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5000字的农村种植调查报告

5000字的农村种植调查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10 11:16:56 | 移动端:5000字的农村种植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农村经济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的调查报告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12-3 李敏 201201061015

关于农村经济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一)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查来获知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而评估类似的农村经济,最后上升到全国,循序渐进的了解当前农村发张形势。

(二)找出所调查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途径,调查农民的经济来源,以及该地区农村经济来源的总体模式和发展的趋向。

(三)通过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该地区按照地理优势所忽略的某些经济发展渠道。

(四)将调查分析后提出来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便于对该地区农村经济模式进行完美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对象

农村群体、经济现状

三、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

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各题均采用封闭式设计,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在各题所列的选择项中选取一项,作为对该题的回答。

2、调查问卷的分发。调查问卷由指定人员在农村随机分发,当场回收。回收率为100%。

3、数据处理。调查问卷数据由SPSS统计软件处理。

四、具体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0:13。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2%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5%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家庭平均人口为5人左右。

家庭劳动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对农村经济现状的了解情况

调查中的相关问题有4道小题,在此引用两道小题,分别用表格形式展示:

1﹑在您家每月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种类

日常生活必需

教育支出

赡养老人

农业成本

其它 比例 40% 20% 9% 20% 11% 2、您家一月的总收入大概是:

范围

1000元以下

1000元到三千

三千元到五千

五千元以上 50% 15% 比例 5% 30%

(三)关于农村教育程度的调查情况

此次调查,共调查了四家人中的主要成员。从调查对象表中,我们知道了,14个人中,有3个文盲、9个人受过初等教育,2个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分应该收到义务教育的孩子在外地打工。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都很低,但比较起过去几年,相对提高。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如果教育低、文化素质低、

掌握科技的本领低、经济发展就缓慢,甚至停滞。此次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对个别家庭进行调查,从而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地理位置来说xx村离城镇和县区都不远,有着优越的教育条件啊!但是为什么教育成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呢?通过对部分家庭进行了访问调查得知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条件困难,不能支付较高的教育费用。

2、学生本身不喜欢学习,或者对学习用处认识不当,厌学。

3、父母或者监护人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而不允许孩子继续求学。其实教育和经济是两个互为因果的问题。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教育要从孩子做起,小孩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后备军,提高小孩的教育势在必行,当今国际国家的竞争主要是靠新的科技、新的血液。一个国家发展的前途的好与坏都和小孩子教育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家现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实行的“一村一大”给农民带去了新的思想,新的种植方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经调查发现大竹村农民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农民收入不高,只好让自己的孩子上支付最少、质量最差的学校,因此孩子学到的知识就会很少,有时还会误导孩子。其次是父母为了赚钱养家和支付孩子上学,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更不会给自己的小孩请家教辅导,还有的是农民自身没有多高的知识也不可能教自己的孩子。我做出自己

篇二:社会调查报告参考范文 (5000字)

关于磐安县岩里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徐丽娜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岩里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精神文化现状对策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与《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我院开展了以“走进新农村”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磐安县安文镇岩里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

一、磐安县安文镇岩里村的基本情况

岩里村位于磐安县城所在地安文镇东北部,距县城2公里,东连东川村,南接胡村,西通磐安工业园区,北濒双溪乡,新修建的安双公路横贯村南端,交通十分便捷。全村下辖4个自然村,100户,290人,有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13人;有耕地面积83.5亩,其中田39.7亩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4435元。岩里村自解放后一直没有集体经济,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是开办个私企业,共有10家,主要从事圣诞礼品宫灯五金制造,年产值约1000万元,纯收入80万元以上;二是从事种养业,如种植香菇、高山蔬菜、中药材、茶叶、养猪、养鸡等;三是进行劳务输出,青年人大都外出打工。

二、当地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岩里村属欠发达地区的集体经济薄弱村,但随着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调查90%以上的村民都表示相对比以前生活有很大的改善。他们也表示对于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良好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比较强,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集体经济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力度不大,基层文化阵地落后

