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历代皇帝与貔貅的故事
讲故事:历代皇帝与貔貅的故事!
貔貅只进不出、神通特异,故有招财进宝、吸纳四方之财的寓意,还有镇宅、促姻缘等作用。中国传统有装饰“貔貅”的习俗,貔貅寓意丰富,人们相信它能带来欢乐及好运,同时也有赶走邪气、带来好运的作用称为招财神兽。无数帝王为貔貅折腰,更有甚者更是痴迷至难以自拔,接下来,海南黄花梨领导品牌木缘鸿就为您讲一讲,历代皇帝与貔貅的故事吧
! 周武王与貔貅
传说:貔貅是三百多万年以前生活在西藏、四川康定一带的西域猛兽,具有极强的搏击能力。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
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当时姜子牙发现貔貅每天食量惊人,却从不大小便。而它唯一的排泄系统就是从其全身的毛皮里分泌出一点点奇香无比的汗液,四面八方的动物闻到这种奇香后无不争先恐后,不由自主跑来争食,结果反被貔貅吃掉。
朱元璋与貔貅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从地下挖出一对貔貅,而貔貅乃龙王的九太子,故命人在灵谷寺的旁边建立貔貅殿供奉这一对貔貅。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修中山门,但国库无钱财,丞相刘伯温建议朱元璋用貔貅来纳财,朱元璋听从在国门放一对世间最大的貔貅,结果两江士绅纷纷捐款,大动土木,场面宏大让朱元璋感慨万分,称道:大明臣民如此忠心,江山必然万载。
乾隆与貔貅
貔貅的形象自唐代以后较少出现,及至清代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好古,对古玉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痴迷与喜爱,我们可在当时宫廷所藏的数件古玉貔貅身上看到乾隆皇帝亲自授意刻于其上的御制年款及御制诗词,足可见对其的重视和喜爱。
以上信息来源:木缘鸿。
木缘鸿是从传统艺术品行业升级到互联网的保真艺术品文玩平台,平时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会分享有关文玩的各种知识,上文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你也是一个文玩爱好者并且希望了解最靠谱、最流行的文玩知识;交流学习文玩鉴定技巧;了解文玩市场的行情,都可以上木缘鸿官网,加木缘鸿个人微信
好口碑看的见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这里需要做一些提醒:
1、在微信朋友圈,木缘鸿会经常分享自己和玩家朋友的亲身经历、和大家碰到的各类文玩问题。
朋友圈文玩知识分享
朋友圈还有你难得一见的宝贝加工过程
篇二:中国历代皇帝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夏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 夏朝帝王谱
夏禹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 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太康 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 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相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他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 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
