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7-03 05:43 | 移动端:网络暴力现象分析

篇一:浅谈网络暴力及其影响

浅谈网络暴力及其影响

摘要

在人类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不断繁荣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可否认的是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普及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且在不知不中渗透我们的生活,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这不仅仅只单纯地是一种互联网催生的新事物,它还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了解网络现象,更能及时发现、预防和解决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引导人们更好、更优地利用网络。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网络暴力的含义及其一些情况,同时列举一些网络暴力的案例,用以引导网络传播,净化网络信息,呼吁人人抵制网络暴力,从而使得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 危害 抵制网络暴力

正文

自网络暴力问题出现以来,屡屡发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让人对它不可忽视。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网络暴力的定义,至今还是非常模糊,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论。现在普遍认为网络暴力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对一定的人物、事物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进行攻击,并对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

说到网络暴力案件便不得不提“人肉搜索第一案”了。北京一位女白领写下“死亡博客”后跳楼身亡,疑似婚外情的丈夫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网友尽自己所能对其丈夫展开自己的批判。她生前留下的“死亡博客”引出中国第一次进入司法程序的“人肉搜索”案。2008年12月18日在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判,并由北京法院网进行了网络直播。最终,两家网站被判侵权,女白领的丈夫获赔精神抚慰金8000元。而由此事件后,法院则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建议,建议有关部门对“人肉搜索”等新生网络事物进行引导。“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种方式。近些年来,网络上的一些暴力语言,暴力行动,暴力视频等不断地触犯着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些都是一些网络暴民通过“人肉搜索”制造出来的。对于“人肉搜索”,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很恐怖”,应该提高警惕,避免其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败坏和谐社会的良好风气。但是真正坚决抵制网络暴力的人又是屈指可数的。在这次网络暴力事件中,网民在未了解事情真相的前提下,仅仅根据女白领的主观陈述就对其丈夫进行人肉搜索,不仅将受害人的个人隐私公布在互联网上,还对其进行漫骂和侮辱,甚至威胁其人身安全。这种行为便是赤裸裸的网络暴力,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又如前不久在网络上沸沸扬扬的“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2015年7月14号晚上,微博上热搜榜的前几名渐渐被“优衣库事件”占领,这是一起网络大肆传播的“不雅视频”事件,关键信息是在优衣库三里屯店试衣间里发生的男女发生关系的小视频。一夜之间,不仅在微博上,在其他的社交平台上也以一种铺天

盖地之势席卷而来。很快,男女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也被披露出来,网友在传播该视频的同时对视频中的一对男女进行言语的谩骂和人身攻击,男女录制视频的地点——优衣库北京三里屯店也遭到网友的调侃和攻击,甚至有人质疑此次不雅视频事件完全是优衣库单方面自导自演的营销。优衣库是比较知名的时尚品牌之一,采用年轻人喜爱的自助购物方式,衣服风格清新简约,价格亲民,清新淡雅的风格被中国青年女性所喜爱。而这次,它不幸成为网络暴力的漩涡中心,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个问题,那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人能够幸免。视频中那对在试衣间里自拍的青年男女,从视频流出后第一时间删除自己在所有社交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他们显然因这段视频的曝光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如果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段私密的视频可能会永远的躺在那两个人的手机里,但是现在人们对它的疯狂传播,使得他们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成为千万人的娱乐消遣。

