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礼仪知识 > 其他礼仪 > 汉族丧葬礼仪

汉族丧葬礼仪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5 07:09:23 | 移动端:汉族丧葬礼仪

篇一:汉族葬礼

汉族葬礼

丧葬礼俗,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记述下来,目的是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样“打落”(打发)死人的。

目 录

1介绍

1.1 装 裹

1.2 安 床

1.3 讣 告

2入 殓

3搭灵棚

4哭 丧

5择 日

6报 孝

7打墓子

8吊 孝

9破 孝

9破 孝

10吊 唁

11安 鼓

12点 纸

13叫 夜

14起 灵

15出 殡

16下 葬

17卸 孝

18谢 孝

18.1复 三

18.2过 七

18.3百 天

18.4周 年

18.5守 丧

19合 葬

19.1冥 婚

19.2犯墓虎

1介绍

汉族葬礼

临 终

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

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送终”。当地有“人死时,子女谁守在身边送了终,谁才是真儿女”的说法,显然是“百善孝为先”的孝悌文化的俗化。 装 裹

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

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装穿时,还要呼唤着“爹(妈),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未咽气穿上寿衣时,不穿鞋,只待咽气后,才将鞋穿上。所谓,一穿鞋就“走了”。“装老衣”包括内衣(?子)、单衣、夹衣、棉衣,据说穿得越厚越好。当地讲究。一忌穿戴有皮毛的衣服、鞋帽等。传说怕下到阴间脚底长毛变为墓虎重返阳间伤人,“着毛变畜,错胎转生”。二忌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如同一块冰,背在背上是不吉的。三忌穿黑色的衣服,怕后代绝子绝孙,即“黑门”。四忌穿缎,因“缎”与“断”谐音,害怕断了根,绝了后。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底上贴莲花,表示脚登莲花,修成正果。民俗有“脚登莲,上西天”等说法。无论在哪个季节去世,寿衣都是冬装。穿“装老衣”时,不许亲人哭泣。同时,要马上把窗子打开,让煞气往出走。所谓“煞气”,迷信指人死后的灵魂,当地人称为“殃”。据传,人死后,其“殃气”要从室内的某一孔道出去,有从窗户出去的,有从门出去的,有从门头窗出去的,还有从烟道出去的。如殃气出不去,则对家人不利。

死者咽气后,没有合眼的,要将其眼睛合上,称为“揞眼”,没有闭嘴的,要将其嘴合住,称为“合口”。

给死者装裹好后,还要将一枚硬币塞入死者口中,俗称“口含钱”。这一习俗在上古时即有,只是那时所含的是玉而不是钱,故称之为“琀”。最后,要在死者上衣袍袖口内装好“打狗饼子”,然后用麻纰把袖口和裤腿扎住。

“打狗饼子”是用白面做成并在锅内烤熟的小饼。装“打狗饼子”是有讲究的,其数量是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另外再加两个稍大些的饼,称做“天一个,地一个”。如死者终年72岁,就需要74个。“打狗饼”的作用是亡者喂给阴间的狗的。据传,亡者的灵魂下阴间冥府报到的路非常曲折,还要经过二座桥(金桥、银桥),途中有很多的拦路狗和屈死鬼要钱,于是,亡者便边走边扔小饼,一直到阎王殿为止。

最后,孝子们要立即戴孝。直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均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制作的不缉边的孝衣(即五服中的第一服“斩縗”),上衣叫“孝衫”,下衣叫“孝裤儿”。儿子、儿媳还要将麻纰辫成麻辫拴在腰间。孝衣、孝裤早在死者弥留之际就已做好。同时,还要将白布包缝在鞋面上,称为“鞔鞋(hái),此即为孝鞋。穿戴好孝衣后,就要为死者安床、点下炕纸了。 安 床

人死气绝后,不能老让亡者躺在原来的炕上,否则叫“背炕板子”,对生者不利。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的上盖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门板或材盖上,叫“停尸”。停尸是有方位的,多取东西方位,但死者的头部的位置不得对准梁下,并要仰卧。死者停好后,在脸上苫一张白麻纸,叫“苫面纸”,古代称“面衣”。据说,给死人蒙苫面纸的遗俗来自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听从文种、范蠡的意见,以西施为礼求和。伍子胥力劝吴王要斩草除根,吴王不听,还杀了伍子胥。后吴王沉湎于西施美色,骄奢淫逸,妄自尊大。20年后,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吴王夫差拔剑自刎。咽气时,

