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谈美

谈美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7-02 12:29 | 移动端:谈美

篇一:《谈美》读书笔记

美学初探

——《谈美》读书笔记

杜鹃 1090100084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部文艺理论的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启发,引领我们如何进行“审美”及如何“创造美”,赋予我们另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先是告诉我们“美感是什么”,到最后将“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最终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

下面我就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想。

一. 美学初探——“美感是什么?”

为了使几乎对美学处于“零基础”的读者更好地进入“美学”的世界,朱光潜先生用一棵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人们三种不同的态度,即“实用的态度”之“善”、“科学的态度”之“真”、“美感的态度”之“美”。可见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实用的态度是来自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起源于实用的知觉,强调“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环境。科学的态度则是客观的、理论的,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旨在找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而这两种态度与“美感的态度”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他们对待事物的意象都不是孤立的、绝缘的——这也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的特点。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能获得美感经验,产生“美”的感觉。而“美感的态度”则是被视为“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凌驾于只能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体现出美事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而许多历史上遗留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不朽则体现出“真正的美感”所具有的超越时空、政治、宗教、民族的永恒性。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揭示了“美感”获得一条重要途径——即“美和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无论是对于游历新境时所感到的美,还是历史上话题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实都是将事物独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与环境及一切条件绝缘,才能获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我通过旅行获得一种感想,即“乌托邦永远在远方”,即便旅行的目的地物质贫瘠、生活困苦,仍旧使我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新鲜的“美感”,正是因为我不会在当地长久生活,不会过多考虑这并不优越的条件为我的实际生活造成什么不便,因此才能专注于当地迥异的美景与文化,将这些与我原本生活不同之处当成一幅“孤立”的美景来看,因此获得了美感。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美的事物一定要和实际的人生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还是以我上述个人经历为例,如果我真的过于长久地生活在一个条件不优越的“旅行目的地”,我也一定会感到不适,正是因为我把一种“本来不熟悉”的生活变成了一种“我熟悉”的生活,美感也随之消失,更多的是带来生活上的麻烦。这一体验,大概也能够验证这一观点。

接下来,作者又阐述了美感经与移情作用的关系,揭示了美感产生的基础。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中却含有移情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个人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即不单是由个人及物,同时也是由物及人的。以古松的例子来看,而想获得真正地美感体验,就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是古松便不再是古松,而是一个承载了“我”情感的载体,表现了“自我”而正是古松遒劲的身姿,更符合我所认可的高风亮节这一品质的联想。而正是这样的“移情作用”,让宇宙中的万物变得有生气,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以变得具有人情。这“宇宙的人情化”不仅使人体现了“自我”,反映了人的情趣,更使得“物的特质”对人也产生了陶冶性情的功效。

二. 关于美学的误区的探讨

朱光潜先生在接下来的章节里,针对读者易将其与美感混淆的概念——“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是欣赏”,以及“自然美”这一矛盾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和论述。

可以看到,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著名学者,都对“美感与快感”产生过一定混淆,即便弗洛伊德也将“在文艺作品中被满足的性欲”当成美感。但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与实际要求的满足。由于快感离实际的人生距离太近,则并不是美感。而真正的美感,是可以独立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存在的。就如希腊女神的雕像,她即便对于人类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来说是“无用的”,但这座艺术作品的美依旧是不可被否认的。

那么,联想是不是美感呢?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因此艺术是不能离开联想的,但是,联想却是“辗转不止的乱想”,与人聚精会神地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所产生的“美感”是有区别的,而且美感是不带思考的,联想则难免带上个人的思考,不能使人“一心一意”地进行审美活动。

朱光潜先生还对一些误“将考据、批评当作欣赏”的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考据所得的知识可以作为进行欣赏活动的准备,然而若只是了解了知识并不能走入文艺的领域。而一些“不会创作”只会进行“批评”、或者按照固定的标准评判作品好坏的学者,则只是抱着“科学的态度”的冷静的、不加情感的“批评家”。他们站在作品之外、不能感受到“身在文章中的身临其境感”,又如何得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因此,考据和批评都不是欣赏。然而他还主张,欣赏也离不开考据与批评,应该先进行脚踏实地考据的,再进行的活动。