一是资金方面的投入,虽然根据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要求,每年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但给予的文化经费十分有限,与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业建设的经费需求缺口较大,岩里村作为欠发达地区更与发达地区差距甚远。目前岩里村在磐安县实施“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设和新修建的通村安双公路也已经全面竣工,投资了大量的经费,由于集体经济的薄弱,岩里村对农村文化建设已无任何经费可投入,甚至在改变村容村貌,居住环境卫生建设,办学等公益事业方面更是力不从心,村里目前还没有任何文化活动场所。虽说村广播、电视网的覆盖率已达到了100%,但是由于打雷致使有线网被击,没有经费至今无人来修理使得村民唯一的广播电视带来的文化传播也被打断。二是人力方面的投入,应该说村里虽然都配有专职的文化干部,但据调查100%的乡镇文化干部都身兼数职,多数文化干部的主要工作不是文化工作而是他的兼职工作,岩里村也是一样。由于文化工作缺少真抓实干的干部,所以组织开展活动少,无人重视起精神文化的建设致使文化阵地落后。三是文化设施严重不足,村里没有任何的文化娱乐场所,甚至唯一的大会堂,现在也已停用该为为放置香菇的一个空间了。

2、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由于缺乏文化活动场所,这些年来岩里村基本没有开展什么群众性文化活动,在调查了解村民的业余生活时,大多数村民表现出了迷惑的神情,只能勉强想到了一些简单的业余活动,从调查中了解在有线网没遭雷击时,村民一般平均每天看电视2个小时,看书报0.5小时。雷击损坏有线网后,村民只能走亲访友和聊天,其他时间都在务农。村民的小孩子一般都去山上的大岩石和小溪处游玩,经调查这些地方都很不安全,尤其对于没有在人大身边的孩子来说是更不安全。村民的娱乐生活比较简单,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不足,也没有高素质和娱乐活动,在调查中询问“村里有无组织看戏曲、看电影等娱乐时”100%的村民均表示“无”。

生活的单调与枯燥,文化生活的贫乏,构成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

3、文化生活消费偏低

根据调查,在村民的家中几乎很少能看见什么家电设施,村民的支出绝大多数是用于衣食,在岩里村支出最多的是亲戚间的造房、嫁女的人情钱,平均每户的文化生活消费只占家庭生活总支出的17.1%。在调查中85%的人表示一般收入都储存起来并不随便消费,总的来说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消费是十分低的。

4、文化下乡活动比较少

目前村民文化的供给渠道主要有3种:政府组织的“三下乡”活动、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活动、村民自己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对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83.4%的人回答“一般”,14.6%的村民选择“不满意”,有的甚至说从未见过“三下乡”活动,可见“三下乡”活动的普及还存在着问题。调查中对于“国家出台的农业政策是否想了解?”村民的回答中89%都是回答想了解但不知道通过哪些途径能了解到。在对于“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的问题,92%的村民选择“农业科技”。

5、队伍建设不强,文化人才缺失

一是农村文化组织不健全,名义上村两委有干部分管,由团、民、妇三家搭就文化工作架子,由于出现上述的几大问题,农村文化组织成了空架子;二是现在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不适应现代文化工作。年龄骗大、专业知识已趋老化、知识结构偏低,对各项现在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三是农村文化骨干难组织,现在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到县城或大城市“淘金”,在家的多数是老弱病残或文盲、儿童,土地到户,耕作分散,爱好吹、拉、弹、跳、唱的骨干越来越少,要聚集这些骨干牵头搞活动和创作又谈何容易。

6、村民素质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显示,20人中,大专文化程度的几乎没有,高中的占11.4%,初中及初中以下占60.2%。在调查中了解先富起来的人,往往素质比较好,敢闯市场,村里一些外贴瓷砖大屋皆为外出经商或打工者,低矮土墙陋屋者多为坚守农村“阵地”且知识文化较少或老弱病残者所居住。

