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赤峰规划网

赤峰规划网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49 | 移动端:赤峰规划网

篇一:赤峰小新地控规工程说明-工程综合-0620

十二、市政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1. 现状概况

小新地片区现状用水主要由市政管网供给,向本区供水的水厂为第一水厂和九龙水厂。

第一水厂位于红山区西部的大三家村北,始建于1975年,2001年实施供水应急工程后,供水能力扩大到3.75万立方米/日。水厂占地面积70亩,处理工艺为消毒处理。第一水厂水源地位于锡伯河南岸的贾家营子,开采锡伯河河谷地下水。现有水源井9眼。

九龙水厂位于半支箭河与锡伯河交汇处西北角,建于2005年,设计供水能力为4.6万立方米/日,实际供水规模1.01万立方米/日,供水工艺消毒处理,水源为锡伯河河谷和半支箭河河谷地下水。九龙水厂管网独立运行,供水范围为新城区的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

市政供水管网已敷设至规划区东北部,在宝山路以东、学院北街以北已形成环枝结合的供水管网。

2. 需水量预测

规划参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和《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及相关标准规范,结合赤峰市现状用水水平,同时考虑本区的规划目标、建设标准,采用分类加和法进行需水量预测。

表1-1 最高日用水量计算表

预测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约5.7万立方米/日,时变化系数取1.5,则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990升/秒。

3.给水系统规划

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区主要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沿平双公路、宝山路、大阪路、西拉木伦大街、铁南大街敷设市政给水干管。近期主要由九龙水厂供水为主,通过宝山路和大板路供水管道供水。远期通过大板路、平双公路引入城北地表水厂水源,满足本规划区用水需求。

规划区供水管网成环状沿道路布置,一般沿道路东、南侧建设。 规划供水管网的建设随道路的建设和土地的开发建设同步进行。

采用生活、消防共用给水系统,室外消火栓沿道路布置,间距控制在120米以内。

考虑到消防的需要,规划最小市政供水管径为DN200毫米。

(二)排水工程规划

1.现状概况

规划区内骨干排水系统初步形成,沿大阪路、宝山路、平双公路敷设的排水干管也已建设完成,已建成1座排水泵站(2号排水泵站),位于西拉木伦大街以北、平双公路以西。

2.污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规划区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2)污水量预测

污水量按平均日用水量的85%计,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和未预见水量,不转化成污水,纳入雨水系统不作计量。

预测规划区平均日污水量为3.5万吨。

(3)污水管网规划

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区内污水全部收集至红山污水处理厂经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规划区整体地势南高北低。综合考虑地形、河流分布、用地布局等因素,确定主要排水方向为由南向北。

结合地形特点,规划区污水汇入沿大阪路、宝山路、平双公路敷设的污水干管,由南向北接入西拉木伦大街截污干管,经污水泵站提升后向东排至红山污水处理厂。

3.雨水工程规划 (1)雨水量计算

管段雨水量根据各管段所服务的面积,按最大流量逐段计算,管段雨水流量计算采用下列公式

Q=Ψ·q ·F

Ψ─ 径流系数,按照地块不同性质,取0.6 F ─ 汇水面积

q─ 暴雨强度,采用赤峰市暴雨强度公式:

q?

1600?(1?1.35lgP)

(t?10)0.8

式中: q——雨水流量(升/秒)

P——设计重现期(取P=1)

t——雨水汇流时间,t?t1?mt2,取t1=10分钟,m=2

(2)雨水管网规划

雨水管道系统主要排除规划区内道路及街区内雨水,综合考虑地形高程、河流水系分布、铁路等因素,划分为2个排水分区:

① 铁路专用线以北地区的雨水汇入沿大阪路、宝山路、平双公路、松洲南路敷设的雨水干管,经泵站提升后排入锡伯河。

② 铁路专用线以南地区的雨水就近分散排入水系。

雨水管道计算以满流计算,坡度满足最小坡度要求,并尽量与道路纵向坡度

一致,以降低埋深。

雨水系统与道路同期实施,一般在路基形成后,即敷设相应的雨水管渠。

(三)供电工程规划

1. 电力系统现状

赤峰市中心城区电网共有220千伏、66千伏、10千伏和0.38/0.22千伏四个电压等级,市区内基本上形成了环形供电网架结构。

小新地片区内南部有一座现状66kV南郊变电站,总容量63MVA,由赤峰一次变进线。66kV南郊变可作为规划区近期的10kV电网供电电源。现状南郊变进线66kV高压走廊从规划区东南角穿过。

2. 规划原则

电力系统布置应注重近期和远期相结合,设施规模及网络按远期控制,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3. 电力负荷预测

居住及配套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等用电量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法计算;其他及未预见电力负荷按总电力负荷的10%估算。规划区最大电力负荷为23.9万kW。