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 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 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 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 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 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 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发 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 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暴虐嗜杀,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秦
始皇赢政、二世赢胡亥、三世赢子婴
汉
高祖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篡政)、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爽、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衍,(新朝)王莽、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火旦)、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嘉、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三国之蜀汉
昭烈帝刘备、后主刘禅
三国之东吴
大帝孙权、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末帝孙皓
三国之魏
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帝曹奂
晋
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考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
夏朝
(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家天下王朝。都城安邑。
夏朝简略: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为继承人。
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
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隶制社会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时期。
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后历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
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商朝
(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
商朝简略:
夏桀无道,部落首领汤反。建立商王朝。一开始定都毫(念:bo。今河地商丘。),后盘庚在位时迁都殷(今洒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亦叫殷商。 汤之后有:
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没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帝辛。
帝辛即纣,商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周朝
(约前11世纪-前256年)
周分两段,西周、东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东周都城洛邑。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商末,文王姬昌反。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继续反商,纣王自尽,发取而代之,国号为周,幽王无道,锋火戏诸侯而失信天下,最后亡国。
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武王姬发朝为西周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东周后,国势衰危,后分为两段,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前256年,周郝王59年,秦国(当时一诸侯国)灭周朝。
秦
(前221年-前206年)
秦朝结束了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秦朝建都咸阳(今西安)。
从周郝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后,经昭襄王蠃则、孝文王蠃柱、庄襄王蠃子楚三代,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史家仍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开始,称始皇帝。
秦朝重法,苛政酷刑。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始皇死后,天下大乱,经二世胡亥、子婴,不久亡国。
汉
(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分两段,西汉、东汉。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东汉定都洛阳。 西汉
(前206年-公元25年)
秦暴政,天下乱。刘邦斩白蛇起义。
亡秦后,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垓下。
刘邦定都长安,国号为汉。
高祖刘邦死后,经惠帝刘盈,刘邦后吕稚专权,文帝刘恒,景帝刘启。 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南定南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后经:
昭帝刘费陵、宣帝刘询、元帝刘爽、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kan)。 公元6年,王莽摄政,8年,篡政,改国号新。
东汉
(25年-220年)
光武帝刘秀灭王莽。迁都洛阳。
光武帝后经:
阴帝刘庄、章帝刘火旦(火与旦合在一起,念:da)、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彻。
三国
(220年-280年)
汉末,外戚、宦官争权,搞的民不聊生。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篇三:历代帝王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 周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武王┃ B.C.1134┃B.C.1116┃ ┣━━━━━━╋━━━━━━━╋━━━━━━━┫ ┃成王 ┃B.C.1115┃B.C.1079┃ ┣━━━━━━╋━━━━━━━╋━━━━━━━┫ ┃康王 ┃B.C.1078┃B.C.1053┃ ┣━━━━━━╋━━━━━━━╋━━━━━━━┫ ┃昭王 ┃B.C.1052┃B.C.1002┃ ┣━━━━━━╋━━━━━━━╋━━━━━━━┫ ┃穆王 ┃B.C.1001┃B.C.947 ┃ ┣━━━━━━╋━━━━━━━╋━━━━━━━┫ ┃共王 ┃B.C.946 ┃B.C.935 ┃ ┣━━━━━━╋━━━━━━━╋━━━━━━━┫ ┃懿王 ┃B.C.934 ┃B.C.910 ┃ ┣━━━━━━╋━━━━━━━╋━━━━━━━┫ ┃孝王 ┃B.C.909 ┃B.C.895 ┃ ┣━━━━━━╋━━━━━━━╋━━━━━━━┫ ┃夷王 ┃B.C.894 ┃B.C.879 ┃ ┣━━━━━━╋━━━━━━━╋━━━━━━━┫ ┃厉王 ┃B.C.878 ┃B.C.828 ┃ ┣━━━━━━╋━━━━━━━╋━━━━━━━┫ ┃宣王 ┃B.C.827 ┃B.C.782 ┃ ┣━━━━━━╋━━━━━━━╋━━━━━━━┫ ┃幽王 ┃B.C.781 ┃B.C.771 ┃ ┣━━━━━━╋━━━━━━━╋━━━━━━━┫ ┃平王 ┃B.C.770 ┃B.C.720 ┃ ┣━━━━━━╋━━━━━━━╋━━━━━━━┫ ┃桓王 ┃B.C.719 ┃B.C.697 ┃ ┣━━━━━━╋━━━━━━━╋━━━━━━━┫ ┃庄王 ┃B.C.696 ┃B.C.682 ┃ ┣━━━━━━╋━━━━━━━╋━━━━━━━┫ ┃僖王 ┃B.C.681 ┃B.C.677 ┃ ┣━━━━━━╋━━━━━━━╋━━━━━━━┫ ┃惠王 ┃B.C.676 ┃B.C.652 ┃ ┣━━━━━━╋━━━━━━━╋━━━━━━━┫ ┃襄王 ┃B.C.651 ┃B.C.619 ┃ ┣━━━━━━╋━━━━━━━╋━━━━━━━┫ ┃顷王 ┃B.C.618 ┃B.C.613 ┃ ┣━━━━━━╋━━━━━━━╋━━━━━━━┫ ┃匡王 ┃B.C.612 ┃B.C.607 ┃ ┣━━━━━━╋━━━━━━━╋━━━━━━━┫ ┃定王 ┃B.C.606 ┃B.C.586 ┃