与以前的时代相比,现在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加强彼此的联系,信息流通更加迅猛。正是因为互联网以一种让人始料未及的速度发展,所以很多问题出现的时候,人们常常不能迅速反应过来,只是一味地看风使舵。有些人几乎是没思考就跟风转载,所以运营商做的只能是纯粹抑制(如微博撤销热搜),这样的大环境下的网络暴力似乎变的汹涌和棘手。TEDxNingbo“智造者”发布了演员袁姗姗主题为《在网络暴力中捍卫自己》的演讲视频,“马甲线女神”袁姗姗作为TEDxNingbo“智造者”的神秘嘉宾,登上全球最大演讲平台。在演讲中,袁姗姗与大家回顾了自己一路以来的成长历程,从一直被黑的“黑姑娘”,到全民热捧的“马甲线女神”,同时她还与公众一起探讨“网络暴力”的危害性。她说,网络的诞生不是为了制造困扰,而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每个人都有责任善用语言,让“人言可敬”而不是“人言可畏”。数不胜数的网络暴力事件开始让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袁姗姗”。但是,很多情况下,网络暴力的爆发除了一些低素质的暴民在作怪,还有所有人的默许,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嚣张气焰。正如袁姗姗在演讲中说的,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演了一部演技不被观众肯定的电视剧,就被“滚出娱乐圈”这样的漫骂淹没,无奈的同时她选择勇敢面对,锻炼身体,发展自身兴趣爱好,最终收获了不一样的自己,被赞为“马甲线女神”。“作为过去也许将来还会遭遇网络暴力的过来人,我不希望再有人因为网络暴力而受到伤害,请善用人言,让人言可敬。”自2013年起,名为“袁姗姗滚出娱乐圈”的微博热门话题出现,并蝉联娱乐新闻及微博排行榜前几名。后来,她发起了“爱的骂骂”活动,网友们通过“骂”来帮助残疾的孩子重新站起来。有网友说,很多人能原谅吸毒、嫖娼的艺人,却无法正视善良、有爱心的袁姗姗,网络世界本不应该这样。面对网络暴力,除了默默忍受,助长其嚣张气焰,我们还可以像袁姗姗那样,勇敢的面对。杜绝网络暴力,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网络暴力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首先,破坏网络和谐,阻碍网络正常运行秩序它通过各种网络上的交流空间对某个事件或个人进行针对性的群体性的抨击甚至辱骂,使得网络和谐遭到破坏。也许大部分的网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网络的传播力量,如果这种未经查实的“通缉指令”一旦发出,就很难控制事情的发展趋势,比如虐猫事件,还有铜须门事件等,一连串的网络暴力事件,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网络暴力的恐怖之处。而参与网络暴力行为的网民中,有被误导的人,还不乏追求刺激、恶意诋毁他人的人,这就使得网络社会更加混乱。其次,网络暴力中的“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权,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网民们仅凭网

上的一张照片或留言等简单的个人信息就可以找到当事人的IP地址,上网痕迹等,也有通过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得知其真实身份和家庭住址,更有甚者找上门威胁、骚扰。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不仅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危及到了其家人朋友。这些令人发指的网络暴力行为置社会道德、法律于不顾,置人们的隐私权、人权于不顾,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甚至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深究网络暴力呈鼎沸之势的原因,首先是与它存在于网络这个大环境的前提是分不开。由于互联网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以及自由性。在论坛上注册一个用户,不必留下真实的个人信息,就可以自由地发言。大多数人由此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一系列的网络暴力事件,实则体现出一些人心理方面的不完善和在认知方面的不成熟,还有法律意识的淡薄。其次,人们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示良好形象,标榜道德卫士。如今的微博的实名制,更是让每个人都更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因为在网上,标榜道德高尚要比坦白道德低下更容易使人感到满足。这本是有助提高全民道德水平的好趋势,却常常在网络的世界里迷失方向。网民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当他认定一些人的行为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采取一切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键盘侠”和“喷子”。

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微博、聊天工具、邮件迅速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简单、快捷、高效,网络自身的强大力量使民意得以表达,正义得以伸张,它可以让罪恶暴露,也可以让亲人团聚。同时它也存在着未知的危险。法律缺位是滋生网络暴力的根源。网络暴力实际上是网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汇集大量参与人提供的信息,从而产生暴力结果的一种方式。这个过程显然离不开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网站。但是,网站是否会因此承担法律上的连带责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网络暴力离我们生活是如此之近,也许你随手转发的一条微博,不加思索的一个评论,就让你光荣地成为了实施网络暴力的一名“网络暴民”。现阶段各项关于互联网的法规制度并不完善。容易滋生一些主观、片面的看法,如果当这类观点像病毒一样传播的时候,这一过程也极易被利用,成为了泄愤和谋私的工具,对身处舆论中心的当事人都可能造成巨大的伤害。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不得不让人提高“网络暴力”警惕。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暴力”,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光靠道德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期待着强有力的法律监管措施。