三、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加大投入,激活机制,确保文化阵地建设

有投入,才有产出,这是个很普通的问题。为了使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两者得以科学、和谐、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第一,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一是县、乡镇两级政府公共财政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公益性事业投入中的主导作用,有条件的村级也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的健康发展。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向热衷于文化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争取资助。使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经费得到保障。第二,激活建设文化阵地激励机制。制定有关奖励政策,凡是收回、修理原有的大会堂、祠堂为群众娱乐场所的给予一定奖励;在村里新建一定规模的公共娱乐场所,给予相应的重奖。第三,广播电视最普遍和最广泛的文化传播设施,针对现岩里村已被雷击的有线网进行维修和定期的检查,将有线电视要降低入户门槛,适当收取视听费,递增入户覆盖率。

2、健全组织,培养人才,文化队伍形成网络

文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使农村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兴旺发达,必须有一支有事业心责任感、组织能力强的文化干部队伍来执掌文化门庭;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具备各项文化知识的专业队伍支撑,使文化工作队伍形成现在化网络。

3、上下互动,左右联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第一,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三下乡”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城乡文化上下互动,使

不同层次的多种文化相互交流、得到合理配置、实行资源共享,让农村农民也能不段地享受到高层次、高品位文化生活。在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今天,“三下乡”文化要求“常下乡”,深入到边远偏僻的、文化卫生和科技设施薄弱的、平时文化生活枯燥的例如岩里村,让那里的农民群众也能享受到文化大餐。第二由镇乡文化部门牵头,打破地域,开展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的文化左右联动。在文化项目上采取精彩合并,在经费上实行轮流做桩作东。其作用在于:使农村各种文化能实现互相交流、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有利各方精进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拓展特色文化,还能节省支出,可谓相得益彰。第三,大力提倡举办多层次、多种类文化项目的演展活动和比赛活动。激发广大文化爱好者积极参与,营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利用城乡文化、广电、教育、卫生、体育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设施和资源,发挥其最大功能和效益,做到月月有活动,年年有赛事,保证农村文化有序地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的需要,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确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迷茫,所以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狠下决心,真抓实干,农村文化定能健康有序地发展,让农村文化之花在岩里村开放,让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让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早日达到。

江山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江山农村农民(不含外出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状况及其相关方面进行调查,以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起一点借鉴作用。

调查以实地察访、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三种方式进行。在历时两个多月中,共走访了全市16个乡镇(街道)及部分行政村,发放调查问卷近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6份。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在家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识字不多,故问卷调查主要以村干部为对象。

一、基本状况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红火的,与“文革”时期形成的文化沙漠化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几乎所有的乡镇都有自己的电影放映队,不少村还有文艺宣传队,乡镇配备了专职的文化干部,建立了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成立于1979年、曾参加过省戏剧节演出的石门镇农民婺剧团,常年坚持在本镇和周边农村巡回演出,收入最高的月份有五、六万元之多,着实风光了几年。这一时期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呈现出有组织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受众面广,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高。每当讲起这段历史,许多农民至今仍津津乐道,难以释怀,问卷中有78.54%的人对此感到“留恋”。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政府和农民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以丰富和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全市绝大多数农民能听到广播,看上电视。至2005年底,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到62.6%。“农技110”和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实施,一大批农民学到了技术,掌握了技能,并因此走上了致富路。“东海明珠”工程、“金走廊”工程、“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少村建起了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添置了多种文化用品和体育健身器材。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也有进一步发展,至去年底,全市农村乡镇有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电子游戏等经营性文化场所89家。文化产品的多样化,给农民娱乐、休闲、健身以多种选择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时下农村常见的文化娱乐方式不外乎是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聊天、搓麻将等(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8.89%、67.93%、52.27%、

50.25%)。从总体上说,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单调枯燥的,多数或大多数农民对这种现状是不满意的,他们渴望改变这种现状但又感到无可奈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赌博风。在一些农村,如果打扑克、搓麻将不搞点“小意思”,就根本找不到人玩。二是封建迷信活动。个别地方农民建造庙宇的积极性比什么都高,求神拜佛广为流行。三是不良文化的侵蚀。凶杀、暴力、色情等文化垃圾通过各种传媒入侵农村文化阵地,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四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农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不断下降。据我们对贺村镇的调查,“知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的占42.86%,“知道并参加过活动”的占46.43%,“不知道”的只占10.71%;而认为过春节“很有意义”和“没有多大意思”的分别占35.71%,“不好说”的占28.58%。

