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养老问题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截至2011年底,威海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9.0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9.3%。据测算,到2015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55.9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比例上升至约22%。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养老产业的改进,威海市提出了“住在威海”的口号,然而对威海市具体问题的不清楚性,是养老模式的选择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巨大障碍。通过调查研究旨在为威海市选择合理的养老模式,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二.调查方法
根据小组讨论,采取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的形式进行调查。去不同的地方进行问卷发放,随机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联系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走访。
三.调查步骤
(一)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的进行需要问卷的配合,问卷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问题的选择中全组人员相互配合,筛选出合适的问题。问卷涉及到被访者的年龄,收入,理想的养老模式,现实的养老模式以及影响养老机构的因素等问题。
2.问卷发放
(1)问卷发放首先在校园周边进行,访问了附近的居民,同时也对学校道路两边的在餐馆打工者进行了调查。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人员不配合,但也完成了任务。
(2)当在山大宿舍进行问卷发放时,遇到一位曾经做过养老方面问题的老师,他认为我国现在养老的情况不够理想,与政府的不作为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应向新加坡等先进的国家学习先进的经验,老年人由政府负责养老。同时,实行有偿制度,即当子女年满一定的年龄后,在父母家中用的东西,吃的饭应当给与一定报酬。
(3)在幸福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收到较多信息。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碰到较多的离退休职工,这些职工基本上都是原来在国有企业就职。
(二)实地走访
1.高层访问老教师
这位老师今年已经80多岁,是威海校区的建校元老。老师与妻子在一起生活,已经退休多年,患有脑淤血,生活不能自理,老师的儿女只有一位在威海,其他的在国外,每年只能偶尔回家看老人。这也就反映了老年人的生活孤独的状况。老师退休后,原来会有不少学生及老师去拜访,但随着老师年龄的增长关注他的人越来越少,同时老师的妻子说到了现在年龄大了,适合他们的娱乐少了,相对年轻的时候,可以参加一些社区歌唱团以及跳舞的娱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不如原来,也不能跟随合唱团外出演出。这也是现在高龄老年人面对的一个问题,应加强社区对老年人的关心,不仅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还应加强精神建设,以及心理建设,定期给老年人进行体检,这些都要求政府给与一定的政策措施。
2.走访东发老年公寓 东发老年公寓是高区第一所社会福利机构,是一所集居住、餐饮、洗浴、娱乐健身、医疗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生活社区。配套设施健全,服务质量优质,居住环境舒适优美。共设计床位780张,分客房、单间、标准间、套房。室内空间设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健身房等,室外空间设有活动器械、林荫座椅、亭廊棚架,配套空间有老年大学、书画室、会议室、卡拉OK厅,服务空间设有公寓餐厅、医务中心、阅览室、公共浴室等多项服务及娱乐设施,既能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又能真正满足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及老年家庭的需求,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东发老年公寓是威海较好的养老机构,发展较快。在实地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老年公寓的老年人有部分来自外地。在这里居住的老年人基本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费用。有的老年人是夫妻一起生活在一起,有的是在丧偶后搬至公寓。有的老年人包下一个房间自己居住,这也反映了老年人在一起生活中容易发生矛盾,在处理老年人的关系中,要注意这一点。其实我们走访的老年人与校内走访的老年人有共同点,但是老师却没有去养老机构,这个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说明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喜欢居家生活。东发的先进经验可以在本地的养老机构采用,加强基础设施以及文化精神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四.调查分析
学校附近调查的的老年人中大部分都能够独立的生活居住,基本不依赖儿女。小店打工者他们一部分来自外地,经济收入较少。对未来的预期较少,但是态度较乐观,基本不依赖儿女。对于国有企业退休职工,他们的退休收入较高,且现在基本上夫妻两人生活,以后的养老在经济上不依赖自己的子女,对未来有较好的预期。他们对养老的要求也较高,有的老年人也为自己看过一定的养老院,他们认为政府办的养老院不及私人办的养老院好,也不如一定的村办的。同时政府的服务以及基础设施跟不上。
五.调查结果
威海市现在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且养老机构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养老机构中私人养老机构发展较快,政府养老机构发展较缓慢,基础设施跟不上。同时收入差距影响着养老方式的选择,收入较高且收入较稳定的人群更容易接受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养老产业的发展。空巢老人的问题仍较严重,要求社区加强建设,更加关注老人生活。
六.建议
1、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各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事业投入机制。
2、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区都要兴建福利型养老服务中心向居住在社区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卫生部门要定期上门为老人体检,对长期老年病人上门问诊、送药到门。
3、加快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
4、注重媒体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老年人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5.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在发展社会养老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居家养老的作用收获与不足 一.收获
1.在调查中发现了威海市存在的养老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现在发展的需要。
2.了解到威海市发展养老产业的可能性。
3.基本完成调查的要求,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相互协调
二.不足
1.问卷设计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分析时考虑的因素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误差。
2.问卷发放中存在波折,社会经验不足。
