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感谢有你——记郑舒文老师
感谢有你!中国的美术教师们
深圳市深圳中学美术特级教师房尚昆
序言
您知道吗?在全国已超过千万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一个队伍庞大,在学校学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美术教师群体吗?
您知道吗?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城乡中小学中的美术教师们正在他们自己的岗位上以一种高度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实现着自己的职业梦想与学科价值默默而勤勉的工作着吗?
——他们是一群可爱和值得尊敬的人。
这些年,由于教育部新课程远程培训和出版社教材培训的需要,我作为专家组成员有机会到全国各地进行过课程改革的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和我一样的一线美术教师,这些美术教师有的是来自繁华的都市,也有的是来自乡村小镇,还有的是来自大山深处。在培训活动几天难得的相处当中,我们一起座谈交流,那些美术教师以他们那种特有的直爽、率真和个性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大家真诚地交流让我了解到这些美术教师,有的坚守信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美术教学与美术教育研究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也有的在完成好教学任务基础上坚守专业的发展与专业梦想,做到教学与专业相长,他们通过不断努力在美术专业上取得了令人羡慕地丰
硕成果;还有的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不被理解,不被重视,他们和他们所教的学科被淡忘和边缘化,这些美术教师有着很多困惑与艰难,也有着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但是,他们却坚持以一种信念一份责任勤勉而努力地工作着??
和美术教师同行交流,我非常敬佩他们在有限地条件下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那份坚守,更敬佩他们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进行的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交流中我时常被他们的那种精神和那份执着深深地感动,我感动他们的努力和作为,我从心底感叹——这是一个多么伟大、多么优秀的美术教师群体!我一直有个想法,我想从各个角度来写那些可爱的美术教师和他们那些让人感动的故事,我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代表人物和他们感人的故事让全社会了解和认识我们的美术教师,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与梦想以及他们经过艰辛所作出的业绩,同时,也让我们自己能找到走在我们前面的榜样。我想通过我的描叙告诉大家,他们——这帮美术教师群体是一群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是能深深感动着我们的人。
《中国中小学美术》杂志社周殿宝主编当知道我有这个愿望,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经研究决定给我一个平台,每期刊登这些可敬可爱的美术教师其人其事,让我非常感动。《中国中小学美术》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是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学与美术教师的刊物,她有着广大的读者面,在全国中小学校以及美术教师中有着积极地影响和很高的评价。借助这个平台,我想让教师——这个天底下最阳光职业中的美术教师们走向阳光!也期待我们美术教师从中能寻找到自己的榜样。
感谢有你! 一个睿智前行,铸就不凡业绩的老师 ______ 记广东华南师大附中美术教师郑舒文
在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有个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之为“肥仔”的教师,他就是美术教师郑舒文。郑舒文,1967年生于广东电白县水东镇。1993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工艺美术专业,1998年在华南师范大学研修油画。2010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修工艺美术。 郑舒文老师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现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育部高中美术新课程远程培训专家团队核心成员,文化部专家委员会入库专家,广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入库委员,多次担任国家级评委。同时为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大美术学院等院校外聘教授。他还在2000年到南京参加全国计算机美术教育研讨会,成为全国第一届计算机艺术协会会员。
在广东我早就听说郑舒文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美术教师,但是初识郑舒文老师,还是在2004年我们受委托要拍摄国家教育部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的视频课程,我当时随着广东省教育厅美术教研员周凤甫老师和广州美术学院陈卫和教授一起去华师附中去拍摄郑舒文老师的陶艺教室,我和大家一起来到了他创办的陶艺课室。这个陶艺教室是一座独立的二层楼房,它坐落在校园里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它的外观并不豪华,但是,当我走进他的陶艺园地却完全超乎我想象,让我惊讶不已。这栋二楼的院子设计考究,里面溪水潺潺,金鱼在环楼的小溪中畅游,院落里到处成列着师生的陶艺作品,件件精彩。在这个小楼的一层有一间可供150位学生同时上课的陶艺教室,还有一个一次可以烧制三百多件学生作品的大窑炉,二楼是教师办公室、阅读室、展厅和做陶艺的地方,里面成列着一些非常漂亮的教师作品和被外聘用来教陶艺大师的作品,二楼区域的划分十分合理而考究,坐在那里你能感受一种文化,也有跃跃欲试做陶艺作品的感觉。当时,我暗想:这个陶艺教室的环境与设备需要学校投资多大的经费啊?带着好奇与羡慕,我边参观边和郑舒文老师聊起来。郑舒文老师告诉我,那是在1995年时,在华南师大附中委任下,开始创建陶艺实践场地(陶艺大课室)。他发现陶艺教育在学校开展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意义与课程价值,他认为中国作为有着上万年灿烂而悠久的瓷器文化的文明古国,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传承这种文化,让学生感受陶艺的魅力,从此一心扑在陶艺教育上。为了陶艺大课室的建设,1995年他赴景德镇参加国际高岭土研讨会,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专家,回来以后他特地邀请华南师大美术学院研究所方少华、石磊、杨国辛教授,广州美院黄舒展教授一起策划,设计,创建陶艺大课室。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份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张张规划图纸终于在他们辛勤的努力下完成。陶艺教室建设有了好的方案,但是,建设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的过程,首先必须落实那一大笔资金,学校因为项目前景不明朗,在前期给予的投入有限,他以