用电负荷预测表

4. 供电设施规划 (1)电压等级

以220kV为高压送电网,以66kV为高压配电网,10kV为中压配电网。 (2)220kV变电站

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在小新地外西南侧新建220kV文钟变电站,远期主变容量为3×180MVA,作为赤峰市中心城区西南部的主要供电电源,可为本区域66kV变电站供电。

(3)66kV变电站

根据用电负荷预测,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规划在小新地片区新建3座66kV变电站,分别是66kV中心变、66kV小新地变和66kV沐沦变 ,变电站容量均为3×40MVA。扩建现状66kV南郊变,增容至3×40MVA。则66kV变电站总容量为480MVA,容载比为2.0,符合《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要求。新建66kV变电站采用户内式,预留用地5000平方米。

(4)10kV开闭站规划

依据单元分区及负荷预测,将规划区分成相对独立的分区配电网。低压配电网一般不跨街区供电。

规划区10kV电源由66kV中心变、66kV小新地变、66kV沐沦变和66kV南郊变出线提供,变电站周边用户由10kV出线环网供电,其他用户以10kV开闭站转供方式供电为主。每座开闭所转供容量一般在1万kW左右,最大不超过1.5万kW,规划区共设23座10kV开闭站,占地面积按200平方米预留。10kV进线不少于2回,出线6~8回左右。

(6)10kV配电线路

10kV电力线全部采用电缆,66kV沐沦变出线采用电力隧道,其他道路下采用排管暗埋敷设。电力管井与电信管井在道路两侧分侧布置,以避免相互干扰。

(四)通信工程规划

1. 通信工程现状

赤峰市城区已建成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广电、数据通信等较为完善的通信网络。小新地片区目前没有集中通信交换设施。现状宝山路北段、学院北街、北一街、北一路、北二路、北三路、西拉木伦大街东段、平双公路北段铺设有通信管线,接自红山区通信管线。

篇二:赤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旅游资源类型及评价

第三章 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第四章 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第五章 旅游发展定位与战略

第六章 旅游形象创意

第七章 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第八章 旅游产品规划

第九章 旅游空间组织

第十章 旅游交通规划

第十一章 旅游饭店、餐饮设施与娱乐服务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

第十三章 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第十四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第十五章 旅游规划的实施

第十六章 投资初步估算及投融资战略

第一章总则

为促进赤峰市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有序、高效地开发本市旅游资源,加速推动赤峰旅游产业化,促使旅游业成为赤峰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将赤峰建设成中国草原文化旅游第一城,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将作为赤峰市旅游发展

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区位与范围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的接壤处。本次规划范围为赤峰全市域,包括三区(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七旗(克什克腾旗、 翁牛特旗、 敖汉旗、喀喇沁旗、 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二县(宁城县、林西县),国土面积为90021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2003—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赤峰市处于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域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西、南两面为燕山山地与辽西山地的边缘,中、东部为西辽河平原, 全市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多山,西部最高海拔2067米,东部海拔不足300米。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河谷平川;既有浩瀚的坨沼沙地,又有广袤无垠的天然森林、草原。在地貌上,全市形成了北部大兴安岭西南段石质中低山地丘陵区、南部燕山北麓山地丘陵区、东部西辽河上游平原区和西部高原区四区分异的格局。

气候与水文条件

赤峰市属于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

赤峰市境内有五条水系,即: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乌尔吉沐沦河、教来河、贡格尔河。其中前四条同属西辽河水系,贡格尔河为内陆河。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为塞外两大名川,二者在翁牛特旗东部汇合为西辽河。赤峰市境内还有58处湖泊,其中,克旗达里诺尔湖镶嵌在美丽的贡格尔草原上,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湖泊。

历史沿革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至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创造了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夏家店下层等古文化。进入夏朝以来,先后为东胡、匈奴、鲜卑诸民族的繁衍生息场所。西周战国时期,东胡族在赤峰创造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燕国在此设置右北平郡治所,魏晋鲜卑建牙帐于老哈河中游的紫蒙州,唐时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代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历时200多年。元时,归属辽阳行省和中书省。清代归属昭乌达、卓索图两盟,设乌兰哈达通判厅和通领衙门。 民国设镇守使。抗战时设冀察热辽分局。建国后设昭乌达盟,1983年改赤峰市至今。

社会、人口与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赤峰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类型、结构、潜力不断呈上升趋势,旅游业收入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2002年,赤峰市全市总人口约454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 205.41亿元,人均GDP约4522元,相当于565美元,不到我国平均水平的66.5%。总体上判断,赤峰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全市除赤峰中心市区外,正在积极建设九个旅游城镇,包括:经棚镇、大板镇、林东镇、乌丹镇、锦山镇、新惠镇、天山镇、克旗热水塘镇、宁城热水镇。

