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中西音乐比较之下的寻根之作

中西音乐比较之下的寻根之作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5 09:52:43 | 移动端:中西音乐比较之下的寻根之作

中西音乐比较之下的寻根之作 本文关键词:寻根,之作,中西,音乐

中西音乐比较之下的寻根之作 本文简介:一、《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1913年,29岁的萧友梅进入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主修钢琴及作曲理论;副修配器法和作曲。  ①同时入莱比锡大学哲学科、教育科修习人文学科和教育类的课程。萧友梅所修音乐理论类课程有“歌曲之节奏法和分韵法”、“乐学研究科

中西音乐比较之下的寻根之作 本文内容:

   一、《17 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1913 年,29 岁的萧友梅进入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主修钢琴及作曲理论;副修配器法和作曲。
  ①同时入莱比锡大学哲学科、教育科修习人文学科和教育类的课程。萧友梅所修音乐理论类课程有“歌曲之节奏法和分韵法”、“乐学研究科”、“乐曲题材原论”、“对位法实习”、“德国歌剧史自 Mozart 至Wagner”、“乐经家 Beethoven 传”、“音乐史概论”、“Mensuial 乐谱翻译”、“在 18、19 世纪美术与世界观光线之下戏曲大家 Wagner”、“音乐美学概论”、“17—18 世纪德国音乐史”等。人文学科类课程有“民族心理学”、“康德以后的德国音乐美学”、“普通美学”、“人类学研究科”、“比较人类学(经济社会风俗习惯)”等。教育学类课程有“实验教育学初阶”、“卢梭以后之教育制度学理论”、“学校编制问题”、“现今之德国教育”等。
  ②其中“乐学研究科”的“乐学”,实际就是德文“Musikwissenschaft”,今天一般译为“音乐学”,是音乐学学科名称。
  ③1920 年萧友梅在北大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上发表的文章56中西音乐比较之下的寻根之作《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和《乐学研究法》,讲的都是这个“乐学”。萧友梅在这篇《乐学研究法》里,介绍了德国音乐学家胡戈·里曼提出的音乐学理论,里曼的音乐学体系是一个“五分法”体系,音乐学学科内部分五个方面的研究。
  ④作为一个学科,音乐学涵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萧友梅在莱比锡大学学习过程中,胡戈·里曼曾经给萧友梅上了四个学期的“音乐学讨论”课(1914 年夏季、1915 年夏季、1915 冬季、1916 年夏季)。显然,这门课程对萧友梅博士论文的写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尤其是里曼又给萧友梅讲授的“音乐史概论”,也就是音乐学中“历史音乐学”的理论,它对萧友梅的博士论文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萧友梅回国后,除《乐学研究法》文章之外,在 1928 年出版的《普通乐学》(第十章“音乐史的要素”)、1931 年在《乐艺》上发表的《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1938年用于国立音专讲座教材《旧乐沿革》(第一章)等着述中多次提及“历史音乐学”的理论。如《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中叙述说:一部完全的音乐史,至少要有下列七项的记载,这七项的记载就是:1.音阶的组织;2.乐器的音域与构造法;3.乐曲、歌曲的组织;4.记音法与乐谱的组织;5.音乐理论的变迁;6.音乐教育机关与音乐教授法;7.音乐家传记。
  ⑤毫无疑问,这些学术资源当来自里曼的“音乐学讨论课”和“音乐史概论”。对于 20世纪的中国来说,《乐学研究法》是第一篇完整介绍西方音乐学学科理论的文章;第一个被介绍进来的西方音乐学家就是萧友梅的老师胡戈·里曼。萧友梅博士论文的题目,德文原意是“至17 世纪的中国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萧友梅自己写的中文标题是《中国乐队史至清初至》。
  ⑥廖辅叔中译本的翻译是《17 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论文开头,作者就叙述了选题的意义:有关中国音乐的德文着作还没有出版过独立的一本;那在杂志上,出版物上采取论文形式的少数作品是相当零碎的,无足轻重的。……而我试图作为重点进行专门研究的则是对于中国管弦乐队,它的结构和为它创作的曲目的搜集。……为了给人们今后继续进行探索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我完全引用中国文献的原始资料。