自感无脸到阴曹地府见伍子胥,便让人在他脸上蒙了一张纸。后人遂衍用成俗。

停尸后,儿女们和亲人自披重孝,跪在地下,点燃长明灯俗称“照尸灯”,同时焚烧纸钱,俗称“烧下坑纸”。烧下炕纸其意在于以金钱贿赂阎王、小鬼放死者灵魂附体,重回人生。叩头后,大放悲声,嚎啕痛哭,俗称“嚎丧”。一边哭,一边说:“不要空走,要带上钱走。” 俗传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魂灵儿即离体而去冥界,当然不是自愿去的,而是被白无常、黑无常铁链锁去的。因为是生鬼,一路上要有许多坎坷,要遇到拦路鬼索财,要过恶狗村,闯圪针林,登望乡台,涉两界河,过奈何桥,喝孟婆汤(也叫迷魂汤)等等,家人怕其辛苦,为此做了许多准备,烧下炕纸给备足了冥钱,用以买路;烧纸车用以代步;装小饼用于给拦路狗阵喂食让路,插倒头捞饭竹棍是做打狗棍,点照尸灯是让魂灵儿三天后回家看望时不使迷路。但新生鬼魂一旦喝了迷魂汤后,就不再记得人间之事了。

安好床,停好尸,点了下炕纸后,首要的是立即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到了以后,画了符,贴在门楣、窗框、大梁等有关地方,以防殃气落在上面。接着便择日子,批“殃榜”。之后,孝子们便分了工,各自忙碌起来。主要有报孝送孝、破土打墓、请鼓匠、订纸火、搭灵棚、砍引魂幡、请办事人、准备肆筵等等。

讣 告

讣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挂通天纸;一种是张贴书面讣告。

亡者停在门板上以后,孝子首先要在大门口外的一侧吊上“通天纸”。通天纸俗称“岁头纸”,具有报丧的性质,挂上通天纸,则表示老人亡故了。通天纸是用老白麻纸折叠,首尾相剪,连缀成链,宽约5厘米,长约40~50厘米长条状。其数量也是按岁数大小一岁一张,天一张,地一张,如果80岁死亡,则剪82张。剪好纸条后再用红头绳扎一头绑上一块黑炭,悬于大门外一侧。如死者为男,通天纸悬于大门左侧,如死者为女,则悬于右侧。因“台”、“炭”音近,故俗称黑炭为“望乡台”,又叫“望乡炭”。迷信认为,亡者在肉体死亡第三日时,其灵魂还要在此停留,瞭望所有亲人。古人说:“三天不吃阳家饭,七天上了望乡炭(台)。”又云“屈死鬼上了望乡台,阴魂不散折回来。”只有这时,死者灵魂才知觉要与亲人诀别。通天纸可任行人随意扯之或风吹掉,称为替亡者免去阴间之罪。

书面讣告,民间称“殃榜”、“告牌”。讣告要请阴阳先生书写,讣告用白麻纸写就,内容为死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时间,傍列三股之内孝子名泣血叩首等字样。另外还要注明妨、庢(音zhì,当地读如“值”,入声,义为妨碍、妨害)什么属相之人等。末了还要写上出殡日期。其写法和格式如下(竖写):

例一:

不孝××× 罪孽深重 费自殒灭 祸延显考×××公讳×××

府君 恸于×年×月×日×时寿正寝 生于×年×月×日×时 终年

××岁 不孝×××随侍在列 亲视含殓 遵礼成服 哀此讣

子 ××× ××× ×××

孙 ××× ××× ×××

忌妨四相 寅 申 巳 亥 宸考者不论

例二:

民故显考××× ××岁 稀寿一位之灵

生于×年×月×日

××年×月×日×时寿终

孤子×××攻服 孙×××泣洫稽首拜

侄子×××期服 孙×××

浅谆稽首拜

讣告写好后,贴在用高粱秸缝制的箔子上,仍依男左女右的习惯用木钉钉在宅居大门侧边的墙上,以告街坊邻里、亲朋好友。

2入 殓

入殓多数是亡后第二天傍晚太阳落山以后进行,如果是在凌晨或上午去世,一般在当天傍晚入殓。入殓前,儿媳妇、闺女、孙女三人边哭边到村中十字路口装“土鸡鸡”,因为十字路口是神鬼都要经过的地方。“土鸡鸡”是入殓时给死人枕的枕头,俗称“鸡鸣枕”,用白布缝制成雄鸡的形状,一端用红布缝上鸡冠,另一端缝成鸡尾,中间凹下。有鸡鸣天亮,大梦初醒之意。装“土鸡鸡”时,儿媳妇手提切菜刀,闺女手拿土鸡鸡,三人跪于十字路口,媳妇用菜刀在地下砍三下,然后三人边大哭边装路上的土,装满后回到棺材前。

入殓时,首先由阴阳在无盖的棺材上面摇摇铃,而后孝子们开始打垫棺材。棺材的底部垫上厚厚的干草(谷草),两头用草纸(卫生纸)填实挤严,防备尸体腐烂流出液体。干草上面再铺上褥子。入殓要把死者从屋内移到外面,由死者的长子扶头,其他孝子抬腰或脚,要脚先头后出屋。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平躺仰卧。死者头枕土鸡鸡,脚登莲花脚枕,表示已赴西天拜佛到极乐世界,修成正果。

