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民俗探究与体验2000字调查报告

民俗探究与体验2000字调查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8 10:22:00 | 移动端:民俗探究与体验2000字调查报告

篇一:大学生调查报告2000字、3000字,中西方文化节日比较

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作 者 张昀熙

系 别 投管系

专 业 工程造价

年 级

学 号 103603306

指导教师 王琼

教师职称 助教

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据权威资料表明,上海城里约有70%年龄在14.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其中,90%的人会选择像“JJ”、“纽约客”等可容纳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厅,去参加通宵达旦的化妆舞会,发泄旺盛的精力。情侣中88.3%的人会去排场不大的西餐馆享受一顿浪漫的西餐,而还有10.8%会选择在家看电视,共享二人世界。剩下的那部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相聚。综上所述,年轻人向往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文化氛围。上海的圣诞节普及着一种国际视野,文化占有率为70%。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形式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东校区大一、大二级学生为样本进行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统计分析,描述和分析了大学生过中西方节日的状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问卷设计

问卷的具体设计方面,我们根据所设计的题目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操作化,每一个题目量化之后分为五个维度,列出了16个关于传统文化态度的问题,每题都采用1-5计分方式进行打分,根据总分的不同判断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分越低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高。本次调查设计了性别、年级两个变量,用以探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

三、调查目的

(一)证实课题假设

调查从“了解度”、“参与度”、“认同度及主管观点”以及“大众传媒及文化产品对文化的影响力”四个角度出发,完成了测量,并通过SPSS数据图表和访谈文本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于不同变量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较为准确的勾画出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并对每一个题目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以求得出支持本次调查假设的结果

(二)围绕课题深入分析

经调查研究表明,西方节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受商家宣传和新鲜感的刺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性别有关,且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来说较好,其中对节日背景知识的了解会影响大学生节日形式和节日目的的选择。

四.调查结果

(一)样本总体分析

据结果统计,调查对象62%为女性,32%则为男性。令有6%的问卷因未答完的原因被进行了作废处理。

(二)中西方节日受欢迎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喜欢的西方节日,30.95%的学生选择了圣诞节,另外还有7.14%的学生选择了西方情人节。剩余样本中,有85.71%的喜欢春节。而中秋节的受欢迎程度紧随其次。

(三)调查样本对中西方节日的态度

1.西方节日

47.62%的人觉得之所以过西方节日是因为其有趣,庆祝形式多样,新颖时尚,能更好的彰显个性。并且很有氛围,是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好机会。16.67%的人觉得过那些西方节日很有代表性意义,例如:父、母亲节、圣诞节、西方情人节。另有4.76%认为西方节日非常乏味,无非是人们为了自己的那些娱乐购物等活动找些借口,亦或纯属商业炒作。而剩余30.95%对其态度比较冷淡,觉得和自己无关,终其背景不是发生在中国,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过了也没意义。

2.中国传统节日

90%的人表示绝对会过节庆祝。大部分人认为是这长久以来的风俗习惯、观念以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是家人朋友之间联络感情的一个机会。个别几个表示,大家都这么过,就跟着而已。3%的人表示因工作等原因不过节。另外7%显示为无所谓。

3.对现状的理解

45%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西方的节日增加娱乐、宣泄情绪,其实处于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动摇。虽然会有一定冲击,但不会影响中国传统节日的主导地位。25%认为,西方节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商业文化,冲击很小。还有一部分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中国传统节日已被西方节日所取代,中国传统文化收到的冲击非常大,已经岌岌可危。

4.庆祝节日对自身的影响

西方:增加了向亲朋好友表情达意的机会;增加了娱乐开销;减少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极少部分认为,没有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而已;很好,有假期。

五.分析

(一)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自古就有对外的各方面交流,尤其在文化领域更是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清末的闭关锁国政统治阶级的策闭目塞听却直接导致了我国逐渐落后。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西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作为中西方文化扩散的分水岭,自之后,外来风土文化纷至沓来,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不同程度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对此现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三)西方节日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传统的端午、中秋节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与此同时,过洋节也一夜之间风靡校园。

(四)调查报告分析

通过本次的调查,我认为大学生对中西节日文化的态度有如下四点:首先,多数大学生都喜欢过西方花样繁多的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表现更多的则是一种内在的感情,与自身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是其表现出的趣味性,并可借此于亲朋好友大肆庆祝,而商家借机名目繁多的宣传活动也有部分关系,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更多的是建立在体会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上的,是对自身感情与历史与国家本质的融合;第三,对中西文化相对立的现状,多数人认为西方文化盛行是表面现象,只是严肃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让年轻人充分宣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会受到一定冲击,但并不会真正影响其主导地位,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力的冲击下以岌岌可危;最后,人们认为无论过中西方节日都是为了更好的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还有各种假期,但同时却增加了娱乐开销。

我想,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势在必行,但在中外交流活动频繁的当下,外来文化疯狂涌入是无法阻挡的现实,而其未必绝对是坏事,哲学上讲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有矛盾是必然的,但可否更好的使中外文化相结合,更具有中国特色!

