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脱贫攻坚工作检讨

脱贫攻坚工作检讨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7-06 06:45 | 移动端:脱贫攻坚工作检讨

篇一:扶贫

【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梯度搬迁 “阳光院”助特困户脱贫

我国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1000多万人需要通过移民搬迁的方式脱贫,但有少部分特困户,因各种原因不想搬、不愿搬。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今天播出《脱贫军令状》系列报道,去看看湖南桑植县针对特困群体梯度搬迁 “阳光院”的新做法。

这间不足30平米的木板房子,就是黄天胜一家唯一的住处。因为长期患病,两个孩子正在上学,老黄一家的生活只能靠妻子在外打零工艰难维持。按照县里的脱贫规划,像老黄这样的贫困户,必须先搬下山。

桑植县地处武陵山区,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11.9万人,其中3.6万人居住在深山峡谷和高寒山区,想脱贫,先要搬下山。对这些贫困户,政府大都采用集中安置的方式,还为每户提供一万到两万五的补助,帮助他们搬下山、建新房。针对老黄这些特困户,桑植县尝试推出了“阳光院”模式,每套30-60平方米不等,产权归公,免费入住。

“阳光院”的建设地点,非常讲究。一方面离老房子不能太远,原来的农田能顾得上,另一方面,交通比较方便,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015年初,第一个试点——舒家坪“阳光院”建成。到现在,建成24家“阳光院”,306户特困家庭已经入住。

1月9日,老黄和其他11户特困家庭也搬进了离家不远的李家庄“阳光院”。老黄的新居,三室一厅,配齐了电视、沙发等生活用品,拎包入住。女儿和儿子第一次有了各自的房间。

李家庄阳光院建在中心村,老黄搬进来后,离合作社的项目只要走五分钟,明年开春,他就可以在那里打工了。前两天他又被聘为村里的保洁员,加起来每年能挣一万多元。另外,阳光院离老黄的旧房子约一个小时路程,山上的农田,他也能顾得上。

目前这种免费入住、周转使用的阳光院模式已经在桑植县全县推广,计划到2019年修建1600套阳光院,让全县所有的农村特困户,都能异地搬迁,实现脱贫。

创新模式、精选地点,湖南桑植县在针对特困群体的搬迁问题上,花了不少心思,用了不少办法。扶贫搬迁要搬得出、稳得住,就不能简单地一搬了之,而是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找到精准方法。因人出招、对症下药,只有做足了精细的功夫,扶贫搬迁才能服水土、顺民心、得实效。

【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建档立卡“回头看”确保扶真贫

习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当下,湖北巴东县正在进行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回头看”工作。《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继续播出《脱贫军令状》系列报道,看看湖北巴东的县乡干部如何通过“院子会”等形式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陈行甲是巴东县委书记,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县33万农民,14.7万是贫困人口。真正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是这一次“回头看”的主要内容。这个任务,县里交给了包村干部,陈行甲想看看,干部“回头看”,

用没用心,摸没摸清。

电话那头,是镇干部李俊,他和贫困户黄克卓结对。这次暗访,陈行甲发现,李俊到村里点个卯、照张相就走了,“回头看”成了走形式。

在全县大会上,李俊被点名批评,在全镇干部大会上,他也做了检讨。从去年年底开始,县里派出六个督办组,进村入户探访扶贫工作,发现干部敷衍塞责,就公开通报,甚至免职。

这次“回头看”,除了让干部去贫困户走访,再摸家底,县里还要求每个村都开“院子会”,县乡的包村干部必须参加。各村各户,谁穷谁不穷,乡里乡亲最清楚,干部要通过院子会,看看以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有没有不公平的。在茶店子镇教场坝村的院子会上,县乡干部现场监督,村民们当面锣、对面鼓,讨论起了贫困户的名单。一位村民对自己在这一轮识别中,要被从名单上拿下来,很是不满。原来这位村民的儿子刚刚考上公务员,公务员家庭不算贫困户,是巴东县的硬性规定。

村民提到的税典尧,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有收入,不算贫困户。一年多前出了事故,一直在外地治疗,如今花光了积蓄,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院子会上,干部们记下了这些意见,准备重新入户调查。

