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氧化碳的理化危害性表
一氧化碳的理化危害性表
篇二:一氧化碳习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及测试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1. 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2. 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 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过程]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如图所示,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将
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倾倒二氧化碳
(2) 的溶解性: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体
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能溶于水,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 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3)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观察四朵花的现象并分析
与水反应生成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 和
加热碳酸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4)
是因为
(5)在一定条件下,
从溶液中逸出,所以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什么原因呢? 与
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
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
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
。
叫“干冰”。干冰升华时吸热,因
而干冰可用作致冷剂、人工降雨。
2.
的用途
“干冰”作致冷剂、人工降雨,制汽水,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里的肥料。3. 温室效应 空气中的
会因人和动物、植物呼吸、煤等燃料燃烧急剧增多吗?不会,因为绿色植
,放出
,空气中的
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物的光合作用吸收
温室效应是怎样产生的?
近几年来,人类消耗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的
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不易散失,
含量不断上升,使地
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
外,还有臭氧(
)、甲烷(
)、
现象叫“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气体除
氟氯烷等。 为了减缓大气中
含量的增加,采取如下措施: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
②限制(或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1. 物理性质:
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2. 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CO燃烧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 ②CO的毒性
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CO后,血液由深红色变为鲜红色,这是因为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CO有剧毒! ③CO具有还原性
在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铜,通入一氧化碳赶走玻璃管内的空气后,加热。观察现象并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作对比。
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和木炭一样具有还原性,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来炼铁。3. CO的用途:
①可用于冶金工业。 ②CO作为气体燃料。 [本课题小结]
1.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能与水反应。
2.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3. 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和毒性。4. 温室效应及防止温室效应增强应采取的措施。
第六单元复习
[回顾归纳总结]
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典型例题】
例1. 某纯净气体通过下图装置时,可观察到:A中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气体和黑色粉末可能的组合是什么?
篇三:一氧化碳的浓度吸入时间和出现的症状
一氧化碳的浓度吸入时间和出现的症状
1、50ppm 健康成年人在八小时内可以承受的最大浓度 。 2、200ppm 2-3小时后,轻微头痛、乏力 。
3、400ppm 1-2小时内前额痛;3小时后威胁生命。
4、800ppm 45分钟内,眼花、恶心、痉挛;2小时内失去知觉;2-3小时内死亡 。
5、1600ppm 20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1小时内死亡 。 6、3200ppm 5-10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25-30分钟内死亡 。 7、6400ppm 1-2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10-15分钟死亡 。 8、12800ppm 1-3分钟内死亡 。
注意:上述中的CO中毒症状,是对健康成年人而言,对于高危、脆弱人群,其反应不同。
空气中含氧量低于多少对人体的危害
1、当空气中含氧量在19.5%—12%时,判断力变差,呼吸脉搏加速,疲劳、协调性变差。
2、当空气中氧含量在12%—10%时,几分钟内就会出现呼吸受阻,循环变差非常疲劳、失能。
3、当空气中氧含量在10%—6%时,会出现恶心呕吐,无法行动,失去意识,导致死亡。
注意:请各单位持有气体检仪的值班长和队组长,认真学习上述辨别标准,以便在井下工作中对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和一氧化碳危害值进行辨识,防止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