结论

网络暴力现象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不仅有大量的对于网络暴力现状的分析,还有很多针对其负面影响所总结出来的一系列监管策略。随着人们对这一现象越来越重视,相信情况一定会逐渐好转。另外,如果每一个网民都能意识到义务与责任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做道德的网络人,就能建立起健康良好的网络秩序。清除信息暴力,除了要重视社会责任感,提倡媒体自律之外,还要加强法律管理。另外,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要充分保障人们的表达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以此来消除网络暴力的根源。这还需要网络各媒体、政府部门、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

篇二:浅论网络暴力问题

浅论网络暴力问题

摘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大众媒介产生并普遍发展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它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暴力问题是今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它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了解网络现象,更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网络暴力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方式--“人肉搜索”,接着又分析了“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在说明了促使网络暴力所产生的三个根源后,又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监控措施。用以引导网络传播,净化网络信息,从而使得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暴力,良性监控,人肉搜索,网络和谐

目录

一、以“人肉搜索”为主的网络暴力问题的描述

(一)网络暴力的含义及主要表现方式

(二)“人肉搜索”的类型

1.友好帮助型。

2.监督型。

3.伦理批评型。

4.犯罪调查型。

5.娱乐恶搞型。

二、“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一)“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1.在大的社会活动或灾难中体现集体力量

2.揭露社会阴暗面

3.帮助司法部门侦破案件

4.维护社会公义,填补法律漏洞

(二)“人肉搜索”的消极作用

1.破坏网络和谐,阻碍网络正常运行秩序

2.侵犯个人隐私权,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三、网络暴力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把关人”的失职

(二)“现实暴力”趋向于虚拟化

(三)网络媒体对利益的过度追求

(四)网络活动主体的局限性

四、对于网络暴力问题的监管措施

(一)全力实施网络监控,坚决执行法律法规

(二)保障人民言论自由,提供更多表达渠道

(三)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水平

现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很多事情,聊天、游戏、购物、学习,甚至交朋友、谈恋爱。适当的上网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但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对网络的了解和依赖也开始迅速增强,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问题,对现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形成了一种空前的挑战。其中,网络暴力问题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热点关注问题。

一、以“人肉搜索”为主的网络暴力问题的描述

(一)网络暴力的含义及主要表现方式

网络暴力问题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网络暴力的定义,至今还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对一定的人物、事物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攻击,并对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

“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种方式。近些年来,网络上的一些暴力语言,暴力行动,暴力视频等不断地触犯着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些都是一些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制造出来的。对于“人肉搜索”,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很恐怖”,应该提高警惕,避免其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败坏和谐社会之风。但是,也有部分人认为这种引擎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作用。网络自身的强大力量使民意得以表达,正义得以伸张,它可以让罪恶暴露,也可以让亲人团聚。本文将以“人肉搜索”为主阐述网络暴力的相关问题。

(二)“人肉搜索”的类型

人肉搜索是由猫扑网的提问解答形式发展而来,如今已形成更多类型。

1、友好帮助型。主要是网友们自发形成的对那些国家无法进行救济的个人提供安全或利益帮助。或者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信息,从而得到帮助。比如某网民得了高血压,想知道吃什么药效果好,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放到网上,就会有许多人回复。

2、监督型。它是指网友对政府官员或国家领导人的收入、资金投放、权力行使以及道德行为等的监督。

3、伦理批评型。主要是指网友集合起来对一些违背道德人伦的事情进行调查抨击。如虐猫事件中,网友因不满动物被虐而对当事人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和猛烈的人身攻击。