把贫困的情况摸的更细更清楚,发生了变化就及时动态调整,正是巴东开展“回头看”的目的。院子会一开,村民们对政府的扶贫情况,心里更明白了。用开院子会的方式进行评议,也是县里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巴东山多,当地人说“看山跑死马”,如果开全村大会,很多人要翻山越岭,很难到齐。“院子会”以院子或连片农户为单元,每户选一个人参加。左邻右舍挨得近,这轮“回头看”,用小会评议贫困户,方便可行。

根据湖北省扶贫工作的统一要求,全省建档立卡回头看的工作要在本月底前完成。目前,巴东所有包村干部已经全部进驻村组,召开了5000多场次的院子会,收集了近六万条村民意见和建议。不久后,巴东县还将建立数据库,把干部们扶贫的每一步举措,都进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

派出督办组,让乡镇干部“沉下去”;召开“院子会”,让真实情况“浮上来”。巴东县确保扶真贫、真扶贫的做法,实质上就是在改进干部作风上下功夫,在创新工作方法上做文章。要让扶贫扶到点子上,要让脱贫效果能牢固,必须打造一支肯干会干的扶贫干部队伍,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对脱贫攻坚必须认识到位、作风扎实、方法得当。这是精准扶贫的内在逻辑,也是精准脱贫的必然要求。

【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坚持开发式扶贫 既扶贫又扶志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文字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今天继续播出《脱贫军令状》系列报道。辽宁省建昌县是多年的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经过16年的扶贫,贫困人口从14万已经减少到5万7千8百人。如何让剩下的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让他们能够有胆量、有志气地通过努力去脱贫,一起去建昌县梅杖子村看看。

因为缺水,梅杖子村以前试种过的蔬菜、枸杞等都没能成功,全村386户村民至今还有72户贫困户。

从2013年开始,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梅杖子村党支部书记段国军拉着村里

的一些人养起了牛,还真都挣了钱。有别人成功的榜样,有现成的秸秆做饲料,贫困户为什么不跟着养牛呢?

没有本钱就得借钱,以往按照信用社规定,要想贷款要拿门市房抵押,还要找县以上的公务员担保,这对不少贫困户来说是个难题。针对这种情况,建昌县政府从2015年12月开始,拿出20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联合撬动银行6000万元,为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并且简化了贷款手续。

手续简便了,利息还少了。由于是贴息贷款,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政策可以享受的3年3万元的贷款,5.226厘的利息当中,政府出4厘,个人掏1.226厘,这样,贫困户每年只需还三百多块钱利息。

贷款简便了,政府也贴了不少利息,可没想到一统计,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里打算养牛的,竟然还不到一半。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了解到贫困户的顾虑,村里决定以党支部和合作社为核心,向贫困户提供全程式的管家脱贫服务,让他们心里能托底。

1月8号,村党支部把部分贫困户召集到一起,再给贫困户打打气。

在村党支部和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梅杖子村申请扶贫贷款用来养牛的贫困户已经增加到了46户,县里招商引资的大型肉联厂前不久也已建成,让牛的销路也有了保障,顺利的话,到了年底,养牛就能给每家带来近万元的收入。辽宁贫困人口有81万人,贫困村1791个,计划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扶贫先扶志,说明困难群众的脱贫志气是脱贫攻坚的一个关键,自己想干肯干,才能干成干好。给困难群众打打气、鼓鼓劲,不足以让他们瞬间脱胎换骨,要他们鼓起信心、改变状态,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改变。在扶贫过程中,用政策的力度和温度,逐步地让困难群众看到实效、树立信心,这样才能促进扶贫取得更好效果,促进脱贫目标早日实现。

【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异地搬迁: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文字版):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针对这类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国家级贫困县陕西镇安一些搬迁下山的移民,前一段时间又搬回了山上,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扶贫干部会怎么解决?《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继续播出《脱贫军令状》系列报道,今天关注陕西省镇安县的移民搬迁。

