嫩竹,老得无法食用了。
《本草》:竹有雌雄,根上第一枝双生者,雌也,乃有笋。土人于竹根行鞭掘取嫩者,谓之鞭笋。江南湖南人,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为冬笋,《东观汉记》谓之“苞笋”,并可鲜食,为珍品。江南人淡干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盐曝者为盐笋,并可为蔬食。诸竹笋气味甘,微寒无毒。
《笋谱》:笋利大肠,无益于脾,俗谓之刮肠篦,食者审焉。
晋代戴凯之在《竹谱》一书中介绍了70多个竹子的品种及竹笋的不同风味。宋代名僧赞宁在《笋谱》中记载了80多种笋谱。
竹笋,以其味美、鲜嫩、清香而深受历代美食家的喜爱。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白居易《食笋》诗云:“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圻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白居易规劝人们及时食笋,否则,等笋子长成竹子,再想吃就晚了。宋代诗人陆游《食江西笋》赞道:“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猫头笋,即毛笋,诗人以为其味美不亚于峰和牛尾狸。杨万里在《煮笋》诗中曰:“岭南市廛笋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带雨斫来和箨煮,中含柘浆新甘露。可齑可脍最可羹,绕齿蔌蔌冰雪声。不须贶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诗人从竹笋的质地、营养、烹调等各方面与其他食物对比后得出结论:顿顿食笋莫食肉。这是对笋的绝高赞美和评价。诗人认为,竹笋做汤是笋类菜中的首味佳肴。郑板桥也曾作诗云:“江南鲜笋趋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清代词人李笠翁也认为肥羊嫩豕也比不上竹笋,如果将笋与肉合烹,人们必然“只食笋而遗肉”。他认为竹笋乃“蔬食中第一品”。
竹子有散生区、丛生区和散生竹与丛生竹的混合区。散生竹的地下茎是单轴型,丛生竹的地下茎是合轴型的,而混生竹的地下茎是复轴型的。
不同形态的地下茎生笋的部位不一样,出笋季节也不同。
单轴型的地下茎,有细长的竹鞭。整个夏天,都是竹鞭的生长期。竹鞭那尖尖的嫩头,称为鞭笋。剥去包裹的笋壳,就是洁白的笋肉。鞭笋最为鲜美。炎炎夏日,毛豆籽、咸菜、西红柿放汤,点缀几片鞭笋,鲜美异常。
竹鞭形如赶马的鞭子,故俗称“马鞭”。马鞭上也有节,节间潜伏着芽。夏季发育的芽长成竹鞭。其余大部分成为笋芽。笋芽于每年初秋开始分化发育,秋末笋体膨大,到了冬季转入休眠,来年春暖花开时再继续生长,出土成笋。春雨过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故有“雨后春笋”这一成语。
毛竹的地下茎也是单轴型的。竹鞭在地下犹如波浪般穿行,深深浅浅。浅鞭上的芽在冬至前后萌发,成为冬笋。
丛生竹类无横走的地下茎,它们的笋只能从竹杆基部的芽眼萌蘖而生。笋体于春末夏初萌动,6─7月出土,经过夏、秋两季生长,形成笋竹,冬季笋竹停止生长,来年春季再抽枝展叶。这类笋竹越冬的习性,决定了丛生竹类喜温暖、怕寒冷的特点。
混生竹类的地下茎具有散生竹类和丛生竹类的特点,因此,生笋部位也兼而有之,出笋时间也在夏秋两季。
“未出土时先有节”。如果竹笋纵向切开,可看到笋体内有许多长方形的小格子,这些小格子就是未来竹秆上的节和节间。
出土的竹笋,除了一小部分退化,成为退笋外,大部分都能长成竹子。判断竹笋是否退化,主要是观察竹笋是否“吐水”。
当天气晴朗,清晨无风,在竹笋出土的季节,步入竹林,可见到竹笋的笋壳上小叶尖端有亮晶晶、圆滚滚的水珠。这些水珠有的小如针尖、有的形如小米、有的大如豆,有的固定在小叶尖上,有的滴滴下落,在笋体周围形成一片湿地。这就是竹笋的“吐水”。竹笋“吐水”是由根压引起的,它表明竹笋生长正常,新陈代谢旺盛。
竹笋的“吐水”现象反映了竹笋节间生长活动,吐水量越大,竹笋生长就越快。如果竹笋连续几天不吐水,表明该竹笋已失去生命力,成了退笋。发现退笋,及早挖出,还可以食用。
大多数竹子,出笋量大,竹笋鲜美可口;有的竹笋吃上去有点苦,必须去除苦味才可食用;有的竹笋既苦又涩,根本无法食用。竹子由于出笋量不同和口味各异,可分为笋用竹、材用竹和笋材两用竹。
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现和培育了大量的笋用竹和笋材两用竹。下面按出笋期的迟早,介绍主要几种。