二、原因分析

1、农村文化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体制,国家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本上集中在城市。这就使得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迟迟得不到改变,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广大农民要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的呼声很高。近年来,江山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逐步加大“示范村”、“整治村”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开展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扶持和培育出一批先进典型。然而对于其他大多数行政村来说,由于乡镇一级财政多年来一直陷于困境,目前在加大文化投入方面仍难有大的作为,其文化基础设施贫乏的状况短期内仍难以改变。

2、青壮年大量外出导致主体缺位。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青壮年则是主体中的生力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目前全市约有三分之二的村,外出务工者已占当地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使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文艺骨干队伍难以形成,组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举步维艰。一些乡镇村只好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的时机,举办一些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从总体上看,江山农民还不富裕,大多数农民仍在为拼命赚钱、发家致富而奔波。问卷中有44.95%的人说自己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改善自己的精神生活,有57.32%的人渴望改善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又感到很无奈。调查数据显示,农户一年中用于购买书籍、报刊的支出,在1000元以上的只占3.03%,500-1000元占13.38%,100-500元占42.93%,100元以下占33.59%,没有占7.07%。因本地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低,江山婺剧团不得不舍近求远,去经济发达的义乌、温州等地演出。

4、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从决策层来讲,主要是对文化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缺少新措施、新办法,工作中力度不大。有的领导干部存在着片面的“gdp情结”,对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又无硬性的文化考核指标,以至于出现了文化工作“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随着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不相适应,必须通过改革,积极探索新路。

三、几点思考1、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身心健康,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并把它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实施分类指导,明确工作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热情为农民兄弟服务。

2、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必须把文化建设与文化理念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着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品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新农村建设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坚持规划先行,引导农民向县城、建制镇和中心村集中,逐步改变农民居住地过于分散的状况,使农民居住集约化,同时在村民生活区留足文化体育活动用地。要把村庄治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集镇和中心村,防止有限资金的分散使用,整合农村文化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

3、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对口支援活动,完善文化援助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要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民素质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农村科教文体事业。农村一些公益性文化项目,也可经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由农民自筹建设资金。要积极支持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经营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4、培养和造就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使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培养和造就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已迫在眉睫。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正面临失传,迫切需要我们做好传承、抢救工作。在当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发挥现有的民间专业人才、退休干部职工、农村教师的作用,依靠他们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搞好传帮带,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人才。政府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及宣传、文化干部,在建设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中要切实负起责任,抓紧制订培养规划,加强业务指导。社会各界也要为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出谋划策,并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与帮助。

篇三:蔬菜种植情况调查报告

信息-蔬菜种植情况调查报告

但由于受条件制约,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县近年来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影响了蔬菜生产;二是农业生产成本较往年高,种子、化肥、人工成本单价相对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我县山区多,平原少,特别的农田灌溉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蔬菜种植企业还依然处在申报蔬菜基地的过程中。

针对我县区目前的农业种植情况,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罗委?2011?75号),今年县财政计划出资1500万元用于补助农业六大产业发展,有关部门通过细化验收标准,出台补助方案,促使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早日兑现。

要求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前瞻性调查与研究,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 落实发展措施。组织观摩拉练活动,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典型,对发展现代农业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乡镇、部门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对带动能力强、社会贡献大 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各乡镇要把加快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 体抓。各涉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支持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强化服务意识,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形成加快现代 农业产业发展合力。

一、发展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要求

1、坚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按照工业的理念,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品牌响亮的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优良品种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水平和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

3、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扶持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增强其带动能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4、坚持依靠市场机制。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资金和其他要素投入到六大特色农业产业。

5、坚持依法管理与指导服务并重。建立农口部门分工负责,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支撑,相关部门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规划与研究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区域布局等,促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发展农业种植的具体扶持措施

(一)、大力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1、对在规划范围内新建标准钢架大棚6亩以上,经申报验收合格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元/亩。

2、优先安排实施蔬菜基地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对用于保鲜、促进蔬菜均衡上市所需的冷库设备建设,冷库库容达到100立方米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万元/库(食用菌、水产品保鲜冷库建设参照执行)。