第七条 旅游业发展概况

1、发展历史

赤峰旅游业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80年代至90年代初,旅游业最初以公务接待型为主,主要接待海外、国内行政公务旅游人士,大规模的海外、国内大众旅游并未真正展开;(2)90年代,赤峰旅游开始出现产业化迹象,但

由于这些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资金投入与运营理念等尚显不足,全市旅游发展起伏较大,旅游业处于自发的自然经济状态;(3)90年代末至今,旅游业开始成为赤峰市委、市政府的关注重点,向政府主导型、大规模产业扩张的阶段迈进。

2、发展现状

(1) 旅游产业初具规模,表现在:1)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7%,旅游收入4.42亿元,比上年增长57.8%。2)初步形成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地质奇观为主题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截止到2002年,全市共开发旅游景区(点)40多处。3)旅游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赤峰-克旗的旅游快速通道已具雏形,河北坝上至乌兰布统、达里诺尔湖的黄金通道,赤峰至承德、赤峰至辽宁朝阳的干道正在建设、筹划之中。截止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旅游企事业单位80多家,星级饭店16家,旅行社17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人以上,赤峰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准。4)旅游市场促销及相关服务工作已得到重视,旅游相关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2)市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由于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差异、旅游起步早晚等原因,区域内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目前西北部克旗和中部翁牛特旗旅游业发展相对超前,正在渡过起步阶段,左旗、右旗、喀旗、敖汉、宁城旅游处于第二梯队,其它旗县则处于起步阶段初期。

(3)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尽管赤峰旅游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承德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旅游人数上,不足承德市的1/3,旅游收入不足承德市的1/4。从内蒙古自治区全区

来看,尽管赤峰市旅游资源评价综合指标处于第1位,但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却在第5或6位波动,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大致为全区的1/3强,赤峰市旅游发展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3、发展中存在问题

存在的问题是:1)开发不规范,建设水平低;(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服务功能不完备;3)市场营销的联动性、网络性意识不足;4)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增殖工作不够重视;5)观念落后;6)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市场促销经费投入不足。

规划原则

1、可持续旅游原则。在满足当前旅游发展需要的同时,保证满足未来旅游发展需要的能力。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者、旅游业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市场经济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最大程度地引入工商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视规划区为企业,未来旅游为有市场潜力的产品。

3、坚持政府、产业界(企业)、学界(大学、科研机构)、民众、媒体的良性互动,达到政府出台政策进行规制(regulation),官产学民媒合作分工,协同参与。

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10月26日;

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

篇三: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为了适应赤峰市城市发展建设,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和空间拓展的需要,优化配置城市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赤峰市规划局、红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在《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基础上,编制《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

第二条 指导思想和原则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赤峰市和谐社会的能力。

第三条 发展的重要条件

1、区位优势:用地处于内蒙东四盟和辽西产业区的中心部位,是内蒙东部与津京翼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

2、交通优势:用地交通便利,通过111国道、205省道、306国道方便会计的抵达北京、沈阳、天津等城市。

3、资源优势:赤峰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达70余种,矿产地1200多处,大中型矿床23个,主要矿产保有储量:煤20亿吨、石油1075万吨、铁1亿吨。

4、产业基础:现状老工业组团和红山高科技产业园内的赤峰热电厂、兴发肉联、螺纹钢厂、华源毛业、电石厂等企业为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环境优势: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南山风景区、英金河将园区环绕,依托地区良好的山水生态格局和文化资源,可营造建设高品质工业园。

第四条 规划编制的重点

1、确定园区发展定位和目标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分析东部工业区在赤峰市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确定未来东部工业区的定位。从资源环境、城市定位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工业园区基于赤峰市旧城区老工业组团、红山工业园区、红庙子镇及周边地区三个独立

片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空间及功能布局存在着无序、重置等现象,规划重点在于节约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整优化空间布局结构。

3、完善新城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以赤峰市城市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加强城市对外交通联系,整合工业园区内横向的交通联系。

4、构建新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

采取空间区划方法,科学划定各类发展和保护区域,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5、确定新城有序的开发模式和引导措施

借鉴城市发展模式,立足赤峰发展的大背景,本着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原则,制定工业园区的开发模式和引导措施,作为工业园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第五条 规划的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4.1);

(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9.3);

(3)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6.8);

(4) 国家、赤峰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5)《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编《规划设计深度及制图标准汇编》;

(7) 关于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方案审查会议纪要(赤红开纪字[2007]1号);

第六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西至清河路,北至英金河、红山保护区,南至南山风景区,东至朗家营子村现状道路,规划用地总面积43.2平方公里。