入棺后,久病不瘉的人要赶来,摸一摸死尸的手。据说,摸过之后,死尸可将病魔带走,病人很快即可痊瘉。

这时,主子家的人如果在场,则要看一看死者,同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并要同死尸说几句话。无非“放心哇”、“走好”之类的话。之后,主子家的人就可回去,直到发送的前一日再来。 主子家勘验完尸体后,孝子把死者袖口和脚上捆的麻纰解开。从死者的袍襟内一角剪下一块布来,要交给第一继承人长子(或长孙)的儿媳妇存放,俗称“富贵”,据称日后会大发大富。把亡者生前爱好之物放置四周,殉葬物里还包括金银财宝。不能让亡人奔波劳累一辈子,死时空着手走,避免应了“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的说法。民间富户讲究让亡人左手执金,右手握银,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大儿子(没儿子女儿也可)手持酒精棉花,给亡父(母)揩擦眼睛、嘴唇,称为“开光”。最后,在死者上身盖“七星覆面”(指北斗星座),有的棺材里自带“七星板”。同时,还要把死者生前掉的牙(和其它缺损的肢体代替物)等包好一并放入棺材。盖棺时,阴阳先生边摇铃边念咒:“日吉时辰天地开,盖棺大吉大发财,天清地美日月明,盖棺与孙进财丁。”然后孝子用长命钉(木辖)封闭。钉木辖时,孝子要按对死者的称呼呼唤:“××躲钉!”如在出殡起灵前开光,则只盖棺盖,不封钉。钉只能用木头制作,不能使用铁钉,否则不能转世为人。

入殓用的棺材,以木质坚硬、具有特殊香味、能防腐的柏木为上等,油松次之,以柳木最为一般。即使用其他木质制作,大小材头板也要用柏木板材镶嵌。因柏木有特殊香气,可防止獾子、老鼠、穿山甲等野兽啃破棺材,撕咬死尸。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称为“红棺”,50岁后多涂金黄色,称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万字不断头”。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之灵位”;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表纸裱糊,取的是“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铂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在棺木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的衬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驾鹤仙去,身入西天”。

3搭灵棚

灵棚用木杆搭架,上面覆盖苫布,三面堵严,正面开口,棺材在里面正中停放,下垫木凳俗称停灵。入殓后要把棺材移到搭好的灵棚内,棺材往灵棚内放要躲“天坑”,即看什么方位

有空(没有天坑)哪有空就放在哪一方位。棺材停放好后,灵棚门口两侧贴丧联,白纸黑字书有“三寸气在千般运(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祭吊死者的对联,横批为:“驾鹤西游”等阴阳小字一付。在大材头上要放一碗半熟的糜米饭,俗称“倒头捞饭”。在碗的底部钻个小孔,俗说到了“奈何桥”喝孟婆的迷魂汤时,可从碗下面的小孔漏下。米饭上面插一双竹筷,竹筷的顶上裹一棉球。倒头捞饭意为从此不再食人间烟火,筷子寓意为“打狗棍”。棺材的大头底部长出来的部分俗称“火檐”,放置生前用的枕头。在棺材的大头顶端放置圆肚小口瓦罐,俗称“衣饭罐”。

每天在早晚吃饭前,儿女们要把当天所吃的素饭菜或者食品放入衣饭罐内一少部分,一直延续到出殡,入葬时埋入地下,认为这样死者在阴间就不会成为饿鬼。每天添衣饭罐是儿媳妇和闺女的职责。

棺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摆供品、白面大馍(称为“供??”)、香炉、蜡台和长明灯。民间认为,阴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灵要借助于灯光才能看清道路。长明灯不能熄,要白天晚上一直明亮。桌下放一个砂锅或者小瓦盆,俗称点纸盆,为前来祭吊的亲友焚纸、祭奠所用,出殡时将盆摔碎。

灵棚搭好后,旧时有钱的人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前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做道场时,最引人的是“跑五方”。一个和尚转高桌、越板凳,在前面奔跑,孝子在后面跟随着跑。为了亡父亡母早日升天或转世,即使累得气喘吁吁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当地讲究,亡者死在枕头上的,将灵停在院内,死在路途中或者外面的将灵停在院外或者村外。往回拉灵棺还要捉一只公鸡作为引魂鸡,安葬时将引魂鸡杀死作为殉葬品。在车上拉运棺材,大头在前是空材,小头在前是饱材,拉饱材必须要脚在前头迎后。

4哭 丧

哭丧是当地丧葬礼俗的一大特点,哭丧仪式贯穿丧葬的始终。从亡者气绝开始哭直至到下葬。哭丧礼规定,闺女、儿媳必须早晨太阳未出之前,晚上是日落后轮流哭丧,哭完以后,儿女们要依次守灵、烧纸。