(二)、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户增收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仓储、精深加工、配送设施建设和技改扩建等产生的贷款,经申报核定后,按照基准利率的20%予以贷款贴息(已享受市级以上财政贷款贴息的,不重复享受县级财政贷款贴息)。

(三)、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1、对县级(含县级,下同)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用于扩大再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贷款,经申报核定后,按照基准利率的20%予以贷款贴息(已享受市级以上财政贷款贴息的,不重复享受县级财政贷款贴息)。

2、对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需搭建临时建筑的,可按程序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并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3、对工商注册两年以上,股权设置合理,产权清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积极开展“五统一”服务,产品质量安全,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统一销售社员产品占社员全部产品比例60%以上,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60%以上,带动农户30户以上,有注册商标和“三品”认证,建立健全会计帐簿和盈余分配制度的,经认定达到县级以上规范化建设要求的合作社,给予奖励3万元。

(四)、大力扶持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1、鼓励到县外定点销售我县特色农产品。对在福州市区新开设以销售本县茶叶、食用菌、水产、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专卖店(或进入连锁超市),每年将评定若干家,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2、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1)、对首次被确认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单位,奖励3万元。

(2)、对首次被确认为有机食品的企业,奖励3万元。

(3)、对首次被确认为绿色食品的企业,奖励2万元。

(4)、对首次被确认为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和渔业养殖户,奖励1万元。

(5)、对参加省级以上名优产品评比,并获得名优产品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1万元。

(6)、企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制定并通过审核、实施的农业系列标准的企业,国家级标准每个奖励3万元,省级地方标准每个奖励2万元。

(五)、大力扶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1.鼓励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

(1)、为促进规模经营,对当年新增规模流转土地(指水田)连片5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按实际流转面积,一次性给予流入户每亩100元的补助。对在整村搬迁范围内流转土地(指水田)的,一次性予以流入户每亩200元的补助。

(2)、对吸纳流出户在家劳动力就业达到30%以上的流入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3)、鼓励乡镇、村为农业招商、规模经营储备土地资源。对乡镇、村流转储备土地(指水田)连片100亩以上的,一次性分别给予乡镇、村每亩100元、50元的工作经费奖励。

(4)、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到2012年6月,全县各乡镇基本建成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对按“有服务窗口、有服务设施、有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有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有村级信息员、有备案合同”等建设标准的乡镇,经验收合格后,给予3万元补助。示范性乡镇给予5万元补助。

三、发展蔬菜种植项目的工作计划

农业龙头企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工作由县委农办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县农业局负责,县工商局负责指导。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示范片,引进并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蔬菜加工企业,提升蔬菜产后处理和加工水平,继续增加农业种植投保率,共担风险。

1、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果蔬生产基地。

我县蔬菜生产在抓好大宗蔬菜品种的同时,重点加强设施大棚蔬菜和山区反季节蔬菜发展,2012年底全县共发展大棚蔬菜810亩,设施点从原来的3个乡镇发展到6个乡镇;位于杭山村的金汇恒蔬菜基地和西山村的三友蔬菜基地引进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开展新品种试种推广,取得良好效益。在西兰乡甘厝村建立了200多亩山区反季节栽培蔬菜基地,全县建成毛豆、黄色韭菜、茭白等基地5000亩。

在2013年我县计划实施沿海、平原,山区梯度开发,选择推广市场效益型优势品种,推行设施农业,实行基地化运作。鼓励土地合理有偿流转,计划发展名优水果1000亩,全县全年种植反季节蔬菜5000亩、茭白3000亩、毛豆4000亩、黄色韭菜2000亩、西甜瓜5000亩,全县蔬菜面积分别巩固在8.5万亩。

2、全力推进特色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立足罗源实际,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重抓好区域特色产业项目向规模化推进,我局重点抓好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牧四大产业发展,细化产业验收标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验收工作,促产业上规模。

3、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科技培训与指导。

(1)、加强农技干部队伍建设。

(2)、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

(3)、推行农业技术干部联户指导制度。

(4)、依托新建的罗源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强“12316”农业热线服务工作和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建设,面向农民免费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政策法规咨询、农业信息查询和农业技术指导培训等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


5000字的农村种植调查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33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