第七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1、近期至2010年;

2、远期至2020年;

3、远景为2020年以后。

第二章 城市功能、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八条 城市功能

赤峰东部工业区是以高新技术、循环经济工业为支撑,重点发展医药化工产业、冶金及建材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赤峰市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

扩展的主要承载区,是辐射与带动内蒙东四盟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赤峰建设百万人口城市的产业支撑,是赤峰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带有内蒙特色的草原工业新区。

第九条 发展目标

1、完善赤峰东部工业区的工业布局,促进医药化工、冶金及建材、农畜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协调整合规划区内用地关系,使各区功能明确,相互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结成产业链条;

3、完善基础设施,为工业园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

4、实行高效的生产、管理体制,提高劳动效率,节约成本;

5、营造人性化的工业园区及配套的居住社区,引导先进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员工健康发展。

第十条 发展战略

1、统筹协调发展策略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村镇协调发展、统筹镇矿协调发展

2、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产业发展基地化、工业发展现代集群化、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化

3、社会发展策略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切实保障城镇安全

4、空间发展策略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强化镇区建设

5、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第三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第十一条 城市土地使用适宜性评价

城市土地的使用应当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4种类型。

1、禁建区

工业园区范围内所有生态控制绿地,都属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以外用地,划入禁建区范围。

2、限建区

包括已经纳入到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以内,但是由于尚未列入远期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或者尽管已经列入远期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但是由于其他原因需要进行特别限制的可建设用地范围。

3、适建区

远景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建设用地。

4、已建区

工业区内的现状已经建成用地。

第十二条 城市总体布局原则

规划依据现状赤峰城市发展特点,采用以111国道为发展轴,周边用地组团延发展轴成带状组团式布置形式,力求体现园区的特色,创造优质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贸易环境,在规划形式上采用严谨的构图和理性的用地布局,实现工业用地集中,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创造一个高效生产,健康生活的生态、集约型园区。

第十三条 规划结构

规划采用“一心、四廊、七团”的规划结构,控制东部工业区长远发展的框架,沿111国道形成“珠链式”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土地的开发效益,引导城市空间紧凑拓展。

一心:在红庙子镇北规划园区产业服务中心,包括为生产生活提供的大型公建及行政办公集中区域。

四廊:利用道路、自然河流等条件在规划区内部形成四条绿化廊道,将不同功能的产业组团及生活组团分割,是该地区生态化重要体现。

七团:依据现状情况及产业发展设想,规划区内设置七个组团,分别是老工业组团、轻工产业组团、医药化工产业组团、农畜产业组团、两个基础产业组团和一个远景发展组团。其中基础产业组团主要以冶金铸造、建材、机械加工及其上下游产业为主。

第十四条 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布局主要在三个地区集中设置:一是对在原老工业组团的改造;另一处在红庙子镇建设为工业配套的新兴生活区;第三处居住用地位于农畜产业组团南侧,依托现状郎家营子村屯,形成一定规模的居住片区。

居住用地共291.24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6.74%。

第十五条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原则保留新城范围内已有的公共设施用地,同时通过大幅度增加各级公共设施用地,创造就业岗位,逐渐形成分级多中心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规划远景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206.7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79%。其中:规划的行政办公用地25.41公顷;规划的商业金融用地71.55公顷;规划的文教体卫用地109.78公顷。

第十六条 工业用地规划

规划工业用地分为产业研发用地和一般工业用地,内容包括传统工业和科研产业,其中科研产业为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优势平台。城市远景规模规划工业用地1671.1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8.68%。

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组团、基础产业组团、医药化工产业组团、农畜产业组团。

第十七条 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规划仓储用地适度集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使储、运相结合,逐步形成物流园区,培育区域物流中心。

规划的仓储物流用地集中分两处设置,一是在远联炼钢厂北部,结合赤峰东站的货场设置;二是在医药化工产业组团的西南角设置,依托京通铁路发展对外运输。

仓储物流用地共66.61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54%。

第十八条 绿地系统规划

利用规划范围内的自然河流设置带状公园,将绿化、生态的概念引入,并在沿道路、水系、铁路、高压走廊等大量分布的绿带,以及联系各组团的各种绿地中建立起纵横交织的城市绿网,连接城市综合公园、主题公园、居住区公园以及街头游园等公共绿地。

绿化用地共1159.78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26.85%。

第四章 综合交通规划

第十九条 交通发展模式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大运量交通方式作为工业园区与元宝山、赤峰市区等地区之间的主要交通联系方式,以常规公共交通作为有利的补充,合理发展私人小汽车,适度发展自行车,构建以枢纽为导向的多方式、一体化的交通发展模式。

第二十条 交通发展的新理念

1、高速便捷化交通理念


赤峰规划网》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70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