他的智慧与执着,以及完成学校交给任务的责任感,带着规划项目到社会寻求赞助,他的坚持感动了学校与社会的有识之士的理解,支持与赞助,落实了设备、场地及资金的难题。陶艺大课室建设期间,他全程参与,细到一砖,一螺丝,都跟着工人去完成。为了顺利开展陶艺教学,利用节假日,自费跑遍了省内的佛山,潮州,省外的河南神垕,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等著名陶瓷产地,实地考察,学习技艺。在他的努力下,1999年学校陶艺大课室建成并启用,2000年正式开展陶艺课程教学。2002年应高中美术课程改革要求,探索并实施高中美术模块教学(陶艺、雕塑)。2003年他以这个陶艺基地为核心创建了广东省青少年陶艺培训中心,2011年创建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培训中心,主要从事推广、普及工艺美术知识工作。学校陶艺大课室的建成,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无不感慨在这里的收获,这里成为学生制作与创造的乐园,获得智慧启迪的场所。他们在这里不仅仅学到了陶艺制作技能,而且还收获了艺术创造的喜悦与成功,特别还让他们产生无穷的遐想与创意,以至于走到社会各领域的很多学生都把陶艺教学中的联想带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这个陶艺大课室的建成,郑舒文老师感觉到责任更加重大,为了更好地给学生做出示范,课余时间他埋头在陶艺大课室中研究创作,终于勤奋得到了丰硕的回报。在陶艺创作上,郑舒文执着于传统陶工艺技巧,娴熟驾驭材料和火候,艺术表现力丰富,并以三足鼎、竹系列作为其陶瓷艺术的符号。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曾获国际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36项,多件作品被美国、法国、日本、
篇二:列那狐的故事舒文2
《列那狐的故事》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有趣并富有深刻意义的书——《列那狐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狐狸列那的聪明才智深深地震撼了我。
读完故事后,我觉得列那既聪明又可恶。说列那聪明是因为他碰到困难时总会想出一些奇妙高明的办法来,说他可恶是因为他经常欺负、戏弄其它弱小的动物。而列那临危不惧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次面对危险,列那总是冷静地去面对,去思考怎样解除危险。列那是一只十分聪明又狡猾的狐狸,在动物王国了他还是一位男爵,他的形象十分复杂。一方面,他用各种诡计欺骗和愚弄狮王、狮后、狗熊等一大批贪婪、自私自利的大臣贵族;另一方面,它对那些弱小的动物,列那的手段又是异常毒辣,它假装为麻雀特鲁恩的小孩治病,最后却吃掉了两只小麻雀,为了报复公鸡向特格雷,狠心地吃掉了它的孩子。
我并不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像列那那种诡计多端的坏家伙,但也要学它遇事冷静,善于动脑的优点。我想,多看书学习,勤于动脑实践,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三:清华舒文史纲课件复习
第一讲 概述
?西强我弱?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西强我弱?不仅表现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和发展能力上,而且也表现在思想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影响的软实力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历史作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知识和学术问题,它是中华民族综合国力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历史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安全,历史教育是否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伟大的历史性的复兴。最近几年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归属问题、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有关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中国一再拿历史事实来说话。
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第二讲 数千年未有之巨变
一、鸟瞰中华文明与中华帝国
(一)明代中期以前(1500年)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在大部分时间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对外交往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对世界科学文化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西方:黑暗的中世纪,宗教与世俗政权并立,教会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没有统一的政权和社会秩序,战乱不断,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于痛苦之中。
在明朝中叶以前,中国是领先于世界各国的。英国、美国的强盛还是列强。中国从前的强盛是独强。对各弱小民族,中国完全是用王道感化他们。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自己来朝贡的
(二)清代前中期的中国
应该说,清王朝在完成统一和恢复与发展经济方面确实有突出表现,后来出现?康乾盛世?。女真(1635年后改称满洲)的兴起、1644年入关,随之在全国建立清王朝。清王朝在亚洲腹地的积极扩张,中国的版图在十八世纪扩展了近一倍。清朝虽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但是却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秩序和基本政治制度,推行?满汉共治?政策,即在中国传统的?普世王权?和官僚制度的框架之内?分享?权力。 对外关系(?国际关系?)?朝贡体系?:中央之国,恩泽海内,威服四方。中华帝国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实力,在东亚一直保持着鹤立鸡群的地位。到清朝,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确立了一套等级制的?国际关系?体系,其构成之基本原则是:第一,以中国为中心;第二,国家间的差序、不平等。
(三)盛世中国
至乾隆朝中后期(十八世纪中下叶),中国疆域辽阔,军力雄厚,社会平和,工艺精湛,人口、经济、商业的稳步增长,中华帝国的强盛达到顶峰,亦为其时全球之最。
在封建时代,中国领先于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有许多自己特点。 中华文化的特点
1、?天下为公?