1.雷竹
雷竹,又叫雷公竹,是刚竹属的优良笋用竹种。秆高6─7米,径粗3─5厘米,箨鞘红褐色,有较多深褐色黑斑。
雷竹主要分布在浙江一带,长江流域均可种植。雷竹出笋期最早,早春二月,春雷一响,雷竹笋尖就破土而出,“雷竹”因此得名。
由于雷竹笋上市早,故售价较高,经济效益不错。
2.早园竹
早园竹也是刚竹属的优良笋用竹种。秆高6─8米,径粗3─5厘米,节短胖,箨鞘略带棕红色,有深色纵条纹。
早园竹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地区,笋期比雷竹迟10天左右,一般于三月上旬上市。笋价也较高,经济效益也较不理想。
3.早竹
早竹,古称燕竹。阳春三月,燕子翩然而至,早竹笋大量破土,故名。宋嘉泰《吴兴志》称:“燕竹笋最早,燕至即生。”王十朋《题燕竹诗》:“问讥东墙竹,佳名始乃知,龙孙初迸发,燕子正来时。”
早竹是刚竹属的笋用竹种。它适应性较强,长江流域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均有分布,特别是农村住宅周围都有广泛种植。早竹秆高5─7米,径粗3─4厘米,节间短胖如甘蔗。箨鞘青灰色,有少量褐色斑点。
早竹的出笋期比早园竹迟5─7天,一般在三月中旬。早竹笋产量高,售价不菲,容易种植,值得推广。
4.毛竹
毛竹,古称猫竹、猫头竹。宋嘉泰《吴兴志》称:“猫竹笋出如猫头??笋甚大。”清乾隆《安吉州志》载:“猫竹笋出如猫头,又名猫头竹,其杆至大,笋味甘。”
毛竹是刚竹属中最具经济价值的竹种,也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竹种。毛竹既是优良的材用竹和浆用竹,又是高产的笋用竹。毛竹秆高大,秆高15─20米, 胸径8─16厘米,箨鞘深棕红,有黑斑,披有浅棕色绒毛,故有些寺主把毛竹的春笋称为“毛笋”。
毛竹在长江流域有广泛的分布,河南、陕西、广西和广东等省、区也有毛竹分布。在我国,毛竹面积居竹类植物的首位。
毛竹的冬笋、春笋和鞭笋均可食用,且冬笋和鞭笋的售价比较高。春笋在三月底出土,售价比雷竹、早竹笋低。
5.哺鸡竹
哺鸡竹也是刚竹属的笋用竹种。它的种类较多,有红哺鸡、乌哺鸡、花哺鸡和黄秆哺鸡竹等。
哺鸡竹秆高6─8米,径粗4─6厘米,节间较长,节隆起。哺鸡笋出笋多,刚出土的哺鸡笋密密麻麻,远远望去,犹如一窝窝刚出壳的雏鸡,故称“哺鸡竹”。分辨哺鸡竹的种类的主要标志是笋箨的色泽。如红哺鸡竹笋,笋箨紫红色,有褐斑,箨叶较发达,笋尖箨叶下垂。乌哺鸡竹笋,笋箨青绿色,密被黑斑块。白哺鸡竹笋,笋箨白色,有少量褐斑。哺鸡竹的笋期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竹笋产量每公顷高达5吨左右。哺鸡笋尽管笋期较迟,但口味比雷竹笋、早园笋、 早笋和毛笋都要鲜美,售价自然不低。
6.高节竹
高节竹是刚竹属中的笋用竹种,秆型近似哺鸡竹,节隆起,故称高节竹。其基部的节间较短,竹节较密。有些地方称它为“钢鞭哺鸡”。笋期比哺鸡竹略迟,在五月上旬至六月初。
每公顷产笋量可达15─20吨,高产林可高达45吨。
7.黄甜竹
黄甜竹是唐竹属的笋用竹种。秆高8─12米,直径4─6厘米,三分枝, 箨鞘被刺毛,箨耳镰刀状开展,箨舌中部有尖峰与纤毛。笋期五、六月份,笋味鲜美,略带甜味。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长江以南均可种植。
8.石竹
石竹是刚竹属的材、笋两用竹种。石竹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 秆矮小,约3─5米,径较细,约2─4厘米。在浙江省天目山主峰周围, 这种石竹林约有2万公顷,竹笋主要用于加工笋天。闻名中外的“天目笋干”就是用这种石竹笋加工而成的。 石竹笋期为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高山地区可延续到六月初。
9.五月季竹
五月季竹,又名桂竹,它有分布范围极广。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台湾省均有分布。桂竹也是日本的重要竹种。
五月季竹是刚竹属的材、笋两用竹种。秆高5─7米,径粗3─5厘米,箨鞘青灰色,有黑色斑点。
五月季竹出笋期较迟,一般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下旬。
10.角竹
角竹是最近在浙江上虞发现的,是刚竹属高产笋用竹种。秆高8─9米, 径粗5厘米左右。节间较长,节隆起,箨鞘绿色,有酱色斑点。
角竹笋期较长,五月下旬开始一直延续至七月中旬。产量较高,每公顷产笋量可达30─45吨。角竹繁殖较快,容易推广。