4、犯罪调查型。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对犯罪分子进行“人肉搜索”,调查事实真相,声讨违反犯罪的行为。比如网友对待北京宝马车撞人案时,可以迅速查找出犯罪分子的身份资料。

5、娱乐恶搞型。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发布一些与事实相悖的文字,恶搞他人。还有就是恶意报复型的。这种类型的“人肉搜索”主要是网友为了报复他人或赚钱不义之财而进行的。

二、“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一)“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1.在大的社会活动或灾难中体现集体力量

回顾汶川地震,我们不能忘却伤痛,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却的是国人团结的力量,给汶川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这其中,网络也发挥了其重大优势。地震过后,网民在网络上建立了汶川地震寻人吧,此时的“人肉搜索”不仅使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亲友平安的消息,还组织捐款,为生者祈福,为亡者哀悼。

2.揭露社会阴暗面

“人肉搜索”之所以让人“害怕”,原因在于它的“搜索”功能。在互联网通向家家户户的同时,很多人的个人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通过网友们的“不懈努力”,当事人对于不道德的妄想、对于逃脱追查的侥幸心理几乎无法实现,很多打抱不平、怀有正义的网友可能盯你盯得很紧。

3.帮助司法部门侦破案件

“人肉搜索”应用最普遍、最凸显其社会积极效应的地方当属此类情况。公安机关在网上发布案件的情况,通过网民们的帮助,很快可以找到犯罪分子的相关信息,使得他们无处遁形。

4.维护社会公义,填补法律漏洞

对社会上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披露,对官场职场的腐败做法进行监督,都是“人肉搜索”的强大力量。“人肉搜索”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娱乐,它还是一种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它弥补了我国法律体系不完整的缺憾。

(二)“人肉搜索”的消极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暴力问题,“人肉搜索”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1.破坏网络和谐,阻碍网络正常运行秩序

它通过各种网络上的交流空间对某个事件或个人进行针对性的群体性的抨击甚至辱骂,使得网络和谐遭到破坏。也许大部分的网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基于网络的传播力量,如果“通缉指令”一旦发出,就很难控制事情的发展趋势,比如虐猫事件,铜须们事件,还有最毒后妈事件等,一连串的网络暴力事件,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人肉搜索”的恐怖之处。而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中,还不乏追求刺激、恶意诋毁他人的人,这就使得网络社会更加混乱。

2.侵犯个人隐私权,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网民们仅凭网上的一张照片或留言等简单的个人信息就可以找到当事人的IP地址,上网痕迹等,也有通过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得知其真实身份和居住地点,甚至不乏找上门威胁、骚扰。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不仅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危及到了其家人朋友。置社会道德、法律于不顾,置人们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于不顾,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于是“人肉搜索”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窥视个人隐私,实施网络暴力的手段。

三、网络暴力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把关人”的失职

著名的“把关人”理论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卢因提出来的。它是指在信息的流通渠道里,总是有一定的规定或“把关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去约束信息,决定哪些商品或信息可以进入流通渠道,而哪些不可以继续在渠道里流通。现今网络上色情、暴力信息之所以如此猖獗,就是因为“把关人”的失职,就是因为网络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也就是没做好把关。原因是传统意义上的“把关”在遇上网络这个具有灵活性与交互性平台后,其意义就变得微弱了。在互联网上随意发布的一条消息就可以在瞬间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不仅传播内容无法考证,而且由于网络信息量的巨大性和传播速度的飞速性,人们无法也无心去寻求信息的来源。基于此,网络上便随处可见虚假、暴力信息,即使有一些信息是真实的,也很可能被虚假信息所覆盖,或是被怀疑其真实性。现今网络“把关人”依旧存在,但是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太快,“把关人”可能来不及阻止。比如有些色情的东西,在它遭到封锁时,其实已经对社会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把关”效率。