镇安县的这个扶贫搬迁移民小区,建成刚两年。这里的绝大多数住户,都是从山上搬下来的贫困户。

镇安县地处秦岭深处,贫困人口5.77万,有三万多人需要通过移民,搬出大山,才可能实现脱贫。移民小区建在山脚下,地势平坦,整齐漂亮,为什么有人不愿住呢?前两天,镇安县分管扶贫的副县长姜继美去了趟太平村,他要去找一位叫尹本熊的村民。

尹本熊今年48岁,搬到移民小区才五个月,他就带着老人孩子搬回了山上。在太平村,人均收入不到两千元,搬迁下山,才有脱贫的希望。可不少人对山下的生活,满是担心。

镇安县共有八个移民搬迁小区,每个至少能容纳一千户居民。像尹本熊这样,搬下山又返回山上的,各个移民小区都有。

搬回山上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因为搬到移民小区,用水得交费,买菜要花钱,可中老年人出去很难找工作,没有多少稳定的收入。

搬到山下,能不能住得安心,关键在于收入。问清了尹本熊的需求,姜继美给他开起了药方。

姜继美带来的,是一个新消息。就在尹本熊那个移民小区的附近,去年底刚开发了一个云盖寺古镇,是陕西省33个文化旅游名镇之一,能增加一批就业岗位。

对这些企业,县里会提供贷款、土地出让等政策优惠,要求他们招收员工时,必须有40%的贫困户。尹本熊妻子以前在餐馆当过配菜工,就可以去古镇的餐馆工作,一个月能收入两千元。

针对家里有老人的情况,移民小区还会新建一个日间照料中心,年轻人白天出门打工,老人可以送到这里,取暖聊天,并由政府提供免费午餐。山下这些变化,搬回山上的尹本熊不太了解,现在新增了很多就业机会,两口子表示春节后就搬下山。

目前陕西还有360万贫困人口,几乎都生活在山区,其中125万人必须通过移民搬迁才能实现脱贫,陕西省将在2019年前全部完成搬迁,并通过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外出打工等手段,让他们搬得出来,富得起来。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时候,搬迁就成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然而,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扶贫搬迁不是简单地帮困难群众“挪个窝”,而是要给他们的生产生活“铺好路”。所以说,扶贫搬迁,重搬更要重扶。在“扶”字上下足功夫,才能搬得出、稳得住。“扶”是牵涉到上学、看病、就业甚至生活习惯等一揽子问题的系统性工程,环环相扣、事事相连。而只有让群众有奔头,才能留住他们;只有让搬迁与地方发展共济互补,脱贫成效才能牢固。

【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内抓培训 外推品牌 天镇扶贫闯新路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文字版):习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今天继续《脱贫军令状》系列报道。山西天镇县有4万多贫困人口,三年前,县里开始组织人员到北京从事家政服务,希望以此带动群众脱贫。如今,这条脱贫的路子能否持续下去?已经打开的市场能否稳得住?来看看山西天镇县怎么做。

新年刚过,天镇县的家政服务培训班就开课了,副县长王剑辉全程紧盯。参加培训班的,都是当地的贫困户。天镇县位于山西北部的高寒区,农民一年里只能种三个月地,有九个多月闲在家里,贫困人口4.66万人,占了全县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不过出门打工的却很少。

像孙三女这样的农村贫困妇女,全县约有一万人。没文化、缺技能,是他们走出去打工的“绊脚石”。三年前,县里瞄准北京春节前的“保姆荒”,组织了一批妇女,培训之后到北京从事家政服务。

天镇的家政服务员第一次亮相,算是找准了市场,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能让一个家庭脱贫。依靠劳务输出,当地趟出了一条脱贫新路。但是,市场有了,很多妇女到了北京却没有留下来。

刘小青到北京没一个月,就被老公的一个电话骗了回去。

在当地农村,这种想法不少。妇女外出打工,自己的担心、丈夫的面子、子女的阻拦,都是难过的坎。

崭露头角的“天镇家政服务员”,难道要半途而废?切实有效的劳务输出,会不会功亏一篑?