┣━━━━━━╋━━━━━━━╋━━━━━━━┫ ┃灵王 ┃B.C.571 ┃B.C.545 ┃ ┣━━━━━━╋━━━━━━━╋━━━━━━━┫ ┃景王 ┃B.C.544 ┃B.C.521 ┃ ┣━━━━━━╋━━━━━━━╋━━━━━━━┫ ┃悼王 ┃B.C.520 ┃B.C.520 ┃ ┣━━━━━━╋━━━━━━━╋━━━━━━━┫ ┃敬王 ┃B.C.519 ┃B.C.476 ┃ ┣━━━━━━╋━━━━━━━╋━━━━━━━┫ ┃元王 ┃B.C.475 ┃B.C.469 ┃ ┣━━━━━━╋━━━━━━━╋━━━━━━━┫ ┃贞定王┃B.C.468 ┃B.C.442 ┃ ┣━━━━━━╋━━━━━━━╋━━━━━━━┫ ┃哀王 ┃B.C.441 ┃B.C.441 ┃ ┣━━━━━━╋━━━━━━━╋━━━━━━━┫ ┃思王 ┃B.C.441 ┃B.C.441 ┃ ┣━━━━━━╋━━━━━━━╋━━━━━━━┫ ┃考王 ┃B.C.440 ┃B.C.426 ┃ ┣━━━━━━╋━━━━━━━╋━━━━━━━┫ ┃威烈王┃B.C.425 ┃B.C.402 ┃ ┣━━━━━━╋━━━━━━━╋━━━━━━━┫ ┃安王 ┃B.C.401 ┃B.C.376 ┃ ┣━━━━━━╋━━━━━━━╋━━━━━━━┫ ┃烈王 ┃B.C.375 ┃B.C.369 ┃ ┣━━━━━━╋━━━━━━━╋━━━━━━━┫ ┃显王 ┃B.C.368 ┃B.C.321 ┃ ┣━━━━━━╋━━━━━━━╋━━━━━━━┫ ┃慎靓王┃B.C.320 ┃B.C.315 ┃ ┣━━━━━━╋━━━━━━━╋━━━━━━━┫ ┃赧王 ┃B.C.314 ┃B.C.256 ┃ ┣━━━━━━╋━━━━━━━╋━━━━━━━┫ ┃惠王 ┃B.C.255 ┃B.C.249 ┃ ┗━━━━━━┻━━━━━━━┻━━━━━━━┛
秦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庄襄王┃B.C.249 ┃B.C.247 ┃ ┣━━━━━━╋━━━━━━━╋━━━━━━━┫ ┃始皇帝┃B.C.246 ┃B.C.210 ┃ ┣━━━━━━╋━━━━━━━╋━━━━━━━┫ ┃二世 ┃B.C.209 ┃B.C.207 ┃ ┣━━━━━━╋━━━━━━━╋━━━━━━━┫ ┃三世 ┃B.C.207 ┃B.C.207 ┃ ┗━━━━━━┻━━━━━━━┻━━━━━━━┛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西汉)高祖 ┃B.C.206 ┃B.C.195 ┃ ┣━━━━━━━━━━╋━━━━━━━╋━━━━━━━┫ ┃ 惠帝 ┃B.C.195 ┃B.C.188 ┃ ┣━━━━━━━━━━╋━━━━━━━╋━━━━━━━┫ ┃ 少帝恭┃B.C.188 ┃B.C.184 ┃ ┣━━━━━━━━━━╋━━━━━━━╋━━━━━━━┫ ┃ 少帝弘┃B.C.184 ┃B.C.180 ┃ ┣━━━━━━━━━━╋━━━━━━━╋━━━━━━━┫ ┃ 文帝 ┃B.C.180 ┃B.C.157 ┃ ┣━━━━━━━━━━╋━━━━━━━╋━━━━━━━┫ ┃ 景帝 ┃B.C.157 ┃B.C.141 ┃ ┣━━━━━━━━━━╋━━━━━━━╋━━━━━━━┫ ┃ 武帝 ┃B.C.141 ┃B.C.87 ┃ ┣━━━━━━━━━━╋━━━━━━━╋━━━━━━━┫ ┃ 昭帝 ┃B.C.87 ┃B.C.74 ┃ ┣━━━━━━━━━━╋━━━━━━━╋━━━━━━━┫ ┃ 宣帝 ┃B.C.74 ┃B.C.49 ┃ ┣━━━━━━━━━━╋━━━━━━━╋━━━━━━━┫ ┃ 元帝 ┃B.C.49 ┃B.C.33 ┃ ┣━━━━━━━━━━╋━━━━━━━╋━━━━━━━┫ ┃ 成帝 ┃B.C.33 ┃B.C.7┃ ┣━━━━━━━━━━╋━━━━━━━╋━━━━━━━┫ ┃ 哀帝 ┃B.C.7┃B.C.1┃ ┣━━━━━━━━━━╋━━━━━━━╋━━━━━━━┫ ┃ 平帝 ┃B.C.1┃A.D.5┃ ┣━━━━━━━━━━╋━━━━━━━╋━━━━━━━┫ ┃ 孺子婴* ┃ 6┃ 8┃ ┣━━━━━━━━━━╋━━━━━━━╋━━━━━━━┫ ┃(新) 王莽 ┃ 9┃23┃ ┣━━━━━━━━━━╋━━━━━━━╋━━━━━━━┫ ┃(西汉)更始帝┃23┃25┃ ┣━━━━━━━━━━╋━━━━━━━╋━━━━━━━┫ ┃(东汉)光武帝┃25┃57┃ ┣━━━━━━━━━━╋━━━━━━━╋━━━━━━━┫ ┃ 明帝 ┃57┃75┃ ┣━━━━━━━━━━╋━━━━━━━╋━━━━━━━┫ ┃ 章帝 ┃75┃88┃ ┣━━━━━━━━━━╋━━━━━━━╋━━━━━━━┫ ┃ 和帝 ┃88┃ 105┃ ┣━━━━━━━━━━╋━━━━━━━╋━━━━━━━┫ ┃ 殇帝 ┃ 105┃ 106┃ ┣━━━━━━━━━━╋━━━━━━━╋━━━━━━━┫ ┃ 安帝 ┃ 106┃ 125┃
