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学校教育 > 学校心理疏导

学校心理疏导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27 05:54 | 移动端:学校心理疏导

篇一: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赖香平

今天的教学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要求不放松对或品德上暂时存在问题的学生(以下简称问题学生)的转化。现在受社会的影响,问题学生较多,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差生转化,是个需要我们教师的思考研究的课题。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也叫后进生,也叫品行障碍少年。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问题学生的品行障碍发生的频率高,性质比较严重,矫正和转化的难度较大。因为这类行为的表现行为比较单一,如能及时有效的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使问题学生向良性轨道转化,则有益于教学管理和学校的稳定。他们的教育思想,工作管理对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新时期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生源暂不理想,问题学生相对较多的学校的班主任的格外重视。

如何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望闻问切”,望是第一步。

必须时刻“望之”,即时常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行为,注意学生情绪动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今的学生思想敏感、

自尊心强。他们容易过高地要求别人理解、体谅自己,而不懂得如何理解、体谅别人。这种心态影响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经常深入学生,随时注意观察,发现学生有状况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如经常和学生谈心,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定期设立“学生论坛”,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谈学习方法,让助人为乐的学生谈心理动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谈苦恼。经过畅谈,互相增进了解和理解,加强了友谊;又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打电话活动,让他们向父母倾诉,增进相互了解沟通;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走向社会,通过社会新闻媒介和街头巷尾的议论发现和了解信息,进行“热门话题大讨论”,例如,针对“神舟九号发射成功”进行讨论,增强了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感等,从而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同学们健康地成长。在我教的班里,有一位男生,他父母常年在国外打工,他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很多心事无法向父母吐露,导致了他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人生观越来越偏激,一度与班里一任课教师发生冲突并拒交该科作业, 后来我了解到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我就经常找他谈心、聊家常,从学习到人生到家庭什么都聊,他渐渐能够敞开心扉地与我交流,我慢慢地看到他的转变,不像原来那么偏激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2、倾听学生心声。“望”固然重要,而“闻”是走进学生内心的关键。这是第二步。

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恭身是听,弯下腰来,

倾听学生的倾诉。正所谓“恭身听真言”。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家庭社会环境、学校同学教师、性格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作为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倾听孩子心声,而不能高高在上,要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裴斯泰洛齐说过:“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为此,班主任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3、做各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5%,而寻找父母的仅10%,寻找老师的仅8%。这表明现在中学生碰到麻烦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伙伴。通过调查发现:家长大多长期在外打工,无法与之交流,而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面对众多有心理

障碍的学生,作为班主任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呢?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真诚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坦诚地向你倾吐心中的郁闷和烦 现在父母离异或双双在外打工由公公婆婆带大的孩子很多,由于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在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个性很倔,既自卑又要强,与同学很少来往,性格孤僻,学习较差。所以作为班主任,既是老师又是父母,更是朋友,应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同时多开展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和开展丰富有趣的课余活动,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真诚、集体的温暖和关爱、成功的幸福和喜悦,另外,安排部分同学多接近他们,从生活到学习各方面帮助他(她),用火热的情去温暖他(她)消沉的心灵,让他们感觉到生活充满阳光。

4、沟通是桥,搭建心灵之桥。

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 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迷,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太忙对孩子 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孩子,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还有更多的

农村家庭,从小父母在外打工,有的几年才匆匆回家一次,有的连父 母的印象都模糊了??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与家长和老师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学生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差,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他人沟通、合作。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例如组织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切游戏、集体电话煲粥、 给孩子一次倾诉、为孩子过一次生日、暑假亲子旅游、父(母)子女E-mail进行时??通过相互接触、沟通、交流,找回久违的亲情, 绽放曾经的笑脸,涤荡心理的阴霾。另外,作为一名现代班主任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为心理障碍学生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连通家长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真诚、和谐地沟通,深入、畅通 地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才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5、以丰富多彩文娱生活,调节学生的心理。

学生时代,“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乏味,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同时紧张而富于竞争的学习生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压抑、忧郁的心理。因此,我们要根据他们好奇、