篇三:浅谈网络暴力

浅谈网络暴力

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微博、聊天工具、邮件迅速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简单、快捷、高效。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一股新兴势力的兴起,在网络的世界里大有“燎原之势”。这就是---“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到底是指什么?现今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百度这样给其下了个定义: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回。这个界定似乎太过简单,模糊,本质蕴涵于现象之中,概念来源于人们对某一类现象的本质把握。因此,我们界定网络暴力的前提即要分析“网络暴力”现象。

陈凯歌导演的新作《搜索》,讲的是以“墨镜姐不让座”为新闻热点大肆在媒体及网络上炒作,更多的人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当事人叶兰秋进行指责,攻击,甚至谩骂,最终导致当事人不堪重负,跳楼自杀的故事。同样类型的网络事件诸如“陈易卖身救母”、“铜须门事件”、“后母虐童事件”等,这些事件的起因无非都是由于当事人的行为违背了道德的要求,网民运用了视频、图片、新闻推送、微博等一系列的网络推广手段来进行恶意攻击。当骂声、谴责声遍布网页时,激愤的网民往往将战场延伸到现实社会中,打击当事人及其亲朋好友,威胁到他们的生活,甚至发生以暴制暴的事件,触及法律的底线。

网络暴力离我们生活是如此之近,也许你随手转发的一条微博,不加思索的一个评论,就让你光荣地成为了实施网络暴力的一名“网

络暴民”。

究其原因,首先,由于互联网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以及自由性。在论坛、BBS上注册一个用户,不必留下真名,就可以自由地发言、交流。大多数人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法不责众。一系列的网络暴力事件,实则体现出一些人心理方面的不完善和在认知方面的不成熟。

其次,人们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示良好形象,标榜道德卫士。如今的微博的实名制,更是让每个人都更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因为在网上,标榜道德高尚要比坦白道德低下容易得多,阻力也要小得多。这本是有助提高全民道德水平的好趋势,却常常在网络的世界里迷失方向。网民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当他认定一些人的行为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采取一切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者,网络对网民的约束力有限,现阶段各项关于互联网的法规制度并不完善。容易滋生一些主观、片面的看法,如果当这类观点像病毒一样传播的时候,这一过程也极易被利用,成为了泄愤和谋私的工具,对身处舆论中心的当事人都可能造成巨大的伤害。例如韩国女星崔真实于2008年10月2日不堪谣言自杀,不得不让人提高“网络暴力”警惕。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暴力”,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拨乱反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光靠道德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亮剑”强有力的法律监管措施。

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是控制“网络暴力”的良药。法律是公民行为规范的基准。网络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媒体,但网络本身却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必然要受到社会法律的规范。因此,网络立法是控制网络情绪型舆论的有效保障。2003年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各大网站随即公开表示坚决立场:自觉接受管理和公众监督,坚决抵制“有害信息”;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地参与到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用现代法制规范网络。应该说,政府的参与和有效的网络立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日新月异,现阶段的法律法规在监控“网络暴力”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越敏感的事件总是被置于越醒目的位置,抑或是作者采用一些夸大事实的标题来夺人眼球,关注度的增加就容易转变成社会事件,这些都可能是滋养下一次”网络暴力“的温床。首当其充,有必要确立网络运营商的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网络维护者的责任心,制定相关审核标准。从源头上控制“网络暴力”的产生。其次,逐步倡导绿色上网,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与网络的自由性不仅不矛盾,甚至存在很大程度的关联性。自由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也不能侵害别人合法的权益。网络实名制有助于提高网民的自律性,对其行为进行督促,网络实名制是网络自由的保障手段,使网民能在合法范围内自由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最后,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形成自律意识,遵守法律,文明上网。

网络暴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任何焦点话题都有可能引发一场

网络的狂风暴雨。我们没有方法预见下次灾难缘起何时,但我们应该相信: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才能最终遏制“网络暴力”,降低社会危害性。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79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