  ⑦此时的萧友梅,对中国音乐的艺术和文化特点,以及大大落后于西方的情形和原因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中国的管弦乐队有别于欧洲的一点是它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产生音乐以及伴随而来的享受,而是同时甚至是具有政治的重要性的一种国家的设施。……因此中国音乐的爱护和促进不是像西方那样倚赖个别杰出的人才,而是(除了某些独奏曲子之外)倚赖政府的音乐爱好。而且由于每一个政权都在想方设法断绝与过去的音乐的联系,无论如何要创建新的管弦乐队和乐章,因此也就不难了解,频繁的改变与干扰的结果造成了音乐发展的非常缓慢。另一个与千百年的历史并不相称的发展的原因也在于整套的孔夫子的原则,它是为中庸之道谆谆告诫而又被那些保守的伦理学家大大发展了的,使这个五分法是音乐物理学、音乐生理学、音乐美学、音乐理论、音乐史研究(包括比较音乐学)。
  得那连孔夫子自己喜爱的音乐也被当作奢侈品而且受到轻蔑。……可是无论如何在二部或多部的唱音或相同的乐器上找不到平行的多声部;因此中国音乐也就没有达到经文歌、卡农或赋格等体裁的发展。……在中国没有得到欧洲音乐一样向多样化更进一步的发展。然而中国人民是非常富于音乐性的,中国乐器如果依照欧洲技术加以完善,也是具备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的,因此我们希望将来有一天会给中国引进统一的记谱法与和声,那在旋律上那么丰富的中国音乐将会迎来一个发展的新时代,在保留中国情思的前提之下获得古乐的新生,这种音乐在中国人民中间已经成为一笔财产而且要永远成为一笔财产。
  ⑧而后面的两段话,就是以后萧友梅关于新音乐运动提出“国民乐派”最初的认识起点。
  ⑨选择这样的题目,在知识结构上所需要大量的中国古代音乐和传统音乐的知识。这在萧友梅之前的学习经历中是没有的;唯一与此相关的是,萧友梅从小随父学习古文和书法,以及后来入澳门“灌根草堂”和广州“时敏学堂”,给萧友梅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使他在国学文献中能够得心应手地查找相关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料。可以说,博士论文是萧友梅接触中国古代音乐开始,也是他接触中国音乐的开始。
  客观地说,萧友梅缺少中国音乐的实践能力,他不像 20、30 年代那些“国乐家”(如刘天华、郑觐文等)会一、两门民族乐器,会唱一些昆曲。他对于中国音乐的认识主要是在古代文献的知识和理论范围内。这也使得他在追求“国民乐派”的创作时受到一定的限制。经过三年努力,1916 年萧友梅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答辩通过。廖辅叔《译后记》说:
  这是中国留学生第一次以音乐学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进行,先生处在参考资料异常缺乏,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的条件之下,写出这样结构严谨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论文,即使是难免于疏漏吧,也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开拓性的工作。
  ⑩廖先生的评语,道出了这篇博士论文在近代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史上的地位。虽然,这只是一部专题性(中国管弦乐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但它是中华民国以来第一部“中国古代音乐史”,六年以后才出现了叶伯和《中国音乐史》(1922),其篇幅、内容之细致都还不如萧友梅的《17 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尤其重要的是,萧友梅的这部着述是近代第一部运用了西方音乐学方法(主要是历史音乐学理论) 来研究本民族音乐史的着作。联系上引的萧友梅有关音乐史“七项记载”,《17 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至少有以下四点体现了“历史音乐学”的特征:
  1. 乐器形制与音乐性能的研究博士论文的撰写体例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乐队概述”,叙述乐队的历史,又分为“上古时代”和“中世纪”。第二部分是“乐队乐器概貌”,叙述具体的乐队和乐器。其中涉及乐器的形制,作者基本上都配上插图(采自《大清会典图》,许多乐器如编钟、编磬、排箫、箫、管子等都附有它们的定音。有的乐器有详细的形制描绘,如“编钟”,作者对于它们同注。
  萧友梅关于“国民乐派”一词,出自其《关于我国新音乐运动》,原话是:“我以为我国作曲家不愿意投降于西乐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作风,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与其他各民族音乐有分别的,方可能成为一个‘国民乐派’”。原载 1938 年 2 月 1 日出版的《音乐月刊》第 1 卷第 4号。收入《萧友梅全集》(文论专着卷),第 679—681 页。参见居其宏《我国新音乐发展战略的设计者和先行者》,《音乐探索》2012 年 1 期,第 7—21 页。
  中西音乐比较之下的寻根之作“底部”、“肩围”“、腰围”等部分的尺寸都有详细记载;又如“十七管笙”,作者对于它的管的长度、管的排列也有详细记载。论文收入的中国乐器之多,内容之详尽,显现出作者挖掘始料所做的大量工作。乔建中《中国新音乐的伟大先行者》一文中说:在“乐器”部分,共罗列了 140 种各类中国传统乐器,作者对每件乐器的结构、尺寸、历史沿革、使用场合都一一标记。如此详实、完整地中国乐器综述,在此之后直至 70 年代,似乎还未有过。