为了帮大家扭转观念,这次培训会上,副县长王剑辉专门请来了杨素芳,她是三年前第一批到北京当家政服务员的人。

持续不断地培训,再加上反反复复地动员,天镇县三年来陆陆续续走出了2800多名家政服务员。这两年,北京的家政市场对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她们只会做简单的家务,“月嫂”、护工等技术活儿干不了,收入上不去。天镇县还和北京商贸学校等高校联合开办培训班,面向高端家政市场进行培训。在乡村普及务工理念、在县里进行初级培训,到了北京再培训提升专业档次,天镇县的三级培训网络已经建立起来。

对内,培训升级,对外,天镇县不遗余力地推广“天镇家政服务员”这个品牌,他们在北京设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对接家政企业。

按照天镇县的规划,未来5年,他们要做大家政服务的品牌,不仅有保姆,还有保洁、保安、护工等,带动1万名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脱贫。

天镇县通过提高困难群众的就业技能,让他们有能力出去闯;通过解放思想,让他们闯出去之后还能干得长。要让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必须先帮助他们摆脱能力贫困和思想贫困,这个难度不亚于开山辟水、铺路架桥。换句话说,提高素质、改变观念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要帮困难群众铺好路、扶上马。归根结底,脱贫目标要靠群众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稳定脱贫要靠长效机制来保障。 【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精准扶贫:扶贫产业如何长效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文字版):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今天继续播出《脱贫军令状》系列报道。广西平果县的海城乡石漠化严重,乡里贫困人口占四分之一,以前致富产业也搞过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那这一次他们要怎么干才能完成脱贫目标呢?

这些年,为了脱贫,海城乡办过厂,种过金银花、剑麻等,尝试的不少,但大多都很短命,从乡里到县里,都在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求急求快解决不了问题,县里乡里达成共识,一定要多花些心思打造一条产业链,增强竞争力,抵御风险。

这次,海城乡把目标瞄准了火龙果,因为适合石漠化地区的气候土壤,县里在其他乡镇试种多年后亩产过万。可海城乡老百姓以前有过多次失败经历,还能听乡里的么?这几天,曾维康雇了个大客车,挨村拉着农户去邻乡参观。不光听了看了,从没见过火龙果的农户们还亲自尝了。

亲眼看到了火龙果栽种的效果,来参观过的农户,几乎都想种。而对1700多户贫困户,乡里还制定了特殊扶持政策。

海城乡计划到2020年火龙果种植面积达到一万亩,而如果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条,规模越大,风险也越大。

可打造产业链做起来真难,光建冷库就要30来万,光凭一个乡的力量很难实现,而县里出炉的配套计划让曾维康心里有了底。

除了规划冷库延长出售期保证价格,县委书记又带队到北京建立水果电商渠道,让特色产品能持续良性发展下去。

几天前,广西自治区将产业脱贫,列为脱贫攻坚计划的第一条。并且规定,

篇二:基层工作的困惑和我们改进的方法

基层工作的困惑和我们改进的方法

——何逢阳同志在市委党校2016年春季主体班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2016年4月6日,根据录音整理)

关于讲课的内容:第一,不是心灵鸡汤,不是给大家讲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二,不是业务培训,从工作出发,但不是以纯业务的视角来讲;第三,不是坐而论道,不是发牢骚,不是讲大道理。出发点是立足基层工作实际,有对当前工作的检讨和反思,也有对大家工作的总结和提炼,以及我对个人成长经历的梳理和思考。