3.在养老院走访选择时差别不够明显,没能全面了解养老院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 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该调查报告通过对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进行调查后,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提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参保能力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新农保")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新农合、农村低保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本文在通过对新农保制度进行调查后,试对新农保制度推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定义界定和数据收集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建立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保障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凡年满 16 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农保政府补贴包括缴费补贴和发放基础养老金两部分。各市、县(市、区) 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参保农民实际缴费金额确定缴费补贴金额,每人每年不低于 30 元。2010 年暑假期间,研究小组对全国各省市的 50 名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匿名填写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数据的收集整理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和相关的统计学知识,从技术层次上保证了样本数据的信度。为了弥补抽样调查的不足,我们还分别对部分农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个案访谈。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了问卷中对农民的 500 份调查问卷作为研究的样本。样本中男性 300 人,占 60%,女性 200 人,占4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为主,20-40 岁 130人,占 26%,41-60 岁 270 人,占 54%,60 岁以上 100 人,占 20%;学历以初中以下文化层次居多,小学以下 210 人,占 42%,初中170 人,占 34%,高中及中专 50 人,占 10%,大专及其以上60人,占12%;所在村为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试点的频数为 30,占60%,所在村不是新农保试点的频数为 19,占 38%,一人未选,占 2%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观念陈旧,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调查显示,选择子女供养作为 60 岁以上老人生活来源的有 410 人,占 82.00%;选择老人劳动收入和老人养老储蓄的均占40.00%;然而选择农村养老保险作为老人生活来源的仅占 22.00%。说明广大农民仍不同程度的束缚于养儿防老的旧观念中,对农村养老保险还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和顾虑。
(二)农民对养老保险有很大的诉求调查显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为 290 人,占 58.00%,参加商业保险的占4.00%,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占 4.00%,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占 6.00%,选择其它的占38.00%。虽然目前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农民对社会养老保有较大的诉求。
(三)农民个人缴费能力有限,参保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40.00%的农民每人每年能够承受的养老保险费为100元,32.00%的为200 元,500 元以上仅为 6.00%。说明农民的个人缴费能力较低,有参加养老保险的诉求但是个人的参保能力不足。
四、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不够了解,对保障能力缺乏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有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问题时, 8.00%的农民表示没有听说过,72.00%的农民不太了解,与了解和非常了解的18.00%和2.00%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民自身对社会养老保险认知不够,其社会保险意识尚未真正形成。不少农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未来的养老消费当中。由此可见,信息是否对称已影响到农民参加新型农保的信心进而间接影响到农民是否参保的行为。
(二)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
农民的思想观念对新农保认识不足,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思想在农民心里根深蒂固,认为依靠家庭和土地来养老最安全、可靠,还没有认识到新农保的好处。
(三)政府财力投入不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明确了三方主体的出资责任,理应提升农民参加新农保的信心, 但在地方财力有限、支出压力很大且刚性较强的情况下,农民往往担心政府财力能否保证持续投入,确保农民享受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好处,进而担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成功实施。
五、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要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引导农民主动参保,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政策宣传工作。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参保能力未来的养老保障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因为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农民考虑第一位的是子女教育、生活必需品、房屋修建等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使他们愿意参加,但有可能没有参与能力而无法参加。我们从调查中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为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将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程度。
(三)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坚持参与方式灵活性,缴费标准多样性的原则。由于农村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缴费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创新社会养老保险缴纳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土地换养老保险,以实物缴纳保险费用等方式,使每年对农民的补贴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结合,以此为支点,推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