    2. 乐队编制的研究论文对中国古代乐队的研究主要分为祭祀的乐队和世俗音乐的乐队,对于乐队中的乐器种类和数量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如周朝乐队,作者做出表格分“轩悬”、“特悬”,写出了奏乐人数、乐器数目,并用图画出这两种演奏场合的乐器排列情形。又如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作者对于每一部的乐器、乐曲、乐工人数除详细记录之外,又列出“乐队人员分配”的表格。在之后将近一百年中,很少有古代音乐史着作对乐队音乐有如此详细地描述。
  3. 乐学理论和乐谱的研究中国古代的乐学理论和乐谱翻译问题,在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里向来被认为是难题。时年三十来岁的萧友梅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在关系到周代宫廷音乐的具体音乐选用了朱载堉《旋宫合乐谱》等进行译谱。在叙述唐宋燕乐二十八调时,作者在批评外国学者阿尔斯特《中国音乐》看法的同时,根据南宋朱熹、姜白石的乐谱材料列出了律名、阶名、工尺、绝对音高等相互关系的表格,今天看来虽然不无商榷之处,但当时有这样的探究已实属不易。
  4. 运用西方音乐学的概念与理论萧友梅在博士论文中,除在表达音高上均采用西方绝对音高外,在乐器分类上也采用西方音乐学的理论概念,如关于弦乐器中的“拨弦乐器”的分类,作者分为“齐特尔型弦乐器”“、竖琴型弦乐器”“、琉特型弦乐器”。面对中国古代诸多的弦乐器,根据乐器形制、音箱、演奏手法等特征借鉴西方的乐器分类也不失为一种方法。1920 年萧友梅回国直至去世,其间有过许多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着述。由于《17 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没有中译本,使国内音乐界和社会上对它缺少了解。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廖辅叔中译本问世,輱讹辊才让国人能看到萧友梅这部早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着作的面貌。
  二、《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1931 年,萧友梅在《乐艺》上发表了的《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1993 年,陈聆群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发现了一本“萧友梅《音乐史补》”。据陈先生研究,此件系据萧淑娴所藏萧友梅遗物复印。原件是萧友梅继 1920—1923 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国立女子大学”)讲授《近世西洋音乐史纲》之后编写的材料。并且这件《音乐史补》中,有的内容和后来的《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相同,说明在 1924—1927 年之间,萧友梅在国立女子大学讲授着中、西音乐史两方面的课程。
  据此,萧友梅《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的最初写作可以推前到 1924—1927辑讹辊 乔建中《中国新音乐的伟大先行者》,《中国音乐学》1992 年 4 期,第 5—11 页。论文中的原译谱已丢失,见廖辅书译本译后注,收入《萧友梅全集》(文论专着卷),第 140 页。廖辅叔译《17 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首次刊登于《音乐艺术》1989 年第 2、陈聆群《关于萧友梅的〈音乐史补〉》,《音乐艺术》萧友梅从 1920 年回国至《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1931)发表,这 11 年间他出版或发表学术专着、论文、文章共 25 种。
  其中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的是两类着述:
  一类是中国古代音乐具体问题的研究;另一类是与中国古代音乐相关的学术文章。属于前者的有:《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1920)、《乐学研究法》(1920)、《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1920)、《普通乐学》(其中也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律名、阶名、调名等,1928)、《古今中西音阶概说》(1928)、《〈九宫大成〉所用的音阶》(1930)。这些着述,或是一个古代音乐研究的专题,或是部分地研究古代音乐的问题,它们都成为萧友梅写作“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基础或部分。属于后者的有:《李华萱〈俗曲集〉序》(1924)、《介绍赵元任先生的〈新诗歌集〉》(1930)、《我对于 X书店的乐艺出品的批评》(1930)、《黄今吾的〈怀旧曲〉》(1930)、《对于大同乐会仿造旧乐器的我见》(1931)。
