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策划方案 > 中医护理方案ppt

中医护理方案ppt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17 07:31 | 移动端:中医护理方案ppt

篇一: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 常见症候要点

(一) 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

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 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

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 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

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 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

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7.遵医嘱中药泡洗。(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

(1) 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 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 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

加体质。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 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

糖生姜饮等。

2. 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

花茶等。

3. 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緑豆汤等。 4. 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三)情志调理

1.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 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 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症候诊断:风寒束表证 () 风热犯表证 () 暑湿袭表证 () 卫气同病证 () 其他: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 常见症候要点

(一) 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 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

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

2. 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

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3. 热哮:候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

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 ,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4. 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哮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哮喘,咳

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 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 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

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 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

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哮息哮鸣

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盲、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等穴,三伏贴效果最尤甚。 7.遵医嘱中药泡洗。 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二)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嗽的量、颜色、性状。 2.咳嗽胸闷者取坐卧位。 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

4.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击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大肠等穴位 7.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盲、定喘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定喘、天突等穴。 9.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肺俞、中府、云门等穴。 (三) 胸闷

1.观察胸闷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等。 2.协助患者变换舒适体位。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胸、神门、小肠等穴。 三、 特色治疗护理

(一) 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寒哮证服用中药汤剂宜热服,热哮证宜偏凉服。补虚汤药宜温服。(2)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 (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4.用药注意事项。

(1)使用吸入剂的注意事项

A.吸入药物时取坐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保证嘴包住吸入制剂的吸嘴。 B.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力呼气后再用口尽力吸入,确保药物充分发挥药

效。

C.使用含激素类药物后应及时漱口,避免引起口腔真菌感染。 D.在医生指导下坚持使用,不擅自停药。

(2)指导患者按时规律用药,遵医嘱适时调整药物,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 (3)告知患者哮病难以速愈和根治。必须坚持长期用药。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拔火罐(详见附录2) 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5.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三)物理治疗

篇二: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引起的眩晕头痛。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次,每次30分钟。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四)痰多息促

1.密切观察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外感风寒。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每日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口腔2次;痰液黏稠时多饮水,或遵医嘱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神昏或痰多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4.循经拍背法:排痰前,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下往上轻扣,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根据痰液的多少,增加力度、时间、次数。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

(五)高热

1.遵医嘱定时观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2.遵医嘱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4.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5.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西瓜、荸荠等。忌辛辣、香燥、助热动火之品。

(六)二便失禁

1.观察排便次数、量、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尿液的色、质、量,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感。

2.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使用便器时动作轻缓,避免拖、拉,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每次便后将会阴部及肛周擦洗揩干。如留置导尿,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3.进食健脾养胃益肾食物,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补充。

4.遵医嘱艾条灸: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肾俞穴、八髎穴、足三里、天枢等。

(七)便秘

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定时排便,忌努挣。习惯性便秘者畅情志,克服对排便的恐惧与焦虑。

3.鼓励患者多饮水,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ml以上,饮食以粗纤维为主,多吃有利于通便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瓜果等;多饮水,戒烟酒,禁食产气多刺激性的食物,如甜食、豆制品、圆葱等。热秘患者以清热、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白萝卜、蜂蜜汁;气虚便秘患者以补气血,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核桃仁、松子仁,芝麻粥适用于各种症状的便秘。

4.穴位按摩,遵医嘱取穴: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腹胀者加涌泉,用揉法。

5.腹部按摩: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次20~30周。每日2~3次。

篇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引起的眩晕头痛。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次,每次30分钟。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四)痰多息促

1.密切观察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外感风寒。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每日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口腔2次;痰液黏稠时多饮水,或遵医嘱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神昏或痰多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4.循经拍背法:排痰前,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下往上轻扣,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根据痰液的多少,增加力度、时间、次数。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

(五)高热

1.遵医嘱定时观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2.遵医嘱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4.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5.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西瓜、荸荠等。忌辛辣、香燥、助热动火之品。

(六)二便失禁

1.观察排便次数、量、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尿液的色、质、量,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感。

2.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使用便器时动作轻缓,避免拖、拉,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每次便后将会阴部及肛周擦洗揩干。如留置导尿,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3.进食健脾养胃益肾食物,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补充。

4.遵医嘱艾条灸: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肾俞穴、八髎穴、足三里、天枢等。

(七)便秘

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定时排便,忌努挣。习惯性便秘者畅情志,克服对排便的恐惧与焦虑。

3.鼓励患者多饮水,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ml以上,饮食以粗纤维为主,多吃有利于通便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瓜果等;多饮水,戒烟酒,禁食产气多刺激性的食物,如甜食、豆制品、圆葱等。热秘患者以清热、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白萝卜、蜂蜜汁;气虚便秘患者以补气血,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核桃仁、松子仁,芝麻粥适用于各种症状的便秘。

4.穴位按摩,遵医嘱取穴: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腹胀者加涌泉,用揉法。

5.腹部按摩: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次20~30周。每日2~3次。


中医护理方案ppt》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98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