┣━━━━━━━━━━╋━━━━━━━╋━━━━━━━┫ ┃ 质帝 ┃ 145┃ 146┃ ┣━━━━━━━━━━╋━━━━━━━╋━━━━━━━┫ ┃ 桓帝 ┃ 146┃ 167┃ ┣━━━━━━━━━━╋━━━━━━━╋━━━━━━━┫ ┃ 灵帝 ┃ 167┃ 189┃ ┣━━━━━━━━━━╋━━━━━━━╋━━━━━━━┫ ┃ 弘农王┃ 189┃ 189┃ ┣━━━━━━━━━━╋━━━━━━━╋━━━━━━━┫ ┃ 献帝 ┃ 189┃ 220┃ ┗━━━━━━━━━━┻━━━━━━━┻━━━━━━━┛三国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魏〕文帝 ┃ 220┃ 226┃ ┣━━━━━━━━━━╋━━━━━━━╋━━━━━━━┫ ┃ 明帝 ┃ 226┃ 239┃ ┣━━━━━━━━━━╋━━━━━━━╋━━━━━━━┫ ┃ 齐王 ┃ 239┃ 254┃ ┣━━━━━━━━━━╋━━━━━━━╋━━━━━━━┫ ┃ 高贵乡公 ┃ 254┃ 260┃ ┣━━━━━━━━━━╋━━━━━━━╋━━━━━━━┫ ┃ 元帝 ┃ 260┃ 265┃ ┣━━━━━━━━━━╋━━━━━━━╋━━━━━━━┫ ┃ 〔蜀〕昭烈帝┃ 221┃ 223┃ ┣━━━━━━━━━━╋━━━━━━━╋━━━━━━━┫ ┃ 后主 ┃ 223┃ 263┃ ┣━━━━━━━━━━╋━━━━━━━╋━━━━━━━┫ ┃ 〔吴〕* 大帝 ┃ 222┃ 252┃ ┣━━━━━━━━━━╋━━━━━━━╋━━━━━━━┫ ┃ 会稽王* ┃ 252┃ 258┃ ┣━━━━━━━━━━╋━━━━━━━╋━━━━━━━┫ ┃ 景帝 ┃ 258┃ 264┃ ┣━━━━━━━━━━╋━━━━━━━╋━━━━━━━┫ ┃ 乌程公* ┃ 264┃ 280┃ ┗━━━━━━━━━━┻━━━━━━━┻━━━━━━━┛ 晋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西晋)武帝 ┃ 265┃ 290┃
┣━━━━━━━━━━╋━━━━━━━╋━━━━━━━┫ ┃(东晋)元帝 ┃ 317┃ 322┃ ┣━━━━━━━━━━╋━━━━━━━╋━━━━━━━┫ ┃ 明帝 ┃ 322┃ 325┃ ┣━━━━━━━━━━╋━━━━━━━╋━━━━━━━┫ ┃ 成帝 ┃ 325┃ 342┃ ┣━━━━━━━━━━╋━━━━━━━╋━━━━━━━┫ ┃ 康帝 ┃ 342┃ 344┃ ┣━━━━━━━━━━╋━━━━━━━╋━━━━━━━┫ ┃ 穆帝 ┃ 344┃ 361┃ ┣━━━━━━━━━━╋━━━━━━━╋━━━━━━━┫ ┃ 哀帝 ┃ 361┃ 365┃ ┣━━━━━━━━━━╋━━━━━━━╋━━━━━━━┫ ┃ 废帝 ┃ 365┃ 371┃ ┣━━━━━━━━━━╋━━━━━━━╋━━━━━━━┫ ┃ 简文帝┃ 371┃ 372┃ ┣━━━━━━━━━━╋━━━━━━━╋━━━━━━━┫ ┃ 孝武帝┃ 372┃ 396┃ ┣━━━━━━━━━━╋━━━━━━━╋━━━━━━━┫ ┃ 安帝 ┃ 396┃ 418┃ ┣━━━━━━━━━━╋━━━━━━━╋━━━━━━━┫ ┃ 恭帝 ┃ 418┃ 420┃ ┗━━━━━━━━━━┻━━━━━━━┻━━━━━━━┛ 南北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宋〕 武帝 ┃ 420┃ 422┃ ┣━━━━━━━━━━╋━━━━━━━╋━━━━━━━┫ ┃ 少帝 ┃ 422┃ 424┃ ┣━━━━━━━━━━╋━━━━━━━╋━━━━━━━┫ ┃ 文帝 ┃ 424┃ 452┃ ┣━━━━━━━━━━╋━━━━━━━╋━━━━━━━┫ ┃ 孝武帝┃ 452┃ 464┃ ┣━━━━━━━━━━╋━━━━━━━╋━━━━━━━┫ ┃ 废帝 ┃ 464┃ 465┃ ┣━━━━━━━━━━╋━━━━━━━╋━━━━━━━┫ ┃ 明帝 ┃ 465┃ 472┃ ┣━━━━━━━━━━╋━━━━━━━╋━━━━━━━┫ ┃ 后废帝┃ 472┃ 477┃ ┣━━━━━━━━━━╋━━━━━━━╋━━━━━━━┫ ┃ 顺帝 ┃ 477┃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