2、以民为本
3、注重和谐:
(1)天人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人际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包容多样,
和谐统一。
(3)群体和谐,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则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
(4)身心和谐,古人主张通过修身、正心,实现身心和谐,促进人际和谐和社会安定,最终使国家长治久安。
4、义利统一
5、?为政以德?:治国之道重在教化,而不是刑罚
6、变革思想
7、重贤才
8、国家统一
乾隆朝中后期是中国繁盛的顶点,却也是衰落的起点。
二、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
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中国内部问题,二是外部世界一体化的初步形成及其对中国的压力。这两大问题成为18世纪末以来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问题 。
第一大问题是中国内部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人口大增带来的压力
1、人口压力
18世纪末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加快,生存压力显著增大。人口膨胀消解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使身处盛世的人大多数生活于贫困状态之中,而朝廷遵循着轻徭薄赋的传统和信守自己所颁布的?摊丁入亩?、?永不加赋?的诺言,国家财政收入不能增加,不仅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建设,而且连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致使收受贿赂成为官员补贴生活的主要手段之一,官场腐败由此成为鸦片战争前中国政治的一大痼疾。
2、政治制度与行政管理:停滞与腐化
政府机构与人员未配合人口与商业的快速增长做适当扩充,只以?幕宾?、?候补?等名义吸纳人才,导致攀亲结故、派系纷争日炽,行政无能、制度松弛、贪污受贿、世风日坏。 君主专制的痼疾之一:?人治?的不确定性。
3、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天地会、哥老会、白莲教(天理教)之乱,乾隆朝晚期内乱渐起
4、思想文化:
君主专制的痼疾之二:钳制思想,扼杀个性与创造力。
理学正统的流弊:泛道德化倾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考据学的流弊:学问与现实的脱节 。
第二大问题是世界一体化及其所带来的挑战
从16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竞争主要不是来自前代帝王,而是横向来自欧美列强乃至仿习欧美列强而新起的日本 。当清朝上上下下为盛世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方,即西方,一批在古罗马的废墟上诞生的国家,逐渐摆脱教会统治,从停滞与混乱中走出来。 在此过程中,近代世界历史中两大互相联系同时又互相矛盾的潮流开始凸显出来:
第一、从前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各地区被整合为西方支配下的一体化的世界,相互之间联系和交往空前加强。
第二、世界在被整合为一体的同时又分化为二:一是处于中心的、殖民的、侵略和掠夺的、日益富裕的资本主义列强;一是处于边缘的、被殖民的、被侵略和被掠夺的、日益贫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落后的原因有三(鸦片战争前)
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
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象汽车与人力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则还在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
二是西洋人在十八世纪中期就进行工业革命,广泛使用机器生产,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
三是西洋各国在激烈的竞争中养成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感情,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西洋各国虽小,但非常团结,而我们的国家虽大,然而如同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我们落后了。
综观15-19世纪中西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两种相反的历史曲线:西方不断?上升?由弱变强,中国不断?沉沦?由强变弱。西方要求?通商?和?平等?,中国则拒绝与之通商和平等往来。这是双方?制度?和?观念?差异决定的。中西之间的这种差异决定了中西冲突不可避免。
压跨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鸦片贸易
三、19世纪中期以来国际体系的形成、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大国?先后崛起,中心不断转移,欧洲均势与对外扩张,非欧洲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全球化与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中世纪前世界多元多中心→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欧洲称霸世界→英国独霸→一战前后诸强并起,二战以后形成两极世界→20世纪末两极格局解体,多元格局开始出现。
(一)影响近现代中国的三大国际秩序体系
维也纳体系(181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
雅尔塔体系(1945-1991):
(二)中西冲突与被迫开放
1、遭受五次侵华战争,中国被拖入世界体系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
甲午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战争(1900)
2、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1)?器?不如人
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2)知不如人(知彼知己不如人)
五不知
1)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发展的新变化,也就是英国经历工业革命之后对海外市场的急迫要求毫无所知;
2)当时的中国人不明国际公法和国际通商的利害;
3)当时的中国人不知列强由于民族主义运动的完成而在世界各地展开了更加急烈的争夺;
4)当时的中国人迟迟没有认清西方势力对中国早已形成剪刀式进攻的态势;
5)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与俄国的对华外交和侵略特点分辨不清,以致误把侵略当友谊。
(3)助不如人(缺少国际同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贡体系?瓦解,中国被纳入世界?条约体系?