篇二:浅谈小学生心理疏导及心理疏导的常用方法

小学生进入学校伊始,就从家中的“中心”地位变成学生群体中的普通一员。在与老师和同学的接触中形成了人际关系,在形成过程中,一些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结合自己多年在小学担任保育工作所接触到的一些案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衍生;其二,从老师处体验到关爱的深度与广度比家优点少;其三,开始涉足同学间的协助与竞争。

这些变化使小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会碰到环境的不适应,从而产生认知的不协调,这些不协调又会产生一些障碍。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刻,是心理发展中的群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处于矛盾交织的起始阶段。

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的障碍,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中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重要题目之一。

笔者在此主要是就小学生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的盲目崇拜,被动遵从和嫉妒等几个障碍题目的成因作粗浅探讨,并针对这些成因提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敬佩模仿和盲目崇拜

小学生从家里到学校,接触的人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老师和同学,在教授知识和相互协作中,会因魅力出众而倍受小学生的关注。

一般以为,小学生只有在11-12岁以后才有真正的逻辑思维,固然这一观点夸大了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但至少说明在缺乏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了生理发展的制约,小学生对老师或有特长的同学较轻易产生敬佩与模仿,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幼稚,脑发育的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教育时间,对事物的价值观尚未形成系统,爱憎观不能完全达到社会要求,因此,这种敬佩与模仿会变成盲目崇拜。

实践也证实,很多教唆犯正是利用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唆青少年犯罪。

盲目崇拜会产生一种完全的失往理智分析和辨别事物的状态,盲目崇拜会在一种没有是非观的情况下,进行模仿,危害很大。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人交往有受他们生理、心理年龄所制约的崇拜,他们不会分析这些对象行为的是非性,而把对他们的崇拜转化为一种信任,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模仿,如打架、说粗话,自由散漫等。为了使小学生正确辨别敬佩模仿和盲目崇拜的区别,对策建议如下:

1、正确熟悉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加强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理论以为,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的,但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个体身上的作用是不同的,是可变的。

固然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受到生理发展的制约,但对小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方面,价值观的教育能促进小学生生理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加快心理年龄的成熟;另一方面,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小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先进为主”效应,促进小学生是非观的确立。

在我们学校,曾有一位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每当看到别的同学有新奇的文具,可口的小食时,总流露出羡慕的眼光。我观察到这一细微的变化,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讨论会,了解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学会公道使用零用钱,养成不吃零食的习惯,从小树立节约光荣的意识。

2、教育小学生建立自尊观念。

有材料研究证实,自尊心与对人魅力有较大的反相关关系。所谓自尊心,可以说是人对自身所持的态度,特别是当自己的态度伴随好的或差的评价时。教育小学生建立自尊的观念,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正确区别敬佩与盲目崇拜的区别,另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建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帮助小学生建立自尊心,在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其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正确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尊重的关系;其二,在教育方法上,坚持以奖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

二、主动遵守和被动遵从

遵从与遵守,都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遵从指小学生屈服群体的压力,被动地接受群体规范;而遵守指小学生充分熟悉到群体规范对群体活动的重要意义,自觉地接受群体规范。

小学生由于受到生理发展的制约,对群体规范的意义,不能够较深层次地理解。小学生对群体规范的遵从,首先来自于群体一致性的压力,著名的阿希试验表明,由于强大的团体压力作用,在简单的课题中也会引出错误答案来。说明在群体意见的压力下,个体会失去自我,被动地处于遵从状态;其次,来自于恐惧,这些恐惧是对群体规范的强制力,为了避免惩罚,学生们就会选择遵从。遵从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压力眼前,有些学生会选择脱离,自暴自弃,使其心理发展畸形。为了将小学生对群体规范的遵从转化为遵守,在教育中应当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内、外因关系,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在小学生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教”是外因,这些外因假如要对学生起作用,就必须通过小学生的水平、动机、爱好等内因。列宁曾指出:“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运动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育学生遵守群体规范时一定要向学生阐明意义和作用。

具体而言:

其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针对学生们已懂了些什么,把握了些什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针对学生们的留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地教育。