《礼记?檀弓上》云:“父母之丧,哭无时”。所谓“无时”,是指咽气时要哭,沐浴尸体时要哭,小殓时要哭,亲戚来了要哭,吊客来了要哭,起灵时要哭,下葬时要哭,就是平日的早午晚添饭上香时也要哭,大哭的场面多达数次。尤其出殡时,男女孝子都要哭,否则被世人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哭丧礼还规定,子孙辈哭逝去的父母、祖父母,必须痛苦,并且哭声不断,又是泪水又是鼻涕,手抓脚蹬。或是披头散发、光脚丫、捶胸顿足、两膝着地、匍匐身子、额头触地悲哭。

一般情况下,男子多为不出声的“泣”,即使是哭,也没有词,不成调。而女子哭灵时不仅有韵律,而且有情真意切的歌词,要追述亲人生前所做过的一切事和他的功绩。如何的勤俭节约,如何吃苦耐劳,如何抚育子女成人等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长辈的遗体、向吊唁的客人哭诉。哭得不仅有板有眼、有腔有调,而且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

5择 日

当地几百年来,择日都是由阴阳根据亡者生辰八字推算,选择黄道吉日,并要避开妨庢在世家人的日期,同时要兼顾存放的日期不能太久,一般多为七、九、十一等单数存放天数。 择日是埋葬中选择黄道吉日非常重要的大事之一,择吉避凶非常关键,以能使活着的人安康吉祥,故去的人在地下安息,并世代官禄荣昌大吉大利。

出殡的日子择好后,孝子就要出野外砍斫柳树枝,做“引魂幡”和“出丧棒”。“引魂幡”为一棵粗细事宜的柳树,上面挂有阴阳剪的幡条。“出丧棒”是用2~3厘米粗的柳树枝杆截成60厘米左右长的短棒,上面缠绕粘贴着白麻纸穗。一般三服以内本族男孝子孝孙每人1根,

篇二: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简论

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简论

--以贵州威宁米斗村汉族王氏葬礼为例 内容摘要:贵州省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融合。在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的同时,汉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受到少数民族影响而发生改变。现当代贵州汉族的丧葬习俗就呈现出与中原地区汉族及入黔前汉族习俗不同的面貌。它是汉人入黔后与当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既保留了汉族本身丧葬的特点,又吸收了少数民族丧葬的某些形式和特征。现当代汉族丧葬习俗与古代习俗又有所不同,既继承了古代汉族丧葬习俗的一些礼仪,又发展性的与现今社会接轨,吸收了新的仪式和内容。但不可否认,现当代的丧葬习俗中良风与陋俗并存,因此,在丧葬习俗发展方面,必须正确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丧葬观。传统的丧葬方式和习俗仪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需要了,实施丧葬改革,继承和发展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优良风气,逐步改进与现今社会要求不合的内容,完全摒弃传统丧葬习俗的恶风陋俗,在现在看来,势在必行。

关键词:贵州 汉族 丧葬习俗 丧葬改革

贵州居住着汉、苗、布依、侗、水、仡佬、彝、土家等十几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民情。总体来讲,各种风俗民情都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一定心理状态下的产物,因此,贵州省各族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其风俗习惯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反映在丧葬习俗方面也是形式多样。贵州汉族丧葬习俗不仅具有自身固有的历史传承特点,同时还吸收了周围其他民族的某些丧葬形式和内容,形成了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地区汉族的丧葬文化。

所谓丧葬习俗,指的是处理亡者的一系列礼仪规范与行为方式,它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灵魂及死后世界的观念,产生了两种复杂的感情,一是不舍亲人死别的哀恸,二是害怕亡灵回来作祟的恐惧。人们采取丧葬礼俗的最终目的是既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在这种目的影响下,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丧葬习俗形式。汉族在贵州属于外来民族,在与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原来的丧葬习俗,笔者就以贵州威宁县米斗村内的汉族家庭举行的葬礼为例简论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的内容。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一)、国外学者研究

因涉及到中国贵州的汉族丧葬习俗,选题比较详细,因此在选材上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在搜集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困难很大。国外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知识层面的大范围的内容,阐述的也是关于丧葬习俗的深层含义,较少涉及具体的丧葬习俗仪式和过程,因此,这里的国外学者研究是从丧葬习俗的整体性和理论性出发进行阐述。

与中国民俗学者侧重从民俗角度看待丧葬活动不同,国外,尤其是西方学者认为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它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侧重于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如二十世纪除初,德国民族学家凡?盖纳普发表其经典论述《过渡礼仪》,全名为《过渡礼仪:门与门坎、好客、收养、怀孕与分娩、诞生、童年、青春期、成人、接受神职、加冕、订婚与结婚、丧葬等礼仪系统之研究》。这一著作将礼仪行为统称为“过渡礼仪”,从中再分析出三个阶段,即分割礼仪、边缘礼仪和聚合礼仪。对中国民俗学早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英国民俗学家博尔尼女士的《民俗学手册》,该书将盖纳普的礼仪理论用于民俗的分类中,将出生、成年、结婚、死亡作为“人生礼仪”同归民俗三大类之一的“习俗”类下,并用盖纳普的理论对葬礼等人生礼仪做了与众不同的民俗志的描述。因资料搜集有限,国外学者研究概况如上述。