中国当时有4亿多人口,人力资源远比英国丰厚,又有主场作战之利,回旋机动余地较大,后勤补给方便、充分。如果清朝当局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明确,力量调动充分,任何入侵者在
中国都将寸步难行,更遑论取胜。统治阶层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并未进行任何战争动员,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反侵略战争中来,亦无前后一贯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最高统治者道光和咸丰皇帝父子相承,左右依违,战和不定,轻重不分,造成全局上的被动,尽管前线将士英勇抗击入侵之敌,但却始终无法摆脱战略上的被动,终于造成战争的失败。相反,倒是英国人非常重视?反动员?工作,尽可能离间清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汉族群众的关系,以孤立、打击清朝统治者。
(三)数千年未有之巨变
近代中国的两大矛盾、两大任务和历史主题
两大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指的是革命,侧重点在于解放生产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指的是建设,侧重点在于发展生产力。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必然趋势和根本目的。
富强、独立、统一、民主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必须急起直追,向西方学习,尽快实现近代化。要实现近代化,必须扫除横在中国人民面前两大障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第三讲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一、如何评价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直接的杀掠和破坏
(1)抢掠烧毁圆明园
(2)屠杀旅顺的居民
(3)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4)1931年来后日本侵略者在各地制造的惨案
2、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体制的三阶段嬗变:
1840-1890年代: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影响慢慢扩大;
1890-1920年代:迅速向中国内陆辐射扩散,大大加速了传统中国国家社会的解体、重组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1920-1950年代:经历日本侵华和共产主义革命,最终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不平等条约造成的危害:
(1)、勒索多笔巨额赔款
(2)、严重损害中国主权
a.领事裁判权 b.设立租界 c.控制海关
d.自由传教 e.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文化设施
(3)、割让领土
a. 英国 b.日本 c.俄国
(4)、获取各种经济特权
a.关税 b.金融c.航运
d.外贸e.铁路 、矿山、企业
3、扰乱中国政局
(1)、插手中国的外交
(2)、镇压人民的反帝斗争
(3)、划分势力范围
(4)、迫使中国政府大宗借款、控制中国财政
(5)、支持军阀混战
4、侵略的后果
(1)、中国政府听命于人
(2)、民族资本缝中挣扎
(3)、三农困穷破产流离
(4)、政局动荡内乱不止
(5)、国力衰危世风沉迷
从总体上来看帝国主义多次侵华战争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社会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清政府抵御侵略的举措--洋务运动
洋务新政的推行
1、购买洋枪炮、练兵
2、制器
3、整顿水师、建立近代海军
4、开办近代矿、局、厂
5、设立近代学堂,培养人才
洋务运动的后果、影响
直接后果,战胜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等造反运动;
在地方督抚的支持下(镇压叛乱、扶持洋务、支持清廷),借助于西方殖民势力(签订《北京条约》后,中外妥协合力镇压叛乱;互派公使建交,西方提供洋务运动的需要的一些东西),创造中兴;
适应新的形式,成立新的统治机构(总理衙门、海关、海军衙门);
使用近代火器,创建近代军队(南洋水师、北洋舰队);
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设立,原为军事工业服务的采矿业、交通业、通讯等近代工业、技术也移植到中国;
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科技人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留美幼童;留欧学生)。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局限
1、从目的上讲,搞洋务是镇压造反,抵御侵略。清政府利用新式枪炮,镇压了太平军、捻军和回民起义,维护和稳定了统治,史称?同治中兴?;建立海军,震慑了日本,中法战争中做到不败,延长了清朝的统治;
2、通过洋务新政,增强了军事力量,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之功,不可埋没。
3、后期洋务的继续开展。甲午战后,铁路、矿务、银行乃至铁厂等 工业企业的大规模的举办和发展,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等新的教育事业的兴办,并未因战败而停顿。 局限
1 、洋务实践实际上是以少数地方督抚为支柱,在同治光绪朝,一方面没有正式体制的地位,只是在体制边缘断续零散的试验,另一方面,又与具体的地方督抚的权势不可分割,成为少数权臣的个人资本。担心内轻外重也是清政府不积极支持和招致清议的原因。
2、洋务新政着眼于自强,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从而引进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生产,这新酒,却是用旧瓶来装,深受官僚制度的束缚不能发展,这是时代的局限。
三、19世纪后半期的边疆危机
(一) 西北边疆危机(英俄利用阿古柏争夺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18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