其二,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爱好和需要。

在激发自觉性的教育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动机,针对学生的爱好和需要,用直观和简易的道理,用比喻、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按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客观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群体规范。

常听我的同事们讲起他班有个学生,他上什么课都无精打采,体育课上却精神焕发生龙活虎,根据他的爱好,老师抓住其擅长运动的特点,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并对自己树立一定的自信。再寻找合适的机会让他熟悉到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更好地干好这一工作。老师的要求、希冀、压力以及自身向上的动力,激发了他的自觉性。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外因关系,才能使学生由遵从变成遵守,使群体规范成为保障学生有序学习的条件。

2、加强正面引导,优化群体氛围。

日本心理学家日田和考通过一系列实验以为,一致性的压力是遵从的源泉之一。群众一致性理论也以为一致性是群体内聚力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一致性压力,主要来自于班级群体,同学之间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小学生对群体规范的熟悉。

假如一致性的方向有利于遵守规范,则会使学生加强对规范意义的熟悉,假如一致性的方向不利于遵守规范,从学校班主任工作研讨中获知,往往班主任在班上要求偏严就会有不少同学发牢骚和不理解,使学生对规范意义的熟悉度降低,被动遵守规范或破坏规范。

因此,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批评为辅,注重班级群体氛围优化。

引导工作还必须讲求方法,抓好班干部和学生中威信较高的同学的工作,以点带面,使班级的群体风气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竞争与嫉妒

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社会相互作用的基本形态。学生自进学前开始,学生间就不可避免地涉进竞争环境。学生在校读书,家长和老师总是激励他们取得好成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被公布出来,好的图画、手工、写字之类的作品被展示出来,这些大大地强化了竞争功能。在学校,一方面大声夸大人与人之间协调的必要性,实在竞争原理却占压倒上风,小学生们自己也意识到这点,并被内在化。适度的竞争是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它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社会是吻合的。但竞争被无穷扩大化以后,个人间的竞争轻易产生紧张、不安、失败感和敌意,假如不加以正确疏导,则会演变成挫折感,焦

虑感,以致产生谩骂、嘲笑、攻击、侵犯等一系列的嫉妒行为。嫉妒的产生来自失败和需求的不满足,竞争中失利的发生,假如不能正确面对失败,这种经验的积累就会产生敌意和不安。竞争在学校作为激励学生学习和生活动机的手段和策略被广泛使用,短期内仍不会消失。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和使用竟声手段,并辅之于相对应的引导教育。

1、充分熟悉竞争的负面作用,加强学生对挫折的忍受力。

假如利用得当,竞争的确有好处。竞争可以加强以实现目标为目的的课题的进行,可以加强学习活动的动机,从而激发潜伏能力。但竞争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产生嫉妒感,产生嘲笑,攻击等过度行为,并由此还可产生一系列狭窄的自私心理和作弄人的阴暗心理。这些心理活动,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为了克服嫉妒心理,教师要善于调节竞争手段,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熟悉竞争带来的挫折。

其一,教育学生通过与他人的竞争经验,能够得到检验自己的气力和能力的机会,更客观地观察自己,现实地熟悉自己,获得熟悉自己的能力和限度的机会,加强自我批评的能力;其二,正确面对竞争的失败和不成功,熟悉“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假如不因此而气馁的话,将使失败作为一种契机,它促使人们探寻失败的原因,深刻检查自己,找出克服困难之路。

2、积极引进协作手段,减少竞争的负面影响。

嫉妒作为竞争的负作用,对学生的危害性很大。除了加强挫折的忍受力外,积极引进协作手段,将会切实减少嫉妒。协作主要是为了达到目标而相互合作的事态,为了达到协作,要更多地和同伴们有效地交流思想,协调一致。协作活动,使学生熟悉自己到达目标的机会是在同群体其他成员的关系中彼此促进地相互依存的。对同群体成员的领带性,必令大大减少嫉妒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用好竞争和协作两种手段,在共同学习、集体活动中,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并体验怎样才能有效地求得共同目标。瞿雨佳同学、颜诗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两个学生,他俩都喜爱绘画,可颜诗琪同学受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影响,基础要优于瞿雨佳同学,但瞿雨佳同学并没有气馁,在低年级时就说过要在绘画上超过颜诗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绘画上各具特色,三年级时两人都参加了全县小学生字画大赛并双双获得奖励。在协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依存以及与别人和集体能够看法一致,将促进协作行为的发展,减少嫉妒行为。