关于讲课的主题:通过工作调研以及与同志们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看到了困惑中的基层干部。对于市委、市政府最近的工作安排,很多同志感觉无所适从,觉得和以前要求不一样了。市委全委会、市人代会确定2016年是“落实推进年”,目前,一季度已经结束,各项工作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落实得太慢、落实的效果不好、落实的质量不高。我们也一直在反思抓落实难的原因。一是工作机制问题。2015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定位是“打基础、促规范、建机制”,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市委、市政府以及绝大多数部门决策、执行、监督的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二是工作作风问题。最近几年,界首干部作风总体是比较好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秸秆禁烧、违法建设防控、三轮车整治、征地拆迁以及脱贫攻坚等很多工作,任务量都很大,要求也很高,但安排下去以后,大部分干部都能想办法去落实。三是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问题。客观上,工作任务量明显加大。以前搞项目投资,一年几个亿,现在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以前抓点,示范带动,现在抓面,整体推进;以前习惯于自身的纵向比较,现在要“皖北居先进、全省进一流、重振界首雄风”。现在的项目,无论是在动议、设计阶段,还是在组织施工、建设阶段,目标和要求都不大一样。主观上,与之相对应的干部能力素质没有提升,抓基层工作的方法没有改进。这里面大有文章。这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通过讲座希望大家思考的问题:一是如何科学决策,提升决策力。即基层领导干部如何做决策。二是如何系统思考,提升工作品质。现在,我们的很多工作仅仅就是完成一项业务任务,没有品质的概念。但是工作任务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了就行。最近我鼓励大家多出去看看,看看人家的美丽乡村、特色集镇,包括城市是怎么建设的?以前我们栽树就是栽树,没有园林景观的观念,最近实施的几个项目,包括植物园、街头游园等,普遍反映还不错。但我们还是反复强调,不要做得太满,是不是真的好,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的眼光和对城市建设的要求,会随着建设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要为未来改进留足空间。对于目前的工作,如果站在界首、或者阜阳看,大家感觉可能还不错,但是我们应该往东看,跟江浙等发达地区同类型的县去比。这就需要系统思考。三是如何抓好落实,提升执行力。我在工业经济和园区建设大会上讲过全力以赴的故事,这就是我们要反思的问题。100多年前,有一篇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文章,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被各级管理学院视为很好的教材。故事很短,但反映了一种态度和执行力。现在,我们的很多工作,遇到困难就停,或者也想解决,但是方法不对,硬往前推,造成问题越积越多,导致最后无法解决。还有很多同志不敢正视问题,就想着糊弄过去。所以说,对于基层来说,有效的执

行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人来阜阳7年,来界首3年,对待工作的基本态度:一是把发现分析问题看作深化理论学习的机会。从学术学习上说,从问题出发去学习,针对性更强。大家可能有体会,一本书20年前看和现在看,感悟是不一样的,关键是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了。张五常写《蜜蜂的寓言》一书的起因,就是在一次闲聊中得知,有一个人把蜜蜂箱租给苹果园,张五常敏锐地发觉到这里面存在合约问题,于是跑到苹果园呆了三个月,从问题里搞研究,写了这本书,在经济学领域反响非常好。学术研究如此,基层工作亦是如此。二是把解决矛盾问题看作提升工作能力的机会。我刚到阜阳开发区工作时,遇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棘手的遗留问题。但我们的心态非常好,对任何一个难题,都在分析怎么通过解决矛盾问题来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业务能力得到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提升。三是把工作岗位调整看作丰富人生履历的机会。人这一辈子干不了多少事,岗位也没有好坏之分。2004年以前,我在合肥市蜀山区工作,后来调到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再后来到蚌埠、阜阳、界首工作。要说哪里好,当然是省里面好,家在那,也不像基层工作压力这么大。但是我十分珍惜每一个岗位,尤其基层岗位工作的机会。人生的履历应该丰富。四是把组织关心培养看作致力于干事创业的机会。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组织关心培养的态度问题,你到底是想要当官还是干事?机关工作与基层工作,运用的资源不同,真正的干事创业还是在基层。我们很多同志,包括很多并非单位负责人的一线工作同志,手里都有一些资源,都能干一些事。组织上把我们放到任何岗位上,都是要我们致力于干事创业,所以这次培训会我要求组织部门把新提拔重用的,尤其是乡镇新提拔重用的年轻同志请过来共同交流学习。大家不要总盯着职位高低,当然可以立志走到更重要的岗位,但是首先要脚踏实地把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

