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56 | 移动端:安全生产风险评估

篇一: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报告-2011

阿塔卡涂料(佛山)有限公司

风险评价报告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评价目的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二、评价范围

1、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三、评价方法

可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等。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该方法是针对作

业活动而进行的评价。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本公司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1、 各项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2、 岗位、部位的风险评价,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3、 设备设施(包括仓库、储罐)的风险评价,选用安全检查表分

析法(SCL)。 四、危险性分析 (一)物料危险性分析。

涂料企业常用的危险化学品主要有如下危险特性: 1)易燃、易爆性; 2)易挥发性; 3)易积聚静电性; 4)流动扩散性; 5)受热膨胀性; 6)毒害性、刺激性。 (二)作业场所危险性分析。 作业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 火灾、爆炸:①泄漏;②着火源如:明火、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电、其他火源;

2) 容器爆炸; 3) 中毒和窒息; 4) 物体打击;

5) 高处坠落; 6) 机械伤害; 7) 车辆伤害; 8) 起重伤害; 9) 触电; 10)灼烫; 11)坍塌; 12)淹溺等;

(三)职业健康危险性分析。 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有: 1) 有机毒物中毒 2) 高温危害; 3) 噪声危害; 4) 粉尘危害; 5) 振动危害; 6) 其他伤害等。 五、评价准则

采用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 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

六、评价组织

公司成立厂级风险评价小组和车间级风险评价小组,厂级风险评价小组主要由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车间级风险评价小组由生产部负责人及车间员工组成,车间员工要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厂级风险评价小组如下:

七、风险分析及评价结果

7.1用安全检查表(SCL)对储罐区进行分析,评价出风险等级如下:

篇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

和风险控制程序

1 目的

风险评估是因那些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对人或产品所带来的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而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而进行评估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评估是组织确定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属于组织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持续对全管理处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为消除事故隐患奠定基础。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管理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3 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管理处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3.2 安全办公室是管理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3.3 各科室和单位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

确定生产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登记重大安全风险。 4.2 危险源的辩识

4.2.1 危险源的辩识应考虑以下方面:

4.2.1.1 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管理处管理和工作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常规活动(如正常的工作活动等)、异常情况下的活动和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火灾等)。

4.2.1.2 管理处所有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建筑物、车辆等。

4.2.1.3 管理处所有采购、使用、储存、报废的物资中存在危险源,如食品、办公用品、

生活物品等。

4.2.1.4 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如高温、低温、照明等。 4.2.1.5 识别危险源时要考虑六种典型危害、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1) 六种典型危害

a 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 b 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

c 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

d 电器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或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电、设备损害等; e 人体工程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

f 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细菌、真菌等造成的发病感染。 2) 三种时态

a 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 b 现在: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况;

c 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生的危险因素。

3) 三种状态

a 正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按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

b异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周期性或临时性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检修等状态;

c 紧急情况:发生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状态。 4.2.2 识别的方法

1) 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法规、标准,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和线索。 2) 收集本单位和其它同类单位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 3) 通过收集其它要求(如:顾客的要求等)和专家咨询获得的信息。 4) 通过现场观察、座谈和预先危害分析进行辨识:

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人员、过程、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

座谈:召集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讨论分析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对现场观察分析得出的危害进行补充和确认;

预先危害分析:新设备或新过程采用前,预先对存在的危害类别、危害产生的条件、事故后果等概略地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价。 4.3 风险评价

4.3.1 矩阵法

4.3.2 LEC定量评价法

D=LEC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L、E、C分值分别按照下述表格确定: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说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存在某种情况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不是指这种情况在我单位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如:车辆带病运行时,出现事故的可能性有多

大(L值应为6或10),而不是指我单位车辆带病运行的可能性有多大(此时L值为3或1)。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4) 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分为极其危险、高度危险、显著危险、一般危险、稍有危险五个等级。具体划分见下表:

注:D>70的危险源为重大安全风险。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实施

4.4.1各科室(单位)按照上述规定,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填写《危险源辩识调查评价表》中的“序号”、“场所/设备设施/活动”、“危险源”、“可能的损害”、“现有控制措施/制度”等内容。

4.4.2 各科室(单位)根据“矩阵法”和“LEC定量评价法”,对已识别危险源进行评价, 填写《危险源辩识调查评价表》“风险评估”和“风险级别”的内容。根据评价结果,将重大安全风险汇总填写《危险源辨识清单》。

4.4.3各科室和单位将《危险源辩识清单》上交安全办公室。安全办公室对各科室和单位的《危险源辩识清单》进行审核和确认,汇总编制全公司的《危险源辩识清单》。 4.5 风险控制的策划

4.5.1 风险控制的策划应首先考虑消除或减少危险源,其次考虑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最后考虑个体保护。 4.5.2 重大安全风险控制

4.5.2.1 在一段时期内需采取专门措施控制时,应建立详尽的实施计划(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5.2.2 紧急情况下的重大安全风险,应制定应急预案。

4.5.2.3 建立和完善安全制度,编制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4.5.2.4 监控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4.5.2.5 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4.5.2.6 加强有关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 4.5.3 一般风险控制

对一般风险危险源,对职工进行安全风险教育,有关部门完善现有制度和措施,加强运行监控。 4.6 危险源的更新

各科室和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危险源的更新工作,对新增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新增重大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1) 相关法律法规变化时;

篇三: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报告

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报告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1、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可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等。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该方法是针对作业活动而进行的评价。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本公司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1、 各项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2、 岗位、部位的风险评价,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3、 设备设施(包括仓库、储罐)的风险评价,选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一)物料危险性分析。

涂料企业常用的危险化学品主要有如下危险特性: 1)易燃、易爆性; 2)易挥发性; 3)易积聚静电性; 4)流动扩散性; 5)受热膨胀性; 6)毒害性、刺激性。

(二)作业场所危险性分析。 作业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 火灾、爆炸:①泄漏;②着火源如:明火、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电、其他火源; 2) 容器爆炸; 3) 中毒和窒息; 4) 物体打击; 5) 高处坠落; 6) 机械伤害; 7) 车辆伤害; 8) 起重伤害; 9) 触电; 10)灼烫; 11)坍塌; 12)淹溺等;

(三)职业健康危险性分析。 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有: 1) 有机毒物中毒 2) 高温危害; 3) 噪声危害; 4) 粉尘危害; 5) 振动危害; 6) 其他伤害等。

采用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 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 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 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公司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接受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91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