而在历史上引起过激烈争论的“自然美”这一概念,更是容易使人陷入审美的误区。一般人常认为的“自然美”,好像以为即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依然在那里。然而朱光潜先生则用一副“线条”图为例,让读者亲自体验审美的过程,证明了“自然美”其实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如果人们觉得“自然美”,其实自然就已经经过艺术化成为了人为的“艺术品”,是经过人情化和理想化的,不再是粗糙的自然了。

而主张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人们则是误用了“自然美”这一本身就矛盾的概念。他们主张“自然的美丑与艺术的美丑是一回事”、“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中模仿出来的”。然而作者却举了两个例子来驳斥这样的主张——“自然美也可以化成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而“自然美”这一概念其实已经包括两个含义,即“事物的常态”和“艺术美”。这两种主张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三. 如何创造美?

在前面的章节中,朱光潜先生先是告诉了读者“什么是美感”,并且帮助读者理清了“关于美学的几个误区”。再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之后,朱光潜先生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探讨了“如何创造美”。

在阅读这几个章节后,窃将创造美的过程比作同一个“建房子”的过程——从儿时游戏中获得的体验为地基,以模仿为砖,以想象为瓦,以情感为水泥,以格律为结构,以灵感为色彩。

创造之中有欣赏,但创造却不全是欣赏。欣赏只是要见到一种意境,而创造要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活动。而获得创造这一过程的体验,早期往往是从游戏中获得的。艺术和游戏一样,都是讲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这个意象便是情趣的集中点,并且将其外射,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便是创造。除此之外,这两项活动的进行中都会达到一种“聚精会神”的状态,并且都带有移情作用,而且都可作为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不同的是,艺术带有社会性,并且需要由“作品来传达”。

想象的作用则体现在“将已有意象进行重新配合”。通过“分想”,人们能从旧材料、平常的事物中选择出“孤立的”、具有“特殊美感”的意象;而通过联

想,人们运用象征的手法,达到“寓理于象”。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有机体。通过运用想象,艺术家们或从主观出发,或从客观出发,辟出实际人生和艺术中一种距离,达到使观者获得美感体验的目的。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又是嵌在格律里面的。格律本为自然律,后来进行总结后变为了规范律。是否有能力驾驭格律,或者是反被格律驾驭则是衡量“艺术家”的标准。能否打破“从心所欲”和“不越矩”这个矛盾,则是对“大艺术家”的必要要求。

我认为,模仿则是对于创造的一种“材料积累”。朱光潜先生指出:“创造时旧经验的新综合,就经验大半得效仿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新裁。”而“熟能生巧”这一成语便是印证了这一点。但凡是艺术家都需要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如果说匠人的手腕是一种对前人模仿而获得的材料,那么诗人的妙悟就是将其升华。

想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除了靠模仿所获得“材料”,还需要那“妙悟”,即“灵感”。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值得一提的是,这所谓的“工作”,即“灵感的培养”不必限于读书,在工作范围之外下功夫,让思绪沉淀一段时间,然后在用本行艺术的媒介翻译出来。可见,灵感的获得,除了本人的基因和环境影响,用心才是最重要的。

四. 人生的艺术化

在这一章里,朱光潜先生将“美学”这一学术化主题的探讨与实用的人生相结合,将美学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更是为读者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启迪。 朱光潜先生提出了如下主张:

第一,如同一篇好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像这样的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

叫做“人格”。我们应该像对待一幅完美的艺术品一样,完善自己的人格,认真地生活。

第二,至情至性地去生活,不要有丝毫的假借。如同把生命流露与语言文字就

是好文章,流露于言行的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第三,参照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以是否能纳入和谐整体为标准,营造和谐的

人生,尝试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坚持适度原则。

最后,作者提出了“情趣”这一重要的概念。提倡读者过“有情趣的”的人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生活。并附上了他的叮咛——“慢慢走,欣赏啊!”告诉读者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朱光潜先生的这部著作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对人生的指导上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次对他表示敬意,深感收获颇多。

