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浅析《活着》论文5000字

浅析《活着》论文5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4 15:16:04 | 移动端:浅析《活着》论文5000字

篇一:毕业论文_《活着》

论余华的《活着》

摘要:

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全方位的启示。他揭示了在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余华以冷峻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这样一个现实而且又残酷的故事:神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如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他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坚强地活着。余华揭示了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客观而又冷峻在讨论《活着》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时,我觉得对指导当今现实具有很大的意义。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而透彻的研究。

严格地进行一次论文的研究或者说研究这样一部小说是一个非常细腻而又复杂的过程。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阐述其中的重点,分析作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下面重点分析一下作品中的“人物”——福贵。

关键词:“苦难”“坚强”“死亡”“活着”

福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吃喝玩乐无所不好。他又是一个乐知天命的人,他没有太多的理想抱负,只想过个安稳日子的人。用他的话说:只想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是对他的生活全面写照。有评论家说,这是作者的消极人生观,然而我觉得这又是客观现实,谁也改变不了。

试想,在现实当中,我们为物质欲望而奔波,忙于奔命。可最终我们却失去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失去了做人的最根本的原则。其实从古至今我们追求最原始的就是“活着”,只有健康地活着,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我们却忽视了这最原始的的人生哲学。为了名利、金钱而追逐“机关算尽”却误了卿卿性命”如同飞蛾投火,自取灭亡。

福贵的命运揭示这样的现实:“人的一生是无序的,看似有规律,其实充满了许多变数。

福贵多次死神擦肩而过,就说明了这个道理。第一次,他在赌场上把全部的家当输给了龙二,却因此躲过了一劫。解放后,龙二因为是地主成分,而被投入了大牢,最后竟然被枪毙了。用龙二的话说,我是替你吃子弹的。第二次,他进城却被国民党抓了劳工,他却奇迹地生还了!和他一起的春生也活命了,后来春生当上本地的县长。可偏偏福贵的儿子却为了给春生的妻子献血而死了,在那个医院里。后来福贵的女儿凤霞因为难产也死了那家医院里,命运真是充满了变数和许多未知。春生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在一场革命中忍受不了打击而自杀了!用福贵的话说,人要想死谁也救不了。

这里除了福贵的爹娘因为败家死于非命外,外在的死亡是多方面的。福贵在去给娘请郎中的途中,他被抓去当了壮丁。在部队里他认识了老全,一位老兵。以及和春生这样一个年轻人。老全最后也死于非命。在这里作者描述非常残酷的战争场面:几千各伤号在黑色的迷雾中一夜之间全部死去。在这里战争是残酷的,而活下去又显得多么

的以艰难。福贵带着求生的愿望最终活了下来。他最终见到了自己心爱的妻女。福贵可以说是一个艰强的老人。他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死亡、恐惧和孤独。所以面对死亡,他只能一一去承受,除此之外,他能做什么呢?他阻碍不了环境,阻碍不了厄运对他的一次次的打击,他唯一做到的就是坚强地活着......。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许多意外的打击。有的人选择坚强地活下去,而有些人无视于自己的生命,选择不归路而“自杀”自杀实际是一种残害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一种不负责任。人活着就应该分享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生命里去现实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不负于人生匆匆的几十年。那时候我们可以坦然地说我没有白来人生一回。

龙二神气了四年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做地主也没赶上时候。人民把他抓去,说他是恶霸地主。可他也不识时务,最后给毙掉了。命运在这里发生很大的转机。看似是一种巧合,实际是时代的变化。只要地球是运动的,人不可能总是在一个位置,也不可能一辈子总倒霉。龙二说:“做梦也想不到我会被毙掉。”“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呀。”这时的福贵发出了阿Q似的自嘲:要不是当初我爹和我是两个败家子,没准被毙掉的就是我了。我想自己是应该死却没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的祖坟埋正了。

这一段内心甘情愿独白,表现了人生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塞翁失马,因祸得福。”最后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这里有一些宿命的成份,但这又是事实,他反映了我们身边普通百姓生活,揭示

了人生真理的内涵。)用余华的话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见《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记者王玮的访问。福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一个个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福贵真是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忍耐”二字,它是一种柔韧的品质,时刻保卫着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这话也可以理解为,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当然也产生勇气),福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他的生存,甚至不像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结尾所说的那样是“在苦熬”,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

余华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对人的悲剧处境的体验过程。他的叙述,完全随着他对人的体验和理解的变化而变化。最初的时候,余华眼中的人大多是欲望和暴力的俘虏,是酗血者,是人性恶的代言人,是冷

漠的看客,是在无常的命运中随波逐流的人,那时的余华尽管在叙述上表现出了罕见的冷静,但文字间还是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寒冷和血腥气息;到《在细雨中呼喊》,因着追忆而有的温情,如同闪光的话语链条不断地在小说中闪烁,余华的叙述也随之变得舒缓、忧伤而跳跃;到《活着》,由于善良、高尚、温和、悲悯、宽容等一系列品质,成了这部小说主要的精神底色。