11.绿竹
绿竹是剌竹属的优良笋用竹种。秆高7─9米,径粗5─8厘米,节间绿色无毛,略屈曲。箨鞘绿色无毛,箨片三角形直立,笋期在七、八月份。
绿竹为丛生竹,分布在浙南、赣南和华南地区,笋形如马蹄,故也称“马蹄笋”。加工成笋罐头,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每公顷绿竹产笋可达10吨左右,每丛绿竹最高产量可达70公斤,是丛生竹中较高产的笋用竹种。
12.麻竹
麻竹是慈竹属的优良笋用竹种。秆高10─18米,胸径10─16厘米,节间长40─47厘米,略屈曲。基部节有气根,箨鞘铲形,外表面有褐色刺毛。箨舌截状,尖端齿状,箨片
卵圆状,短小,笋期七、八月份。
麻竹也是丛生竹中高产笋用竹种。分布在福建、广东和台湾省。台湾省年产麻竹笋20万吨,出口笋罐头中麻竹笋罐头占90%,可见麻竹笋在台湾省竹笋加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外,优良笋用竹种还有吊丝单竹、吊丝球竹、金佛山方竹、刚竹、淡竹、金竹等,都可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竹笋不仅鲜美可口,而且是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据测定,在鲜竹笋中含有糖类2.0─4.0%,脂肪类0.2─0.3%,蛋白质类2.5─3.0%。人体所需的磷、铁、钙、镁等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在鲜竹笋中的含量也相当丰富。
竹笋的蛋白质物质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9种, 主要是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等。
竹笋中蛋白质含有谷氨酸较多,占氨基酸总量的12%左右。众所周知,谷氨酸钠味极鲜美,是调味品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竹笋鲜美可口,其原因就在于竹笋谷氨酸含量较高。 竹笋属鲜嫩商品,无法像鱼肉那样进行冷冻,不耐贮藏,也不便长途运输,故新鲜竹笋的销售受到较大限制,这与目前人们对竹笋食品越来越高的要求很不适应。为此,必须对竹笋进行深加工,从而使各种笋制品销售海内外,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享用美味的竹笋。 3000多年来,对竹笋的加工,除《周礼》中用醋渍成酸菜的“竹菹”外,还可以用姜醋等浸泡后烘干、装坛,制成“笋脯”,也可以用煮熟的笋拌和盐、米粥而制成“笋鱼乍(?)”。此外,尚可制成各种风味的“笋干”,如色泽黄亮、气味芬芳、鲜嫩可口的“天目笋干”;又如味道鲜美,常用于烧、炒、烩、拌的陕西陇南“结笋干”;再如用南竹嫩笋切片制成的“玉兰片”,其肉质清脆细嫩,色白味鲜,被视作笋干中的珍品,烹制佳肴美馔时,使用颇多。
目前深加工而成的笋制品主要有如下几种:
1.清汁笋
清汁笋又名水煮笋,是用毛竹笋、绿竹笋、麻竹笋等加工成的一种罐头笋。 其工艺流程如下:
原料处理 要求竹笋新鲜度高,切去根基粗老部分,剔除不合格的虫笋、破笋、烂笋、空筒笋。然后按大小分别装笼,一般大笋1公斤以上,小笋1公斤以下。
预煮 装笼后用沸水预煮,以将竹笋煮得熟透为原则。每煮一锅,换水一次。
冷却 笋煮熟后,急速用冷水冷却,越快越好。冷却后笋中心温度控制在30℃以下。 整形 剥去笋壳、笋衣,用弹弓弹去碎笋衣和基部节间绒毛,保留突起的笋原粒(俗称奶子),笋尖要完整,切除笋基部不可食用部分,切口要平整。
漂洗 将整形后的竹笋放入漂洗池内,用流水漂洗24─48小时,或每隔2 小时换水一次。换水时先把原有的水放尽,再加入清水。天热气温高时,还应适当增加换水次数。漂洗时间长短,以笋内酸度达到4.0─4.2为标准。
修正、分级和装罐 修正是进一步整平切口,要修去伤疤,剔去断笋。然后分级装罐,不同级的笋不要相互混装。罐型有18公升和9公升两种,分别可装11 公斤和5公斤清煮笋。
加汤杀菌、封口 笋装罐加汤后,加上假盖,放入蒸汽杀菌锅内进行杀菌。杀菌温度110─116℃,有效杀菌时间为70分钟。杀菌结束后去假盖,加满沸水静置10分钟,然后揩干罐头外侧,进仓静置。
1984年和1985年,浙江省轻工研究所和安吉县罐头食品厂联合进行了“竹笋加工工艺及设备改进的研究”,取得了成果。新工艺先剥壳后预煮,提高了预煮能力,同时还改进了漂洗工艺,节约了能耗和水耗,成效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