(二)、国内学者研究

国内学者在民俗学方面研究成果显著,理论性著作十分丰富,如何敬思的《民俗学概论》、林惠祥的《民俗学》等等。民俗学范畴的丧葬文化专题研究成果同样十分显著,如杨树达先生的《汉代婚丧礼俗考》,资料非常丰富。后来又相继出现了丧葬习俗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如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等。罗开玉先生与1987年出版的《中国丧葬与文化》被认为是第一本具有理论性和整体研究思想的学术著作,并为后来大量成果的出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到了九十年代著作更为丰硕,有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和夏之乾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等,前者是一本对丧葬习俗中的丧俗丧制及葬式进行叙述的著作,内容较简要,后者第一次单列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之前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则仅限于对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研究。后来

又相继出版了邓卓明、邓力的《中国葬俗》,霍巍、黄伟的《四川丧葬文化》和陈明芳的《中国悬棺葬》等等。系统来讲可分为四类,一是对丧葬礼俗文化的研究,以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为代表,这些著作既从礼,又从俗对丧葬文化中礼俗交错并存的现象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探索和研究;一类是对丧葬文化历史的研究,如万建中的《中国历代葬礼》、陈华文的《丧葬史》、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等从历史的层面对中国丧葬文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三是对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研究,如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夏之乾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等;四是对地方葬俗的研究,如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霍巍、黄伟的《四川丧葬文化》等对地方性丧葬文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除著作外,相关论文资料也比较多。涉及丧葬习俗的有朱小琴的《古代丧葬制度与丧葬文化》、陈华文的《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许波宏的《浅谈中国丧葬民俗》等,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的丧葬仪式、过程及其意义。关于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的论述则较少,可以参阅戴聪的《汉族社会丧葬仪式个案探讨——以贵阳市城郊刘氏葬礼为例》。该论文运用凡?盖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对刘氏家族一场葬礼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但由于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的相关资料较少,必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以选取有用的信息。

二、贵州汉族丧葬习俗在现当代的基本内容

(一)、历史沿革

贵州在历史上是一个移民大省。中国历史上不断进行的人口迁徙使大量的 其他民族和汉族迁入贵州,经过不断融合,遂形成了贵州多民族聚居的现状。

有资料记载,“贵州最早的居民是濮人,其西为氐羌民族,其东为苗瑶民族,其南为百越民族,其北为汉族”①。后来川、湖、两广、云南相继得到开发,氐羌、苗瑶及百越民族不断涌入地广人稀的贵州山区。与此同时,汉族也在不断移入贵州。秦开五尺道,贵州与外地开始有交通;汉武帝开“南夷”,巴蜀之民随军屯驻;唐宋时期,汉族移入黔北及黔东北者日众;元代大兴“站赤”,驿道相继开通,贵州与邻省连成一片;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在贵州遍立卫所,数十万屯军驻扎在此。按明制,人在军,合家同住,无妻者予以婚配,其家小注籍军户,① 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世代不改。其后又行“开中”之法,商屯、民屯应运而生。川、湖及中原之民“缠属而至,亲戚相招,有来无去”,贵州汉族人口剧增;清朝雍正年间,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于是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布满贵州的穷乡僻壤。自此之后,逐渐形成“汉多夷少”的局面。明初建立卫所和清朝“改土归流”是汉族人口剧增的两大高潮。元、明、清时期,汉族与各个少数民族错杂而居,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错杂,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内地的经济、文化源源传入贵州,并不断对贵州原少数民族产生影响,在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同时,少数民族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逐渐被汉族吸收,从而呈现出与汉族入黔之前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汉族入黔之前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尤其是丧葬礼仪。中原汉族的丧葬仪礼多是根据儒家孝道观念和伦理行为衍生出的一套完备的行为准则。《论语?为政》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古代汉族奉行儒家仪礼,提倡孝道。儒家经典《仪礼》中的《丧服》、《土葬礼》、《既餐礼》等都是专门记述丧葬礼仪的。《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自秦汉以来,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丧葬礼仪的葬前丧礼、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基本程序,都是根据《仪礼》和《礼记》制定的,使中国传统中的丧葬习俗深深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在丧葬与礼制关系上,汉族最重礼制,告丧、奔丧、哭丧、发丧的形式隆重,甚至在墓葬的规格、大小,棺椁的颜色、随葬品种类、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米斗村王氏族谱上记载,其先民是在明朝时由山西迁入贵州的,并在进入贵州后分散居住于黔西北地区。因此要首先说明汉族进入贵州之前的丧葬习俗概况,然后与笔者在王氏葬礼中的亲身经历作比较,着重指明汉族在入黔前后丧葬习俗的发展变化,重点讨论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情况,并针对目前汉族丧葬习俗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浅谈一下感受,为现代丧葬改革提出一点建议。