余华在小说《活着》的序言里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书中写到的那个夏天,有人劳作,有人扒灰,书中的余华和孤单的富贵老人坐在小院里某个角落,可能旁边还有那只叫富贵的老驴,然后心态平和地讲述“活着”。

小说中的福贵的一生是漂流的一生,有些情节还是“生硬”的,

篇二:《活着》论文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解读《活着》透视人生

作 者: 张 献 凤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 060109100824

成 绩: 工作单位:鹤壁市淇滨区大来店中心小学

职称职务:小学高级

邮 编458030

联系电话: 13903926172

完成时间: 2010年9月

解读《活着》透视人生

张 献 凤

内容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我们借以透视社会透视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他的《活着》用“死亡”这一主题给我们讲述了人生要如何活着如何不死。透过《活着》,我们得以透视到人生的许多问题。“活着”意味着什么?如何在苦难中找到平衡支点?学会关注自己的生命过程,关注当下的生活。

关键词:活着;苦难;人生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物,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体验的产物,它是将人的自身生活体验直接对象化,并且以感性的形式呈现与人面前。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我们借以透视社会透视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欣赏者可以透视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生存状态,即人是怎样活着的。其次,也可以了解到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灵状态,文学艺术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要表现人也就是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灵魂。对于人生的哲理的感悟,则是欣赏者借助文学对人生进行透视的最高层面。每当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哲理时,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或者顿悟在某一时间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80年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不再如以前呈“黏着”状态,“纯文学”的“边缘化”趋势也日

益明显。小说方面出现了“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其中,“先锋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共同之处是注重“叙述”,“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这一故事。他们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有的并把实验本身直接写进小说中。”①他们对于性、死亡、暴力等主题极为关注。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残雪等。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在80年代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先锋作家之一。从他不多的作品中,作为欣赏者的我们接触到了一种“真实”的“现实”,有着冷静的叙述和被无限夸大的细部描写。作品《活着》就以其独特的方式——死亡,来告诉人们什么是“活着”。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品读,从进入故事到体验其中生活再到体会人生意义,相当于完成了一次虚拟的人生经历。

一、《活着》的文本解读

余华一贯拒绝用传统的代码去处理生活,试图建构一种背离常规经验的认识方式。作为纯然旁观者,他对丑恶和暴力纤毫毕见,不动声色地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否认了人身上出现美好、高尚的可能性。也许与他五年的医生职业生涯有关,也许与他的体验与偏好有关,余华在揭示人性恶方面的确是深刻而近乎残酷。他的作品中有着泛滥的暴力、习见的死亡、下意识的原始冲动及荒诞的命运,但我们无法不被一片别样的天空深深吸引,那就是余华于1992年发表的《活着》。这篇具有“闪光质地”的作品,以其明确的非自我重复性及对人的精神维度的独特探索,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心灵视界。余华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乃至价值尺度均有明显转向。

《活着》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来构架全文。福贵曾是一个

家有良田百亩的地主少爷,同时也是一个浪荡子、败家子。他将田产和房屋全部输在牌桌上,将父亲活活气死。当他洗心革面准备重新生活时却被抓了壮丁一去数年。在这期间母亲撒手西去。归家后他与家人安心活命,虽苦亦其乐融融。但变故接二连三:妻子家珍患了软骨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为校长献血被过度抽血致死,家珍受不住这沉重打击凄然离世。女儿凤霞因病致哑,她好不容易找了个贴心丈夫,却死于难产。女婿二喜在上班时又死于意外事故。爷孙俩艰难度日,孙子苦根又因吃多了豆子被撑死。到头来,福贵孑然一人,形影相吊,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除了中途一次时空转换(由福贵作为叙述人回到“我”作为叙述人)外,没有什么可用来缓释这些犀利的非正常死亡给人造成的沉重压抑。福贵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灾难与苦痛的历史,他命运多舛经历种种世事变迁,心中伤痕历历在目,但外在的死亡体验不断重复,他内心的死亡感受却越来越轻飘空灵,直至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境地。他虽无法理解贫困、苦难、死亡的内部规则,却仍持一种坚忍、平和的心境去注视人生,去化解苦痛,去战胜岁月。作品似乎藏着一种恶作剧心态:黑夜中刚看见火光,然后它马上熄灭,再次点燃,又再次熄灭……一次次,让人的心灵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摇摆。

作家余华用他“不确定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了这样一个“真实”得几近残酷的现实人生,即使是“暴力”事件也是娓娓道来,没有主观色彩的强加干预。如富贵的儿子有庆因为为校长的妻子献血过度致死。作品中只有简单的情节交代,却是当时那个年代的一处真实的社会缩影。一个小孩子,“幸运”地和病人吻合的血型,不管情愿不情愿,“无私”地被超限度地抽走赖以生存的血液,直至自己生命的终结。余华告诉我们,这就是活着!走了的人已经活“过”了,活着的人依然要“活着”!