心理疏导的常用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建立和发展良好辅导关系的方法、观察和反映的方法、影响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

“良好的关系是辅导成功的一半。”辅导员应尽快让来访者建立对自己的信任和接纳,使随后的辅导工作能够在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中顺利完成,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关系本身的治疗功能。

1、初步建立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鼓起勇气站在辅导老师面前时,总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紧张、担忧和疑虑的,这时候,辅导老师的态度是否热情,语气是否温和,表情是否关切,是能否迅速化解学生的紧张,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所在。辅导员可以先和来访学生握手,亲切地叫其名字,给予热情的问候和简单的寒暄,然后再询问其来访目的。在会谈过程中,不妨将保密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自然地告诉学生,打消他的顾虑。另外,辅导室里温馨宁静的环境布置,辅导员自然放松的坐姿,也都能使来访者产生安全感。

2、深入关系的建立

研究表面,影响辅导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辅导者对来访者的态度特质,以及这些态度特质是否得到合适的表达。辅导员主要透过个人中心疗法中的平等、同感理解、真诚关怀和无条件接纳等态度及其具体的表达技术与来访者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1)平等。保持态度的态度是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的基础,也是充分表达其他态度的前提条件。保持平等的态度要求辅导老师不以专家、老师、长者自居,能意识到咨访双方都有接受和拒绝、反驳和批评、选择和放弃的权利和自由,以自己的平等心态和平等意识让来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表达自由,达到平等、轻松、无门槛的沟通。

(2)真诚。真诚需要辅导老师能够毫无保留、完全透明、发自内心地关心来访者,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真实面貌面对来访学生。真诚是促进信任和喜爱的最有效的态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咨访双方更自由、更开放的探索和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疏导老师的真诚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健康心态的榜样,能促使来访学生自发地学习。

(3)同感。同感要求辅导老师设身处地地倾听来访者,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而且去体会他的内心感受,充分地体察他的痛苦困扰。高水平的同感能够使来访学生迅速感到自己在心理辅导老师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有效地加深和推进辅导关系的深化和巩固。

要做到同感的关键,在于辅导员的立场,即辅导员是否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进入对方的自动框架系统,与来访者感同身受。因此,同感不同于单纯的理解,只需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对对方的话形成认识,达到了解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用当事人的眼睛和经验来看待和解释他所经历和面临的人和事。”

(4)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接纳就是对来访者的宽容和积极关怀。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无条件的接纳是很重要的。只有接纳对方而不是批评,才能让来访者感到安全,愿意倾诉。无条件接纳要求辅导者能够超越个人价值观,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来访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和心理缺陷。当然,无条件接纳并不是让心理辅导老师明知道来访学生的毛病,却忽视或粉饰这种毛病,甚至把它解释为正常,强迫自己喜欢的这种毛病。辅导老师可以表现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厌恶或反感,但是这种表现是建立在师生都理解它的发生是有缘故的、相信学生能够在专家的协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改变和成长的信念上的。

简单的接纳方法通过信任的表情、肯定的手势、点头、语调和声调的变化或身体距离等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接纳主要体现在对来访者谈话内容的非批评态度和言语

篇三:2016年春季学生心理疏导领导小组及职责

商都县小海子镇中心校

学生心理疏导领导小组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李树根(副校长)

副组长:张树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组 员:冯卫东(宿管员)姚 俊(宿管员) 各班主任

二、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政策及工作要求,讨论、决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

2.统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关系。

3.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配合组织好各次心理健康活动。

4.对学校学生出现的意外突发事故进行及时的危机干预。

5.及时发现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心理健康专任教师进行救治,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016年03月01日


学校心理疏导》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27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