丧葬习俗从周文明的礼仪规范后就已有完整的程序过程,后经历朝历代的补充而更为完善。虽然每个朝代的具体规定不同,但其过程和实质都是一样的,总体都可以分为四大阶段,即临终礼仪、初终礼仪、殓葬礼仪、安葬于葬后礼仪。汉族入黔前的丧葬习俗情况简单概括如下:

1、临终礼仪

丧葬礼仪应从临终者病笃弥留之时开始,家人应守在濒死亲人身边,见最后一面与最终诀别,听取其遗言,等候其咽气升天,这称为送终礼或临终礼,也被称为“寿终正寝”仪礼,《礼记?丧大记》有详细记载。

2、初终礼仪

亡者咽气之后,紧接着有一系列的初终礼仪。根据古书记载,主要有招魂复礼、易服、讣告、沐浴、饭含、袭尸、为铭、设重等。复礼是祈求死者复生的招魂仪式,《礼记?檀弓下》曰:“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它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仪式,表达了人们对亡者依依不舍的尽爱之道;易服即凡与丧事有关的内外亲属都要脱去平常的衣服换上丧服;讣告,即报丧仪式。它是以发信号的方式将有人辞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和村人。若不发讣告文书,则由主人亲自或遣人前去告知。杨树达先生在其书《汉代婚丧礼俗考》中对发丧和受吊有较详细的记载,并收录了许多史料;沐浴,或为“洗尸”,是为亡者净身更衣的仪式,将亡者的头发身体清洗干净,并为其修剪手足指甲与修胡须。根据《礼仪?士殡丧礼仪》和《礼记?丧大记》等的记载,沐浴的过程甚为庄严隆重。净身象征着亡者也能洁净一身而去;饭含,沐浴更衣后要举行饭含仪式,在亡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与饭食等,象征不忍亡者虚口空腹,使其在阴间不愁吃喝。杨树达先生也提出过

①“饭含以玉石珠贝”的观点。饭含是先秦时代重要的丧葬礼俗,如《荀子?礼论》

曰:“饭以生稻,唅以槁骨。”古代含礼的数量和内容有严格的等级差异;袭尸,也称为小殓,是入殓之前的礼仪为亡者寄上特制的丧服,如为亡者裹头、塞耳、蒙面等。入殓前要把亡者遗体装饰完毕且包裹起来;为铭,所谓“铭”,称为明铭或铭旌,是灵柩前的旗幡,上写某某之柩,挂在竹竿上,立于房檐下的西台阶上,此幡旗要在入殓前就准备好,此为引魂升天的旌旗,象征已为亡者准备好了,可以进入神界;设重,所谓“重”,是以木制作的灵牌,置于中庭,为亡灵的象征。将旌铭覆盖在重上,是丧事第一天必行的仪式,如《礼仪?士殡丧礼仪》曰:“取铭置重。”是未立神主之前的临时牌位,古时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分,葬礼后要掩埋。

3、殓葬礼仪

殓礼可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指初终礼仪的袭尸仪式,其目的是妥善装饰①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篇三:回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对比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姓 名 许富源

学 号1011021105

所在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班级10汉语1

指导教师 李莉

日 期

回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对比

摘要: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简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宁夏是个回族居民聚居的地方,在这里汉回文化交汇,丧葬文化也是其中一部分,本文通过整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从汉回民族丧葬的基本形式和过程、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以及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汉族和回族的丧葬习俗作一个简单的对比,旨在加深入对汉回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回族 汉族 丧葬习俗 对比

丧葬仪式是最具表现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之一。不同的民族、丧葬的礼仪、方式也各不相同。他是一个民族文化外在表现,透过丧葬习俗可以窥视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人“归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汉族的丧葬习俗,是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绝大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而汉族却随着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儒教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文化,信奉“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各民族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各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其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在本质。

一、 汉族回族丧葬习俗基本形式和流程的对比

(一) 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

根据伊斯兰教教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人也不例外。人降生后要按照真主颁示的经典处世做人,努力行善做好事。当人到老来,死期临近,唯祈求真主使其善终,再回到真主那里去,即“归真”。伊斯兰教教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规律,并不令人畏惧。这是回族穆斯林对死亡的看法。

1 “归真”前,念“讨白”,要“口唤”

穆圣说:“凡身患重病的穆斯林,只要他还能活两天的时间,就要把遗嘱留下来。”遗嘱一般主要包括财产的分配和施散以及对所欠债务的偿还等,以便清清白白地离开人世;无论男女老幼,家人和亲属都要向他(她) 提念“清真言”,提念的目的是要亡者临终前不忘真主,从而得到信仰。穆圣说:“谁结束最后一口气时念了清真言,谁必入乐园。”

2 “归真”后,亲属、四邻对亡人的料理程序

回族人虽然散居全国各地,但葬礼大同小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项程序:

(1)停“埋体”