作品也给我们展示了富贵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由一阔少终于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佃农,父亲是被活活气死的。比起之后遇到的种种磨难,富贵至少曾经领略过富足生活的美好,作为一个人,他首先是一个自然人,他纵欢纵欲不受各种约束。但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抵触时,他没有逃避。前期的生命之轻与后来的生命之重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他居然也平静地承受了下来。这样一个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人生,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去忍受命运强加的一切苦难,去承担生命赋予的所有重担?还是去摆脱痛彻心底的绝望?活着本身是否就已经有了巨大的意义?

二、当活着遭遇了苦难

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永远的追问,一个属于行而上的问题。人的一生,若将其比成一个“0”的话,起点即为终点,过程即为空。但不争的事实是:起点和终点之间毕竟有着一道生命的痕迹。而这痕迹中,我们会遭遇很多,特别是苦难。

富贵的生命轨迹是弯弯曲曲的,也被各种苦难打击得深深浅浅、坑坑洼洼。他活着好象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但于他个人而言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篇三:《活着》学术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论文写作

院系: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专业: 戏 剧 影 视 文 学

级别:

课程: 现代文学三十年

姓名:

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赏析

论文提要:长篇小说《活着》以解放前到文革后这一段时间为时代背景,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人物形象富有张力且个性丰满。这部小说是余华由先锋作家向写实主义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者用冷眼旁观式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叙述福贵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其中所透露出来的生存哲学不由的让人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关键词:《活着》,余华,人物形象塑造。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作者余华写在《活着》序言里的话。这令我想起电影《返老还童》里说道:“你可以肆无忌惮的生活,发毒誓诅咒命运,可是到头来,你还是得坦然接受。”一个人活在世上,开心也好,悲惨也罢,都仅仅只是活着,不是什么别的状态。就像有人天生爱音乐,有人生来就是艺术家,有人总是倒霉运一样。人世间可能真的有一种叫做宿命的东西吧,总有些事情我们无法反抗,只能接受。

一、活着的意义

去年的冬天我看了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版《活着》,那时已经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经历过这么多亲人的死亡,怎么还会还有勇气继续生存下去?那电影让我耿耿于怀了好久,直到今年看了原著我才又重新认识到,“活着”竟是可以如此震撼,且不说原著较电影更为悲惨,单是作者余华那冰冷的笔调,不加一丝气氛渲染的死亡通过一个个陈述句传达过来,就让我背后直冒冷汗,这不是任何视听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小说。看完之后愣了好久,我开始思考我活着的意义,思考做什么事情才能让我活得更有价值。直到今天,“活着”这两个大字时常在我脑海突然闪现,影响着我。我想文字的力量终究是胜过影像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

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似乎只是无尽的死亡,主人公福贵一共经历了七次亲人的死亡:父亲因其输光家产被气死,母亲因无钱看病而死,儿子为抢救县长的妻子而被抽血致死,女儿因难产而死,妻子因劳累过度患上软骨病而死,女婿在工作中被石板压死,外孙因发高烧后吃了太多豆子而胀死。小说中仅有的一家人之间的温情被一次次无情的死亡给撕裂得支离破碎。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牛是一种温顺,通人性的动物,我想起小时候我曾亲眼见过牛肉汤馆杀牛。那牛知道自己将要死亡,它无力反抗,只能瞪着眼看着明晃晃的刀口朝自己脖子砍来,它的眼睛中饱含着

泪水,然后轰然倒地,四肢一阵阵的抽搐。鲜血在那一块水泥地上蔓延,无声无息,我就愣愣的看着。自此以后每一次经过那一家牛肉汤馆,我仿佛都能看到那一块水泥地上的血液在缓缓流动。我想这大概就是死亡带给我的震撼。以死亡来衬托活着,活着仅仅只是活着,这个“活着”虽然有些凄凉和孤独,但是也显得弥足珍贵。

二、人物形象塑造

福贵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多少年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们弱小,受人忽视,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面对社会环境的改变只能去服从。福贵是温柔体贴的,“我常对家珍说:‘你到田埂上去歇会儿’家珍是城里小姐出身,细皮嫩肉的,看着她干粗活,我自然心疼。”⑴他又是包容的,得知儿子有庆死后他痛心疾首,然而发现害死他儿子的县长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战友后,他选择了宽容,并且在之后他受到批斗时还告诉他要好好活下去。这些都是中国农民的传统文化性格,使得人物形象倍加丰满。

老年的福贵身上又体现出了不同,“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确实遇到了许多像福贵那样的老人,他们穿得和福贵一样的衣裤,裤裆都快耷拉到膝盖了。他们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他们时常流出混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弹去身上的稻草。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⑵我们知道福贵是不同的,他的不同不在于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而
浅析《活着》论文5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31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