今天的讲课从基层工作的困惑和改进的方法两个方面来讲。

一、基层工作的困惑

(一)学习的困惑。为什么和大家谈学习?最近和很多基层同志交流时发现,很多基层同志有学习的愿望,但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是感到书本上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基层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实践知识的需求多于对理论知识的需求,由此引发了很多基层干部的本领恐慌。有些同志明显感到从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没有用处,特别是科干班和青干班里在乡镇工作的大学生同志应该体会得更深刻,就是从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很难找到与日常工作的契合点。二是对新的理念和知识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现在处于知识和信息爆炸的年代,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层出不穷,有时候想跟上潮流,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有些40岁以上的同志,明显有这种感觉,原来熟悉的工作正在减少,不熟悉的工作在迅速增加。有时我和涉农部门的同志交流,我们现在研究农业工作,谁敢说熟悉农业农村工作?原来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好收种管就行,现在不行了,发展、建设、改革都要做,项目工作、规划建设管理、脱贫攻坚、现代农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都要学习,而这些工作内容和要求都是新的,很多同志都不熟悉。三是繁杂琐碎的业务知识逐渐消磨了大家深度学习的热情。我们很多基层干部天天看文件、材料都看不过来的,很多工作都是按照原来的经验和习惯来的。有的同志天天看文件,以为看懂了,但是对新的业务知识没有深入。我去部门调研,发现很多同志讲的基本上都是老一套,新知识他们接受得很慢。

(二)体制的困惑。我们大家都在体制内,但是不熟悉体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我们经常说中央是顶

层设计,我们就是基层,是体制的执行者,而因为被体制包裹着,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一些政策,我们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体制不熟悉,因而掌握不了主动权,就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疲于应付。就像打仗,叫往那里冲就往哪里冲,但不知道为什么打、打什么、怎么打。现在有很多同志觉得很累很辛苦,跟这有关系;也有的同志因为驾驭不住,不想当公务员。作为基层的同志会感觉:一是官小事多。我们层级低,无法左右上级的决策,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最近,去调研发现很多部门和乡镇为落实而落实、为考核而考核、为开会而开会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有很多市直部门同志汇报工作,想强调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就想要求乡镇明确专人负责,这是我比较反对的。市直单位100多个,而大的乡镇的公务员才30多个,怎么够分的?二是责大权小。讲的难听一些就是什么工作都要杀要剐。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就像一把把利剑高悬于基层头顶,随时都可能掉下来。这两年我们要求对乡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财力下沉,但是真的放下去的过程中还是有阻力的。我们都说依法行政,但是越到基层越发现有的政策法规和老百姓的诉求之间还不是完全契合的。三是事多钱少。现在大家都有体会,资金分配的实际权力都在上面,我们国家专项资金比较多,都是戴帽子下达的,这些钱实际不好花。我们要求乡镇的同志要有市场化的观念,到市场上找钱,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财力不足的问题,但是我们基层的同志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熟悉、理解这方面的业务知识。

(三)方法的困惑。我们基层的干部身在基层,直面问题,但是绝大部分的干部都没有接受系统性的工作方法训练。这与很多领导都强调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有关。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家学习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希望大家回去好好学习,每一条都要认真学习。毛主席对工作方法的研究非常到位,而且他也非常重视,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之前,他还写过《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关于健全党委制》等文章,建国以后他还专门起草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这些论述和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我们基层同志直面群众、直面问题,大部分面对的都是一些琐碎无趣、鸡毛蒜皮的事情,导致我们的干部身心疲惫,很多干部就一个字:“混”。最突出的几个表现:一是对问题无能为力。有些基层干部发现问题也解决不了。有的感到接到的任务和群众的需求是脱节的,所以就像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二是对任务机械执行。基层干部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所以导致接到任务以后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家对此最直观的体会可能就是年终写总结的时候写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上面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只能机械地罗列。三是对自身能力提升有限。我们干部有时候很困惑,想走出体制,但是很难。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在体制里面一次次碰壁,把我们的棱角、锐气都磨平了,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想出去了,发现自己没有能力了,我们很多干部离开这个体制后就活不了。