回族人停止吸呼后,置“埋体”于水床, 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客堂房里, 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面稍向于西。在埋体上覆盖一件洁净的白布单。然后,派人分头通知本坊清真寺教长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与此同时,并在直系亲属中,推选出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管好迎来送往、丧事费用等事情。

回族在人亡后若当天未能埋葬,还得“坐夜”,请一位深明伊斯兰教义的长者看守亡人。“坐夜”者要身上干净(洗过大净),在停埋的屋子点上香烛直到天明。

(2)“行水”

“行水”即为死者沐浴净身。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 “行水”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水床或洗干净的门板。“行水”,一般由三人承担,三人都必须自

做大净后才能担任。

(3) 穿“克凡”

给亡人冲洗完后,要给亡人穿“克凡”(亦称“回族俗称缝“克凡”。)。回族的克凡有两个特点,一从颜色上看,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从选料质量看,,一律是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和其他高级面料。

(4) “折纳则”

是阿拉伯语djanazah 的音译,意为“殡礼”。,是穆斯林葬礼中的主要宗教仪式,也是活人对亡者最后的祈祷礼,是最隆重的、最庄严的,并且是最简朴的。

(5)亡人下葬

殡礼结束后,就将亡人抬往墓地,穆斯林实行土葬,有专门的回族墓地。回族男子都要争着为死者抬匣子,由四人换抬,有的地方八人换抬。穆斯林认为抬送亡人可以消去自己的罪过。

3、为纪念亡人,干“尔埋力”

回族人把纪念亡人叫干“尔埋力”,纪念亡人一般根据亡人“归真”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规模和方式。纪念亡人。有“七日”(七天),回族称为“头七”。到了“二七”、“三七”规模很小,有时不请阿訇,只是炸油香,散给左邻右舍或贫穷者。

(二) 汉族的丧葬礼俗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以及在佛家教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奇妙的设计

这一设计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隆丧厚葬,香火永继”隆丧厚葬是汉人社会丧葬礼俗的主流。不厌其烦的各种仪式都是在掩盖生命终结这一自然事实。丧葬过程中“事死如事生”的原则,神主牌位和香火祭祀的设立,都是把死亡续构成生命形式转换的一种文化现象。丧葬礼俗包含了汉族人民的一系列根本的思想观念:其一是古老的灵魂观念,认为灵魂是不死的;其二是鬼怪观念,认为灵有善恶;其三是儒家的孝道,认为必须为父母生养死葬,延续香火;其四是源于佛教的来世观念、地狱观念或阴间观念;其五是道士宣扬的风水和福荫观念。这些来源于复杂夹杂种种迷信的观念构成民间信仰,支配着曾长期存在的丧葬礼俗。

1、治丧礼俗

包括从准备后事到出殡之间的各项仪式。

(1)准备后事

预备寿衣、孝布、寿材、造墓,储备粮食等。寿衣又称老衣,一半用棉布制成;棺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以柳木为最一般。

(2)初终停丧

设置铺板,净身换寿衣,避神,设灵桌供倒头饭,指路灯,治丧盆烧倒头纸,备打狗棒和打狗饼,挂门幡。

(3)含殓

含:或在气绝之前,或在入棺的时候,含的有金玉和食物两类。饭含:直接把饭放在死者口中。大殓: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入殓时,要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最后在尸体上盖一红被。

(4)报庙发丧

报庙:向阴间的官员通告死讯。发丧:人死后由丧主发丧,父死先报族,母死先报舅。一般由死者家属带孝到亲戚家,一见长辈便叩头,报告死讯。

(5)成服

人一死,家里就要把准备的布匹拿出来赶制孝衣孝帽等孝服,等到停丧的各种仪式完毕之后或人卒三日之后,或在殓后或在殓前,举行“成服”仪式。。

(6)孝堂守灵

停棺并供灵牌、画像的地方设在厅堂或临时在外面搭的棚里,守灵人天天供饭,叫茶。闹丧:请戏班、乐工、锣鼓班子来家演唱,还有请乡亲来打牌赌博。孝歌内容主要是劝善行孝和说唱死者生平事迹、为人等。闹丧一般通宵达旦,延续数日,直到出殡。

(7)祭吊

不论辈分大小,统统按死者伟大的规矩,上香跪拜。请僧道念经。

(8)送魂闭殓

闭殓:称盖棺、合棺、闭棺。

(9)治丧事务

家里遇着丧事,安排好管事人和办事人,一般是房族或乡亲中能干和可信的人。各地都有互助的习俗,如组织化的老人会,用具互借和邻里分担奔丧亲友的食宿等。

2、丧事的主体部分即宣告结束,但整个丧事的结束要在“七七”(死者死亡后第四十九天)之后。死者“头七”那天晚上叫“出煞”,按民间的说法,死者的魂灵在这一天晚上会由牛头马面带回生前住过的地方转上一圈,这是死者与阳间的最后一次接触。

