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科普小报
新中国成立5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 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 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2.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 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 微机电系统研究、
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3.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 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 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 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5 . 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 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 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 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 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 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 (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
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 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
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 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
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 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
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
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 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 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 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 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 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 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篇二:科技节电子小报
篇三:科技黑板报资料
科技黑板报资料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二、具体科学成就
1、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2.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2010年11月,天河一号创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快的计算机世界纪录,作为算盘这一古老计算器的发明者,中国拥有了历史上计算速度最快的工具。 每秒钟2507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这个速度意味着,如果用“天河一号”计算一秒,则相当于全国13亿人连续计算88年。如果用“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当前主流微机得算160年。“天河一号”的存储量,则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 3.国家“863“计划
“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4、你也有个“阿凡达”
设想一下,不用离开房间或办公室,你就能来到三维的虚拟会议室或教室,和众多阿凡达同事坐在一起;经过精心设计的阿凡达,还能比本人表现得更好;当你的阿凡达在桌前紧张地做笔记时,你本人还在卧室里躺着睡大觉。
这听起来像未来广告,而据纽约时报4月12日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研究虚拟现实的两位负责人称,一种使用替身参加的三维会议技术接近成熟。按照他们的设想,个人“阿凡达”将很快出现,虚拟替身技术可能在未来5年内变成现实。他们为名叫德夫的人设计了一个替身,德夫本人在偷懒睡觉,而他的替身却在参加早上8点的公司会议。“穿上
数码意大利套装,变身为完美的参会者。他会捕捉其他替身的声音变化,判断出是一个玩笑会发笑,也会在适当时候点头表示同意,并忠实记录下会谈中的每个细节。”
5、新材料防止核辐射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14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一种由
林业副产品和甲壳类动物外壳组成的复合物或能帮助我们从水中滤掉放射性污染物。 排污容易清污难。福岛放射物泄漏,让半个地球紧张,又买碘片又抢盐。假如早有上述的放射性碘收集技术,卖断货的肯定是“过滤包”。虽晚了半步,毕竟让人欣慰,生物材料学在环保应用上前景广阔。除此之外,公众还需要科学家提供更多的办法,去清除威胁更久远的放射性铯等物质;公众还希望有一套成熟的核事故处理技术——否则局面会像福岛反应堆一样失控;最根本的,大家希望核电站别再出问题了。高技术能救人也能伤人,有时我们伤不起。 三、核辐射可怕吗?
“一旦遭遇到核辐射,人体两大系统最易受损。”解放军307医院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陈虎表示,人体的生殖系统是最敏感的,核辐射首先会损伤精子、卵子,即使没有造成放射病,也会因为低剂量的辐射造成遗传性疾病。二是损伤造血系统,这已经属于放射病的范畴。分为轻、中、重、极重度,其中前三种都是可以救治的。“其实,这次日本泄露的辐射剂量,远远没达到放射病的程度,官方通报的100多个被辐射患者,只是身上沾染了放射性灰尘,经过清洗等处理完全能避免患病风险。”对此,中国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也做了一个换算,福岛核电站泄漏监测到的即时数据是每小时1.015毫希。这相当于:1.核电站工作人员一年接受的行业辐射;2.一次X光检查接受的辐射;3.乘飞机239小时接受的辐射;4.每个人半年内接受的天然辐射。有确切资料表明,切尔诺贝利7级的核事故中,因受到急性外照射而死亡的,只有28名消防人员。“很多专家都在媒体上讲,‘人受到6000毫希弗以上的辐射就可能死亡’,但他们没有说明一个重要前提,这就是‘急性一次性全身外照射’”。王仲文说:“所以,即使日本核污染传到中国,也完全没必要恐慌,因为那些辐射量已经被稀释得比日常环境中的放射量还要低。”
那么,该如何避免核辐射的危害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石洪成建议,即使在放射性污染4级的地区,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也是在安全范围内,只要适当保护即可。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一旦下雨,空气中夹带的放射性物质会降到地面或人身上,应尽可能待在室内;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淋浴,尤其是要清洗口鼻腔和毛发,因为有些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吸收;在放射性污染严重的区域,可以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高危人员需口服碘。 四、神舟飞天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发射神六、神七,即标志着中国正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
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今年下半年神八有望对接天宫一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表示,目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飞船、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器、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制任务,均按计划顺利推进。今年下半年将要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交汇对接任务,目前也在顺利实施。 其他计划
此外,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为实现中国探月工程二期“落月巡视勘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期组网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风云三号A/B双星组网运行、鑫诺六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气象预报水平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能力进一步提升。
科技在我身边
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技术时代。未来将在有机酸等发酵产品、开发生物固氮和蛋白质工程、生物农药、人工智能、人类基因组计划、治理污染等多方面取得进展,逐步发展成为跨领域的生物技术时代。
二十一世纪将是智能交通时代。随着汽车增多,使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和废气污染成为越来越严重问题。因此,一使道路交通实现铁路(线路)化管理,从而大大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道路的利用率。主要优点一是改进汽车的安全性,实行自动控制,二是对交通实施智能化控制,如自动付费等;三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为地面行车提供最佳行车路线。二十一世纪是纳米时代。纳米技术是以纳米(1纳米等于十亿分一米)为长度单位的产品的技术,所制成的微型机械非常微小,如目前最小的电磁电动机,重量仅为4毫克,直径8毫米,转速达每分钟1万转,工作电压1.7伏。纳米技术将应用于人类各个领域,能在危险环境中排除故障,能用于家电的自动调节,能充当医生进入人体医治疗疾病等。
信息时代简史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展开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汽车、飞机、钢铁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性产品,这些产品至今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信息时代
当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奇迹的创造
新科技革命另一个重要产物是几大经济增长
1955年至1968年和1969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高达10.41和9.4%,其增速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年均增幅的1倍,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战后第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奇迹;
60年代至80年代,韩国、新加坡与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称之为亚洲四小龙。
1978年至1999年,中国经济持续20年高速增长,创造了战后第三个经济增长奇迹;2009中国经济总体实力排名世界第二。
自1991年4月以来,美国经济连续增长104个月。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却连年下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经济奇迹。 自从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经济面临巨大困境并带动世界经济进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