(四)动力的困惑。前一段时间市委中心组学习上,会东书记引用了一句比较诗意的话,讲给我们基层的干部是很到位的。他说,很多同志走的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当初选择进机关当公务员,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多少是有些志向的,是想为社会作些贡献的。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付出与我们的收获不成正比,工作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能讲上几天几夜。普遍感觉:一是上升的空间小。尤其是县这一级,天花板是最容易触碰的,一般到科级,到县处级很少,能走出去到地厅级以上的那是凤毛麟角。我们绝大部分基层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化解尖锐矛盾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但是因为有天花板限制,上升的空间很小。二是经济待遇低。阜阳的干部这么多年是比较吃亏的,工资低,福利待遇也比较低。我们一般的干部一个月也就二、三千块钱,如果家里两个人都是公

务员,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压力确实很大,再加上“五加二”“白加黑”的经常加班,尤其是乡镇干部,到了秸秆禁烧,可能一个月都回不了家,付出确实多,待遇确实低。三是心里落差大。绝大部分的基层干部手中是没有太大权力的。以前当干部可以解决个子女就业问题,现在不行了。以前可能还能喝个两杯,八项规定后,喝两杯的机会也少了。尤其是越往基层越有这种感受,我们听说过,有的乡镇班子成员到市直部门办事,遇到素质差的科长、股长,被呼来喝去,心里肯定不好受。为什么很多乡镇干部想回城呢?还不是因为在机关里面感觉好一点。基层干部跟别人比起来还是底气不足,心里是有落差的。

二、改进基层工作方法提升基层干部工作能力的方法

(一)关于学习方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干部学习工作。市委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意见,市委中心组、市政府党组中心组建立了常态化的学习制度,最近又在开展“党性党责党风党规党纪”专题教育年活动。同时,市委、市政府单列培训经费近千万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百名主职上讲堂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目的就是提升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希望大家真正重视起来。

1.学习方法的误区。我们对学习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这可能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一看到书就想到考试。参加工作以后不需要考试了,就考虑学习对我有什么用。

(1)淡漠学习。一说学习,大家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工作忙、没空学;年龄大、不需要学;基础差、无法学;感觉好、不必学。对于学习,没有多少人是真正高度重视的。

(2)零碎学习。想到什么、学什么;拿到什么、读什么;碰到什么问题、就去翻翻书。学习没有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导致一知半解,含糊不清。读书看报不叫学习,上网浏览也不叫学习。脑子长在机器上,能叫学习吗?没有思考能力,不叫学习。

(3)应付学习。把学习当作上级布置的一项任务,搞形式主义。学用、知行、说做不一致。组织学习的同志,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肤浅学习。学什么东西浅尝辄止不深入。很多同志汇报工作,你多问三句他就搞不清楚,他就懂一点点,你叫他学他也学了,一项工作有十几个方面,他只看了一两个方面,就说我学会了。有的干部知识面窄,组织上调整工作岗位,他要有很长的适应期。学习的方法不行,表面上看起来业务还挺熟,但是再深入要求高一点,他就不会了。

2.改进学习的方法。

(1)坚持系统学习。为什么系统学习?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东拼西凑是学不到东西的。我们很多同志喜欢上微信,这是不是学习?你指望在微信上学到东西,那你就是天才。这种学习是典型的碎片化学习,而学习最怕的就是碎片化。碎片化的学习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提出的观点感觉很新颖,觉得自己很厉害。有的观点为什么新颖,因为它突兀。有的同志错把突兀当新颖。实际上,如果你真正系统性的学习了,你不会说这种话。网上有很多所谓的学者,本身水平不高,但他敢说,人家就认为他水平高。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关于系统性的学习,我体会较深。现在一说读书,大家经常给自己定目标,一年要读五到十本书。我们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老师要求一个礼拜精读2本书,泛读不下10本书。算算这要读多少书?撰写博士论文,读专著少于200本、论文少于2000篇,连开题报告都做不好。不系统学习,你无法整体把握,这是关于学术学习。对于我们基层干部来说,同样要系统学习,不要有畏难情绪。