篇二:谈美心得

谈美心得

整本书恰如作者所讲:“在这里我就只是向一位亲密的朋友随便谈谈,”而所谈的无非是如何“免俗”,如何“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象方面”。本以为会是一次艰涩深奥的学习过程。没想到老先生用质朴清新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把我带进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抽象世界。整个作品没有深奥的学术术语,内容似随手拈来,却又经过精心锤炼。吸引读者的眼球却又无任何做作之感。颇有其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味。

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是朱老在书的开篇就强调的。他是这样比喻,当你走在一条河流的两岸,如果你在河岸的这边,你就会发现对岸的景色比这边的美,而当你走到了河的对岸时,你就又会发现对岸的景色又要比这边的美。对此,朱老解释道,你在河的这边,对岸对于你来说是孤立的,你在欣赏它的时候是不受它的羁绊的,而这边的景色因为你是身处其中,为其所困。在学校的时候总想着工作是如何的好,心向往之,而真当你身处职场又开始怀念读书生活了。所谓围城,大致如此。“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俗世中的我们总抱着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心态,将它当做自己的踏脚石。须知唯有独立绝缘地看待事和物,方能体察其美,若怀实用性目的,则心态已失。

在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一个感受就是如何以独立绝缘的意美,以直觉去体味。全书也是以此为目的,把其中所经历的各种过程、形态、习得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颗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颗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也是作者本书向我们传递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你的前途,你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雾,让你不知何为,不知为何,迷茫、困顿、沮丧、郁闷时常伴随着你我,但如果此时你能以一种美学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这种生活,这种状态,恰如一剂清凉剂,你就会发现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你把你自己从你的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去看你的生活,去欣赏,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的牵绊,就能安闲自在的玩味于另一人的生活,并从中的得到美感。

这本书也犹如一剂良药打入我的心中。书中说到阿尔卑斯山谷的例子,山谷公路两旁景色极美,而即使有标语牌提示,游人也只是乘汽车匆忙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在这个人心日益浮躁的社会,我们何尝不就是那些错失美丽风景的游人,每天绷紧神经忙忙碌碌只为满足自己生存的欲望,不懂也不会欣赏和发现身边的美。即使偶尔放松一下去欣赏“美”,也只是在节假日扎入人潮,留下几张到此一游的印记。这样为美而美,仅仅只是获得了一种美的快感,和真正的“美”想去何止万里?欣赏美要有一种超功利的态度,须站在客位把它当做一幅意向去观看。万顷花海自然是美的,但路旁一朵小花难道就不美?最后一章中写道:是否知道生活,就在于你对许多事物能否欣赏。这不正是提醒我们应在忙碌的生活中,永远保持一颗能欣赏的心。

有情趣的生活,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生活,“慢慢走,欣赏啊!”,只要保持一颗“美”的心,生活处处充满风景。

篇三:谈美读后感600字

谈美读后感600字(一)

美学,往往会给人一种略带神秘的色彩,我一直以来都以为美学如同其他高深莫测的哲学。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后,我发现这是一门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的美学,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朱光潜老先生用的是书信的形式来向我们阐述美学的问题,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书中反复强调美学的起源就源自于生活,一切都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到没。我认为当我们意识到美的时候,往往都是离不开人的。

作者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从人的品质思想,我们会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书中说的“不涉及欲念和利益计较”。正如所说的这样,美学这门深奥的学问,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体评价的最美的人物。他们就是做到了这些最本真的人性美。而反观当下,现在仍是有不断地事件是为了利益的争夺。

之前,不断受关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据。自中央加大对贪腐的整治力度之后,有数不胜数的官员落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盖了国家的所有部门。贪腐现象只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一个产物。所以归根结底,腐败是由社会个人贪图利益的不正之风所引起的,这些正是与朱先生所说的人性美相对立的。书中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一点点的私欲而不断贪婪,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充满真能量的。

总而言之,这本很薄的书,充满着深奥的美学思想。读过这本书,我觉得只需将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谈美读后感600字(二)

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

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读后感600字(三)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着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着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着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

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77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