  这些着述的特点是已或多或少地显露出萧友梅“国民大乐”的思想。《介绍赵元任先生的〈新诗歌集〉》一文中说“教我们不能不称呼他做‘中国的 Schubert’”《我对于 X 书店的乐艺出品的批评》一文中称青主的《大江东去》是“为吾国的音乐界打出一条新路来”在《黄今吾的〈怀旧曲〉》一文中说:说起我们中国的音乐,实在是足以令我们痛心的。……世界上的人士,当说起音乐来的时候,全不把我们中国放在眼里,这到底是因为什么缘故?……十余年来,我虽然很留心国内有没有乐队创作产生了,但是结果终令我失望。不意今番竟得睹黄今吾君的《怀旧曲》,我十余年的渴望,现在变成事实了。萧友梅的这些学术思想,与他撰写中国古代音乐史是息息相关的。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学习,创造出能站立于世界的“国民乐派”。《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一开始便提出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习目的:
  但是凡学音乐的人,不可不知道音乐的历史,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呢?今天中国音乐在世界乐坛上已经没有它的地位,是人所公认的;但是为什么会弄到这个地步?为什么不能同世界各文明的音乐并驾齐驱?其中必定有许多原因。我们想晓得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先要有一种正确的眼光,方才可以把它找出来。……就是用科学的法子把历代音乐的沿革提纲挈领的大略讲一下,想叫爱乐诸同志晓得本国音乐沿革的概略,以便将来对于整理或改良旧乐的时候,可以作一种参考而已。
  很清楚,在萧友梅的心目中,中国音乐的落后不能成为我们不学习、不研究中国音乐的理由;相反,正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与他这些思想相吻合的是,萧友梅从 1920 年回国至 1931 年这段时间内,是在努力去实践“国民乐派”的创作。据《萧友梅全集》(第 2卷·音乐作品卷)收入的作品,这 11 年间萧友梅主要完成的创作有:《今乐初集》(1922,收入歌曲 20 首)、《新歌初集》(1925,收入歌曲辏讹辊 萧友梅《介绍赵元任先生的〈新诗歌集〉》,原载1930 年《乐艺》季刊第 1 卷第 1 号。收入《萧友梅全集》(文论专着卷),第 369—370 页。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进行民族化的探讨。如钢琴曲(也写成乐队)《新霓裳羽衣舞》的旋律是一个“中国化”的五声音阶羽调式的旋律,并且是用五声音阶或者以五声音阶为主来写音乐,在萧友梅的作品里并不少见。如《总理奉安哀辞》(1929)是一首五声音阶的歌曲;合唱《春江花月夜》充分运用和声手段表达出“中国风味”(赵元任语)的情调。最可注意的是,三册《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中有不少是萧友梅用五声音阶或以五声音阶为主作曲的短小歌曲,如《十二时》(第一册)、《中华好》(第一册)、《晨歌》(第一册)、《行春词》(第二册)、《菊》(第三册)、《国土》(第三册)等。这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曲调放入“唱歌教科书”,作为视唱训练之用,在国内新音乐的教育中实属先例“。国民乐派”创作的实践,与萧友梅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思想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也由此可见,萧友梅评价李华萱《俗曲集》是“可供作曲家与音乐史家之参考”的目的原因了。
  《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大约七千字,序言之后只写两章。第一章是“上古时代关于音乐的记载”,第二章是“周代的乐官制度与音乐教育”。第一章分三节,分别是:关于乐器的制造;乐曲的名目;关于音乐教育目的及其结果。第二章分两节,分别是:周朝的乐官制度;周朝的音乐教育。对照萧友梅的博士论文,增加了第一章的第三节(关于音乐教育目的及其结果)和第二章的第二节(周朝的音乐教育),二者均为古代音乐教育的内容。从整体上讲,《17 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是这部《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中的主干内容。《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原文刊登在 1931 年《乐艺》(第 1 卷第 5 号)上,注明“未完”,但其后萧友梅并没有续刊。或许是,作者后来重新撰写的《旧乐沿革》已经取代了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西音乐比较之下的寻根之作》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92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