(2)带着问题学习。很多同志的学习是没有目的的,没有目的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大家看书,看了很多,就是记不住,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带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去思考。十几年前读过吴思的《潜规则》。吴思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不少史书,但因被乱七八糟的人名和事件淹没了,总觉昏昏欲睡,后来心里存了个“潜规则”的念头,再读起历史来居然津津有味,满目混沌忽然眉目清楚,一发而不可收拾。我们基层工作的同志,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带着问题去找方法,学习的深度和效果自然不一样。

(3)在实践中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第四条,不懂的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我给很多的负责同志讲过,任何一个领导,他的知识面都不会是宽到什么都懂。所以在你做决策之前,要带着分管的部门和同志,把这些业务知识搞懂。这种学习不是纯粹的理论学习,而是在实践中学习,在一项一项要决策的事项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我们学习的对象是很多的,要经常到一线,多跟一线的同志交流。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的心态,解决到底以谁为师的问题。越到基层,干部越具备实践性知识,而不是理论性知识。为什么很多搞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愿意到基层跟大家交流?因为他们很多的学术论文用的都是基层的语言。我们基层的同志不能妄自菲薄,要掌握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要有学以致用的意识。

(4)学与思结合。《论语》里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延伸。学习是一个让我们由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思考是让我们把知识内化为智慧的过程。看书有很多种,但是真正的学习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要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有思考的习惯,有写批注的习惯。毛主席读书,他就喜欢在书边上写,那是他的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典故,他能够信手拈来的重要原因。平时不思考,等到用的时候再去找,是找不到的。

(二)关于体制建构的内在逻辑

1.项目制。什么是项目?怎么谋划项目?怎么争取项目?怎么推进项目?之前一直跟大家讲,可大家对项目还不是很理解,现在项目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项目谋划质量不高、项目工作推进不快等,有必要换个视角与大家交流项目的问题。

(1)怎么看待项目?大家不懂项目制,可能就把项目工作单纯地理解为业务工作,认为项目工作是业务部门的事。实际上,项目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项目,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项目。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资源配置、资金配置的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单位。那时候只要有单位,就有资源和资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靠什么来争取资源、争取资金?就是靠项目。分税制到现在,中央财力越来越强,但是中央花不了那么多钱,所以就要把钱往下分,怎么分?一是一般转移支付,二是税收返还,三是以项目为载体的专项转移支付。刚开始专项转移支付很少,百分之十几,后来越搞越多,到2012年,就达到百分之四十多,实际上还不止这些。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政府资源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单位制到项目制,实质就是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

(2)如何深化对项目的认识?首先要深化对项目特性的认识。一是项目有不确定性,有随机性。国家的钱要花,起个名字放下来,你的项目名字要和他对得上。对项目的谋划要深入,要灵活,要和政策对接。二是项目都是有配套激励的。所有的项目下来,都是希望你认真干。干得越快,给你的钱下来得就越快。其次要深化对项目运作过程的认识。无外乎三大块:一是中央“发包”。都是中央各部委打包,他们打包的意图就是吸引地方上赶紧要,要过之后赶紧实施。二是地方政府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抓包”。建一

篇三:乡村教师应成为精准扶贫的重点

龙源期刊网 .cn

乡村教师应成为精准扶贫的重点

作者:

来源:《教育》2016年第19期

庞丽娟在2016年4月19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乡村教师是当前我国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短板。同时,长久以来是他们支撑了共和国农村义务教育大厦,今天他们是我国乡村教育、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栋梁,因此,乡村教师需要关注。在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理应成为精准扶贫攻坚的重点。

面对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面对在一些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小、教学点教师马上大批退休的严峻挑战,要想在短时期内迅速扭转改变乡村教师队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的状况,各级教育部门必须突破常规思维,着力补短板,以改革的精神,着力体制机制突破,重在政策完善、制度建立,重拳出手,尽快出台实施有针对性、有力度和有实质性吸引力的教师待遇和地位保障的政策。主要建议如下:调整基础教育教师工资结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工资;尽快建立国家艰苦偏远地区乡村教师岗位特殊津贴制度,即艰苦偏远地区乡村教师岗位待遇倍增计划;依法依规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保和住房,特别是落实好教师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心从教;多措并举,使乡村教师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脱贫攻坚工作检讨》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85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