以上对汉回民族的丧葬仪式的比较可以看出:汉回两族的丧葬仪式虽大都类同,但也有很多差别。这些差异的表现其根本源自于汉回两族的文化渊源,尤其是宗教教义之间的渊源的不同。

二、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对比

(一) 回族丧葬习俗源于伊斯兰教教义

回族与其他九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其丧葬习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伊斯兰教规定丧葬的基本原则是土葬、速葬和薄葬。伊斯兰教认为,人生在世作为先世的考验和后世的栽种处,只是生命阶段的一个过程,死是生的必然,死亡是现实生活的终结,来世生活的开始。《古兰经》中说:“凡有血气者,都要尝死的滋味,我以祸福考验你们,你们只被召归我”。

1 实行土葬,忌火葬

《古兰经》说安拉的迹象之一是“他用泥土创造了你们,然后,你们立刻成为人类,散布各方。”土葬是许多民族处理死人的方式,而伊斯兰教是最坚持这一葬法的宗教之一。 2 主张速葬。反对迟葬

先知穆罕默德说: “你们应尽快安葬亡者”。伊斯兰教法规定: 亡人三日之内必葬, 不择时日, 不问风水, 就地而葬。,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

3 从俭节约。崇尚薄葬

伊斯兰教把人生分为今世和后世两个阶段。今世是人生的旅途, 后世乃人生的归宿, 两者互为因果, 今世的所作作为在后世会得到应有的报偿。所以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不能两世脱节, 追求“两世吉庆”。《古兰经》明确指出: “信道而且行善的人们, 必入下临诸河的乐园, 那确是伟大的成功”。《古兰经》指出: “在世没有信道, 临终时仍不信道的人, 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 也不被接受, 这等人将受到痛苦的刑罚, 他们绝没有任何的援助者。” 4贫富贵贱,一律平等

伊斯兰教的价值体系中,有一项基本的要素就是平等、公平。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真主安拉造化的,在真主的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真主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

5 履行义务,互帮互助

伊斯兰教义规定:穆斯林有埋葬亡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为“亡人”举行葬礼的义务,至少要有一个人履行了这项义务,别人才能卸去责任。

(二) 汉族丧葬习俗源于儒教、道教和佛教的融合

1 隆丧厚葬,香火永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目的。

三、汉回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对比

丧葬仪式是一个民族最有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之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对死亡的观点各不相同。因此,丧葬的方式和礼仪也就各不相同。

(一)回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

有着鲜明伊斯兰特点的回族丧葬习俗已成为回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伊斯兰文化的内质,又有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正如著名伊斯兰教学者金吉堂在其《回族民族说》一文所言: “回族之教训不仅示人以幽冥之理、深受之玄学与做人之准绳, 实包有组织社会之一切制度, 如经济、婚姻、丧葬等。”

当一个回族人即将“归真”时,首先化解自己生前与民族内部成员的恩怨,不把先辈“遗留问题”留给子孙,给活着的家人一个团结、和谐的氛围。同时又营造整个民族内部的团结。其次在埋葬的整个过程中,与周围汉民族的丧葬相比。表现出民族内部自觉自愿,互帮互助精神

这个处在汉民族汪洋之中,粟粒般的民族也有汉民族成员丧礼无法相比的优越。民族向心力极具吸引力,的认同、宗教的认同,在进一步得到加强。,回族人每一次的丧葬可能就是这个民族高度内聚力的一次演练,这也许就是民族的特色部分。如果回族人在今后的发展中失去了这一亮点,民族内部的团结将土崩瓦解,再也不会有先人们的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回族丧葬习俗中的薄葬、速葬显示出回族丧葬习俗的合理性,科学性。丧葬习俗中体现的穆斯林教门内皆兄弟,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穆斯林内部无高低贵贱之分等平等思想,都促进了该民族情感的交融与沟通。

由上可知,汉回两族的丧葬文化不同,尤其是在其宗教教义下的原则不同。汉族主张厚葬,而回族主张薄葬;汉族主张社会等级,而回族坚持人人平等,遵循公平的价值体系。而这一系列的不同,也使其在社会功能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作用。

(二)汉回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

中华文化发生的初原期,农业生产劳动始终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世世代代以农为主的汉民族,客观上便生活于对自然给定性的绝对依赖中,在内心深处相信惟有自然的给予才能给人带来幸福,因此对天意的顺从居主导地位。“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信奉的经典。作为个体的人面对环境是不自主的,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无法独立影响环境,只能凭借给定的关联安身立命。传统文化中强大的宿命论色彩明显与这种观念一脉相承,这也为迷信提供了有效基础。伦理人际关系走向极端,忠孝礼义、三从四德均展示了天人合一思想上的中华文化的负面因素。

综上所述,通过对汉回民族丧葬的基本形式和过程、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以及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中使我们了解到汉回两族丧葬习俗之间各自特点,使我们从中学习其优秀文化,舍弃缺点不足,吸收其各自的优点。最重要的是促进汉回两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汉族丧葬礼仪》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01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