六.结论

大学生过洋节是受到商家广告宣传的刺激,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为此,我们选择了从中西方节日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个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今天的年轻人是否淡忘了传统,是否逐渐被西方同化,我们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什么依据和建议?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将通过自己的研究去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尝试为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诗人和理论家.关于“去其糟粕,学习精华,进一步完善国家力量,与世界接轨,增强文化的软实力”的论述.

[2]http://m.baidu.com/ssid=0/from=1086k/bd_page_type=1/uid=wiaui_1323276637_6820/

篇二: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二) 时间

2014年2月10号—2014年2月16号

(三)过程

① 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 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 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

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四)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保护传统民俗的首要工作时进行记录传承,我们需要把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单纯的记录更多的只是原始的,传承才是更大意义的保护。首先对其进行现代化认定,即对其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的认定,以这为基础对传统节日的一些形式筛选,认定那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化价值,然后推动文化保护法,建立相应的文化博物馆交流各地民风民俗。

??从小学开始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民俗文化素养与兴趣,同时开展各类民俗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让大家更多的接触与了解。

测控1302谢锦

篇三:民俗学调查报告

2011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春节民俗变化情况调查的报告111学院电子系09级电气信息专业,姓名 11111 学号 0905071025 111学院电子系

09级电气信息专业,姓名 11111 学号 0905071025 111学院电子系09级电气信息专业,

姓名 11111 学号 0905071025 摘 要: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民俗是历史积

淀的时尚,时尚是与时俱进的民俗。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如同圣诞节对于欧美人,是一年

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然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春节民俗的改变,,中国民俗节

日中最重要的春节,节味也越来越淡了。 关键词:习俗种类 现在的变化 变化原因 我的希望 正 文:春节是中国人民一年一度的大型节日,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国人

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民俗是历史积淀的时尚,时尚是与时俱进的民俗。春节对于中国

人来说,如同圣诞节对于欧美人,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在老辈人眼里,过年是

贴对联、祭祖、吃团、年饭,在小辈人记忆中是发压岁钱、放鞭炮、穿新衣。这是固定的程

序,缺了这些,就不成其为春节了。春节有的习俗呢有很多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

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

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扭秧歌,踩高

跷,敲锣鼓、舞狮子。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

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

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

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

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

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

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

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

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

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

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

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

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

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

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

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7.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

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

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

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

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

待。

8.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

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

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

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

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

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9.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

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

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

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

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

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

十分重视拜年活动。

就现在而言我们的春节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村里还好一点,在大城市里春节

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了,首先从祭祀灶神、年画、窗花、贴福字而言可以收已经在城市里绝

迹了,在农村里基本上都还保持着。放鞭炮能增加春节的气氛,然而现在在大城市里已经禁

止了燃放鞭炮了,因为燃放鞭炮有安全隐患,容易引起火灾,沈阳最高楼就因为燃放鞭炮烟

花而引起的大火烧没了,在农村里烟花爆竹还是可以随便放的,一般也不会引来大火的。贴

对联这是每一个家庭在除夕那天都回去贴的,我家的对联每年都是我贴的,其实呢贴对联也

有很多的讲究的对联的左右绝对不能错的这与对联左右两边对子的字音平仄有关,不管是在

城市里还是在农村对联是家家都贴的,这个习俗都没有丢。除夕辞岁我们现在是围在电视机

前一家人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等待除夕的到来,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发生了改变农村里基本上

还是家里人的人自家做,然而在城市里我们很多家庭都是从大酒店里买那种半成品饭菜回家

自己加工处理,很方便在家就能吃大餐的年夜饭。对于拜年现在是变化最大的习俗了现在社

会信息高速发达人们基本是人手一部手机,短信拜年电话拜年十分的流行,比以前的去对方

家里还来得快,每年除夕夜通信运营商都忙死了,我每年也会在这天晚上发好多的祝福短信,

我也是比较喜欢这种方法的。在生活快节奏的都市中,除了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洋节”越来

越受人青睐。“洋节”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商业、娱乐和文化消费,逐渐变成都市生活中的狂

欢日。然而,对比“洋节”的走俏,中国传统节日却黯然失色。春节的年味也开始越来越淡

了。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人们的情怀中,即使有那么多的洋节,却难敌春节的魅力,没有哪个节日像

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在春节这一天多一些对亲人、故国的

思念,捎来深情的问候。其实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

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

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

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

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

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

人都能体%
民俗探究与体验2000字调查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64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